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功德之本颂▪P5

  ..续本文上一页种种痛苦的描述,从这方面来体认能够最清楚了知轮回总苦。

  (1)不定苦:所有现在所获得的财物、亲友都是不一定的,现在拥有的何时会失去也是不一定的,而且任何时刻都处于这种状态当中。现在所拥有的东西会不会失去不知道;何时会得到不知道,所以这个叫不定苦。当心中无法完全确定拥有那东西时便是一种很大的痛苦。因没有控制的能力,心中很自然的会去依赖朋友、财富或所拥有的东西,心寄望在上面以为可以依靠它们。当这些都是很不定时,心里就会非常烦恼,会觉得为什么朋友和财富都没有办法依赖。因这些事情本身就是不定的。

  (2)不知足苦:指拥有某些财物时,任何时候你都绝对不会想:“就这样够了!”而会觉得:“如果再得某一个就好了!”得到了第二个就会想要第三个,不论获得多少还会有下面你需要的东西,无法满足于现在所拥有的。这种不知足的状态也是一种内在强烈的痛苦,属第二种不知足苦。

  (3)数数舍弃(苦):犹如前两个苦,得到的财物不但不稳定,即使拥有这些财物内心也会不满足,因此会很卖力去追求更多的物质、财宝和亲友。但是,不论追求到的东西再多再好,终究人死时也需将所拥有的东西舍弃。除此之外,下辈子假设又投生为人,一切又要从头再开始,心里面还是会去追求财富、名声、朋友、亲属,这种追求又要付出很多努力,得到了,再追求,再得到,再累积,一直累积到死的时一定要再舍弃,然后再到下一次。这种过程是一直持续不断地在累积东西,累积到了又舍弃,这种叫做数数舍弃。好比密勒日巴尊者的上师要他再三地盖了房子又拆,这是非常累的事情。

  (4)数数结生苦:数数是时时常常,结生就是投胎。现在很努力去累积,以后要舍弃。如果舍弃完了什么都结束了,就如同我们讲的放下就什么都没有的话那还好,反正不用再重复那个动作。可是,实际上在轮回里面并没有这么便宜的事情,这辈子非常精勤努力,累积我们的名声、财富、亲属、朋友,花了那么多的心血,到了死时要全部舍弃,但是这个过程不会如此就停下来,我们还会去投生,接着又开启另一扇痛苦之门。我们需要去认识这种结生有多痛苦——每次都得从头经历这些痛苦。

  (5)上下轮转苦:数数结生过程中如果每次投胎都做人,反正知道了人道有何痛苦、有何快乐,习惯了就好。但实际上又没这么好的事情,我们这世当人,下辈子不一定为人,若累积福报往生到天界,等福报用尽时又会往下堕。就像一个位高权重的人,本身在很高的地方叫他掉下来当贫民或普通的人,他心里有多难受!不仅如此,如往下掉到地狱,要受那么大痛苦的话,这种痛苦就不是我们能想象的。在地狱道当中,所要经历时间,不像人道顶多六、七十年就够了,在地狱道中,经千百劫才能出来,受苦完了才可能会往生到上界如人道、天道等。但在这些地方也没有很稳定的快乐,这些日子过了又有可能再往下。经常经历这种有时在上、有时在下的这种痛苦是非常大的。

  (6)无有伴苦:在轮回中漂流,不论从什么地方到什么地方,死时是自己去死,生时也是自己一个人呱呱坠地。在生死的轮转里只有你一个人孤伶伶地面对生死问题,没有任何同伴,这就是无有伴苦。

  对于以上六苦仔细思维的话,你会深深体会,在轮回当中到处都充满了这些苦;而这些的苦因即是受用无厌。在轮回中所有的受用,不管生活在那一道,只要对它感到满足的话,当然就只会在这里面轮转。相反地,在轮回中生起:“我已倦怠了。轮回当中任何一种圆满快乐都不值得我去依靠,也不寄望在轮回中能得什么快乐!”当你打从内心真实引生对轮回厌离时,接着便可想到:“我感到满足了,这里没有我所要追求和依靠的东西。”“知其过患而于解脱乐”,了解到轮回有何痛苦与过患,也知道不能依靠轮回的圆满和快乐,心里就会生起迫切需求解脱的心。知道轮回当中有这么多过患,怎么还能在此轮转,一定要好好追求一个值得我依靠的究竟快乐。故言“知其过患而于解脱乐,生起极大希求祈加持。”生起真正希望获得解脱快乐的心。生起这种希求心时,你才会想要真正精勤实修可以让我们得到快乐解脱的方法。对于希求解脱的人,若想生起稳固的希求心,一定要好好学习四圣谛。

  四圣谛的教法在佛教当中是一个最基础、根本的教法。法称菩萨在《释量论》中提及:“于主要义无欺故,他义亦可推得知。”“于主要义”指的便是四圣谛。于主要义没有欺骗众生,也可推测其他佛法的道理也不会欺骗我们。过去佛陀开示教化众生的四圣谛是如此真实无欺,其他的佛陀没有必要欺骗我们;也就是说身为一佛教徒,对四圣谛教法要有一真正完整的认知。

  在四圣谛所讲的苦集灭道中,首先要认识的便是苦谛。过去佛陀依照苦集灭道次第来讲,今天我们学习也应该从认识什么是轮回痛苦,轮回痛苦的集因是什么;接着对集谛有越深的了解,对灭谛就会有越强的希求心;对灭谛有越深的希求,就会越精勤去修行道谛,这是应该有的次第。如同弥勒菩萨所举的譬喻,好比一个病人,首先他会知道自己生病了;遭受病折磨时,病因从那来;知病因后,便会想要去断除它;知道有什么东西可以治我这个病之后,才会去找医生来医。按照这样次第,在学习苦集灭道上也一样,首先知苦,知苦后才会探究集谛因是什么,再来从灭谛、道谛上去修持。如果不知自己在生病,就不会想去看医生;同理,如果不知道轮回中有什么痛苦,也不可能会希求灭谛,行持道谛。

  在佛陀的教导里,四圣谛中的苦谛可由四个特征来认识,即无常、苦、空、无我。

  无常。所有轮回当中,一切万法没有办法让我们依靠,不值得我们依赖,主要原因是它们都会改变,这就是无常的内涵。在轮回中,以我们自己的身体来看,我们这身体也是无常的。不只外在器世间,甚至有情世间,即有生命和没生命的都是无常。我们现在轮回的情器世间所有一切都是无常,都是剎那生灭法。

  “苦”。这些剎那生灭法完全超乎我们的控制能力,也就是这些生灭变化都受制于业和烦恼,对这种不自在、不自主的情况就是无常的苦行相。刚所言的无常是剎那变化,而苦则是这种变化受制于业和烦恼,我们不能自主自在。

  “空”。比如一个东西的形成,其本身剎那剎那都会变化,而且由于它是由业和烦恼形成的,即使住于存在的时刻当下,其自己也是没有可以自主的力量,完全受制于其他组成的因缘。以人来讲,我们现在这个人身是由过去的业和烦恼而来的,这身体是由五蕴和合而成。五蕴中没有一个具有独立自主的特性,也就是没有一个是有我的,这表示人的存在是完全依赖其他因缘才能成立。当更深一层思考时,会发现这一切没有自主或独立存在力量的事物是非常脆弱的。这里所讲的空不是空性,而是他义之我空。以人而言即指离开五蕴之外,没有一个独立的力量可以主宰。众生是五蕴的和合,五蕴之外没有任何有力量的我可以控制它们。我们就像五蕴时常不由自主在变动,这是非常脆弱的。

  “无我”。空指的是事物完全依赖因缘和合才可以形成,不但没有办法从外面能找到一个可以支撑它们独立自主的力量,甚至在其本身也同样没有。以人来讲,人是五蕴的和合,除色受想行识之外没办法找到主宰的力量外,在色受想行识当中也没办法找到一个独立自主的我,即它们完全没有自主的力量,这就是无我的意思。

  苦谛的四个行相是越来越细微的,从粗显的无常至苦、空时比较细微,到无我时是对整个五蕴中的色受想行识了解到它们完全没有自主的能力,这样,我们内心会对它们完全绝望。以眼前的杯子举例。看到杯子心里会生起一种执着,觉得我可以依赖它、使用它。可是,当发现它根本不是一个我可依靠的对象,我对它的执着就会根本瓦解。我之所以想依赖它,是因为相信它有某种力量;当发现它实际上根本没这力量,没有自主能力时,这种想依赖、依靠、执着的心自然会消灭。在轮回中不论情世间或器世间,对一切法若用无常、苦、空、无我四行相禅修思维,就能对所有一切法生起厌离。无常、苦、空、无我的次序是渐次细微,直至最细微,甚至连对它任何的期望都舍弃而生起绝对的厌离。当厌离生起时,心中就可放下对这些的执着。心中由此四种行相生起厌离,这便是观修苦圣谛的要领已经达成。

  经由观察苦圣谛心生厌离时,对于轮回我们如何才能脱离,就会生起强烈希求心,这是就会想去寻找、探索轮回的因是什么。我们可以推断现在这世所遭受的痛苦一定与现在或以前的时间有关。现在发生的事我能知道,以前的就有些不清楚,这样追溯会有前生后世的观念;思考轮回流转的因,就会想到前一世所造作的是什么。

  说到前一世,有些人不相信其存在。前世到底有没有?若仔细想一想会发现,认为它没有的人只是口中说他没看到,若问他用什么来证明没有则说不出理由来,因此这种人的讲法没有任何根据。但按照佛法,却可以讲出很多理由来解释甚至证明前世的存在。如过去很多修行人,甚至一般普通人,他们曾有前世经历的记忆,他们可以告诉你前一世的事情。在经典中亦可用逻辑来推论,我们这一世的心识是一剎那一剎那连续不断的,因此可以推到如投生到母胎的最开始的心识,继续向前,也一定有某一心识才可以连续下来;那心识当然属前一世。我们看这世当中的一些行为,还有我们的贪嗔痴烦恼,大概可推知这些的生起一定都是前世造下了这种贪嗔痴的因,这世才会遵循同样模式产生三毒。如果没有前一世,你认为贪嗔痴时突然蹦出来的,这根本没有任何道理可以解释。如此想一想这世所有行为及所遭遇到的种种痛苦一定是前世所造作的业引生的,对这解释有所认识后,知道有前世外还可以了解现在所受的果与前世所造作的因有关。通过多翻阅有关因果轮回的…

《功德之本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般若心经讲授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