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二万颂疏》也。如何释耶?谓于所有广中略论圆满所说八种现观次第未能获得,随顺自所获得,唯与《般若二万颂》配合而作。
【释】
如是智者作显明 其中少有未获得
此所有论深要义 如是获得甚希有
【疏】
丁二 成立具足内缘通达所有论义之慧
如上所说如是之理,四大智者随其所应而于文义善作显明,唯有号称第二佛陀之世亲等少许论师未能如实得其意趣者,此中所有广中略论究竟要义,及其圆满宣说之八种现观次第,并《现观论》之所解释,如是义理我今获得,实为甚奇希有!此则显示自具善缘与殊胜慧。应知由此亦复远离与昔释论重复过失。
【释】
如是极难获得者 凡其所有甚深道
由佛力故而获得 诸善巧者分别理
【疏】
丁三 是故造释应理
前说如是之智者亦未能得故极难得之此甚深道八种现观次第及空性义,凡其所有,由佛加持力故而获得者,以具殊胜善缘故。其余同我诸善巧者,亦为于佛知恩报恩而作分别,极应理也。
此以四大论师释规,显示具足自正等觉以来师师相传未断之教授。此复虽依一释未能圆满获得,少分由依余释及与长时祈祷于佛大悲之力而能获得。此是论师为令了知获得一切大乘道次,依次而行道者,全赖道之根本于善知识承事欢喜故说。是故后世所化亦应励力如理依止善知识焉!
“如是智者”四句,显示论师依善知识加持力故,知为三种佛母庄严,且具通达一切文义之殊胜慧,自心生起极大喜悦。后四句则显示造释内外因缘具备无余,故立造释应理宗旨。故曰此师造释应理,以造彼之内外因缘无余会集故。
以是诸欲讲闻正法者,亦复如前所说,若无少分能动心意之皈依三宝,及于自善知识无倒依止之理,则如天变成魔,不能培植道之习气,故于此处宜当慎之。
【释】
一切种非我行境 然为随顺能修集
福德资粮于自他 欲饶益故生踊喜
【疏】
丙三 自谦及生此意乐之因由
除以善知识之加持力故而获得之,若依自力,则般若波罗蜜多之义,于一切种非我狮子贤心所行境。虽然,亦于造作《现观论释》心生踊喜。何所为耶?为自熏习,及备遗忘,及为余具大乘种姓者亦生通达,由此而欲饶益自他故。
由此当能饶益自他,以造如是释论,乃是随顺为获相智修集施等福德资粮之最胜方便故。如《释量论》云:“相属顺方便,利生能诠语。”如是圆满宣说增上定胜方便之论,即是成办彼等义利之最胜方便。论师自于大乘道次善以理路引导造此释论,故其前语乃是谦辞,无有过失。
【释】
圣者慈氏随顺自之胜行作宣说故,以其各各自明之智决定了知:“缘于般若波罗密多之清净信,乃是能得一切现竟善妙首要之因。”为令他人能于无量最极超胜功德大宝生处之佛母自然趣入之故,生净信心,是故暂于佛母先由如实宣说功德之门而行敬礼。
【疏】
乙二 正出论体 分三
丙一 供赞
丙二 于乐广者开广而说
丙三 说余略义
初中分三:
丁一 承接
丁二 颂
丁三 释
今初,圣者慈氏随顺自之胜行作宣说故,而于造论所作众多次第之中,暂于佛母先行敬礼者,乃是自利所为。他利所为者,谓令诸余所化生起不退净信故。其所为者,谓虽未直劝曰“入之”,亦能生起猛力希求自然趣入故;于彼若生净信而入者,即成广大无上功德生处之佛母,是能成办四圣子之所求事义,无量最极超胜功德大宝之生源处,亦即因也。
如何敬礼耶?谓由如实先行宣说具有引趣寂灭等功德之门。
依于净信而入有何所为耶?所谓“缘于般若波罗蜜多之清净信,乃是能得一切现竟善妙首要之因。”于此由量而证成已,亦欲诸余所化依于净信得证菩提。由何量证成耶?谓由圣者慈氏各各等持自所明见之智证之,及彼所引后得而作定解。
有许至尊无有自利希求等者,乃于大乘教典未劳细研。若作至尊现正等觉故者,则是未辨共不共时。若作菩萨故者,则由未见圆满自利须证法身,无能遮止执著自利纯以寂灭便足;此若未遮,大乘发心性相即不圆满,以于十地不须希求自利法身故。且于佛身分为自利他利二身,亦成无义矣。
摄要言之,至尊于此而行供赞所为,即如经云“信为前导生如母”等及“信根应坚固”,信乃一切之先导。若于大乘总道及果具猛力信,则彼引生猛力欲乐已,即能趣入闻思修等;若不以信为先,则不能生真为后世修习大乘道心。由见此故,即便思维:当令诸欲入道者首于究竟果位佛宝、三智所摄法宝及与如理修行彼之僧宝生起不退净信也!
后文显示,若念:几许当名善巧修习现观道次?谓须善巧信等五境。此亦显示“緣佛等淨信”所说不共皈依。本论下文亦当不以讲说文义为主,凡其如何修行之理,当依三世诸佛体性杰仁波切(注:对宗喀巴大师尊称,义为至尊大宝)之教授而说。
【释】
颂曰:
求寂聲聞由遍智 引導令趣最寂滅
諸樂饒益眾生者 道智令成世間利
诸佛由具種相智 宣此種種眾相法
具為聲聞菩薩佛 四聖眾母我敬禮
【疏】
丁二 颂 分二
戊一 文义
戊二 抉择问难
初中分二:
己一 赞颂
己二 敬礼
初中分二:
庚一 由三智功德门而赞
庚二 由作四圣之母而赞
今初,由体智门而赞者,敬礼于彼作引导者。引导谁者,谓诸寻求寂灭苦集之声闻独觉。以何引导者,谓以现证补特伽罗无我之遍智性。导向何处者,谓導令趣于最寂滅果。
由道智门而赞者,敬礼于彼能成办者。由何所依者,谓能成办众生现竟利益之诸菩萨。以何方便者,谓以了知三道无我之道智性。成办何利者,谓令成办世間三种种姓义利。
由相智门而赞者,敬礼于彼作宣说者。何补特伽罗作宣说者,谓诸能仁佛婆伽梵。以何方便者,谓由真正具足无余了知诸相无我之相智。其果为何者,谓即圆满三乘道故,因而具足众相之种种经藏法宝。
“由具”虽是总声,然于赞颂三智而余二智赞颂已毕之势,及与“诸佛”之语相属,故当唯指相智。
庚二 由作四圣之母而赞
敬礼于以圣者声闻及菩萨圣众为眷属之佛陀之母。
己二 敬礼
言“我敬礼”者,显示恭敬作礼之理,彼等之义如前已释。
戊二 抉择问难 分四
己一 次第决定
己二 数量决定
己三 释母子义
己四 辨所赞境之三智
今初,如《宝论炬》说,谓顺经序次第而说者,此不应理,以论师及圣者二人皆未将此供赞配合经序而说,且论师已于余处讲说序分故。
有谓为令定性声闻次第趣入三乘故,先赞体智。此乃未达本论正所化机为何之说,本论唯为大乘种姓而于佛母生净信已,次以闻等而入故说;本论正所化机若有三种姓者,则应成为共乘论典故。
又谓为令所化次第趣入三乘故者,亦非正义。总虽容有如是所化,然此乃是宣说定性大乘补特伽罗入道次第之时,而于供赞之时先说由声闻道而入之理,豪无必要故。
是故,如《大疏》于法身品之承接文中所云:“宣说八种现观次第之时,令由一切智性之门而入。”等等,谓是随顺《现观庄严》正所化机入道次第而赞。此复若于第三品中所抉择之中士道次不善修其意乐,则具相大悲不生,如是则具相大乘发心及道智等亦复不生。故是为令了知,于相续中生起上士道次,须先修习中士意乐也。此等所应说者甚多,间当说之,如何修习《现观》道次之理,亦当别说。
己二 数量决定
诸欲摄受三种种姓所化之大乘补特伽罗所修道次,但唯如是便圆满故,亦非多亦非少。为欲摄受声闻种姓,及于自道欲令圆满,先当修习如前所说共中士之意乐也。
己三 释母子义
前智能生后圣,及能成办寂灭等之所求义故,当知母子即能生所生义也。
己四 辨所赞境三智
如下摄经问答义时所说,体智亦具无常等十六行相,由此亦当例知余二。下文无间即说三智具无生相者,乃为辨识佛母体性,如云:“母慧父方便。”说智慧分共因为母,及方便分不共因故为父。故许此为辨识佛母体性,显示智慧以证无我之慧为主,非说佛母与智皆定是彼。
【释】
此颂宣说此之胜利自性最为殊胜,暂闻于彼,诸随信行即便于此速得无疑生净信心。诸随法行亦由所谓“离一多体性故”等诸正量,于颂所诠义相之佛母,遍知体道相三无生之智,不见妨难,即生定解:“般若波罗密多三种一切智性体具三相,佛等之建立无疑容有也。”于彼而生净信性也。
【疏】
丁三 释 分四
戊一 略义
戊二 所为义
戊三 断诤
戊四 文义
戊一 略义
此根本颂宣说此佛母有法之胜利自性最为殊胜,宣说由三智门赞颂佛母故。
戊二 所为义 分二
己一 广说
己二 摄义
初中分三:
庚一 生信之理
庚二 由此而生希求欲乐
庚三 于彼入已得果之理
初中分二:
辛一 钝根生信之理
辛二 利根生信之理
今初,闻彼颂已,即时《现观》所化诸随信行,于此佛母生净信心,以念如是功德定有无疑速生猛力信故。
辛二 利根生信之理
《现观》正所化机利根诸随法行,亦由听闻彼颂为缘,于彼佛母而生净信性也。由彼因缘,而于具有彼颂所诠义相之佛母,遍知体道相三无生之智,善观有无妨难之时,于如是有不见妨难,即便生信故。
前云“此”而此言“彼”者,乃由与供赞远近而分,勿以余说释此文义。
生信之理云何?“般若波罗密多三种一切智性体性具足道之三相,此无疑容有”者,是于体性生信;定解“佛等四圣之建立无疑容有”者,是于功能生信也。
利根生信要待因故,不见妨难者即因。供赞之教不容作因,利根观彼教义见清净已,虽亦承许彼为能立,而于此时则不应理故。
有许此显利根生信之理,生信之因少分亦未说者,不应道理。利根由闻彼颂为缘未生信耶?抑或无因无缘而生?或有因缘然此未说耶?任何亦不应理…
《般若波罗密多教授现观庄严论 显明义释心要庄严疏(贾曹达玛仁钦 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