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醒世無常歌開示暨無常禅修▪P2

  ..續本文上一頁苦都來自我們對今生的執著,之後便創造出各式各樣無量的痛苦。舉個例子,當我們對身體非常執著貪愛的時候,就會爲了要保護自己的身體産生無數苦惱,心有幾分執著在這上面,苦就有幾分。因爲認爲身體是自己的,執著此生,卻不知道將來有一天,身體是要跟自己分離的。

  或者又因爲執著,而衍生出另一種“這是我的”的執著。因爲有一個真實的我存在的念頭,有“我”的存在,所以會分別這是我所喜歡的朋友,或是討厭的敵人。開始有這種分別的時候,各種苦痛就産生了,而且會開始劃分權力範圍,說這是我的傳法中心,那是他的寺院。這邊,那邊,各種的分別,各種的對立,各種的苦痛,都是因爲執著此生,認爲今生是常的,是不變的,是真實的,因此各種心的造作、各種的混亂、各種的幻象就産生了,這一切都是因爲不了解死亡無常的道理。所以,這個死亡無常的修持,是消除此生執著痛苦的最快最好也是唯一的方法。

  總結起來,執著此生是所有苦的根源,因此,大家要想想每天生活當中,或者是今生一生當中,爲什麼會有那麼多的苦?這些苦在那裏?我們往自己心上一看,反觀自己的一生,就會發現百分之九十,甚至百分之一百的是因爲執著。所有的痛苦,都是由于我們執著此生而起的。甚至在修學佛法時,也離不開此生的執著。再舉一個例子,像平常供養念誦供養文時,可能會念誦宗喀巴大師祈願文,在念誦同時,也要觀察自心是不是真正對宗大師有信心,還是念誦時有傲慢心,因爲覺得自己是格魯派的,很了不起,所以要念宗喀巴大師祈請文?如果是這樣,就是沒用心在法上和虔誠的信心上,而是在名聲上、權位上,以我執來念誦的,那麼,這樣的念誦是不如法的。如果剛才在念誦宗喀巴大師偈文時,心仍緣在世間法上的話,就是對名聲有執著,也就容易産生教派的分別,本來清楚的法,會變成不如法,轉變爲世間法了。

  要對治對此生的耽著、貪愛,消除的方法就是思惟死亡無常了。透過對死亡無常的修持,就能夠減少痛苦甚至消除我們的各種苦痛。雖然,沒有刻意造作很多善,但因爲對死亡無常有認識,在未來各種善法便會自然地生起。

  有一位噶當派大師也特別提到說,思惟死亡無常跟修持佛法這兩者是完全同步並行的,所以,看一個人觀修無常的程度,就可以知道他在佛法上修持的程度了。反過來說,一個認爲自己是不會死的人,他就會不斷的造作各種罪業。思惟無常的利益非常大,所以,接下來,我們就進入《無常醒世歌》來了解無常真正的內涵。

  “嗚呼哀哉具恩師,伏祈大悲作瞻視,

  苦惱若我衆行徑,一生自欺似無心。”

  這一偈提到,我們心中所想的都是各種煩惱,因爲心中充滿煩惱,就造出種種惡業行爲,因此,第一句就教我們虔誠哀求“嗚呼哀哉”,哀求具恩上師。

  哀求什麼呢?如下一句提到“伏祈大悲作瞻視”。瞻視什麼?就是“苦惱若我衆行徑”,指的是我們各種從無始劫來累積的苦惱,就像剛才提到的,我們心中永遠充滿各種煩惱、叁毒,行爲上也都是傷害別人的惡行,所以要苦惱自己這些行徑。接下來一句“一生自欺似無心”,在我們一生當中,常常在欺騙自己,以爲自己好像在修持佛法,好像跟隨一位上師在精進。可是扪心自問,看看真實的狀況,大部分時間我們並沒有將佛法運用在心上,沒有真正在修持。因此,首先一開始就要哀求,“嗚呼哀哉”哀求上師,祈請上師大悲來瞻視我們。

  想要對無常生起真正的了解與證悟,在開始必須先具備一個基礎,也就是積聚功德資糧、淨除罪障,並且迎請皈依境。而因爲每個人的傳承不同,依止的上師、根本上師也不同,譬如,以《解脫莊嚴寶論》而言,根本上師是岡波巴大師,道次第的根本上師是宗喀巴大師,普賢上師言教的根本上師就是巴竹仁波切等等,大家可以觀想自己傳承的上師,並向他祂祈請。因此,《無常醒世歌》中,第一句“嗚呼哀哉具恩師”,恩師指的就是根本上師,視各自傳承而向各自的根本上師作祈請。

  對根本上師祈請哀求後,希望生起對無常真正的了解與證悟。雖然已觀想根本上師在我們的前方,但這是不夠的,因爲最重要、最主要的救護者就是你自己;最可怕、最主要的敵人也是你自己。總歸來說,全部都要回歸到自心上,自己要努力去修持。

  雖然,在外相上叁寶是我們的皈依處,但真正能夠幫助我們、救護我們的,還是得依靠個人的修持,從自心上做起,因此,第二個偈子就提到:

  “勸告自己衷心語,心匙心中當牢記,

  萦繞心髓不散亂,思維自身之本性。”

  如同前面所說,光靠一個外相上的上師是不夠的,也是不行的,最主要的依怙仍是來自于個人的修持與自心的轉變。透過觀修死亡無常這個方法,就能幫助我們脫離此生的苦痛,脫離苦海,脫離輪回,也能夠消除來世的各種苦痛。所以,不是光靠外境上的皈依,還是要回歸到自心真正的轉變,透過譬如剛才觀想的皈依境對上師祈請後,我們去思惟無常的道理。可能有的人是希望透過真正的皈依,解除來世的痛苦,有的人是希望透過對四谛、對苦的了解,能夠脫離輪回,或是更深一層,希望證得圓滿佛果等等,不論所願爲何,一切都掌握在自心上,必須回歸到自心上來談。

  所以,此偈特別提到“勸告自己衷心語”,是告誡自己,不論是何種修持,如無常的修持,統統通通都是要在自己心上來修。接下來,這一句“心匙心中當牢記”。心匙是指一根尖尖的東西,它像刺一樣刺在我們的心上,由于平常我們心都是混亂、愚癡,甚至是瘋狂、糊塗的,但是透過這尖尖像刺一樣的心匙刺在我們心上時,我們馬上就能提醒起來,像是醒過來一樣。“心匙心中當牢記”就好像說,隨時有根刺,刺在心上,提醒自己。心匙是什麼呢?就是後面上課時陸續會提到的:思惟無常的道理。

  由于對此生執著,我們日常生活便不斷耽著現世中的一切,可以說,心因此變得非常混濁、迷惑、愚癡,就像一個喝醉酒、糊裏糊塗不醒人事的人一樣,但是,透過像刺一樣的心匙,去思惟死亡無常的道理,就能夠幫助人們從睡夢中或酒醉中清醒。

  如此殊勝的教法,無常的觀修,應“萦繞心髓不散亂”必須時常憶持。“思惟自身之本性”,自身本性是什麼

  由于我們無始以來的迷惑跟愚癡,讓我們對于自身真正的本性,也就是世間真相並非常法,而是一切都是無常、沒有可執著的本體自性,這一個道理,沒有真正認識,所以,從現在開始就要好好思惟自身本性無常的道理。

  “無始輪回至今生,已經無數生死輪,

  雖受種種樂與苦,于自未辦少分利。”

  這個偈子是很容易理解的,等一下就按偈子一句一句的來禅修。如何思惟禅修這個偈子?首先,針對第一句“無始輪回至今生”,想到“無始輪回”,我們就想,自己已經回到前一生,前一生觀完,還有前一生的前一生,就這樣慢慢的一個一個追溯,前一生的樣子可以是什麼呢?也可以想,不一定還是出生在這裏,有可能是出生在別的國家,有不同的人身,如此一生一生的去推想,就可以體會“無始輪回”。

  大家禅修幾分鍾,不要覺得每一生都可以投生爲人很開心,也有可能投生到其他道,因爲我們是在六道中不斷轉生的,所以,不要以爲我們每一世都可以投生爲人。

  接下來“無始輪回至今生,已經無數生死輪,雖受種種樂與苦”這一段的觀想,大家可以先假設一個範圍,將心收攝在這個範圍內,譬如,在觀想獻曼達的時候,提到世間的情況有日、月、四大洲等地形,這些就像地圖一樣觀想出來,然後我們就去投生在地圖上各個不同的點,不同的地方。投生到某一地後,就觀想經曆生、老、病、死,各種的痛苦,一直到往生以後,又到另一個地方投生,同樣再經曆生、老、病、死各種苦痛,一世一世的觀想下去,這樣子的觀想,在剛開始觀修是比較容易的。

  另外,也有另一種方式,就是把人抽離出去,讓自己像是在天上,從較高的位置觀看著自己在如此狹小的地方,在世間不斷流轉,受如此多的苦,那我們就會想:爲什麼還要在這樣的地方輪回、流轉呢?于是,在心中生起很大的難過,很大的傷心,這種無法再忍受下去的心會生起來。所以,“無始輪回至今生,已經無數生死輪,雖受種種樂與苦”但是“于自未辦少分利”,這樣我們才會在這個世間無數次輪回,無數次投生,不斷地領受各種苦,完全沒有利益到自己。

  現在就依上述所說,作一段禅修。

  (獻曼達)

  透過觀修之後,各位應該認知到暇滿人身的獲得是十分困難的。在六道中,投生人道的衆生很少,而投生地獄、餓鬼、畜生叁惡道的衆生數量卻非常多。投生爲人已經十分困難,再加上投生爲人後可以聽聞佛法,那更是少之又少,思惟人身難得的道理就是在此。

  現在在座的每一個同學,已經非常幸運得到難得的暇滿人身,既然已經得到了,我們就要想:從今以後,不要再浪費暇滿難得的人身了。在今天以前,我們的每一天事實上都浪費掉了,沒有意義地虛度光陰。從現在開始,我們要有認知及醒悟,必須從小範圍的輪回捆綁中逃脫出來。逃脫的方法是什麼?就是開始修持善行,這也就是以下偈子的大意。

  “難得暇滿昔雖獲,皆未受益而虛擲,

  如今若能自愛者,當修善行久樂藏。”

  針對這個偈子,現在一起來禅修。

  剛才這一段禅修中,有一句“皆未受益而虛擲”,可以說,我們過去那些無意義的行爲,令我們虛度了光陰,非常可惜。現今這個時代,如此殊勝的佛法依然存在,連“即生成佛”如此的法門,我們都曾聽聞過,甚至不須一生,只要幾年當中,精進不懈的修持就都能夠得到成就。以我自己來說,今天我已經34歲了,以前的那些歲月,我也是虛度了。但是,從現在開始,我可以想:所有這些珍貴的法,不論…

《醒世無常歌開示暨無常禅修》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