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功德之本颂▪P4

  ..续本文上一页管他怎么不好,也不需要来一些敌人、冤亲等在那边庆祝。好与不好都随它去,反正他在山洞里做他自己的修行,这就是一个瑜伽士的心愿。在第二段密勒日巴尊者讲到:“我想去哪里没有人会过问,我去到那里没有人会探听,只要我一个人孤独地在山上修持,这个就是瑜伽士的心愿。”所以他完全舍弃了对现世的贪着,一心只希求去修持。这个是舍弃对现世贪着的一个瑜伽士坦白对我们的开示。

  我们要去好好思维一下密勒日巴尊者的话,他懂得了如何舍去对于现世的执着,因此有办法做出清净的修持。对于舍去现世的执着,过去噶当派有所谓的四依教授和三金刚教法等。当你真正体会到舍弃现世的贪着有多重要的时候,真诚修持佛法的心才会生起。一个人是不是真正在修持佛法,也是从这一点来看。我们可以看到有一些人对于现世的贪着都舍弃的时候,他们整个外相跟内心都恒常的调服,你可以从他们身上看出那种寂静的安详。这一点也可告诉我们,如果想要修持、想要获得内心的寂静与安详,首先第一步就是要舍弃对现世的贪着。

  所谓的四依教授:

  第一个是“心依于法”,是说我们这一世如果想获得修行上的利益,就要把心依于佛法;

  第二个是“法依于丐”,是说现在内心想要修行,但要有吃、住的地方,在筹备这些东西时我们就不能好好地修行,所以法依于丐;

  第三个“丐依于死”,即使现在穷到像最惨的乞丐我都要修行这样的心生起的时候,可能会觉得:“要是我真的贫穷饿死了怎么办?”那我还执着这个身体,所以第三个口诀是“丐依于死”——即使我现在变成了最惨的乞丐,要被饿死,那就痛痛快快地去死,内心没有恐惧,就是“丐依于死”。

  再下去,他虽然想:“死对我没有关系。可是死掉了以后没有人来料理我的后事,是不是不怎么好呢?”这里他不执着生但是执着死。从这四点去铲除我们内心那种对自己、对现世的执着,真正的佛法修持就会生起。

  所谓的三金刚法:

  第一个是无关金刚,先誓利;

  第二个是无愧金刚,后决定;

  第三智慧金刚,伴随行。

  第一无关金刚,先誓利。所谓的无关是,当我们要去修行时,要先发誓:“跟我无关的事不再插手。”无关金刚就是不要再去想那些与我们修行没有关系的事,发誓在还没有修行成就以前把这些都放下。

  第二个无愧金刚,后决定。就是我现在放下这些东西去修行以后,有很多人讲:“他怎么能这样什么事情都不管就去修行了呢?”以我自己为例,有些人说赛康仁波切总是在色拉寺,而没有好好照顾他自己的寺院。不管别人怎么说,修行是我最重要的事情,我要好好地修行,不管别人怎么样讲,我内心无愧,因为我是一个修行人,我只有把心好好安住在办道上,不需要去管别人怎么想。

  第三个智慧金刚,伴随行。在修持当中要恒常跟智慧做伴,以佛法作为我的同伴,恒常地随着佛法去行持。

  过去噶当派的格西曾说:“我们要好好修行的时候,当舍弃了现世的那些贪求,就可以脱离人群。”因为在人群当中,难免要去帮助亲友,对抗怨敌,你就要去做人际关系。但是心里舍弃了世俗的事情,别人怎么看他根本不去理会,因为这样的人心里已经舍弃了现世的种种贪执,所以他是已经“脱离”人群。现在所讲的“脱离”人群,并不是说外表上面的脱离,而是心里脱离。这种“脱离人群”,舍弃现世的贪着,不再参与种种世俗名利等事相的人,内心只有佛法的修持;因为清净修持佛法,所以他才能够登入圣位。

  “身命飘摇犹如水中泡,迅速坏灭故当忆念死。”这两句讲的就是去思维死无常。死无常的教法在《菩提道次第广论》里,宗喀巴大师以三根本、九因相以及三种决定的方式,来解释忆念死无常的修持。因为时间安排的原因,我们无法一一解释这三个根本、九个原因以及三种决定。如果去思维死无常的道理,我们就会知道,生命垂危就像水中的泡一样,什么时候会死亡我们不知道;人死了以后,我们现世贪着的东西没有一样可以带得走;会如影随形一般,我们到哪里它就永远跟着我们的是什么?是现世所造做的那些善恶业。这些善恶业会如影随形,而现世你那么贪着,花了许多心思去追求的东西却没有一样可以带走,这同样提示我们修持佛法要懂得如何去行善断恶,这些业才是我们可以带得到下一世的,所以下一句就说“死后仍如影伴随身形,黑白善恶业果随后至。”死亡以后仍然伴随我们的只有黑白善恶果报。我们如果懂得这一点的话,懂得将来所要承受的那些苦与乐是现世所造善恶业的果,就可以成办我们来世的种种安乐。我们修持佛法的一个根本就是从了解善恶因果开始。

  所有一切修持的根本是依止善知识。道次第修持的开始是暇满人生的思维,修持的基础是因果业报,进入大乘之门是菩提心,入密宗之门是灌顶。

  刚刚说修持的基础是以善恶因果的思维为最主要,因为我们每一天的行持中,如果懂得如何去选取善,这种选善舍恶的选择处就是我们修持的基础。我们说修持佛法,最主要的就是要懂得取舍——取善断恶。对于善恶因果取舍的学习,应该时常去阅读贤劫(女)经、百业经、还有佛的本生传等典籍。了解之后,还要如理如法去行持,这个是最重要的。如果只是读了这些经典或是知道很多典故,实际上没有仔细抉择我们生活当中的善恶业理,这样就没有很大的用处。

  由业所生的果可分成四类

  第一类叫异熟果;

  接着是等流果,等流果又可以分成做者等流果和受者等流果;

  第三类是增上果;

  第四是士用果。

  总共四类五种。以杀生来讲,第一种异熟果会导致我们投生到三恶道,依照杀生恶业的轻重来判定,恶业很重就会堕入地狱道,轻一点的就堕入到畜生道、饿鬼道;来世堕入三恶道中,受三恶道的痛苦果报就是异熟果。等流果中,第一个受者等流果就是被杀死的众生所承受的痛苦我都要承受,或者因为杀生的缘故,感得这生短命、多疾等等,这些都是受者等流果;第二个做者等流果就是现在我们伤害众生,造下这个业以后,将来还会有那种习性,即以前杀生现在还会有杀生的习性。第三个增上果,他所使用的东西或者他的环境都会引发他再造杀生的恶业。第四个士用果就是,如果生病了,别人看医生吃药都很有效,但对他却没有效果,即使看再好的医生给再好的药也没有效果,这就是他的士用果;他所使用的东西因为他的恶业而都变成了违缘。增上果跟士用果在经典里是很像的。

  对于偷盗、邪淫等其他身口意的恶业,也依次有这四类果报。只要造了恶业就会堕入到三恶道中,从三恶道受完各种痛苦回到人道的时候,还有士用果、增上果以及等流果,真是可怕!

  “一切功德之本具恩主,如理依止是为道根本,善见此理多方精进心,恭敬至诚依止祈加持。”第一段是修持道的根本——如何依止善知识法。

  “一次所得此闲暇善身,极为难得利大当了知,昼夜恒时求取精要心,相续不断生起祈加持。”我们修行、了知现在所得的暇满人身是非常珍贵,如此便会尽力努力修行。

  “身命飘摇犹如水中泡,迅速坏灭故当忆念死,死后仍如影伴随身形,黑白善恶业果随后至。”此为下士道的意乐——如何思维产生修持下士道的想法。

  “得坚定解于诸罪恶业,即使甚小微细亦断除,一切善法资粮悉成办,恒常谨慎力行祈加持。”于此得坚固解,此是下士道的行持(加行)。

  “受用无厌为一切苦门,轮回圆满实无可依赖,知其过患而于解脱乐,生起极大希求祈加持。”此为中士道的意乐。因中士夫在修持上要断除对轮回的贪执,因此首先要看轮回有何过患,才会生起想要脱离轮回的心。

  轮回的过患,要从轮回的痛苦中去了解。依照四圣谛的次第,首先须了解轮回有什么苦。轮回的苦可以从三苦、六苦、八苦来解释,了解轮回有这些痛苦及过患,但它的因由何起,这些痛苦又是由什么引生出来就会想要去知道。所以颂文中说:“受用无厌为一切苦门,轮回圆满实无可依赖。”从思维轮回的痛苦生起出离心后,接着再看轮回的因,就会了解什么是集谛。集谛的意思是轮回的因(集谛是指业和烦恼),当我们思维轮回的痛苦,越了解越会去增加断除轮回因的欲望。集谛是可以断除的,当然就会想要去修持,所以,“轮回圆满实无可依赖”,知轮回中我们拥有的东西不管如何圆满,但都在痛苦的轮回中,没有什么可依赖而值得欢喜的。“知其过患而于解脱乐”,了解这点后,当然对解脱的快乐就会生起很大的希求心。生起此心外,同样会想要知道有什么方法能断除轮回的因。

  对痛苦的认知有时会有很大的差别。就像有些外道,他们把欲界当中的一些情况视为痛苦,对于欲界以上的色界(初禅至四禅)、无色界就认为没有痛苦。所以,他们修行的目的是为了断除欲界的痛苦,往生到色界或无色界。这种对痛苦的认识太粗浅,只想到要脱离欲界,往生到更上界,将来还是会因上界的福报用尽要往下堕,所以轮回还没有中止。如想真正从轮回中解脱出来,对整个轮回的苦都要了知,不论是欲界、色界或无色界,只要在轮回中就没有快乐,并因此生起强烈的厌离轮回的心。不由自主的去轮转,此句是很无奈的一句话。如果仅以生老病死过程来讲,它是轮回但不能称做是轮回的特色。真正的轮回不能单单只说生灭,因为任何无常事物都是生灭法,而生灭法不能称为轮回的过患。单单只是生灭还没有这么大的过患。佛也有示现生灭状态,不可能因此讲说佛很糟糕!现在既然不由自主地去轮转是轮回的特色,当然从轮回解脱出来才是所谓的解脱轮回。

  轮回的含义是受到业和烦恼的牵引不由自主的轮转。知道后,再了解在不由自主受业与烦恼牵引的情况下到底有什么痛苦。痛苦可以由几个方面去认识:三苦、六苦、八苦。其中六苦是对轮回中…

《功德之本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般若心经讲授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