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種種痛苦的描述,從這方面來體認能夠最清楚了知輪回總苦。
(1)不定苦:所有現在所獲得的財物、親友都是不一定的,現在擁有的何時會失去也是不一定的,而且任何時刻都處于這種狀態當中。現在所擁有的東西會不會失去不知道;何時會得到不知道,所以這個叫不定苦。當心中無法完全確定擁有那東西時便是一種很大的痛苦。因沒有控製的能力,心中很自然的會去依賴朋友、財富或所擁有的東西,心寄望在上面以爲可以依靠它們。當這些都是很不定時,心裏就會非常煩惱,會覺得爲什麼朋友和財富都沒有辦法依賴。因這些事情本身就是不定的。
(2)不知足苦:指擁有某些財物時,任何時候你都絕對不會想:“就這樣夠了!”而會覺得:“如果再得某一個就好了!”得到了第二個就會想要第叁個,不論獲得多少還會有下面你需要的東西,無法滿足于現在所擁有的。這種不知足的狀態也是一種內在強烈的痛苦,屬第二種不知足苦。
(3)數數舍棄(苦):猶如前兩個苦,得到的財物不但不穩定,即使擁有這些財物內心也會不滿足,因此會很賣力去追求更多的物質、財寶和親友。但是,不論追求到的東西再多再好,終究人死時也需將所擁有的東西舍棄。除此之外,下輩子假設又投生爲人,一切又要從頭再開始,心裏面還是會去追求財富、名聲、朋友、親屬,這種追求又要付出很多努力,得到了,再追求,再得到,再累積,一直累積到死的時一定要再舍棄,然後再到下一次。這種過程是一直持續不斷地在累積東西,累積到了又舍棄,這種叫做數數舍棄。好比密勒日巴尊者的上師要他再叁地蓋了房子又拆,這是非常累的事情。
(4)數數結生苦:數數是時時常常,結生就是投胎。現在很努力去累積,以後要舍棄。如果舍棄完了什麼都結束了,就如同我們講的放下就什麼都沒有的話那還好,反正不用再重複那個動作。可是,實際上在輪回裏面並沒有這麼便宜的事情,這輩子非常精勤努力,累積我們的名聲、財富、親屬、朋友,花了那麼多的心血,到了死時要全部舍棄,但是這個過程不會如此就停下來,我們還會去投生,接著又開啓另一扇痛苦之門。我們需要去認識這種結生有多痛苦——每次都得從頭經曆這些痛苦。
(5)上下輪轉苦:數數結生過程中如果每次投胎都做人,反正知道了人道有何痛苦、有何快樂,習慣了就好。但實際上又沒這麼好的事情,我們這世當人,下輩子不一定爲人,若累積福報往生到天界,等福報用盡時又會往下墮。就像一個位高權重的人,本身在很高的地方叫他掉下來當貧民或普通的人,他心裏有多難受!不僅如此,如往下掉到地獄,要受那麼大痛苦的話,這種痛苦就不是我們能想象的。在地獄道當中,所要經曆時間,不像人道頂多六、七十年就夠了,在地獄道中,經千百劫才能出來,受苦完了才可能會往生到上界如人道、天道等。但在這些地方也沒有很穩定的快樂,這些日子過了又有可能再往下。經常經曆這種有時在上、有時在下的這種痛苦是非常大的。
(6)無有伴苦:在輪回中漂流,不論從什麼地方到什麼地方,死時是自己去死,生時也是自己一個人呱呱墜地。在生死的輪轉裏只有你一個人孤伶伶地面對生死問題,沒有任何同伴,這就是無有伴苦。
對于以上六苦仔細思維的話,你會深深體會,在輪回當中到處都充滿了這些苦;而這些的苦因即是受用無厭。在輪回中所有的受用,不管生活在那一道,只要對它感到滿足的話,當然就只會在這裏面輪轉。相反地,在輪回中生起:“我已倦怠了。輪回當中任何一種圓滿快樂都不值得我去依靠,也不寄望在輪回中能得什麼快樂!”當你打從內心真實引生對輪回厭離時,接著便可想到:“我感到滿足了,這裏沒有我所要追求和依靠的東西。”“知其過患而于解脫樂”,了解到輪回有何痛苦與過患,也知道不能依靠輪回的圓滿和快樂,心裏就會生起迫切需求解脫的心。知道輪回當中有這麼多過患,怎麼還能在此輪轉,一定要好好追求一個值得我依靠的究竟快樂。故言“知其過患而于解脫樂,生起極大希求祈加持。”生起真正希望獲得解脫快樂的心。生起這種希求心時,你才會想要真正精勤實修可以讓我們得到快樂解脫的方法。對于希求解脫的人,若想生起穩固的希求心,一定要好好學習四聖谛。
四聖谛的教法在佛教當中是一個最基礎、根本的教法。法稱菩薩在《釋量論》中提及:“于主要義無欺故,他義亦可推得知。”“于主要義”指的便是四聖谛。于主要義沒有欺騙衆生,也可推測其他佛法的道理也不會欺騙我們。過去佛陀開示教化衆生的四聖谛是如此真實無欺,其他的佛陀沒有必要欺騙我們;也就是說身爲一佛教徒,對四聖谛教法要有一真正完整的認知。
在四聖谛所講的苦集滅道中,首先要認識的便是苦谛。過去佛陀依照苦集滅道次第來講,今天我們學習也應該從認識什麼是輪回痛苦,輪回痛苦的集因是什麼;接著對集谛有越深的了解,對滅谛就會有越強的希求心;對滅谛有越深的希求,就會越精勤去修行道谛,這是應該有的次第。如同彌勒菩薩所舉的譬喻,好比一個病人,首先他會知道自己生病了;遭受病折磨時,病因從那來;知病因後,便會想要去斷除它;知道有什麼東西可以治我這個病之後,才會去找醫生來醫。按照這樣次第,在學習苦集滅道上也一樣,首先知苦,知苦後才會探究集谛因是什麼,再來從滅谛、道谛上去修持。如果不知自己在生病,就不會想去看醫生;同理,如果不知道輪回中有什麼痛苦,也不可能會希求滅谛,行持道谛。
在佛陀的教導裏,四聖谛中的苦谛可由四個特征來認識,即無常、苦、空、無我。
無常。所有輪回當中,一切萬法沒有辦法讓我們依靠,不值得我們依賴,主要原因是它們都會改變,這就是無常的內涵。在輪回中,以我們自己的身體來看,我們這身體也是無常的。不只外在器世間,甚至有情世間,即有生命和沒生命的都是無常。我們現在輪回的情器世間所有一切都是無常,都是剎那生滅法。
“苦”。這些剎那生滅法完全超乎我們的控製能力,也就是這些生滅變化都受製于業和煩惱,對這種不自在、不自主的情況就是無常的苦行相。剛所言的無常是剎那變化,而苦則是這種變化受製于業和煩惱,我們不能自主自在。
“空”。比如一個東西的形成,其本身剎那剎那都會變化,而且由于它是由業和煩惱形成的,即使住于存在的時刻當下,其自己也是沒有可以自主的力量,完全受製于其他組成的因緣。以人來講,我們現在這個人身是由過去的業和煩惱而來的,這身體是由五蘊和合而成。五蘊中沒有一個具有獨立自主的特性,也就是沒有一個是有我的,這表示人的存在是完全依賴其他因緣才能成立。當更深一層思考時,會發現這一切沒有自主或獨立存在力量的事物是非常脆弱的。這裏所講的空不是空性,而是他義之我空。以人而言即指離開五蘊之外,沒有一個獨立的力量可以主宰。衆生是五蘊的和合,五蘊之外沒有任何有力量的我可以控製它們。我們就像五蘊時常不由自主在變動,這是非常脆弱的。
“無我”。空指的是事物完全依賴因緣和合才可以形成,不但沒有辦法從外面能找到一個可以支撐它們獨立自主的力量,甚至在其本身也同樣沒有。以人來講,人是五蘊的和合,除色受想行識之外沒辦法找到主宰的力量外,在色受想行識當中也沒辦法找到一個獨立自主的我,即它們完全沒有自主的力量,這就是無我的意思。
苦谛的四個行相是越來越細微的,從粗顯的無常至苦、空時比較細微,到無我時是對整個五蘊中的色受想行識了解到它們完全沒有自主的能力,這樣,我們內心會對它們完全絕望。以眼前的杯子舉例。看到杯子心裏會生起一種執著,覺得我可以依賴它、使用它。可是,當發現它根本不是一個我可依靠的對象,我對它的執著就會根本瓦解。我之所以想依賴它,是因爲相信它有某種力量;當發現它實際上根本沒這力量,沒有自主能力時,這種想依賴、依靠、執著的心自然會消滅。在輪回中不論情世間或器世間,對一切法若用無常、苦、空、無我四行相禅修思維,就能對所有一切法生起厭離。無常、苦、空、無我的次序是漸次細微,直至最細微,甚至連對它任何的期望都舍棄而生起絕對的厭離。當厭離生起時,心中就可放下對這些的執著。心中由此四種行相生起厭離,這便是觀修苦聖谛的要領已經達成。
經由觀察苦聖谛心生厭離時,對于輪回我們如何才能脫離,就會生起強烈希求心,這是就會想去尋找、探索輪回的因是什麼。我們可以推斷現在這世所遭受的痛苦一定與現在或以前的時間有關。現在發生的事我能知道,以前的就有些不清楚,這樣追溯會有前生後世的觀念;思考輪回流轉的因,就會想到前一世所造作的是什麼。
說到前一世,有些人不相信其存在。前世到底有沒有?若仔細想一想會發現,認爲它沒有的人只是口中說他沒看到,若問他用什麼來證明沒有則說不出理由來,因此這種人的講法沒有任何根據。但按照佛法,卻可以講出很多理由來解釋甚至證明前世的存在。如過去很多修行人,甚至一般普通人,他們曾有前世經曆的記憶,他們可以告訴你前一世的事情。在經典中亦可用邏輯來推論,我們這一世的心識是一剎那一剎那連續不斷的,因此可以推到如投生到母胎的最開始的心識,繼續向前,也一定有某一心識才可以連續下來;那心識當然屬前一世。我們看這世當中的一些行爲,還有我們的貪嗔癡煩惱,大概可推知這些的生起一定都是前世造下了這種貪嗔癡的因,這世才會遵循同樣模式産生叁毒。如果沒有前一世,你認爲貪嗔癡時突然蹦出來的,這根本沒有任何道理可以解釋。如此想一想這世所有行爲及所遭遇到的種種痛苦一定是前世所造作的業引生的,對這解釋有所認識後,知道有前世外還可以了解現在所受的果與前世所造作的因有關。通過多翻閱有關因果輪回的…
《功德之本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