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這種二乘行人的心態也要透過法使其有所轉變。通過這個次第在自心上就能得到轉變,這就是法的作用。
今生我們不斷努力,想要找到一個離苦得樂,能轉變我們內心的方法。我們是非常有福報的,因爲第一、我們已經接觸、聽聞到了佛陀所開示的教法;第二、我們也遇到了很多同參道友,大家可以一起來修持。在這些因緣都具備之後,我們發起大心願來精進修持,帶著這種強烈的精進心,我們來念誦皈依與發心文。在念誦皈依與發心文時,我們要具備強烈的心,最主要是透過這個來轉變我們的心。最殊勝的一種心態的轉變是什麼呢?就是將我們自私自利的心轉變成爲關心和照顧他人的利他心,也就是菩提心。這裏的發心是要發菩提心,發菩提心可以說是讓我們的心轉變最好的方法,也可以說是萬法真正的精髓所在。這裏透過念誦皈依與發心文,首先依止正法聖僧衆以及指引我們的佛菩薩,並透過布施等法的修持來轉變我們的心。
在持受大乘八關齋戒之前,我們所要具備的動機一定要非常清淨——這是根本。接著還有一個要點,就是要積聚功德資糧。有一句話說:“如果沒有功德資糧爲基礎,就好像是一塊幹涸的地一樣,沒有任何水分,長不出任何東西。”此譬喻是說,我們每個人的心都要是豐滿濕潤的;積聚功德資糧能滋潤我們的心,能長出各種善的種子。集資最好的方法就是接下來的七支願文,也稱爲普賢行願文。不管經部或續部中的各個教派,七支願文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爲普賢菩薩的大慈悲力和大加持力可以說是最殊勝的一種供養。因此,接著爲了集資供養,我們要念誦普賢行願文。
普賢行願文中有兩個禮敬偈子(八句)。首先是“所有十方世界中,叁世一切人師子,我以清淨身語意,一切遍禮盡無余。”禮敬中最重要的是我們要用心觀想,對于十方叁世(過去、現在、未來)所有佛菩薩們都要禮敬。第二個禮拜的偈子是“普賢行願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一身複現剎塵身,一一遍禮剎塵佛。”這一段的重點也在觀想——觀想我們自己的身體化現爲無量無邊,任何有佛菩薩的地方,我們都化現在那裏禮拜;因此也可以說是我們的心化現的禮拜。
普賢行願文可以說是大願王,因爲這是普賢菩薩所發的大願,讀誦這個願文具備無量的利益。普賢行願文有七個積聚功德資糧的方法。之前講過的偈子“所有十方世界中,叁世一切人師子,我以清淨身語意,一切遍禮盡無余。”是說修持者要禮拜,但並不是真正的禮拜,而是發願要禮拜。接下來的叁個偈子分別代表身、語、意叁種禮拜。“普賢行願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一身複現剎塵身,一一遍禮剎塵佛。”這是身禮拜。接著“于一塵中塵數佛,各處菩薩衆會中,無盡法界塵亦然,深信諸佛皆充滿。”由于正知所知界一切都是空性,因此,在一塵中都能化現出塵數的佛,這是不可思議的,是透過意來做的禮拜。再接著“各以一切音聲海,普出無盡妙言辭,盡于未來一切劫,贊佛甚深功德海。”是語的禮拜。前兩個偈子中說佛是超越時空無量無邊的,而這個偈子提到供養者自己也是無量無邊的。觀想方法是,好像有無量的衆生,每個衆生有無量的頭,每個頭都有一個舌頭、一個嘴,可以發出各種聲音,發出非常非常多的音聲,這就是語的供養。
接著是供養支,“以諸最勝妙花鬘,伎樂塗香及傘蓋,如是最勝莊嚴具,我以供養諸如來。”這裏提到的是以佛菩薩周邊附屬的東西,如伎樂、塗香、傘蓋等供養諸如來。接著是“最勝衣服最勝香,末香燒香與燈燭,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養諸如來。”是以佛菩薩直接會用到的如衣服、各種香等來供養。這裏特別提到的末香指的是粉末的香,藏族在過藏曆年的時候,都會用這種粉末的香來供養。所有的香就像妙高山(須彌山)一樣的多。
前面兩個偈子指的是有限的供養,接下來的偈子是無限供養,指的是不可思議、非常殊勝的供養,尤其是諸佛菩薩加持過而變現出來的各種最殊勝的勝解供養。“我以廣大勝解心,深信一切叁世佛,悉以普賢行願力,普遍供養諸如來。”
在供養完之後,也可以想成諸佛菩薩都已經受用了,接下來第叁支是在諸佛菩薩面前發露忏悔。如果能把做錯的每一件事都講出來最好,如果不行的話,當我們在念誦這個偈子的時候,心裏也可以仔細地想我們過去造過怎樣的業,在這裏都要忏悔。偈子是“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一切惡業都是透過身語意叁門造作的,惡業的因是無始的貪瞋癡叁毒。經由身語意的造作,産生各式各樣的惡業和惡果。所以,“一切我今皆忏悔”,所有造作的惡業只有我自己才能忏悔,是我自己要面對的,不能靠任何其他的外力。一般要透過四力來忏悔,所說的四種力量是自己自發的四種力量,因此是無法靠別人的。
在念這一段忏悔文的時候,重要的是我們要盡量去想我們過去到底造了怎樣的罪業。我們可以從因果上來想,造了怎樣的因會有怎樣的惡果,甚至應該多讀誦有關因果方面的經典,加深我們對因果的信心,這是非常重要的。當我們對因果有了深刻的了解,才會真誠地發露出來,忏悔幹淨,所以,對因果的了解和真心相信因果是很重要的。如果我們對因果沒有真正的信心,當我們在念這一段忏悔文時,越想過去所造的惡業就會越生氣,反而又造作更多不好的因。所以,認識因果很重要。
透過忏悔,我們的心變得清淨了。當心清淨之後,要再積聚功德資糧就更有力量。能在最短時間內積聚最大功德的方便法門,就是第四支的隨喜贊歎。“十方一切諸衆生,二乘有學及無學,一切如來與菩薩,所有功德皆隨喜。”藏文的順序是先提到如來和菩薩,然後是二乘有學和無學的修行者以及一切衆生的功德,我都來隨喜。這樣的隨喜贊歎等于已經包括了所有的功德,從佛菩薩、修行者到所有的衆生,都包括在裏面。當我們隨喜贊歎的時候,隨喜的功德跟對方所做的功德利益是相等的。
無始輪回以來,我們一切的快樂、喜悅都是從無我依他而生的,也就是需要依靠別人才能真正産生。就佛法來說,雖然我們沒有辦法給予所有衆生快樂和喜悅,而透過隨喜的法門,當對方在行各種善行時,我們生起一念歡喜隨喜的心,事實上這也是在給予快樂,這也是在積聚功德。
隨喜可以分成幾類,資質比我們更好的衆生,我們隨喜他們的功德;功德和我們一樣的,我們隨喜他們;功德比我們卑劣的,我們也要隨喜他們的功德。與我們功德一樣或是比我們低下需要幫助的衆生,當他們行功德時,我們隨喜,不僅能幫助他們也能産生其他利益。但是,比我們資質好、功德比我們大或證悟比我們高的衆生,我們可以透過恭敬虔誠的心來觀想,希望我們也能具備與他一樣的功德。
接著是請轉*輪支。透過剛剛說的隨喜,自己積聚了功德,也讓他人得到了利益。進一步爲了使自己積聚的功德及他人的利益能夠增長,我們一定需要一個像世間燈明一樣的指引者,能夠使*輪常轉;如果沒有*輪常轉,我們這些善行就無法增長。接著第五支就是請轉*輪,“十方所有世間燈,最初成就菩提者,我今一切皆勸請,轉于無上妙*輪。”
在請轉*輪之後,第六支就是請求佛陀住世,我們要請求他能夠跟我們長久在一起。“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誠而勸請,唯願久住剎塵劫,利樂一切諸衆生。”
接著第七支就是回向,透過之前六支的供養,我們積聚了一些功德,爲了讓此功德能更加增長,所以要做回向,“所有禮贊供養福,請佛住世轉*輪,隨喜忏悔諸善根”,這裏分別提到前六支的供養,“回向衆生及佛道”,這裏藏文中的意思就是回向圓滿的佛道,要能利益無量衆生才能得到圓滿佛道的果位,圓滿佛道者就是覺者,像佛陀也是能利益無量衆生的。當我們回向這麼殊勝、能利益一切衆生的果位時,它的功德是更加的廣大。菩薩的果位,在衆生不空的時候,他的願是無止境的持續下去,所以,功德也是無量無邊,是沒有邊際的。
之前是廣的七支行願文,接著是略的部分,每一句就是一支供養。當時間不夠的時候,也可以只念略的七支行願文。
我們已經忏悔過了,爲了能得受戒體,接著就要獻曼達。供曼達分成很多種,有七供、九供、二十叁供、叁十七供等,平常我們都是念叁十七供。最短的則是七供。
廣的獻曼達裏面開始第一句是“形康木補哇咻”,這是維那師要念的,意思是告訴大家要供養了。接著的咒語是“嗡班紮布米阿吽”,“布米”的意思是指金地。“嗡阿吽”分別象征的是身語意。“班紮”是金剛的意思,它象征著身語意叁門無二無別。無二無別的金剛指的就是樂空不二的力量,首先要以樂空不二這一念心爲基礎來供養。
我先做一個示範,左手要抓著曼達盤,但是,左手不能是空的。通常在內地一些地方生活條件比較好,會有像珍珠、瑪瑙等碎寶石,印度沒有這個條件,他們就抓著一把米。如果有條件,我們可以先抓一點寶石在左手上,然後再抓緊曼達盤。右手要做的是右繞很多遍。右手也是先抓一把各種寶石,然後一直右繞,這樣轉的意義一是利益他人,二是淨除罪障。因爲我們的煩惱很多,所以就一直繞,可以做很多遍。向右繞很多圈後,最終結尾的時候要收住,左繞叁圈後放下來,象征得到身語意的加持。接著放一點點在中間,代表的就是“廣嚴黃金之地基”。接著再念“嗡班紮惹也客也阿吽”,再放一個上去。這個咒語的意思是叁門無別如金剛般的鐵圍山,下一句“外以鐵圍山”象征的就是這個鐵圍山。接著各位就可以按照經典裏面“環繞中央山王須彌山”等等。
這裏有方位的問題,東邊的方向有兩種不同的設定,第一個是獻供時,譬如聽法時要供養上師,是向外的獻供,所以,東邊要朝上師;第二個是自己修持的時候,東邊要朝自己,是向內的,表示得到加持的意思。在念偈文時,也就是第二層的時候,一…
《大乘八關齋戒儀軌講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