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外這叁種以外還存在著另一個周遍所緣。在修的時候有止修跟觀修,觀修就是緣著一個所緣境去思惟它,譬如,緣著我們的心(有境)去修,去看它的起心動念等等,或是緣著外在的事物去修,去理解外在事物的自性是什麼,之後有怎樣的結果等等,這是屬于觀修。止修就是緣著一個所緣境,不去做任何的觀察、思惟。止修跟觀修的所緣境都全部包括在周遍所緣裏面,也就是所有的所緣都已經包括在周遍所緣裏面,所以,周遍所緣絕對不離于淨行所緣、善巧所緣、淨治煩惱所緣等叁種之外而另外存在。
第二種是淨行所緣,顧名思義,就是看我們心中活動的煩惱,哪一種力量比較強,哪一種煩惱比較熾盛,就用不同的對治方法來對治它。緣著所緣境,他的目的是要淨除我們內心比較強盛的煩惱。談到貪、瞋、癡、慢、疑等五種煩惱,如果貪欲熾盛的話,就要以第一種不淨觀來修,如果瞋恨心熾盛的話,就要以慈心觀來修,愚癡重的就用緣起觀,我慢重的就用界差別觀來修,妄念熾盛的就用出入息觀來修。
我們修奢摩他,要讓住心(定)能夠生起,必須有之前所應當具備的條件,也就是要有基礎。早上有提到所緣境,所緣境可以分成四種:周遍所緣、淨行所緣、善巧所緣、淨治煩惱所緣。
今天講到奢摩他的主題,其實範圍是蠻廣泛的,因爲時間的關系,只能簡略的介紹。所以,仁波切就照著廣論的科判奢摩他的部分所提到的生起無過叁摩地之理及依無過叁摩地生起住心次第等二者來講說。無過叁摩地並非說他已經成就了奢摩他,無過叁摩地指初住心到第九住心等住心次第都是生起奢摩他之前所必備的條件,也就是奢摩他的因(種子)。依于無過叁摩地,才能夠生起住心次第,在九住心之前,也要有所緣境,所以,剛剛就提到四種所緣境。依此無過叁摩地,依四種所緣境入住心次第漸漸證奢摩他。
在淨行所緣中,第一個是不淨觀,主要是針對貪欲熾盛的衆生,在修奢摩他時,比較適合以不淨觀來作所緣境。不淨觀的修法,我們可以用自己所擁有的色身,一一的去剖析、分析,以皮膚爲例,我們可以看看皮膚裏面有什麼,如果把皮膚剝開來,裏面有肉、血液、分泌物、筋、骨,骨頭裏面又有骨髓。並不是真的用刀子把身體剖開來看,而是用我們的觀察慧,看看身體裏面到底有些什麼。譬如,看看胸腔、腹部裏面有些什麼,我們可以看到腸子等器官,要這樣去看。在《入行論》裏面,寂天菩薩講到,我們這樣一一析、一一看色身中的東西,會發現都是不淨的、汙穢的東西,如果把這一層皮掀開來看,裏面真的是不堪入目的。講到世間的男女情愛,等于是一個不淨的去貪戀另外一個不淨的,有什麼好貪戀的呢?對自己的色身又有什麼好貪戀的呢?我們的色身只是一層皮包著,就好象我們用一個很漂亮的塑料袋,裏面裝一些很髒、很臭的東西,有什麼好貪戀的呢?
除了去看眼前所擁有色身的實際情狀之外,另外一個角度,也可以看看這個色身是怎麼來的,它是由父精母血和合而來的,組成色身的原始材料是父精母血,這些東西不管是誰都不會喜歡的、都會想吐的,這麼不淨的源頭所組成的色身,有什麼好貪戀的呢?我們如果常常去思惟原來色身是這麼來的,我們貪戀色身的心,一定會一天天慢慢減輕。而且不管我們的色身存活到哪一年,父精母血的這個因都不會轉變的,它就是由不淨物和合而成的,也可以用這種方式來修不淨觀。
另外,我們來看看色身最後的結果是如何,一旦我們命終了,如果心識還沒有脫離軀體的話,外表的肉身還不會有太大的變化,就像有些上師在命終之後,他的神識還好象在定中一樣,他的色身可能還會保持原來的樣子。一般凡夫來講,雖然已經死亡,有些神識還會停留在身體裏面兩、叁天。但是,一旦我們的神識已經脫離了色身,很快的,身體裏面的分泌物、血水就會慢慢的流出來,身體慢慢會變成紅色、藍色、發青、發紫的狀況,這麼汙穢色身的結果,對它又有什麼好貪戀的呢?也可以從這方面來修不淨觀。
我們也可以思惟死亡後的兩天軀體會有什麼變化,一個星期之後會有什麼變化,兩個星期之後會有什麼變化,經過更長時間之後又會有什麼變化,在經典中有教導我們這樣去觀修。在死亡之後,色身就會開始澎漲,接著就會腐爛,因此就會有腐臭味、屍臭味,慢慢會長蟲,蟲會去吃屍體的肉,到最後就變成一具枯骨。其實這樣的觀修法,也是我們去觀修無常的一個心要。如此自性的色身,有什麼好貪戀的呢?對于我們所貪戀的對象,我們可以這樣去觀修,如果針對自己這個色身來觀修,這樣也是很好的。到最後會發現原來自己的色身是如此汙穢不堪的,由于這樣的體認,會發現我們所貪戀的對象也都是同等的不淨,就不會去貪戀他了。
我們這樣去修不淨觀,主要的用意是去降伏我們內心的貪欲,因爲心是可以串習的,是可以透過某種串習而有所改變的,所以,當我們對著色身修不淨觀時,慢慢的對所貪戀的對象或自己的色身 (名言上的色身:內心觀不淨觀可降伏內心的貪欲,但是外表的美醜還是存在的) ,貪欲的力量就會趨弱。雖然如此,對于名言上所謂的色身,比如外表的美或醜,它還是存在著的。並不是修了不淨觀之後,就會把自己的色身或上師的色身看得很汙穢,並不是這樣的。就像在某些教法中,我們必須把上師觀想成跟佛一樣的功德、莊嚴,萬一我們對不淨觀的觀修串習得很熟了,好象就無法去觀上師的叁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那就糟糕了。事實上,我們的心是可以串習的,但是,外表並不因此而受影響。當我們內心生起貪欲的時候,就要用正知的力量去觀察自己的起心動念。
第二個是慈心觀,主要是針對瞋恨心比較強的人來修的方式。慈心觀的修法,我們之前提過菩提心生起的因是悲心,同樣的,也可以從七重因果教授知母、念恩、報恩一步步上來,另外也可以從自他相換的方式來修,方式是一樣的。
當我們在修慈心觀的時候,是爲了要降伏我們的瞋恨心,因此,我們所觀修的對象是讓我們不歡喜的人,讓我們生氣、瞋恨的人爲對象,如果以緣著父母、親友來觀修慈心觀,對于降伏我們的瞋恨心是沒有什麼幫助的。怎麼觀呢?就是照著之前講的知母、念恩、報恩、生起悅意慈等等來觀修,或是用自他相換的方式來觀修,這個部分就不再重複解說(請參閱攝頌講義)。透過這樣的觀修,內心應該會有一些覺受生起,雖然我們所觀修的這個人現在並不在我們眼前,也許以後我們碰到他的時候,態度上可能會有略微的轉變,可能就不會馬上生氣了。也許當下還會有一點生氣,但是,至少不會講出一些傷害他的話,或是做出一些傷害他的動作。我們持續這樣觀修的話,最後一定就不再對這個人懷有瞋恨心了,不再對這個人生氣了,應該會有這種效果。
第叁個是緣起觀,主要講的是空性,是針對愚癡重的人來修的,愚癡的人要觀修空性,好象很難的感覺。我們可以這麼做,愚癡指的譬如也許我們很貪圖睡眠,神智比較昏沈的狀態,在飲食上,可以日中一食,睡眠慢慢減少,思惟睡眠的過患。之前提過攝受根門、飲食知量,在睡眠方面,只有中夜可以睡,初夜和後夜都不要睡,自己要這樣去做,這個做法主要也是能對治我們貪圖睡眠的問題。
寂天菩薩在《入行論》中談過,當我們又要貪圖睡眠時,就要如同突然間有一個人把一條蛇丟到我們的懷中,我們要趕快站起來逃走,驚恐的心情就要像這樣。當貪圖睡眠時,就要用這樣的心情,趕快把自己振作起來。如果當時是在坐中修的話,也可以用別的方式,不至于當下就要下座來驅除睡意。我們可以利用觀修的方式,比如觀修無常,或是思惟輪回的過患,讓內心生起厭離心,讓心可以沈澱下來。或是也可以思惟佛的功德,讓內心生起歡喜、好樂的心,以這種方式來驅除睡意。如果想盡了辦法,還是想睡的話,那就只好站起來了,吹個風或洗個臉讓自己清醒一下。一直到睡意整個消除了,才能再回座,不要回來又繼續睡。
愚癡重的衆生就要修緣起觀,在專注某個對境思惟、觀察它的實相,當內心非常專注一境的時候,心很自然就會變得比較伶俐、聰明,很自然就可以去對治愚癡。一般來說,我們說我們的心比較愚癡,愚癡指的就是不知道真相、實相。就如同在日常生活中做某件事時,要好好去思惟這件事情是怎麼來的、最後會有什麼結果,如果只是傻傻的去做,而不去判斷的話,這就是一種愚癡。無論做什麼事情,一定要思惟這件事情是怎麼發生的,如果這樣做的話,未來會怎麼樣。如同我們今天上這樣的課程,有這個中心的成立,這個中心是怎麼成立的?過程中有哪些因緣?成立這個中心有什麼意義?未來能達到什麼效果?我們應該一一去思惟其中的種種因緣,這樣的思惟就是思惟緣起。透過這樣一一的剖析,知道它的來龍去脈,最後探究到它的真相,那就是已經理解到實相、真相了。如果我們總是糊裏胡塗的話,那就是一種愚癡了。
有一類人,不管做什麼事情,他都不去思考,糊裏胡塗的,人家怎麼講,他就怎麼做,完全不去思惟,這就是一種愚癡、無明的現象。就像豬一樣,不管給牠什麼,牠都會接受,牠完全不會去思考這個東西可吃或不可吃。所以,一般在經典上就是用豬來代表愚癡。人如果什麼都不思考的話,就如同一個傻瓜一樣。所以,無論面對什麼,都應該好好去思惟,這樣就能對治我們的愚癡。
更深入來了解的話,緣起就是互相觀待而生起的,如果可以深入去思惟緣起,就可以理解空性,就會理解到萬法都是互相觀待而生起的,這樣就可以去動搖輪回的根本,可以斷除輪回的根本。事實上任何一法絕對不是自成的,一定是依其它因緣而生起的,我們內心長久以來很習慣也固執于認爲一切法都是自成的,而不是依因依緣而生起的,這是我們平時錯誤的思考方式,今天我們好好去探究任何一法都有它的因緣…
《奢摩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