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摩他
色拉寺雪歌仁波切(赛康仁波切)
寂天菩萨在《入行论》中提及“要在止(奢摩他)的基础上,才能够生起毘钵舍那,由于有这样的力量,才能彻知、彻证空性。”因此,要彻证空性的话,就一定要先修止,因为在止(奢摩他)生起之后,才能成就毘钵舍那。我们今天要修止(奢摩他)的用意,就要放在为了证空性。为什么要彻证空性呢?就是为了对治我执及种种烦恼,既然如此,要彻证空性,就要有毘钵舍那,有殊胜的毘钵舍那,才能证得殊胜的空性,而要得到毘钵舍那,就必须要有止的基础,所以,要修止(奢摩他)。我们想要修学奢摩他的用意、动机,一定要是朝着这个方向的,是为了要成就毘钵舍那以便彻证空性,来对治我们的我执和烦恼,而不是像世间外道修定的目的,这点首先要厘清。
我们既然要修学奢摩他,就要了解奢摩他必须有怎样的顺缘,在讲义的“修止(奢摩他)六资粮”,以前可能有讲过,所以,仁波切今天就不再细讲了。
第一个是处所随顺,一个瑜伽修行者要修性、修止、修观,他一定要先有一个好的处所,好的处所具有五个特点:不会引生疾病、很安静、不会有凶猛恶兽或恶人的危害、很容易得到资具。
如果已经具有好的处所,这是属于外在的条件,接着该去除属于自己本身的过失,比如要懂得少欲、知足,如果所求很多、欲望炽盛,对于不需要的东西也很希望拥有,对于已经拥有的还感觉不够,不知足对于修学奢摩他会产生障碍。
另外一个会障碍修奢摩他的逆缘就是杂务太多,所以,要舍诸杂务。既然决心要修奢摩他,就不要有太多的杂务来干扰,不需要去学的或不需要去懂的,就不要再去追求了。过去有一为叫作普吞的修行者,他原本是想要好好去修行的,结果魔王变化成一个国王的形像,给他很多文学等等的书籍,看了这些书之后,就引生他著作的兴趣,写了很多书,后来他的修行就修不成了。所以,我们如果真的要学奢摩他,就要衡量一下需要学的和不需要学的,尽量减少杂务。
接着是持戒清净,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一定要好好的去守护身业跟语业,身门和语门所有的言行举止,都要好好去守护,《广论》里面提到守护根门、饮食知量,睡眠时刻依经典规定,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持戒要清净。如果持戒不清净的话,会产生垢染(障),持戒不净的障会使我们的证量无法生起,功德无法增长。所以,持戒清净是很基本的。
第六个是不放逸于欲乐及妄念,对世间的五欲,一定要遮止自己迷恋的心。平常我们会很容易心动于世间的欲乐,此时就要去思惟这些欲乐有哪些过患,在此生会带给我们什么过患,尤其在轮回又会有什么过患产生。一再地去思惟五欲的种种过患,如果我们迷恋于五欲的话,会带给我们什么过患,这个部分要多去思惟,让自己的心不会被这些欲乐所动。
这六个部分就是修奢摩他之前所要具备的条件,所以叫作修止六资粮。其中包括一个外在的条件,就是处所,要有一个好的处所来让我们修止。另外内在的条件就是自己所应该做的,修止的行者自己本身应该去努力的,比如:少欲、知足、舍诸杂务、持戒清净、不放逸于欲乐及妄念。这六个就是修止所应该具备的条件,如果已经具备了这六个条件,接着就要到如何修。
讲义上有毗卢遮那佛七支坐法,其实在这之前还有加行六法要作,譬如:洒扫净处、安置佛像、摆设供品、向归依境祈请、礼敬供养,这些都要先作,之后才进入七支坐法。由于我们想要学奢摩他,所以,透过加行六法来净障集资。尤其加行六法中的第六个“向资粮田祈请”的部分,因为我们是想要学奢摩他,我们在祈请的时候,就要向上师、诸佛菩萨说:我想要修学奢摩他,因而作这样的净障集资,透过这样的功德,能够成为我修奢摩他时推动的力量。加行六法在以前已经讲过(参者摄颂讲义),今天我们修奢摩他而作加行六法,其中的不同点只有在祈请的时候,要让上师和诸佛菩萨了解,我们是为了要修学奢摩他,祈请他们特别在这方面作加持,只是这个念头不同而已,其它的作法都同于之前加行六法的作法。
如果不是为了要修奢摩他而修加行六法的话,就不一定要照着毗卢七支坐法来坐,但是,因为我们是要修奢摩他的缘故,坐法一定要照着毗卢七支坐法来坐。我们可以先把加行六法都做完之后,再依照毗卢七支坐法来坐,也可以在加行六法当中,坐下来开始要观想、祈请的时候,就开始用毗卢遮那七支坐法来坐。
说到毗卢七支坐法,仁波切的算法跟我们的讲义上有所不同,仁波切的讲法是脚的姿势、手的放法、背(脊椎)要挺直,这就有三个了,第四个包括三样,就是嘴唇、牙齿、舌头,第五个是头,第六个是眼睛,第七个是双肩,第八个是呼吸。如果是修学密乘的话,双脚一定要金刚跏趺,如果不是学密乘的话,怎么坐都可以,双盘、单盘、散盘都可以。
双手是右上左下,拇指正好在肚脐的位置。背要挺直,背一直起来,肚子可能会缩小一点。牙齿和双唇放任自然,不要张开,也不要抿得很紧,舌头抵上颚。头不要往上扬,否则在修学奢摩他的过程中,容易产生掉举、妄念,心容易往外散乱。所以,头要稍微有一点往下。眼观鼻,但是,也不要很用力的把视线集中在鼻端,很自然的眼观鼻,从第三者来看,我们好象是眼观鼻,但是,并不是我们真的看着鼻尖,而是顺着鼻尖的角度下来。其实,我们在修奢摩他的时候,跟眼睛所有的动作都已经无关,眼睛不要来多管闲事。所以,眼睛不需要一定去看着鼻尖,否则就是在观修鼻子了。双肩保持很自然的姿势,不是很放松的整个垮下来,也不要太用力往上撑着。到这个地方是七个,如果再加上呼吸,就是毗卢八支坐法。在呼吸方面,如果心中妄念多的话,就要去数息,如果妄念不多,就不用了。仁波切所说的出入息的讲法,就有点类似数息观了,如果妄念多的话,就去注意呼吸,数出息或入息,可以从一数到二十一。在观息的时候,因为很注意呼吸,有时就会刻意去左右呼吸。其实在数息的时候是要顺其自然,保持着平时的呼吸方式,并不需要数的时候就很用力的呼出去,吸的时候也很用力的吸进来,不需要这样子。此时我们的心放在观息上,当然主角还是心本身,呼吸只是在帮忙它而已。我们要清楚知道现在在吸气、现在在呼气,而不要刻意去左右它。吸气的时候用鼻子,呼气的时候也是用鼻子,不要用嘴巴,因为刚刚说嘴唇是闭着的。因为我们现在用的是毗卢遮那佛七支坐法,所以,我们就是模仿毗卢遮那佛手的姿势及坐姿。
我们为什么要把心注意到呼吸上面呢?主要是要让心能够专注在呼吸上,其实最主要的不是去数数字,而是有注意到这个呼吸,让心安住在呼吸(出入息)上。为什么要数息呢?因为如果不去数息,很容易就会有一些妄念产生,因而就会左右到我们的呼吸,突然会变得很匆促,可能会呼得很快或吸得很快。因此,最主要是在气息的呼出和吸入,心只是在帮助它的快慢能够均匀,而且要使妄念不要生起,因为妄念生起会使呼吸不均匀。其实,是在用我们的心帮助呼吸很均匀,呼出很均匀,吸入也很均匀,当然,此时呼吸就变成心的所缘境了。
关于呼吸的修法,以菩萨来讲,他们在观修气息的出入时,就会作取舍的修法,在呼气的时候,把他所造的一切善业、功德都布施给一切众生,在吸气的时候,就去接受一切众生的恶业、障碍。所以,菩萨在修出入息的时候,他就不是修数息法,而是修取舍法。
当我们缘着归依境、资粮田修出入息的时候,在吸入的时候,我就观想吸入所有资粮田(上师、本尊、诸佛菩萨)的加持,清净身体所有一切气脉的垢染。当我们呼气的时候,我们就把垢染都全部呼出去。
接下来简略谈一下九节佛风,我们先用右鼻孔吸气、呼气三次,左鼻孔要用手去压住,再换成压右鼻孔,用左鼻孔吸气、呼气三次,再用两个鼻孔一起吸气、呼气三次。这样一共就是九次的呼吸,主要的作用就是要清净我们的中脉和左、右二脉的一些垢染。所以,当我们吸气进去之后,气从中脉和左、右二脉进去,因为中脉的开口处是在眉间,所以,当我们吸气进去之后,在呼气的时候,虽然我们还是用鼻子呼出去,但是,我们在观想的时候,要观想从中脉的开口处呼出去。
我们修九节佛风,如果是净脉的修法,是把中脉的开口处观想在眉间,其实在其它的某些修法上,我们是把中脉的开口处观想在头顶上的,因为所修的法不同有所区别,其实并没有人看过中脉的开口在哪里。如果是修颇瓦法时,我们会观想中脉的开口处在梵穴,也就是顶穴的地方。一般顶穴的算法,就是在发际上四指之处,这是一种讲法。但是,我们真正在修颇瓦法时,大部分的人都是把中脉的开口处观想为头顶上那个凹凹的地方,也都真的可以修得成颇瓦法。在某些观想中,我们会观想顶轮上“嗡”字,眉间(额际)是“阿”字,有些会观想额间是“赞母”字,这时我们所观想的“嗡”字是在离发际四指之处。
我们刚刚所练习数息的方式,其实可以算成四种所缘境中的第二种净行所缘当中的第五种出入息观。这是在我们妄念很强盛,妄念纷飞的时候,就用出入息观来修。坐法毘卢七支一定要,但出入息的数息观不一定需要。
接着要来了解所缘境,就是在还没有修奢摩他之前,我们必须有一些基本的条件。在真正进入去修时,我们就会有九住心的次第,就是定力慢慢增强的次第。当然在还没有进入九次第去修之前,就要谈到所缘境了。所缘境可以分为四种:一、周遍所缘;二、净行所缘;三、善巧所缘;四、净治烦恼所缘。
第一种是周遍所缘,其它的三个其实都是包含在周遍所缘里面的,也就是说并不是在另…
《奢摩他》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