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醒世无常歌开示暨无常禅修

  

《醒世无常歌开示暨无常禅修》

  

色拉寺雪歌仁波切(赛康仁波切)

  

首先,在最开始的时候要先献曼达,整个课程结束的时候,再用大乘布萨律仪(法本)的回向文“强秋森秋……”,作最后总回向。

  

(献曼达)

  昨天课程中曾提过,关于近住戒(即八关斋戒)跟我们受持的大乘布萨律仪,这两者之间的差别。现在将就此作更仔细的说明,如果各位有问题也可以提出来。

  八关斋戒或称为近住戒的律仪和大乘布萨律仪有何不同?以下当一一说明。

  第一个是授戒上师的差别。一般八关斋戒(近住戒)的传戒上师不需具备菩萨戒,只要本身具有别解脱戒就可以了,甚至是只要受过居士戒,或者是沙弥、沙弥尼、比丘、比丘尼,都可以传授八关斋戒这个戒法,但是,传大乘布萨律仪这个戒法的上师一定要具备菩萨戒,如果是有真正修持菩萨行的上师更好。

  而且,八关斋戒(近住戒)提到,受戒弟子要具备真正的出离心,想脱离轮回苦海,离苦得乐,因此,弟子一定依止或跟随一位上师,所跟随的人一定要真实地存在。为什么近住戒,一定要跟随依止一位上师?原因在于动机,因为他想的是脱离轮回苦海,但因为身上还有种种烦恼,有惭有愧,所以,必需要有人带领,才能得到解脱,这是以凡夫地来说。

  而大乘布萨律仪不是以自己出离或解脱自己的烦恼为主要的动机,它缘念的心是更广阔的,是以帮助一切众生为心量的,所以,不需要有一位真实的上师。

  第二个是求戒者的差别。近住戒,也就是八关斋戒,出家众是不能求受的,但是大乘布萨律仪,在家、出家都可以求受。

  第三个是发心动机的差别。一个具有菩提心(大乘布萨律仪),一个没有(近住戒)。

  第四个是仪轨的差别。近住戒(八关斋戒)依止的仪轨是小乘的经典仪轨,大乘布萨律仪依止的是佛陀所开释,特别是佛陀本身在有学道、菩萨道上所修所学,传承下来的方法。

  第五个是持守戒律的差别。大乘布萨律仪的戒法,主要以菩提心为主,也就是受戒一日中,持守菩提心戒,更要注意不能伤害别人,各种伤害别人的行为都要断除。一般来讲,西藏的传统,受持此律仪是不能吃肉,一定要吃素的,原因是吃肉算在伤害别人的戒条当中,所以,行大乘布萨律仪是不能吃肉的,但是,近住戒就是八关斋戒里面,在西藏传统上,并没有提到说一定不能够吃肉。

  第六个是果位上的差别。因为一开始在因上的动机就有差别,所以导致结果也就大不相同。以大乘布萨律仪来说,它的发心广大,动机是为了利益无量尽虚空遍法界的一切众生都能圆满成就佛道,因为“因”广大,所得之“果”也会非常殊胜、无量,而近住戒(八关斋戒)就没有这种发心。

  在这里要作一个补充说明。一般我们说菩萨戒,菩提心戒,如果真正发誓要持守的话,菩萨戒共有十八种堕罪,要特别注意不能违犯。但今天受的大乘布萨律仪并未规定特别需要持守,不过,虽然没有发誓持守,但既已受了律仪,这十八个堕罪的戒条也要特别注意,否则会有许多过患,所以,在心上要多注意。

  总结来说,近住戒和大乘布萨律仪,差别共有六点。第一是在境上,就是上师,传法上师上有差别,因上师的关系又可分成两部分,两点的差别;第二是弟子,求法者的差别;第三是发心动机上的差别;第四是仪轨与经典上的差别;第五是持守戒律上的差别,刚才也有提到,持守上亦可分为两个部分,两点的不同;第六是果上的差别。如果再细分境上与持守上的不同,又可说共有八个差别。

  问:昨天到今天共听到两次“不执银钱戒”,大乘布萨律仪内有不执银钱戒吗?是哪一条戒规规定的,从戒条上并未明显看出有这条规定?另外,回家后所睡的床铺,规格有没有特别要注意的?

  答:第一个问题,有关不执银钱戒这一点,的确在八支戒里面确实没有特别写出来不能碰钱。但在其中有一条戒,就是后四支戒中的其中一条戒叫作“香水花鬘诸庄严”里边,花鬘泛指珍珠,珍宝类的,有价值的东西,这些都包括在花鬘这一项中。

  “花鬘”在藏文意思中,也有念珠这个涵意。在这个地方花鬘绝非指念珠,若是指念珠,那就不能碰念珠,“嘛呢”也不能念诵了,所以,这里是用来表示有价值的东西,为什么戒条说对这些有价值的东西要消除?消除的意思,是消除我们的贪念、执着,而我们最喜欢、最执着的东西就是钱了,所以,不碰钱就是这个原因。

  第二个问题是床的高度、大小、规格,以不超过一肘的高度为准。在俱舍论中有提到一肘就是廿四指,各位可以参考这个标准。

  (另外,有阿尼提到,大家不碰钱的话如果丢掉了也不知道。仁波切说如果不想碰到钱,可以用一块布包着,不要直接碰触就好了。这个戒最主要的是用来消除我们心上的贪念,这才是最重要的。)

  问:回家的路上会经过一些商店,就会听到一些歌曲,这时我们应如何处理?

  答:自己这方面的意乐才是最重要的。回到家里,不要去打开收音机、电视,不要自己去做,但你不能说因为我在持戒,所以别人家都不能打开电视,那是不行的。

  问:请问仁波切,我们受汉传八关斋戒后,要是晚上必须服药,也要作羯摩,不晓得大乘布萨律仪有没有这种规定?外擦的药膏有没有关系?在汉传上是没关系,但不晓得在这里有(指按藏传方式)没有关系?

  答:最主要还是得从“心”作讨论,如果吃药会增加烦恼,增加贪欲,那当然不能吃;如果吃药只是单纯的治疗身体,那就可以服用。擦药也是一样,如果是因为药味很香,所以多擦一点,这就不行。因为戒相上有提到,香水等这些庄严都是要戒除的。

  问:中午以后可以喝水吗?如果是喝茶(泡茶叶的茶水)可以吗?

  答:水跟茶可以喝。传统上,如果吃的、喝的东西会饱的话,最好是不要吃,藏人有喝酸奶的习惯,像酸奶、优格这些食物就不能吃,牛奶最好也不要喝。

  问:现在有种营养剂,这种营养剂是液体的补充营养用的,这种可以喝吗?

  答:重点还是以心来讲,喝这个营养剂是为了治疗身体,维持这个身体,那是可以的。但如果更多的想法是因为对身体起贪着的心而喝营养剂,那就不可以。

  问:回家以后,因为是跟家人同住,只有我守八关斋戒,而我母亲很喜欢跟我讲话,我能跟她讲话吗?

  答:最主要的是说话要减少,说话越少越好。

  问:因为我们是从较远的地方来受戒的,对路径不很熟悉,回程的时候可以问路吗?

  答:可以。不然迷路就不好了,这个戒是叫大家减少无意义的说话交谈。

  问:如果是因为有身孕的关系而吃东西,就像吃流质,营养剂的东西可以吗?

  答:还是跟之前提到的审核标准是一样的,喝和吃东西真的只是为了治疗身体的话,是可以吃的,但是,如果超出这个标准,只是为了增加自己的执着心、烦恼心、那就不行了。

  【正文讲授】

  “醒世无常歌”的主旨是要告诉我们,每个人都会死,而且死后都会堕恶道,因此,在这里对死后作介绍。这首无常歌的作者是帕绷喀大师。

  现在开始的课程,主题就是思惟无常,为什要对这个主题特别教授呢?修行分为下、中、上三士道的修持。以中士道、中士夫来说,就是发愿要脱离轮回,而上士道的大士夫是要成就佛道,比中士夫的心愿更广大。而不管是中士夫或上士夫,他们的根本,共同的道路是什么?根本还是得从下士道开始修持起,如果不具备下士道的量,基础就会不稳固,那么中士、上士也很难修持起来,因此,必须从下士夫开始修持。

  那么,下士夫的修持是什么?就是思惟因果、思惟无常的道理,今天我们得受了大乘布萨律仪,更要配合思惟无常、因果的道理,因为这种思惟是一切成就的基石,是非常重要的,它会关闭我们投生到恶道的门,因此今日课程重点就是讨论开示无常的道理。

  首先,先引用贡巴瓦大师曾提到的一段话,他说,对一位修持中士道或上士道的士夫而言,如果在今生努力的修持,依然生不起中士或上士的量,不管怎样,依然种下了一个善的习气,对个人修行来讲,那还不算是太迟。那么,真正的太迟是什么呢?就是下士道的修持不稳固,或完全领受不到其中的受用,那时就太迟了,因为他的来生必定投生到恶道去。因此,下士道的修持比其它两道的修持更加重要。接下来,贡巴瓦大师又说,透过下士道的修持,来生可以得到八种有暇之身,避免八种无暇。贡巴瓦大师特别提到,下士道的修持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赶快修持,一定要得到受用,一定要圆满下士道的修持,要不然就太迟了。

  如果今生对下士的修持,譬如说无常、因果的修持不圆满,没有得到真正受用的话,那来世还能不能得到像今生一样暇满的人身?那就很难说,甚至可以说,要再得到暇满人身是非常困难的。就象《入菩萨行论》中的一个譬喻讲到:得到人身的困难,就好象大海中漂浮在海面上,中间有孔洞的一块木头,当木头随风漂流时,却正好套在一只每一百年才从海底浮上水面的盲眼乌龟的脖子。这个比喻就是告诉我们人身有多么难得,因此,我们可以想象下一世要获得暇满人身是非常非常不容易的。我门今天已经得到这难得的人身,所以,特别引贡巴瓦大师的话来勉励大家,千万不要浪费人身。既已得到人身,就要在下士道上的无常及因果好好用功,将来才能够再得到如此的人身。讲到这里,我们心上应当生起殊胜的觉受,努力证悟今日课程主题,也就是认识死亡无常。惟有对无常有深切认识与体悟,才能对此生的苦、来生的苦、苦的因等等,透过对死亡无常的修持,将这些苦痛一一消除。

  死亡无常观修的功课,何以能消除一切苦痛?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所有的苦从何而生?所有的…

《醒世无常歌开示暨无常禅修》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