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功德之本頌▪P4

  ..續本文上一頁管他怎麼不好,也不需要來一些敵人、冤親等在那邊慶祝。好與不好都隨它去,反正他在山洞裏做他自己的修行,這就是一個瑜伽士的心願。在第二段密勒日巴尊者講到:“我想去哪裏沒有人會過問,我去到那裏沒有人會探聽,只要我一個人孤獨地在山上修持,這個就是瑜伽士的心願。”所以他完全舍棄了對現世的貪著,一心只希求去修持。這個是舍棄對現世貪著的一個瑜伽士坦白對我們的開示。

  我們要去好好思維一下密勒日巴尊者的話,他懂得了如何舍去對于現世的執著,因此有辦法做出清淨的修持。對于舍去現世的執著,過去噶當派有所謂的四依教授和叁金剛教法等。當你真正體會到舍棄現世的貪著有多重要的時候,真誠修持佛法的心才會生起。一個人是不是真正在修持佛法,也是從這一點來看。我們可以看到有一些人對于現世的貪著都舍棄的時候,他們整個外相跟內心都恒常的調服,你可以從他們身上看出那種寂靜的安詳。這一點也可告訴我們,如果想要修持、想要獲得內心的寂靜與安詳,首先第一步就是要舍棄對現世的貪著。

  所謂的四依教授:

  第一個是“心依于法”,是說我們這一世如果想獲得修行上的利益,就要把心依于佛法;

  第二個是“法依于丐”,是說現在內心想要修行,但要有吃、住的地方,在籌備這些東西時我們就不能好好地修行,所以法依于丐;

  第叁個“丐依于死”,即使現在窮到像最慘的乞丐我都要修行這樣的心生起的時候,可能會覺得:“要是我真的貧窮餓死了怎麼辦?”那我還執著這個身體,所以第叁個口訣是“丐依于死”——即使我現在變成了最慘的乞丐,要被餓死,那就痛痛快快地去死,內心沒有恐懼,就是“丐依于死”。

  再下去,他雖然想:“死對我沒有關系。可是死掉了以後沒有人來料理我的後事,是不是不怎麼好呢?”這裏他不執著生但是執著死。從這四點去鏟除我們內心那種對自己、對現世的執著,真正的佛法修持就會生起。

  所謂的叁金剛法:

  第一個是無關金剛,先誓利;

  第二個是無愧金剛,後決定;

  第叁智慧金剛,伴隨行。

  第一無關金剛,先誓利。所謂的無關是,當我們要去修行時,要先發誓:“跟我無關的事不再插手。”無關金剛就是不要再去想那些與我們修行沒有關系的事,發誓在還沒有修行成就以前把這些都放下。

  第二個無愧金剛,後決定。就是我現在放下這些東西去修行以後,有很多人講:“他怎麼能這樣什麼事情都不管就去修行了呢?”以我自己爲例,有些人說賽康仁波切總是在色拉寺,而沒有好好照顧他自己的寺院。不管別人怎麼說,修行是我最重要的事情,我要好好地修行,不管別人怎麼樣講,我內心無愧,因爲我是一個修行人,我只有把心好好安住在辦道上,不需要去管別人怎麼想。

  第叁個智慧金剛,伴隨行。在修持當中要恒常跟智慧做伴,以佛法作爲我的同伴,恒常地隨著佛法去行持。

  過去噶當派的格西曾說:“我們要好好修行的時候,當舍棄了現世的那些貪求,就可以脫離人群。”因爲在人群當中,難免要去幫助親友,對抗怨敵,你就要去做人際關系。但是心裏舍棄了世俗的事情,別人怎麼看他根本不去理會,因爲這樣的人心裏已經舍棄了現世的種種貪執,所以他是已經“脫離”人群。現在所講的“脫離”人群,並不是說外表上面的脫離,而是心裏脫離。這種“脫離人群”,舍棄現世的貪著,不再參與種種世俗名利等事相的人,內心只有佛法的修持;因爲清淨修持佛法,所以他才能夠登入聖位。

  “身命飄搖猶如水中泡,迅速壞滅故當憶念死。”這兩句講的就是去思維死無常。死無常的教法在《菩提道次第廣論》裏,宗喀巴大師以叁根本、九因相以及叁種決定的方式,來解釋憶念死無常的修持。因爲時間安排的原因,我們無法一一解釋這叁個根本、九個原因以及叁種決定。如果去思維死無常的道理,我們就會知道,生命垂危就像水中的泡一樣,什麼時候會死亡我們不知道;人死了以後,我們現世貪著的東西沒有一樣可以帶得走;會如影隨形一般,我們到哪裏它就永遠跟著我們的是什麼?是現世所造做的那些善惡業。這些善惡業會如影隨形,而現世你那麼貪著,花了許多心思去追求的東西卻沒有一樣可以帶走,這同樣提示我們修持佛法要懂得如何去行善斷惡,這些業才是我們可以帶得到下一世的,所以下一句就說“死後仍如影伴隨身形,黑白善惡業果隨後至。”死亡以後仍然伴隨我們的只有黑白善惡果報。我們如果懂得這一點的話,懂得將來所要承受的那些苦與樂是現世所造善惡業的果,就可以成辦我們來世的種種安樂。我們修持佛法的一個根本就是從了解善惡因果開始。

  所有一切修持的根本是依止善知識。道次第修持的開始是暇滿人生的思維,修持的基礎是因果業報,進入大乘之門是菩提心,入密宗之門是灌頂。

  剛剛說修持的基礎是以善惡因果的思維爲最主要,因爲我們每一天的行持中,如果懂得如何去選取善,這種選善舍惡的選擇處就是我們修持的基礎。我們說修持佛法,最主要的就是要懂得取舍——取善斷惡。對于善惡因果取舍的學習,應該時常去閱讀賢劫(女)經、百業經、還有佛的本生傳等典籍。了解之後,還要如理如法去行持,這個是最重要的。如果只是讀了這些經典或是知道很多典故,實際上沒有仔細抉擇我們生活當中的善惡業理,這樣就沒有很大的用處。

  由業所生的果可分成四類

  第一類叫異熟果;

  接著是等流果,等流果又可以分成做者等流果和受者等流果;

  第叁類是增上果;

  第四是士用果。

  總共四類五種。以殺生來講,第一種異熟果會導致我們投生到叁惡道,依照殺生惡業的輕重來判定,惡業很重就會墮入地獄道,輕一點的就墮入到畜生道、餓鬼道;來世墮入叁惡道中,受叁惡道的痛苦果報就是異熟果。等流果中,第一個受者等流果就是被殺死的衆生所承受的痛苦我都要承受,或者因爲殺生的緣故,感得這生短命、多疾等等,這些都是受者等流果;第二個做者等流果就是現在我們傷害衆生,造下這個業以後,將來還會有那種習性,即以前殺生現在還會有殺生的習性。第叁個增上果,他所使用的東西或者他的環境都會引發他再造殺生的惡業。第四個士用果就是,如果生病了,別人看醫生吃藥都很有效,但對他卻沒有效果,即使看再好的醫生給再好的藥也沒有效果,這就是他的士用果;他所使用的東西因爲他的惡業而都變成了違緣。增上果跟士用果在經典裏是很像的。

  對于偷盜、邪淫等其他身口意的惡業,也依次有這四類果報。只要造了惡業就會墮入到叁惡道中,從叁惡道受完各種痛苦回到人道的時候,還有士用果、增上果以及等流果,真是可怕!

  “一切功德之本具恩主,如理依止是爲道根本,善見此理多方精進心,恭敬至誠依止祈加持。”第一段是修持道的根本——如何依止善知識法。

  “一次所得此閑暇善身,極爲難得利大當了知,晝夜恒時求取精要心,相續不斷生起祈加持。”我們修行、了知現在所得的暇滿人身是非常珍貴,如此便會盡力努力修行。

  “身命飄搖猶如水中泡,迅速壞滅故當憶念死,死後仍如影伴隨身形,黑白善惡業果隨後至。”此爲下士道的意樂——如何思維産生修持下士道的想法。

  “得堅定解于諸罪惡業,即使甚小微細亦斷除,一切善法資糧悉成辦,恒常謹慎力行祈加持。”于此得堅固解,此是下士道的行持(加行)。

  “受用無厭爲一切苦門,輪回圓滿實無可依賴,知其過患而于解脫樂,生起極大希求祈加持。”此爲中士道的意樂。因中士夫在修持上要斷除對輪回的貪執,因此首先要看輪回有何過患,才會生起想要脫離輪回的心。

  輪回的過患,要從輪回的痛苦中去了解。依照四聖谛的次第,首先須了解輪回有什麼苦。輪回的苦可以從叁苦、六苦、八苦來解釋,了解輪回有這些痛苦及過患,但它的因由何起,這些痛苦又是由什麼引生出來就會想要去知道。所以頌文中說:“受用無厭爲一切苦門,輪回圓滿實無可依賴。”從思維輪回的痛苦生起出離心後,接著再看輪回的因,就會了解什麼是集谛。集谛的意思是輪回的因(集谛是指業和煩惱),當我們思維輪回的痛苦,越了解越會去增加斷除輪回因的欲望。集谛是可以斷除的,當然就會想要去修持,所以,“輪回圓滿實無可依賴”,知輪回中我們擁有的東西不管如何圓滿,但都在痛苦的輪回中,沒有什麼可依賴而值得歡喜的。“知其過患而于解脫樂”,了解這點後,當然對解脫的快樂就會生起很大的希求心。生起此心外,同樣會想要知道有什麼方法能斷除輪回的因。

  對痛苦的認知有時會有很大的差別。就像有些外道,他們把欲界當中的一些情況視爲痛苦,對于欲界以上的色界(初禅至四禅)、無色界就認爲沒有痛苦。所以,他們修行的目的是爲了斷除欲界的痛苦,往生到色界或無色界。這種對痛苦的認識太粗淺,只想到要脫離欲界,往生到更上界,將來還是會因上界的福報用盡要往下墮,所以輪回還沒有中止。如想真正從輪回中解脫出來,對整個輪回的苦都要了知,不論是欲界、色界或無色界,只要在輪回中就沒有快樂,並因此生起強烈的厭離輪回的心。不由自主的去輪轉,此句是很無奈的一句話。如果僅以生老病死過程來講,它是輪回但不能稱做是輪回的特色。真正的輪回不能單單只說生滅,因爲任何無常事物都是生滅法,而生滅法不能稱爲輪回的過患。單單只是生滅還沒有這麼大的過患。佛也有示現生滅狀態,不可能因此講說佛很糟糕!現在既然不由自主地去輪轉是輪回的特色,當然從輪回解脫出來才是所謂的解脫輪回。

  輪回的含義是受到業和煩惱的牽引不由自主的輪轉。知道後,再了解在不由自主受業與煩惱牽引的情況下到底有什麼痛苦。痛苦可以由幾個方面去認識:叁苦、六苦、八苦。其中六苦是對輪回中…

《功德之本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般若心經講授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