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經部或續部,我們已聽聞過,學習過,得到過了,而就我的歲數而言,對于大多數人都已走完了人生的一半,剩下的日子該如何好好運用,好好修持,如何去作,就看各位自己的決定了。所以,在這個偈文提到說,所有的苦,若不透過當下的修持,努力斷除,就會在輪回中不斷輪轉,讓各種傷心、難過以及頹喪不停的持續下去,因此,從現在開始就應當修善行。現在開始就這一段內容,再作兩分鍾禅修。
在前面這個偈子中提到,一直到目前爲止,我們浪費了許多時間,爲什麼我們會不在意時間,讓時間白白溜走呢?那是因爲我們忘記無常的道理。我們爲什麼會忘記或故意裝作不知道這個死亡無常的道理呢?就是因爲我們對此生非常的執著。因爲對此生的不斷執著、貪愛,好象小孩貪玩,童嬉這個比喻一樣,所以才會漠視死亡無常的道理。
“貌似精明實愚癡,耽著現世似童嬉,
忽遭可畏死主逼,無計可施終將臨。”
我們就像愛玩樂的小孩一樣,貪著于遊戲的快樂。我們常常會指責小孩子說:“你真是不懂事,現在不好好讀書,浪費時間,將來長大該怎麼辦?老了又會如何?”同樣的,反觀自己,自己對此生的執著,就如同不懂事的小孩一樣,只顧眼前的快樂,卻從未想想未來,沒有想死亡,更沒有想到來世投生,這些我們反而從來不在意。不光是不在意,甚至還非常高興,以爲自己在此生當中是非常精明的人物,如同此句所說“貌似精明實愚癡”。這個精明可以害到他人,可以賺取利益等等,然而,這種世間稱贊的精明,是一種最大的愚癡、愚笨。因此,這一段偈子,要仔細禅修。
我們耽著此生現世,是一個最大的錯誤,跟不懂事的小孩是一樣的,如果,我們現在不把耽著此世的這一念心回轉過來,來世將會如何?除了到惡道去,沒有第二條路可走。此偈第叁句又提到“忽遭可畏死主逼”,那是因爲我們只想著現在,就像孩子在遊戲般地貪著現世,根本沒想到死亡無常,因此,當“忽遭可畏死主逼”,死主突然降臨的時候,我們一點辦法也沒有,因爲從來沒有爲死亡這件事好好地准備過。所以,希望針對這個偈子,大家來作禅修,一定要生起棄舍耽著現世,執著此生的心。下面針對這一偈內容,開始禅修。
接下來,提到的是死亡何時會來是不一定的。在之前的觀修中,先破除了有人覺得自己是不會死這樣的念頭,生起“原來自己是會死”的意念,之後,可能變成認爲,自己會死,但可能不會那麼快降臨,自己應該不會那麼快死。因爲自己還年輕,還沒老,死亡應該是在老了以後才會發生,年輕的時候應該不會死;或者認爲自己很健康,所以不會死。這種對于死亡毫無警剔的心,是不可以的。
首先,大家已認知到自己一定會死,那麼,也該認識認爲現在不會死的第二個心識。何時會死是不一定的,所以,一定要快快提醒自己現在就要修持。若是推延懈怠,想說以後再修,死亡無常一到,此時想修也已經來不及了。
“自念尚且不死故,忙于無盡現世業,
可畏死主忽現前,宣布死期終將臨。”
“自念尚且不死故,忙于無盡現世業”這就是第二個問題,即雖然覺得自己會死,但死亡是以後的事。有這個念頭時,就會認爲不必急著修學佛法,不必准備死亡,等自己老了以後再作打算。這樣的想法是不對的,若覺得現在不會死,就會想著現在可以多作一些世間事務;也因爲這種想法,認定死亡不會那麼快來到,必然會將自己的身心投注在世間事務上了。可是“可畏死主忽現前,宣布死期終降臨。”我們必須認清並提醒自己死亡隨時有可能會來。它一來,就是告訴我們“你該死的時候到了”,那時候再作任何准備都是來不及的。
所以,這裏提到“可畏死主忽現前”,就是指在我們不知情,毫無准備的情況下,死亡會突然來臨。而這種情況比比皆是,是非常普通平常的狀況。譬如不久前才見面的親友,忽然聽見他往生了,通常我們的反應都是“啊!不可能。怎麼會這個樣子?”這種反應說明,我們都認爲死亡是不可能的。聽到死因是被毒死的,更覺得不可能:“他怎麼會被毒死?”死亡的因素、理由有許多,可是,我們卻都自然認定:死亡,那是不可能的!
因爲,我們心中有一個“不可能!怎麼會這樣?”的心,所以,認爲死亡的到來就是一種忽然現前的情況,而覺得震驚無法接受。我們在座每一位的想法都是一樣的,都認爲死亡不太可能忽然就現前的。不過,就算我們沒有特別准備好接受它的到來,它還是會不請自來,它自己會出現,就在我們完全沒准備、措手不及的時候,死亡就來了。因此,這偈子說死主是忽現前的。
所以,在這段觀修時,我們可以按時間遠近進行觀修。首先,先想自己的壽命只剩五年了,那會是一個怎樣的情況?再縮短,想想自己只剩短短一年的壽命,那又會是怎樣的一個心情?再縮短只剩下半年生命;再縮短,只剩今天一天,明天就要死亡,透過時間的縮短來作一段禅修。
透過剛才的修持我們知道明天是否會死也是不一定的,且知甚至連寫下一張“明日絕不會死”的保證書亦是沒用的。雖然我們沒有辦法一下子就提起“明日會死”的修持,但可以慢慢由五年內會死而至一年、半年等等,最主要的用意是要使心中對于“死亡是不一定的”,這個心念與覺受要非常堅固。因此,前一個偈子在道次第來講是認知死亡,即知道死亡一定會到來;這個偈子是告訴我們死亡的時間是不定的。
“雖勤籌措明日事,即刻起程終將臨,
剩食殘飲未竟業,無奈放舍終將臨。”
在此生來講,對于死亡我們都沒有准備,所忙的是今生中各人的行業、家裏或工作上的事,大家都忙在世間的瑣碎事情上。但這些瑣碎的事情真的對我們有幫助嗎?或對于我們死亡的那一刻有任何的幫助嗎?事實上是沒有的,因爲在生命的最後時刻,當死亡來臨的時候,這一切都是要舍棄的。這個偈子“剩食殘飲未竟業”所指的是在此生中各種飲食、用品,甚至是我們的親人眷屬、與我們有關的一切世間人事物,死亡那一刻都無法帶走。
在這之前的叁個偈子,首先我們認知到死亡是一定會到來的,所得到的結論是我們要修持佛法;第二個偈子提到何時死亡是不一定的,因此得到的結論是當下馬上就要開始修持;而這個偈子提到的是所有世間的東西都沒有意義,只有佛法才是最重要的。因此,不光是知道要修持,而且當下修持,而且要修持的只有佛法,這是唯一能夠幫助我們的。
在噶當派大師中,真正專修噶當派的修持者們常會嚴厲責罵弟子。如果有弟子覺得“沒關系,世間法也可以與佛法同時修”,此時噶當派的修持者便會呵斥弟子:“世間法與佛法是不可能同時修的,你一定要專修佛法,一定要將心投入在佛法中。”這叁個偈子分別代表以上叁個次第。最後這個偈子代表的是,唯一我們要專修的就是佛法。這個偈子在道次第裏屬于“死亡時只有佛法能對我們有所幫助”這個標題。因此,各位如果學過道次第便知,在道次第裏所提到對無常的叁個觀修方法,第一是知道死亡是一定的,第二是何時死亡我們不知,第叁是死亡時除了佛法沒有任何東西幫得上忙,以上分別就是這裏的叁個偈子。
觀修無常的功德是什麼呢?就如博朵瓦大師曾提到,真正不斷地修持無常,我們的心能得到清淨且自然能得上師之加持。此外,他還提到,我們一般覺得要忏悔消除業障是很難的,但如果你好好觀修無常的話,則清除罪障很容易,要成就善法也很容易。有個故事提到博朵瓦大師有一次跟他的弟子說:“你就好好去觀修無常。”這個弟子修了很多年之後覺得自己應該可以換個法來修了,于是就跑去問博朵瓦大師,但博朵瓦大師直接告訴他:“沒得換,沒有可以換的,無常法就是最深奧的法,如果你不相信我,你覺得有其他更好的方法,那你就滾蛋吧!”博朵瓦大師接著說:“我修持的這個無常的法,是轉淨(轉化成清淨)的最好法。”他指的即是我們平常所說,當你證得樂空不二的境界與智能時,一切不淨的顯現就能夠轉變爲是清淨的。但博朵瓦大師光是專修無常就能將一切轉淨。事實上我們也能感覺得出來,如果我們真的碰到一個專修無常的修持者,在此生他是很知足,執著很少的,他的心變得非常純淨、非常單純。因此,我們今天在修持的,就是最殊勝的轉淨的無常法。如果要給無常一個非常了不起而響亮的名字,就可以說它是“大的殊勝的轉淨無常法”。
接下來的幾個偈子提到的是死亡時候的情況會是什麼。
“鋪衾而睡但今日,如朽木頹臥末床,
無力翻身拈摸手,牽捉衣友終將臨。”
這個偈子提到的是當我們已是重病,快死亡的那一刻,我們的四肢及全身都沒有任何力量。年輕健康時,手的力量很大,各種工作都可以做,可以到處跑到處搬東西,非常開心,但在死的那一刻“無力翻身拈摸手”。拈摸手的意思是沒有力量的手。大家應該看過重病者的動作會變得很輕,一點力量也沒有,他想碰他的朋友也是輕輕的,只能輕輕地碰著朋友親人的衣角,或說他想碰碰自己的身體或衣服也是完全沒有力量的。以上針對此我們做二分鍾的禅修。
(這一段的觀想,仁波切特別提到我們可以配合之前的叁種修持方法,即在這個偈子裏有一個非常清楚的景象,已經無力翻身了,身體非常虛弱,像拈摸手這樣的情況,此時我們再回想到前面:原來死亡它是一定的,何時死亡是我們沒有辦法說得准,而在身體如此無力時除了佛法之外沒有其他方法可以幫得了我。所以,以下這些死亡情形的觀想,都要配合之前這叁個不斷地思維。)
我們所學的“醒世無常歌”整個的順序在這裏再介紹一次,從法本第二頁第叁個偈子開始。
無始以來的輪回:
“無始輪回至今生,已經無數生死輪,
雖受種種樂與苦,于自未辦少分利。”…
《醒世無常歌開示暨無常禅修》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