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二萬頌疏》也。如何釋耶?謂于所有廣中略論圓滿所說八種現觀次第未能獲得,隨順自所獲得,唯與《般若二萬頌》配合而作。
【釋】
如是智者作顯明 其中少有未獲得
此所有論深要義 如是獲得甚希有
【疏】
丁二 成立具足內緣通達所有論義之慧
如上所說如是之理,四大智者隨其所應而于文義善作顯明,唯有號稱第二佛陀之世親等少許論師未能如實得其意趣者,此中所有廣中略論究竟要義,及其圓滿宣說之八種現觀次第,並《現觀論》之所解釋,如是義理我今獲得,實爲甚奇希有!此則顯示自具善緣與殊勝慧。應知由此亦複遠離與昔釋論重複過失。
【釋】
如是極難獲得者 凡其所有甚深道
由佛力故而獲得 諸善巧者分別理
【疏】
丁叁 是故造釋應理
前說如是之智者亦未能得故極難得之此甚深道八種現觀次第及空性義,凡其所有,由佛加持力故而獲得者,以具殊勝善緣故。其余同我諸善巧者,亦爲于佛知恩報恩而作分別,極應理也。
此以四大論師釋規,顯示具足自正等覺以來師師相傳未斷之教授。此複雖依一釋未能圓滿獲得,少分由依余釋及與長時祈禱于佛大悲之力而能獲得。此是論師爲令了知獲得一切大乘道次,依次而行道者,全賴道之根本于善知識承事歡喜故說。是故後世所化亦應勵力如理依止善知識焉!
“如是智者”四句,顯示論師依善知識加持力故,知爲叁種佛母莊嚴,且具通達一切文義之殊勝慧,自心生起極大喜悅。後四句則顯示造釋內外因緣具備無余,故立造釋應理宗旨。故曰此師造釋應理,以造彼之內外因緣無余會集故。
以是諸欲講聞正法者,亦複如前所說,若無少分能動心意之皈依叁寶,及于自善知識無倒依止之理,則如天變成魔,不能培植道之習氣,故于此處宜當慎之。
【釋】
一切種非我行境 然爲隨順能修集
福德資糧于自他 欲饒益故生踴喜
【疏】
丙叁 自謙及生此意樂之因由
除以善知識之加持力故而獲得之,若依自力,則般若波羅蜜多之義,于一切種非我獅子賢心所行境。雖然,亦于造作《現觀論釋》心生踴喜。何所爲耶?爲自熏習,及備遺忘,及爲余具大乘種姓者亦生通達,由此而欲饒益自他故。
由此當能饒益自他,以造如是釋論,乃是隨順爲獲相智修集施等福德資糧之最勝方便故。如《釋量論》雲:“相屬順方便,利生能诠語。”如是圓滿宣說增上定勝方便之論,即是成辦彼等義利之最勝方便。論師自于大乘道次善以理路引導造此釋論,故其前語乃是謙辭,無有過失。
【釋】
聖者慈氏隨順自之勝行作宣說故,以其各各自明之智決定了知:“緣于般若波羅密多之清淨信,乃是能得一切現竟善妙首要之因。”爲令他人能于無量最極超勝功德大寶生處之佛母自然趣入之故,生淨信心,是故暫于佛母先由如實宣說功德之門而行敬禮。
【疏】
乙二 正出論體 分叁
丙一 供贊
丙二 于樂廣者開廣而說
丙叁 說余略義
初中分叁:
丁一 承接
丁二 頌
丁叁 釋
今初,聖者慈氏隨順自之勝行作宣說故,而于造論所作衆多次第之中,暫于佛母先行敬禮者,乃是自利所爲。他利所爲者,謂令諸余所化生起不退淨信故。其所爲者,謂雖未直勸曰“入之”,亦能生起猛力希求自然趣入故;于彼若生淨信而入者,即成廣大無上功德生處之佛母,是能成辦四聖子之所求事義,無量最極超勝功德大寶之生源處,亦即因也。
如何敬禮耶?謂由如實先行宣說具有引趣寂滅等功德之門。
依于淨信而入有何所爲耶?所謂“緣于般若波羅蜜多之清淨信,乃是能得一切現竟善妙首要之因。”于此由量而證成已,亦欲諸余所化依于淨信得證菩提。由何量證成耶?謂由聖者慈氏各各等持自所明見之智證之,及彼所引後得而作定解。
有許至尊無有自利希求等者,乃于大乘教典未勞細研。若作至尊現正等覺故者,則是未辨共不共時。若作菩薩故者,則由未見圓滿自利須證法身,無能遮止執著自利純以寂滅便足;此若未遮,大乘發心性相即不圓滿,以于十地不須希求自利法身故。且于佛身分爲自利他利二身,亦成無義矣。
攝要言之,至尊于此而行供贊所爲,即如經雲“信爲前導生如母”等及“信根應堅固”,信乃一切之先導。若于大乘總道及果具猛力信,則彼引生猛力欲樂已,即能趣入聞思修等;若不以信爲先,則不能生真爲後世修習大乘道心。由見此故,即便思維:當令諸欲入道者首于究竟果位佛寶、叁智所攝法寶及與如理修行彼之僧寶生起不退淨信也!
後文顯示,若念:幾許當名善巧修習現觀道次?謂須善巧信等五境。此亦顯示“緣佛等淨信”所說不共皈依。本論下文亦當不以講說文義爲主,凡其如何修行之理,當依叁世諸佛體性傑仁波切(注:對宗喀巴大師尊稱,義爲至尊大寶)之教授而說。
【釋】
頌曰:
求寂聲聞由遍智 引導令趣最寂滅
諸樂饒益眾生者 道智令成世間利
諸佛由具種相智 宣此種種眾相法
具為聲聞菩薩佛 四聖眾母我敬禮
【疏】
丁二 頌 分二
戊一 文義
戊二 抉擇問難
初中分二:
己一 贊頌
己二 敬禮
初中分二:
庚一 由叁智功德門而贊
庚二 由作四聖之母而贊
今初,由體智門而贊者,敬禮于彼作引導者。引導誰者,謂諸尋求寂滅苦集之聲聞獨覺。以何引導者,謂以現證補特伽羅無我之遍智性。導向何處者,謂導令趣于最寂滅果。
由道智門而贊者,敬禮于彼能成辦者。由何所依者,謂能成辦衆生現竟利益之諸菩薩。以何方便者,謂以了知叁道無我之道智性。成辦何利者,謂令成辦世間叁種種姓義利。
由相智門而贊者,敬禮于彼作宣說者。何補特伽羅作宣說者,謂諸能仁佛婆伽梵。以何方便者,謂由真正具足無余了知諸相無我之相智。其果爲何者,謂即圓滿叁乘道故,因而具足衆相之種種經藏法寶。
“由具”雖是總聲,然于贊頌叁智而余二智贊頌已畢之勢,及與“諸佛”之語相屬,故當唯指相智。
庚二 由作四聖之母而贊
敬禮于以聖者聲聞及菩薩聖衆爲眷屬之佛陀之母。
己二 敬禮
言“我敬禮”者,顯示恭敬作禮之理,彼等之義如前已釋。
戊二 抉擇問難 分四
己一 次第決定
己二 數量決定
己叁 釋母子義
己四 辨所贊境之叁智
今初,如《寶論炬》說,謂順經序次第而說者,此不應理,以論師及聖者二人皆未將此供贊配合經序而說,且論師已于余處講說序分故。
有謂爲令定性聲聞次第趣入叁乘故,先贊體智。此乃未達本論正所化機爲何之說,本論唯爲大乘種姓而于佛母生淨信已,次以聞等而入故說;本論正所化機若有叁種姓者,則應成爲共乘論典故。
又謂爲令所化次第趣入叁乘故者,亦非正義。總雖容有如是所化,然此乃是宣說定性大乘補特伽羅入道次第之時,而于供贊之時先說由聲聞道而入之理,豪無必要故。
是故,如《大疏》于法身品之承接文中所雲:“宣說八種現觀次第之時,令由一切智性之門而入。”等等,謂是隨順《現觀莊嚴》正所化機入道次第而贊。此複若于第叁品中所抉擇之中士道次不善修其意樂,則具相大悲不生,如是則具相大乘發心及道智等亦複不生。故是爲令了知,于相續中生起上士道次,須先修習中士意樂也。此等所應說者甚多,間當說之,如何修習《現觀》道次之理,亦當別說。
己二 數量決定
諸欲攝受叁種種姓所化之大乘補特伽羅所修道次,但唯如是便圓滿故,亦非多亦非少。爲欲攝受聲聞種姓,及于自道欲令圓滿,先當修習如前所說共中士之意樂也。
己叁 釋母子義
前智能生後聖,及能成辦寂滅等之所求義故,當知母子即能生所生義也。
己四 辨所贊境叁智
如下攝經問答義時所說,體智亦具無常等十六行相,由此亦當例知余二。下文無間即說叁智具無生相者,乃爲辨識佛母體性,如雲:“母慧父方便。”說智慧分共因爲母,及方便分不共因故爲父。故許此爲辨識佛母體性,顯示智慧以證無我之慧爲主,非說佛母與智皆定是彼。
【釋】
此頌宣說此之勝利自性最爲殊勝,暫聞于彼,諸隨信行即便于此速得無疑生淨信心。諸隨法行亦由所謂“離一多體性故”等諸正量,于頌所诠義相之佛母,遍知體道相叁無生之智,不見妨難,即生定解:“般若波羅密多叁種一切智性體具叁相,佛等之建立無疑容有也。”于彼而生淨信性也。
【疏】
丁叁 釋 分四
戊一 略義
戊二 所爲義
戊叁 斷诤
戊四 文義
戊一 略義
此根本頌宣說此佛母有法之勝利自性最爲殊勝,宣說由叁智門贊頌佛母故。
戊二 所爲義 分二
己一 廣說
己二 攝義
初中分叁:
庚一 生信之理
庚二 由此而生希求欲樂
庚叁 于彼入已得果之理
初中分二:
辛一 鈍根生信之理
辛二 利根生信之理
今初,聞彼頌已,即時《現觀》所化諸隨信行,于此佛母生淨信心,以念如是功德定有無疑速生猛力信故。
辛二 利根生信之理
《現觀》正所化機利根諸隨法行,亦由聽聞彼頌爲緣,于彼佛母而生淨信性也。由彼因緣,而于具有彼頌所诠義相之佛母,遍知體道相叁無生之智,善觀有無妨難之時,于如是有不見妨難,即便生信故。
前雲“此”而此言“彼”者,乃由與供贊遠近而分,勿以余說釋此文義。
生信之理雲何?“般若波羅密多叁種一切智性體性具足道之叁相,此無疑容有”者,是于體性生信;定解“佛等四聖之建立無疑容有”者,是于功能生信也。
利根生信要待因故,不見妨難者即因。供贊之教不容作因,利根觀彼教義見清淨已,雖亦承許彼爲能立,而于此時則不應理故。
有許此顯利根生信之理,生信之因少分亦未說者,不應道理。利根由聞彼頌爲緣未生信耶?抑或無因無緣而生?或有因緣然此未說耶?任何亦不應理…
《般若波羅密多教授現觀莊嚴論 顯明義釋心要莊嚴疏(賈曹達瑪仁欽 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