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奢摩他▪P3

  ..续本文上一页和合而成,这样就能理解万法真的是如梦如幻,它没有一刻真正处在一个完全不变的状态下,一切法都是无自性的,一定可以去理解到这一点。

  缘起里其实有很多粗细的层次,我们一一去思惟缘起之后,会越来越深入,最后达到最深入的状态,我们就能彻知万法都是依他而起的,都是无自性的,我们就能接触到缘起的最深处。如同龙树菩萨所说,任何一法都是依因缘而起,所以,本自无来去、无增减、无生灭,因此,它绝对不是一种谛实的存在。慢慢的,我们就能碰触到缘起的最深层。

  有些人以为“什么都没有、空空的”就叫空性,认为空性就是一切都不存在的,这是一种错误的思惟。我们一定要透过缘起来理解空性,越是深入的去思惟缘起,越能理解空性所指为何。对缘起的观修一步步深入之后,一定能理解空性并非空空的、一无所有。一定要透过用抉择慧、观择慧来思惟缘起,慢慢才能真正去领悟空性,并不是完全没有理由的,反正就是空空的、一无所有的。如果是这样的话,空性的证得就太容易了,随便一个傻瓜也能理解什么是空性。所以,一定要靠抉择慧深入去观择缘起,才能理悟到空性。

  第四个如果一个人的我慢很强,非常的贡高我慢,总以为自己在佛法上懂得很多,这一类的人就要修界差别观。有些人以为自己懂了很多大经大论,或者以为自己已经达到怎样的证量,也许自己没有什么功德,却以为自己是深具功德的,这样的人自恃很高、自以为是,就非常适合观修界差别。这里所谈的界差别是依声闻地里的十八界,十八界当中有很多深细的内容,可以分成很多细的部分来讲,真的是又广又深的,如果深入去思惟十八界的种种分类、内容的话,就能理解其实自己不懂的还很多,这样就能调伏我慢。

  第五个是出入息观,就是妄念炽盛人的观修法,就像早上练习的数息法的方式。再复习一下九节佛风,所谓的脉轮,从顶轮、喉轮、心轮、脐轮、密轮到宝轮,一共有六种。心轮中有八瓣心轮,往上的喉轮有十六,顶轮有三十二,脐轮有六十四,密轮有三十二,珍宝轮有八个脉轮,珍宝轮就是指生殖器的尖端部分。脉轮的观修在每一尊本尊的修法上都会有所不同,有些只是由顶轮观修到脐轮而已,有些是从顶轮观修到密轮而已,并不是每一尊本尊都观修的是从顶轮一直到珍宝轮全部都观。

  我们在做中脉和左、右脉的观想时,不要去想刚刚说的顶轮、心轮中有多少个脉轮,我们把自己的身体观想成空空的。中脉是从我们的背后脐轮稍下的地方,往上来到头盖骨和头皮之间来到眉间。左、右二脉是从我们的鼻根往后到脐部,这时左、右二脉和中脉是有接触到的,事实上,中脉和左、右二脉之间的气都是互相流动的。我们就是要把中脉和左、右二脉做个大扫除,从右边鼻孔吸气,观想气从右脉进入,往下之后,没有经过中脉,就直接通到左脉,上来之后,从左鼻孔呼出去。事实上,中脉代表的是愚痴,左脉代表贪心,右脉代表着瞋心。我们在吸气清净三脉时,也可以观想是在清净我们的贪、瞋、痴。左脉是白色的,右脉是红色的,中脉是蓝色的。

  我们从右鼻孔吸气进入右脉时,要观想吸进了慈心、悲心等功德和加持,最后气从左鼻孔呼出时,要观想我们净除了贪欲(因左脉代表贪),这样做三次。我们以前三次、中三次、后三次来讲,前三次就是右鼻孔进而左鼻孔出,就是真的从左鼻孔出来,不用去观想从眉间出来。中三次是左鼻孔进去而右鼻孔出来,这也是真的从右鼻孔出来。后三次是两个鼻孔一起吸气,等于左、右二脉都同时有气进入,同时也都进入中脉,从中脉上来之后,观想从眉间出去,但实际上是由两鼻孔出来,就代表净除愚痴。右吸左吐三次,左吸右吐三次,两个一起吸再从两鼻孔出但观想眉间吐也是三次。

  这样做不知道有没有真正净除我们的烦恼?一般来说,我们是要直接针对那个烦恼去对治的,实际真正对治烦恼的力量应该是这样的。但是,用这种净脉气的修法,应该也是对我们净除烦恼会有帮助的。而且,这样做对于解开脉结是有益的。

  第三种是善巧所缘,刚刚的净行所缘是烦恼炽盛时所修的,如果一个行者并没有什么烦恼,烦恼非常的轻,就依照他当时所在学习的内容,如所学的是五蕴、十八界、十二处或处非处等等,以他当时所学的课程当成所缘境来修奢摩他,如此一来,他不只是能够修成奢摩他,而且对于所学习的经义内涵的理解也会非常善巧,这是属于智者的修法。

  第四种是净治烦恼所缘,如果一个行者既想要断除烦恼(此不表是烦恼炽盛者)又想要对经义理解成为智者,他就有两种所缘来修奢摩他,第一个就是世间禅定,就是修下界粗鄙、上界静妙相,第二个是属于出世间的禅定,以上两种所缘境内容未来课程皆有安排,目前暂不详谈。依这样来修的话,他既可以减轻烦恼,也可以对法义很善巧。

  今天所讲所缘境的内涵是依照《声闻地论》及《圣者南初所问经》里面所记载的方式来教导的。在介绍的所缘境当中,净行所缘是特别需要的,所以,我们今天在这个部分就做了比较详细的解释。当烦恼渐趋薄弱时,就应该以佛像为所缘境来修奢摩他,这是在《三摩地王经》中所提到的。当我们以佛像为所缘境时,就观想在我们的眉间同等高度的前面虚空中有一尊佛像,佛像的大小可以依照各人心中容易显现的大小为主,并没有规定一定要多大,但是不要小到无法清楚的现起,只要佛像各部位都能很清楚现起即可。虽然是缘着一幅佛像或一张唐卡在修,可是,当我们心中现起佛像时,要把他当成是一尊真的佛,而不是把他当成唐卡或佛像而已。把心中的佛像当成真的佛,能使我们对佛更生起信心,因为我们同时会去思惟佛的功德,我们对佛的信心就会增强。

  首先,要用眼睛好好的仔细看眼前这一尊佛像,之后还是要用心去观修,因为奢摩他不是用眼睛修成的,而是用心修的。另外要注意的一点,当选择一尊佛像来观修时,以后就不要换别的佛像,一直到修成奢摩他之后,所缘境就可以开始换了。

  当我们缘着一个所缘境来修奢摩他时,就如同《辨中边论》所说,有一些会障碍奢摩他生起的过失,讲义上讲到五过失,其中一个是懈怠,如何去除懈怠呢?首先要知道证得奢摩他的功德及未证的过失。要生起这些功德,一定要有奢摩他的基础,如此一来,我们对于修奢摩他就会有欢喜心,就会愿意去努力。五过失的内容及如何对治五过失的八断行,过去都已经讲过了(见摄颂或功德三本颂讲义),这一部分也没有真正关系到修奢摩他时住心次第的生起,所以,这一部分就不细讲。

  关于初住心,从内住、续住、安住、近住、调伏等五住心,要先理解它的内容,才会知道自己确实有没有那样的证量生起,绝对不是坐在那里自己想自己已经到了哪里就可以了,这不是用想的,必需要先去理解它的内容。我们从内住、续住、安住、近住、调伏、寂静、最极寂静、专注一趣到平等住,我们依次去修的话,据说在六个月内可以修成。如果以密续的修法,甚至一个月内就可以修成。

  九住心修奢摩他的方式是般若乘的共道,比如缘着佛像来修,就是把我们的心安住在佛像上来修,心里这样去观修,此时我们会很清楚的理解到自己的起心动念,自己的心是不是已经没有缘着佛像而往外散乱了?是否生起了妄念?内心都会非常清楚,这是内住心的阶段。这样一来,我们就会有经验,就会认识到妄念的生起,这当然是透过我们从师长那里听闻奢摩他的修法,再经由自己实际去做,意识到妄念的生起,由听闻力而促成内住心的。在内住心的阶段,仅仅止于听闻力,还没有真正进入思惟,光是透过听闻,我们的内心很清楚了,此时把它拿来真正缘着所缘来修奢摩他,这样的阶段叫内住。

  在内住阶段,内心是怎样的相状呢?我们透过听闻,照着那样的方式去修的时候,内心会有一些觉受,当缘着所缘境在修的时候,过程当中会有一些妄念的生起,当真正进入内住心时,很清楚知道什么是专注一境的状态及什么是妄念生起的状态。以我们现在这个时候,可能都还不是很清楚,等到真正能区别专注一境和妄念生起时,才叫作真正到达内住心。当我们生起对于这部分的理解时,可能会对自己很不满,会觉得自己好象一个疯子一样,怎么妄念会这么多?由于我们现在可能都还没有真正进入内住心,也许会认为我们心很清净,好象没有什么妄念。可是,真正进入到内住心时,会发现即使是瞬间都会有多少念头的生起,会发现自己有很多的妄念,瞬间有多少妄念生起,几乎都是数不清的,到达这种状态,才叫作真正进入内住。

  在内住心的状态时,其实我们内心只是很清楚的知道什么是专注一境及什么是散乱的状态,虽然很清楚,却还没有能力让心专注一境,几乎连瞬间都做不到,会有那种感觉。在内住心的阶段,念一句六字大明咒,可能就会有数百个念头产生。我们坚持努力,让专注力稍稍有一点持续力时,如果能专注到念六字大明咒持续一串念珠的时间不散乱,就表示我们到了续住心的阶段。

  专注一境是这么的难,如果认为念一串念珠的六字大明咒很容易,认为自己都不会生起妄念,那就证明我们根本不懂什么是奢摩他,连边都没有摸到。因为真正进入到内住心的状态时,我们会知道要制止妄念是多么的难,真正要专注一境又是多么的难。内住心的生起是透过听闻力的结果,在这样的基础上,再去加强它、串习它,一直到续住心的生起,这就是透过思惟力的结果。

  接着是安住,安住是怎样的状况呢?譬如我们早上在座上修时,念一圈“玛尼”而心不会散乱,我们从头再念一圈时,就又开始散乱生起了,这是续住的状况,能维持心专注于一境,就只有念“玛尼”一串念珠的时间,当要念第二圈时,散乱又生起了,这是表示持续力不够,这是属于续住的状况。此时我们再去加强它,尽力使前后两圈念“嘛呢”…

《奢摩他》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