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奢摩他▪P3

  ..續本文上一頁和合而成,這樣就能理解萬法真的是如夢如幻,它沒有一刻真正處在一個完全不變的狀態下,一切法都是無自性的,一定可以去理解到這一點。

  緣起裏其實有很多粗細的層次,我們一一去思惟緣起之後,會越來越深入,最後達到最深入的狀態,我們就能徹知萬法都是依他而起的,都是無自性的,我們就能接觸到緣起的最深處。如同龍樹菩薩所說,任何一法都是依因緣而起,所以,本自無來去、無增減、無生滅,因此,它絕對不是一種谛實的存在。慢慢的,我們就能碰觸到緣起的最深層。

  有些人以爲“什麼都沒有、空空的”就叫空性,認爲空性就是一切都不存在的,這是一種錯誤的思惟。我們一定要透過緣起來理解空性,越是深入的去思惟緣起,越能理解空性所指爲何。對緣起的觀修一步步深入之後,一定能理解空性並非空空的、一無所有。一定要透過用抉擇慧、觀擇慧來思惟緣起,慢慢才能真正去領悟空性,並不是完全沒有理由的,反正就是空空的、一無所有的。如果是這樣的話,空性的證得就太容易了,隨便一個傻瓜也能理解什麼是空性。所以,一定要靠抉擇慧深入去觀擇緣起,才能理悟到空性。

  第四個如果一個人的我慢很強,非常的貢高我慢,總以爲自己在佛法上懂得很多,這一類的人就要修界差別觀。有些人以爲自己懂了很多大經大論,或者以爲自己已經達到怎樣的證量,也許自己沒有什麼功德,卻以爲自己是深具功德的,這樣的人自恃很高、自以爲是,就非常適合觀修界差別。這裏所談的界差別是依聲聞地裏的十八界,十八界當中有很多深細的內容,可以分成很多細的部分來講,真的是又廣又深的,如果深入去思惟十八界的種種分類、內容的話,就能理解其實自己不懂的還很多,這樣就能調伏我慢。

  第五個是出入息觀,就是妄念熾盛人的觀修法,就像早上練習的數息法的方式。再複習一下九節佛風,所謂的脈輪,從頂輪、喉輪、心輪、臍輪、密輪到寶輪,一共有六種。心輪中有八瓣心輪,往上的喉輪有十六,頂輪有叁十二,臍輪有六十四,密輪有叁十二,珍寶輪有八個脈輪,珍寶輪就是指生殖器的尖端部分。脈輪的觀修在每一尊本尊的修法上都會有所不同,有些只是由頂輪觀修到臍輪而已,有些是從頂輪觀修到密輪而已,並不是每一尊本尊都觀修的是從頂輪一直到珍寶輪全部都觀。

  我們在做中脈和左、右脈的觀想時,不要去想剛剛說的頂輪、心輪中有多少個脈輪,我們把自己的身體觀想成空空的。中脈是從我們的背後臍輪稍下的地方,往上來到頭蓋骨和頭皮之間來到眉間。左、右二脈是從我們的鼻根往後到臍部,這時左、右二脈和中脈是有接觸到的,事實上,中脈和左、右二脈之間的氣都是互相流動的。我們就是要把中脈和左、右二脈做個大掃除,從右邊鼻孔吸氣,觀想氣從右脈進入,往下之後,沒有經過中脈,就直接通到左脈,上來之後,從左鼻孔呼出去。事實上,中脈代表的是愚癡,左脈代表貪心,右脈代表著瞋心。我們在吸氣清淨叁脈時,也可以觀想是在清淨我們的貪、瞋、癡。左脈是白色的,右脈是紅色的,中脈是藍色的。

  我們從右鼻孔吸氣進入右脈時,要觀想吸進了慈心、悲心等功德和加持,最後氣從左鼻孔呼出時,要觀想我們淨除了貪欲(因左脈代表貪),這樣做叁次。我們以前叁次、中叁次、後叁次來講,前叁次就是右鼻孔進而左鼻孔出,就是真的從左鼻孔出來,不用去觀想從眉間出來。中叁次是左鼻孔進去而右鼻孔出來,這也是真的從右鼻孔出來。後叁次是兩個鼻孔一起吸氣,等于左、右二脈都同時有氣進入,同時也都進入中脈,從中脈上來之後,觀想從眉間出去,但實際上是由兩鼻孔出來,就代表淨除愚癡。右吸左吐叁次,左吸右吐叁次,兩個一起吸再從兩鼻孔出但觀想眉間吐也是叁次。

  這樣做不知道有沒有真正淨除我們的煩惱?一般來說,我們是要直接針對那個煩惱去對治的,實際真正對治煩惱的力量應該是這樣的。但是,用這種淨脈氣的修法,應該也是對我們淨除煩惱會有幫助的。而且,這樣做對于解開脈結是有益的。

  第叁種是善巧所緣,剛剛的淨行所緣是煩惱熾盛時所修的,如果一個行者並沒有什麼煩惱,煩惱非常的輕,就依照他當時所在學習的內容,如所學的是五蘊、十八界、十二處或處非處等等,以他當時所學的課程當成所緣境來修奢摩他,如此一來,他不只是能夠修成奢摩他,而且對于所學習的經義內涵的理解也會非常善巧,這是屬于智者的修法。

  第四種是淨治煩惱所緣,如果一個行者既想要斷除煩惱(此不表是煩惱熾盛者)又想要對經義理解成爲智者,他就有兩種所緣來修奢摩他,第一個就是世間禅定,就是修下界粗鄙、上界靜妙相,第二個是屬于出世間的禅定,以上兩種所緣境內容未來課程皆有安排,目前暫不詳談。依這樣來修的話,他既可以減輕煩惱,也可以對法義很善巧。

  今天所講所緣境的內涵是依照《聲聞地論》及《聖者南初所問經》裏面所記載的方式來教導的。在介紹的所緣境當中,淨行所緣是特別需要的,所以,我們今天在這個部分就做了比較詳細的解釋。當煩惱漸趨薄弱時,就應該以佛像爲所緣境來修奢摩他,這是在《叁摩地王經》中所提到的。當我們以佛像爲所緣境時,就觀想在我們的眉間同等高度的前面虛空中有一尊佛像,佛像的大小可以依照各人心中容易顯現的大小爲主,並沒有規定一定要多大,但是不要小到無法清楚的現起,只要佛像各部位都能很清楚現起即可。雖然是緣著一幅佛像或一張唐卡在修,可是,當我們心中現起佛像時,要把他當成是一尊真的佛,而不是把他當成唐卡或佛像而已。把心中的佛像當成真的佛,能使我們對佛更生起信心,因爲我們同時會去思惟佛的功德,我們對佛的信心就會增強。

  首先,要用眼睛好好的仔細看眼前這一尊佛像,之後還是要用心去觀修,因爲奢摩他不是用眼睛修成的,而是用心修的。另外要注意的一點,當選擇一尊佛像來觀修時,以後就不要換別的佛像,一直到修成奢摩他之後,所緣境就可以開始換了。

  當我們緣著一個所緣境來修奢摩他時,就如同《辨中邊論》所說,有一些會障礙奢摩他生起的過失,講義上講到五過失,其中一個是懈怠,如何去除懈怠呢?首先要知道證得奢摩他的功德及未證的過失。要生起這些功德,一定要有奢摩他的基礎,如此一來,我們對于修奢摩他就會有歡喜心,就會願意去努力。五過失的內容及如何對治五過失的八斷行,過去都已經講過了(見攝頌或功德叁本頌講義),這一部分也沒有真正關系到修奢摩他時住心次第的生起,所以,這一部分就不細講。

  關于初住心,從內住、續住、安住、近住、調伏等五住心,要先理解它的內容,才會知道自己確實有沒有那樣的證量生起,絕對不是坐在那裏自己想自己已經到了哪裏就可以了,這不是用想的,必需要先去理解它的內容。我們從內住、續住、安住、近住、調伏、寂靜、最極寂靜、專注一趣到平等住,我們依次去修的話,據說在六個月內可以修成。如果以密續的修法,甚至一個月內就可以修成。

  九住心修奢摩他的方式是般若乘的共道,比如緣著佛像來修,就是把我們的心安住在佛像上來修,心裏這樣去觀修,此時我們會很清楚的理解到自己的起心動念,自己的心是不是已經沒有緣著佛像而往外散亂了?是否生起了妄念?內心都會非常清楚,這是內住心的階段。這樣一來,我們就會有經驗,就會認識到妄念的生起,這當然是透過我們從師長那裏聽聞奢摩他的修法,再經由自己實際去做,意識到妄念的生起,由聽聞力而促成內住心的。在內住心的階段,僅僅止于聽聞力,還沒有真正進入思惟,光是透過聽聞,我們的內心很清楚了,此時把它拿來真正緣著所緣來修奢摩他,這樣的階段叫內住。

  在內住階段,內心是怎樣的相狀呢?我們透過聽聞,照著那樣的方式去修的時候,內心會有一些覺受,當緣著所緣境在修的時候,過程當中會有一些妄念的生起,當真正進入內住心時,很清楚知道什麼是專注一境的狀態及什麼是妄念生起的狀態。以我們現在這個時候,可能都還不是很清楚,等到真正能區別專注一境和妄念生起時,才叫作真正到達內住心。當我們生起對于這部分的理解時,可能會對自己很不滿,會覺得自己好象一個瘋子一樣,怎麼妄念會這麼多?由于我們現在可能都還沒有真正進入內住心,也許會認爲我們心很清淨,好象沒有什麼妄念。可是,真正進入到內住心時,會發現即使是瞬間都會有多少念頭的生起,會發現自己有很多的妄念,瞬間有多少妄念生起,幾乎都是數不清的,到達這種狀態,才叫作真正進入內住。

  在內住心的狀態時,其實我們內心只是很清楚的知道什麼是專注一境及什麼是散亂的狀態,雖然很清楚,卻還沒有能力讓心專注一境,幾乎連瞬間都做不到,會有那種感覺。在內住心的階段,念一句六字大明咒,可能就會有數百個念頭産生。我們堅持努力,讓專注力稍稍有一點持續力時,如果能專注到念六字大明咒持續一串念珠的時間不散亂,就表示我們到了續住心的階段。

  專注一境是這麼的難,如果認爲念一串念珠的六字大明咒很容易,認爲自己都不會生起妄念,那就證明我們根本不懂什麼是奢摩他,連邊都沒有摸到。因爲真正進入到內住心的狀態時,我們會知道要製止妄念是多麼的難,真正要專注一境又是多麼的難。內住心的生起是透過聽聞力的結果,在這樣的基礎上,再去加強它、串習它,一直到續住心的生起,這就是透過思惟力的結果。

  接著是安住,安住是怎樣的狀況呢?譬如我們早上在座上修時,念一圈“瑪尼”而心不會散亂,我們從頭再念一圈時,就又開始散亂生起了,這是續住的狀況,能維持心專注于一境,就只有念“瑪尼”一串念珠的時間,當要念第二圈時,散亂又生起了,這是表示持續力不夠,這是屬于續住的狀況。此時我們再去加強它,盡力使前後兩圈念“嘛呢”…

《奢摩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