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外这三种以外还存在着另一个周遍所缘。在修的时候有止修跟观修,观修就是缘着一个所缘境去思惟它,譬如,缘着我们的心(有境)去修,去看它的起心动念等等,或是缘着外在的事物去修,去理解外在事物的自性是什么,之后有怎样的结果等等,这是属于观修。止修就是缘着一个所缘境,不去做任何的观察、思惟。止修跟观修的所缘境都全部包括在周遍所缘里面,也就是所有的所缘都已经包括在周遍所缘里面,所以,周遍所缘绝对不离于净行所缘、善巧所缘、净治烦恼所缘等三种之外而另外存在。
第二种是净行所缘,顾名思义,就是看我们心中活动的烦恼,哪一种力量比较强,哪一种烦恼比较炽盛,就用不同的对治方法来对治它。缘着所缘境,他的目的是要净除我们内心比较强盛的烦恼。谈到贪、瞋、痴、慢、疑等五种烦恼,如果贪欲炽盛的话,就要以第一种不净观来修,如果瞋恨心炽盛的话,就要以慈心观来修,愚痴重的就用缘起观,我慢重的就用界差别观来修,妄念炽盛的就用出入息观来修。
我们修奢摩他,要让住心(定)能够生起,必须有之前所应当具备的条件,也就是要有基础。早上有提到所缘境,所缘境可以分成四种:周遍所缘、净行所缘、善巧所缘、净治烦恼所缘。
今天讲到奢摩他的主题,其实范围是蛮广泛的,因为时间的关系,只能简略的介绍。所以,仁波切就照着广论的科判奢摩他的部分所提到的生起无过三摩地之理及依无过三摩地生起住心次第等二者来讲说。无过三摩地并非说他已经成就了奢摩他,无过三摩地指初住心到第九住心等住心次第都是生起奢摩他之前所必备的条件,也就是奢摩他的因(种子)。依于无过三摩地,才能够生起住心次第,在九住心之前,也要有所缘境,所以,刚刚就提到四种所缘境。依此无过三摩地,依四种所缘境入住心次第渐渐证奢摩他。
在净行所缘中,第一个是不净观,主要是针对贪欲炽盛的众生,在修奢摩他时,比较适合以不净观来作所缘境。不净观的修法,我们可以用自己所拥有的色身,一一的去剖析、分析,以皮肤为例,我们可以看看皮肤里面有什么,如果把皮肤剥开来,里面有肉、血液、分泌物、筋、骨,骨头里面又有骨髓。并不是真的用刀子把身体剖开来看,而是用我们的观察慧,看看身体里面到底有些什么。譬如,看看胸腔、腹部里面有些什么,我们可以看到肠子等器官,要这样去看。在《入行论》里面,寂天菩萨讲到,我们这样一一析、一一看色身中的东西,会发现都是不净的、污秽的东西,如果把这一层皮掀开来看,里面真的是不堪入目的。讲到世间的男女情爱,等于是一个不净的去贪恋另外一个不净的,有什么好贪恋的呢?对自己的色身又有什么好贪恋的呢?我们的色身只是一层皮包着,就好象我们用一个很漂亮的塑料袋,里面装一些很脏、很臭的东西,有什么好贪恋的呢?
除了去看眼前所拥有色身的实际情状之外,另外一个角度,也可以看看这个色身是怎么来的,它是由父精母血和合而来的,组成色身的原始材料是父精母血,这些东西不管是谁都不会喜欢的、都会想吐的,这么不净的源头所组成的色身,有什么好贪恋的呢?我们如果常常去思惟原来色身是这么来的,我们贪恋色身的心,一定会一天天慢慢减轻。而且不管我们的色身存活到哪一年,父精母血的这个因都不会转变的,它就是由不净物和合而成的,也可以用这种方式来修不净观。
另外,我们来看看色身最后的结果是如何,一旦我们命终了,如果心识还没有脱离躯体的话,外表的肉身还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就像有些上师在命终之后,他的神识还好象在定中一样,他的色身可能还会保持原来的样子。一般凡夫来讲,虽然已经死亡,有些神识还会停留在身体里面两、三天。但是,一旦我们的神识已经脱离了色身,很快的,身体里面的分泌物、血水就会慢慢的流出来,身体慢慢会变成红色、蓝色、发青、发紫的状况,这么污秽色身的结果,对它又有什么好贪恋的呢?也可以从这方面来修不净观。
我们也可以思惟死亡后的两天躯体会有什么变化,一个星期之后会有什么变化,两个星期之后会有什么变化,经过更长时间之后又会有什么变化,在经典中有教导我们这样去观修。在死亡之后,色身就会开始澎涨,接着就会腐烂,因此就会有腐臭味、尸臭味,慢慢会长虫,虫会去吃尸体的肉,到最后就变成一具枯骨。其实这样的观修法,也是我们去观修无常的一个心要。如此自性的色身,有什么好贪恋的呢?对于我们所贪恋的对象,我们可以这样去观修,如果针对自己这个色身来观修,这样也是很好的。到最后会发现原来自己的色身是如此污秽不堪的,由于这样的体认,会发现我们所贪恋的对象也都是同等的不净,就不会去贪恋他了。
我们这样去修不净观,主要的用意是去降伏我们内心的贪欲,因为心是可以串习的,是可以透过某种串习而有所改变的,所以,当我们对着色身修不净观时,慢慢的对所贪恋的对象或自己的色身 (名言上的色身:内心观不净观可降伏内心的贪欲,但是外表的美丑还是存在的) ,贪欲的力量就会趋弱。虽然如此,对于名言上所谓的色身,比如外表的美或丑,它还是存在着的。并不是修了不净观之后,就会把自己的色身或上师的色身看得很污秽,并不是这样的。就像在某些教法中,我们必须把上师观想成跟佛一样的功德、庄严,万一我们对不净观的观修串习得很熟了,好象就无法去观上师的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那就糟糕了。事实上,我们的心是可以串习的,但是,外表并不因此而受影响。当我们内心生起贪欲的时候,就要用正知的力量去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
第二个是慈心观,主要是针对瞋恨心比较强的人来修的方式。慈心观的修法,我们之前提过菩提心生起的因是悲心,同样的,也可以从七重因果教授知母、念恩、报恩一步步上来,另外也可以从自他相换的方式来修,方式是一样的。
当我们在修慈心观的时候,是为了要降伏我们的瞋恨心,因此,我们所观修的对象是让我们不欢喜的人,让我们生气、瞋恨的人为对象,如果以缘着父母、亲友来观修慈心观,对于降伏我们的瞋恨心是没有什么帮助的。怎么观呢?就是照着之前讲的知母、念恩、报恩、生起悦意慈等等来观修,或是用自他相换的方式来观修,这个部分就不再重复解说(请参阅摄颂讲义)。透过这样的观修,内心应该会有一些觉受生起,虽然我们所观修的这个人现在并不在我们眼前,也许以后我们碰到他的时候,态度上可能会有略微的转变,可能就不会马上生气了。也许当下还会有一点生气,但是,至少不会讲出一些伤害他的话,或是做出一些伤害他的动作。我们持续这样观修的话,最后一定就不再对这个人怀有瞋恨心了,不再对这个人生气了,应该会有这种效果。
第三个是缘起观,主要讲的是空性,是针对愚痴重的人来修的,愚痴的人要观修空性,好象很难的感觉。我们可以这么做,愚痴指的譬如也许我们很贪图睡眠,神智比较昏沉的状态,在饮食上,可以日中一食,睡眠慢慢减少,思惟睡眠的过患。之前提过摄受根门、饮食知量,在睡眠方面,只有中夜可以睡,初夜和后夜都不要睡,自己要这样去做,这个做法主要也是能对治我们贪图睡眠的问题。
寂天菩萨在《入行论》中谈过,当我们又要贪图睡眠时,就要如同突然间有一个人把一条蛇丢到我们的怀中,我们要赶快站起来逃走,惊恐的心情就要像这样。当贪图睡眠时,就要用这样的心情,赶快把自己振作起来。如果当时是在坐中修的话,也可以用别的方式,不至于当下就要下座来驱除睡意。我们可以利用观修的方式,比如观修无常,或是思惟轮回的过患,让内心生起厌离心,让心可以沉淀下来。或是也可以思惟佛的功德,让内心生起欢喜、好乐的心,以这种方式来驱除睡意。如果想尽了办法,还是想睡的话,那就只好站起来了,吹个风或洗个脸让自己清醒一下。一直到睡意整个消除了,才能再回座,不要回来又继续睡。
愚痴重的众生就要修缘起观,在专注某个对境思惟、观察它的实相,当内心非常专注一境的时候,心很自然就会变得比较伶俐、聪明,很自然就可以去对治愚痴。一般来说,我们说我们的心比较愚痴,愚痴指的就是不知道真相、实相。就如同在日常生活中做某件事时,要好好去思惟这件事情是怎么来的、最后会有什么结果,如果只是傻傻的去做,而不去判断的话,这就是一种愚痴。无论做什么事情,一定要思惟这件事情是怎么发生的,如果这样做的话,未来会怎么样。如同我们今天上这样的课程,有这个中心的成立,这个中心是怎么成立的?过程中有哪些因缘?成立这个中心有什么意义?未来能达到什么效果?我们应该一一去思惟其中的种种因缘,这样的思惟就是思惟缘起。透过这样一一的剖析,知道它的来龙去脉,最后探究到它的真相,那就是已经理解到实相、真相了。如果我们总是糊里胡涂的话,那就是一种愚痴了。
有一类人,不管做什么事情,他都不去思考,糊里胡涂的,人家怎么讲,他就怎么做,完全不去思惟,这就是一种愚痴、无明的现象。就像猪一样,不管给牠什么,牠都会接受,牠完全不会去思考这个东西可吃或不可吃。所以,一般在经典上就是用猪来代表愚痴。人如果什么都不思考的话,就如同一个傻瓜一样。所以,无论面对什么,都应该好好去思惟,这样就能对治我们的愚痴。
更深入来了解的话,缘起就是互相观待而生起的,如果可以深入去思惟缘起,就可以理解空性,就会理解到万法都是互相观待而生起的,这样就可以去动摇轮回的根本,可以断除轮回的根本。事实上任何一法绝对不是自成的,一定是依其它因缘而生起的,我们内心长久以来很习惯也固执于认为一切法都是自成的,而不是依因依缘而生起的,这是我们平时错误的思考方式,今天我们好好去探究任何一法都有它的因缘…
《奢摩他》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