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功德之本頌▪P7

  ..續本文上一頁知在受什麼苦,怎麼會引生要救度衆生脫離輪回的慈悲心呢!

  “猶如自墮輪回苦海般”至“谙習勝菩提心祈加持”,是說我們要去修習菩提心。菩提心是指我們爲了能救度衆生而希求佛果的心。想要救度衆生的心,它的內涵是對于解救衆生的重擔由我來扛起,救度衆生的責任是個很強的責任感,所以,修持菩提心的想法是經由我現在爲救度衆生。救度衆生的重擔由我來擔起,這種想法所引生的,稱爲增上意樂。你怎樣才會生起希望扛起救度衆生的責任?也就是因爲看到衆生在輪回當中受苦,生起不忍之心,不忍見衆生在輪回當中受苦,也就是我們內心不忍衆生在輪回受苦的慈悲心才會生起。爲了救度衆生,我們要扛起救度衆生的重擔,你之所以引生增上意樂,增上意樂就是那種責任感,它是起因于不忍見衆生受苦的慈悲心,由慈悲心引生增上意樂,然後才有辦法引生菩提心,是有因果關系的。所以,前面的“猶如自墮輪回苦海般,一切如母有情亦如是”,這是修持慈悲心。“見己負荷救度衆生擔”,這是增上意樂。“谙習勝菩提心祈加持”,這是指修持菩提心。

  在修行的次第上,往後推的話很有條理,照理說是你想要成就菩提,是爲能救度衆生,這是菩提心。爲救度衆生,我要扛起衆生的責任,這是增上意樂。能生起救度衆生的責任感,首先在心裏生起不忍見衆生受苦的慈悲心,由慈悲心引生增上意樂,再演生菩提心,這是個修持次第。我們如果單單去想“猶如自墮輪回苦海般”,就像我們自己墮入輪回一樣,所以,衆生也在輪回受苦,想靠這樣引生大悲心是很困難的。因對衆生要生起大悲心,首先要對衆生有珍愛及見衆生感到非常歡喜的感覺,這種珍愛衆生、對衆生感到歡喜的心叫悅意慈,看到衆生感到非常悅意,悅意慈歡喜。悅意慈在“一切如母有情亦如是”的如母有情,若能了解知道所有衆生都曾經是我的母親,看到衆生就能生起“她就是我母親”的想法,當然心裏要生起慈心就很容易,這種珍愛衆生、對衆生感到歡喜的心是修持大悲心最根本、最重要的。如同宗喀巴大師在《善解密意》一書中講到:我們對于衆生分類的話,可以分爲叁類:第一種是怨敵的;第二種是屬于中等的,指不是很親也不是不親,看起來沒有什麼關系;第叁種是我們的親友。對這叁類的人,你去做比較,就可以發現到,如果一開始要對怨敵生起大悲心時,可能不但對怨敵生不起大悲心,反而見他們受苦還感到很高興。對中等那些人,即他也不是對我們很好或不好,當這種中等的人遇到痛苦時,你也沒有什麼感覺,但對親人就不一樣了,當親人受到痛苦,我們內心會産生很不忍之情。所以,在這叁種情況下,我們比較容易由親人、親友來引生內心油然而生的大悲心。所以,在修持上要先修一切衆生皆是我們的“如母有情”,這點的重要性就在這裏。

  對于如何引生對衆生歡喜的悅意慈,在寂天菩薩的《入菩薩行論》教導修持的方法,引生悅意慈的方法叫自他交換,再根據金洲大師(阿底峽尊者的上師)所修的悅意慈方法叫七支因果法。這兩種修持,都是教導我們如何生起對衆生的悅意慈,其實照理講是菩提心。按七支因果法的修持,首先是知母、念恩、報恩這叁點,知母是知道衆生爲母親。以這樣來看,你會懷疑只有四支,怎可能是七支?七支是從悅意慈開始,悲、增上樂和世俗菩提心都是一樣的,與自他交換也是一樣,在前稍微不一樣在後面,全部到生起悅意慈心,慈心生起再來大悲心,再來增上意樂,再來世俗菩提心,都是一樣的。所以,前面的知母、念恩、報恩、悅意慈,到此爲止爲四個,後面的慈悲心、增上意樂、菩提心,加起來共有七個。

  如按自他相換法的修持,引生悅意慈的修法可分五種思維:第一、由多門思維我愛執的過患:第二、由多門思維愛他執之利益,即增愛他人的利益,此處的執不是執著的執,而是我們堅持這樣做;第叁、思維修持自他交換之利益;第四、思維不做自他交換之過患;第五、若思維自他交換,應可生起。

  對于這種修持菩提心的傳承,在七支因果法叫廣大行派行修持法,過去是由彌勒菩蕯傳給無著菩蕯,無著菩蕯依次由世親菩蕯傳給至金洲大師傳給阿底峽尊者,另外的自他相換法是深觀派所傳下的修持法,是由文殊菩蕯傳給龍樹,一直傳到阿底峽。在這修持上,還有另一派別是由文殊菩薩直接傳給寂天菩蕯,寂天菩蕯根據文殊菩蕯的口傳教授直接傳下來的修持菩提心的方法,在藏文中叫傳大行派,又名偉行派,因傳承比較近,是由文殊直接傳給寂天菩蕯,寂天菩蕯是比較後代的人,所以,這種修持傳承更具加持力,因年代比較近,屬近代傳承。

  (一)知母

  在七支因果法中,第一個是知母,如果要生起悅意慈,按照七支因果法的傳承說法,首先要觀衆生皆爲母的知母修法,這種修法要真正視一切衆生都是如同我們母親一般。首先要修平等舍,因內心一開始就要將敵人當成母親,會發現很困難的,把自己喜歡的人當成自己的母親是很容易的,把敵人當成母親是很難的。所以,首先一開始先修平等舍的原因是:當你看到所有衆生的時候,他們都是平等的,即在修持上首先觀一個中等的人(也就是我們也不是特別喜歡或不喜歡,不是親友也不是怨敵),觀一個中等的人來想說他曾經是我們的母親,因時代輪轉,我現在不認識他,與他只是中等非親非敵關系,但這個人過去也曾經是我的母親。從一個中等的人生起這個想法以後,再去看看親友的那些人現在對我們來講是比較親的人,但他與之前這些中等的人似乎是沒有太大的差別,他們現在雖然是我的親友,過去他可能是我所不相識的人。對于一個我們熟悉的人,以前也可能是不相識,同樣以敵人來講,敵人與中等的人也可能像這樣子,以前宿昧平生不相熟,也沒有對我們比較好,也沒有對我們比較不好。所以,從這叁個之中,可以生起比較平等的想法,不管親人也好,沒有什麼太大關系的人,或者我們的怨敵,這叁者之間是沒有太大差別的想法。

  對于平等舍與知母的修持,它有一個很根本的原則,就是我們在輪回當中的無始輪回,無始輪回所講的是在我們的前一世還有前一世,這種的輪回到現在已經是無數次,所以,在前一世這些人可能是我們的親人,也可能是我們的敵人或不相幹人,同樣的,每個衆生都可能是我們的母親。我們現在修持知母,其修法是先從親人觀修起,比方說我們的母親或自己所珍愛的人,由此觀修起,再來是與己沒有太大關系的,再來才是怨敵。以我們親人來講,首先由母親來想,現在我們母親不但是這世當中是我們的母親,甚至在輪回裏面過去無始以來無窮盡的輪回當中他都當過我們無數次的母親,這是佛所對我們開示的。觀修自己的母親在自己的前方,去思維她曾經這麼多世照顧我們、幫助我們,如此思維當中,心裏面就能生起非常珍愛母親的想法。首先由母親開始,再由其他親人一個個去觀修,一開始先由最親的人,再到不相幹的人,一直到最後敵人等等的觀修。不但在禅坐時如此觀修,甚至到後來,你見到任何一個人,心裏都可以生起他是我母親的這種想法。

  (二)念恩

  依次思維一個母親他對自己的小孩是怎麼呵護關愛的心在照顧著,從小到大,母親爲了要照顧小孩子,需忍受怎樣的劬勞辛苦,這些的辛酸,單單從一些小地方,如小孩需要吃、需要照料,短暫時間沒有媽媽的小孩都會死亡,沒有媽媽的小孩有可能要生病受苦,就知道媽媽對小孩有怎樣的恩德。由這樣的思維去感念自己的母親就是像這樣子的方式在照顧著我們,由此來感念母親的恩情。我們現在如果生病去看醫生,假若生的是一種絕症,當某醫生可以治愈絕症,你心裏面一定可以生起無盡的感激,這個人是我的救命恩人。我們這個身體是母親給的,從小到大都是靠著母親的養育,才有辦法長大,不然早就死亡,這種養育、教育的親恩與前面的救命大恩是一樣的,此恩情想回報都會覺得太過于廣大。

  (叁)報恩

  由第二個思維得知,一個母親對我們有這麼多的教育恩德、養育恩情,對這樣的母親,我們理當要回報他們。而且,母親對我們的教養恩德並不單單只有一世,即使單單一位母親,從過去到現在,都曾無數次的養育我們,我們怎可不去報答?如此思維引生對母親衆生報恩的想法,當心生起要報答母親衆生的想法時,很自然就會對衆生感到歡喜,看到個個衆生都會覺得很歡喜,這就是悅意慈。對于這些的思維方法,還有可以自他相換法來思維。這種思維的方式,以七支因果法來講,首先要修持知母,衆生都曾經當過我們母親,衆生不但在當我們母親時有很大幫助,甚至沒有在做我們母親時,也可能同時對我們有非常廣大利益,這個就是來填補另外這修持的想法。有時你會想說有些人沒有當過我們的母親或他現在不是我母親這種想法,但從另外的修法是在彌補內心錯誤的,以爲沒有在當我們母親就沒有在利益我們的這種想法。第一個是要去思維,現在我們內心的我愛執到底有什麼樣子的過患,第二當我們珍視衆生比珍視自己還要強時,對我們會有什麼利益,這兩者之間如果可很清楚了解時,當然會聰明選擇對我們幫助和利益較大的那一個,對于本身一個人的快樂跟所有無量無邊衆生的快樂,這之間來拿衡量一下,當然不用想也知道,所有衆生的快樂和他們的利益遠超過重于我們自己一個人。

  快樂的果報是要經由什麼方式才能獲得?大部分是因我們累積善業,對衆生行善才能累積善業。現在所受的痛苦是因自己惡業所引生,這些惡業的由來,大部分都是由于自己造惡業,造惡業的起由也都是由內心的我愛執。所以,第一個多門思維我愛執的過患,在這裏面用很多種方式來思維,就真正可以消除自私的心態。我愛執有何過患?我們現在所受的痛苦前面說到是因爲造作惡業而來,比如殺生、偷盜、邪淫、妄語,用卑劣手段傷害衆生、殘害其他衆生等等…

《功德之本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般若心經講授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