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八关斋戒仪轨讲解》
色拉寺雪歌仁波切(赛康仁波切)
陈那论师在《集量论》一开始有段礼赞释迦牟尼佛的偈子提到:“佛陀是具正量者,因此,吾等能对他生信。佛陀具正量,因此能利益无量众生。”我们对佛法或佛陀为什么能生起真正的信心呢?这种深信的力量来自哪里呢?因为佛陀本身是具备正量的士夫,他所说的法能利益无量的众生,因此众生能对他生信。佛陀依止了两个原因而得到两种果实,第一个是动机,也就是首先发起的是菩提心这个清净的动机,第二个是在正行时他证悟了空性,因此能证得二身,也可以说是得到了善士的果位。
佛陀在行持上证悟空性时,在自利方面就具备了断、证两种功德;在他具备利他的菩提心时,他就成就化身的果位。以大乘来说,他的三身指的是法身、报身和化身。佛陀的慈悲成就的是化身,来度无量的众生。他所证悟的空性是证悟了了知所有一切所知法的空性。
刚刚这一段主要是说佛陀依止两种原因成就了两种果位。透过这因与果四个的讨论,我们可以说佛陀是正量士夫,也可以说佛陀具备了无量的力量和功德。他和所有外道的教主完全不同,外道可以说是无因无缘而生的,而佛陀则具备清楚的因和清楚的果,是依靠自身精进努力而成就的。佛陀最初发心修持时跟我们在座的每一位都一样,他当时心中也有瞋心、慢心和嫉妒心,心也非常混乱,烦恼也非常多。但是,他却因为具备了慈悲心和证悟空性这两个因而得成就。当具备这两种因时,通过慢慢修持,他便能够逐步证悟道次第,成为正量士夫。
这一段话提醒每一个修持者,在一开始动机就应该非常清楚。我们每个人都一样,在开始修学佛法的时候都充满着烦恼,接着再慢慢的修持,这个道路就跟佛陀走过的道路一样。第一句提到“佛陀转变成为正量的士夫”,因此,我们透过次第的修持,也要生起勇猛心和信心,相信我们也能转变成与佛陀一样的正量士夫。这段话有两重意思:第一是要我们对佛法生起大的勇猛心,不要畏惧;第二是要对佛陀所说的生起信心。
佛陀依靠最根本的因才能成就,就像刚刚示范辩论时所提到月称菩萨的偈子一样,所有佛陀与成就者最根本的因就是大悲心。今天各位来参加持受大乘八关斋戒的仪轨,就是要帮助增长我们的大悲心,同时稳固我们的大悲心,甚至让我们证得菩提心。透过菩萨行可以不断重新受这个大乘八关斋戒的戒律,因此,明天我们要正受大乘八关斋戒。
在内地,一般会以为大乘八关斋戒跟近住戒或一般八关斋戒是一样的,原因是它的八个律仪与八个支分,或八条戒是同样的。其实,这两者差别很大。第一、近住戒(一般八关斋戒)是属于别解脱戒,别解脱戒是属于二乘行人(小乘)的戒律,因此,近住戒(八关斋戒)的发心是为了自己能够得到解脱。第二、大乘八关斋戒是指大乘的教法,不是指二乘(小乘)行人的,大乘八关斋戒的根本是菩提心,对治与修持的方法有八条戒律。这两者的差别就是大乘和小乘的差别。细分来讲,这两者还有八种差别,后面的法本仪轨中都会提到。这样的大乘八关斋戒出家众也可以受持,因为透过这八戒能增长菩提心。
这个法本由赤降仁波切汇集而成,无论如何,在各个教派,修持观音菩萨修行法门(名为扭捏的特别观音菩萨修行法门)时,早上都会有大乘八关斋戒的仪轨,下午才开始修持扭捏的仪轨,各个教派的大乘菩萨律仪仪轨都是从观音菩萨的修持方法里面结集出来的。这个法本主要是从佛陀所开示的一个密续中传出来的。
第一页首先提到的是功德增长咒,密续中佛陀曾经说过增长善行的增长咒,我们先念三遍或七遍,不管接下来做的任何修持或善行,善的功德都能亿万倍无量无边地增长。就好像佛陀特别叮嘱弟子们不可以造恶一样,我们对此已生起了信心,同样,佛陀也说过,如果我们念诵这个咒语,也能生起无量的功德。因此,我们要真正相信。
西藏有这么一段话,最开头有一个“尤尼嘎”的咒语,这个咒语如果念过很多的话,以后只要念一遍功德就非常大,不管我们过去造了什么业,它都能够消除,任何善功德都能无量的增长,非常的了不起。这段话就是,有一个老婆婆说:“当我在尤尼嘎跟前时,我就已经是不得了了。”也就是只要她念了这个咒语,功德就是无量无边了。但是,她又说:“如果到了戒律的旁边,就连上师自己也要多珍重、多小心了。”我们念到“嗡散巴日阿”时也很不得了了。总之,念这个咒语是非常重要的,念三遍或七遍都可以,在念过之后,所有行持的善行功德也会非常大的。
我们做任何修持之前,如果能先迎请皈依境,所作的善功德就会更大。透过迎请皈依境,我们观想皈依境在我们前方出现,再对他作供养,所有的圣众(佛菩萨)都会感到欢喜。由于诸佛菩萨的欢喜,我们所修持法的善功德将会更加增广。因此,迎请皈依境是非常重要的。
在迎请皈依境之前,我们首先要把环境弄干净,地方要加持清净。皈依境中诸佛菩萨祖师到来时,他们安住的地方要干净。供养的供品也要得到加持,必须是清净的,这些都要先准备好。
接着的两个偈颂就是加持土地与供品的。第一个是:“一切地基化清净,无有砂砾等杂物,面均平坦如掌心,性同琉璃甚平滑。”这是加持土地化为净土。第二个是加持供品,“人间天界诸供品,真实陈列与意化,普贤最妙供养云,无余遍满虚空界。”这里都提到“加持”二字,藏文“加持”的发音是“擎腊”,这两个音分别有不同的意思,“擎”的意思是力量,“腊”的意思是转变,指的是透过一种力量而将东西有所转变。如何转变呢?就是靠我们心中的虔诚和恭敬,透过这一念心使物品能够有所转变。如果我们能以最殊胜的心转变加持,我们可以证得乐空不二的智慧。如果我们无法证得乐空不二的智慧,还是可以透过我们的心,观想所有的供品都是无量无边的,即尽量去想所有的供品遍满三千大千世界,甚至比山高、比海深,非常非常的多。
我们可能无法以乐空不二的智慧来观想,在我们现在还是凡夫身时,透过虔诚心和恭敬心来观想,这个观想对我们将来会有非常大的利益。为什么一个证悟空性的人观想的利益更大、更殊胜呢?因为一个证悟乐空不二智慧的人已经消除了任何执着实有的心,外境无法阻挡,他甚至可以穿墙破壁。因此,一个证悟空性的人如果用观想来变现各种色声香味触的东西,他是真正可以观想无量无边的。对一个证悟空性的人来说,他所观想出来的跟真正的东西是一样的。虽然我们无法像一个证悟空性、具备乐空无二智慧的行者来作观想,但是,透过我们虔诚恭敬心的观想,还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页开始就是加持供养咒和谛力愿等两个部分,加持供养咒翻译过来就是谛力愿,意思是一样的。透过加持供养咒和谛力愿,就能够使刚刚虔诚观想的一切都转变成真实,即能“化此供品为真如”。因为我们现在还不具备力量,所以要透过咒语加持一下。
接下来就是迎请,“一切无余众生依怙主,摧灭无尽魔军战胜尊,一切实相无余善知者,世尊眷属祈请降临此。”
世尊的眷属非常广,可以说十方三世的一切佛菩萨,此时他们都能出现,最主要的中尊是释迦牟尼佛。以我们所在的佛堂来说,正中央的主尊就是释迦牟尼佛,我们可以观想周围所有的眷属,就像墙上(正受八关斋戒地点)有噶举传承殊胜的祖师、密勒日巴大师等,还有所有的佛菩萨,甚至还可以无分别地观想所有佛菩萨,我们都可以迎请他们一起出现。
前面这一整段,很重要的是我们须具备虔诚的心念。无论如何,透过虔诚心的观想,对我们一定会有帮助。在佛法名相当中,虽然虔诚心还是归类在错乱识里面,但对我们还是有帮助的,因此,我们还是要修持虔诚心。为什么呢?一切佛的心都在万法之中,因为佛陀的心都在,所以,他们的身也在,亦即他们是真正如实存在的。
接着就到皈依与发心的部分。之前我们透过虔诚恭敬心,已经将皈依境迎请到我们前面,但是,光有皈依境还不行,因为修持者如果自己的心不清净,他不具备善心的话,那也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接着修持者要皈依与发心。
皈依与发心的次第,首先是以皈依为基础,然后再生起善心,或是说发起菩提心。我们为什么要皈依呢?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想离苦得乐,真正离苦得乐唯一的方法,或者说我们唯一的所依处就是三宝,因此,皈依是佛弟子最重要的基础。在次第上,以皈依为基础进入到发心,就是生起善心。
皈依可以说是佛弟子最重要也最根本的。能帮助我们离苦得乐所依唯有三个,就是佛法僧三宝,其中最重要的是法宝,因为它能帮助我们转变自己的心;我们透过法的修持而得到转变。但光有法的修持还不够,还要有指引带领我们的人,也就是佛宝和僧宝。依靠佛宝、僧宝再加上对法宝精进不懈的修持,我们就能真正离苦得乐,这就称为皈依。
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知道一个佛弟子应该具备的观点,也就是刚刚提到的皈依。整个分析起来,我们最究竟的皈依是谁呢?是回到了我们自己身上,要透过法宝自修,才真正能达到离苦得乐,而不是皈依一个外在的东西,或是在天空出现而无实体的一个外在的神或佛像,这是没有用的。
刚刚提到所有修持都是透过法来用在自心上,让自心有所转变。这种转变的次第可以分成很多,总结来说有以下的次第。首先,这种转变针对一类只想到此生的众生,他们不觉得有来世,只觉得此生是最重要的,执着此生,短视近利,心量非常狭小,这是第一种转变,它能转变众生对此生的执着,将心打开来。再进一步第二类的众生,他的心可能转变为相信有来世,但是他只想到自己来世要得到好果,永远不会想到别人,…
《大乘八关斋戒仪轨讲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