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波羅密多教授現觀莊嚴論 顯明義釋心要莊嚴疏(賈曹達瑪仁欽 著)▪P23

  ..續本文上一頁

  子二 頌

  當知即是此所爲事。誰之所爲?即當成自覺故,而立自覺名之菩薩。由何之門?謂由叁大。彼等爲何?謂能成爲一切有情最勝性之心大,及與自利斷德、證德之大共爲叁種。

  子叁 釋

  當出生之諸佛菩薩所爲者,應知有叁,此複由具叁種大性而有叁種所爲故。彼叁種者,是依叁種究竟所得增上而有,如是而于修行趣入故。

  叁種爲何?欲令彼諸一切有情悉得成佛之諸佛大悲體性爲心大,及究竟斷德爲斷大,究竟證德爲證大也。

  由何等門而能成佛?謂由遍知能表一切相智十法所表一切相智之門,當能出生。菩薩趣入修行,法同國王轉戰沙場,無余斷除諸相違品,而得一切所應得者,令自成爲一切中勝,即是叁種所爲之義。

  【釋】

  如是已說修行所依等,彼自體性爲何?謂即叁種一切智性之境總以善法爲依,及與圓滿現證一切相等四種現觀,一一現觀皆以六度爲依之所作者,即是修行。如是,體即加行、見、修及殊勝道之正行性相,即是铠甲、趣入、資糧與出生正行。

  【疏】

  癸四 修行體性 分二

  子一 修行總建立

  子二 說其各各自性

  初中分二:

  醜一 由诠說門分二

  醜二 由事體門分四

  今初,有謂于以叁智爲境聞思爲主之修行中,有以叁智爲境之修,重在修行施等之修,與加行差別之修者,不應道理。聞思爲主之義,若作不以加行修行施等,而以抉擇所知爲主時者,則于未入道前亦有故,未恰回答此問時機。若說是于所抉擇義再再思惟令彼谙熟時者,則能證知于彼不以實修施等爲主之依據少分亦無。

  又以修習叁智所作而爲見修,修四加行而爲行修,亦極顯然是無聊者。以能證知彼二成不成爲見行爲主之依據少分亦無故,及以叁智爲境之菩薩修行所作,其中非爲修習任一四種加行所作者少分亦無故。

  又若承許四加行爲見修,而修叁智所作爲行修者,亦複于汝何所說耶?前叁品與說四加行之四品中,有無以不以說見爲主之差別,應當好自睜眼細看!後于略攝《現觀》之義爲六時,即于叁智修習分之爲六,此義少分亦未能見也。

  又有先哲,作施等六度舍不舍頭目,與由六度各各決定性相攝未攝持者,亦不堪忍觀察。若作有無修習六度意樂所作,則此第一正行應是未入資糧道前之修行,要先獲得铠甲正行,次乃有緣六度而修之意樂所作故。若許,則違于問修體性爲何而分爲二;若作于相續中獲未獲得施等六度,則違于後建立四加行修,菩薩入道先即已獲圓滿加行故。故是仿佛于其言辭相違以爲實理相違而釋其義,所作顛倒建立也。

  是故若依實際道理,加行若是差別之修,則決定是以智爲境之修若總若別。安立總別修行之名而許彼二相違者,是由未知實際義理與能诠以遮相轉之差別所致謬誤。

  若爾雲何?前叁品中雖是宣說叁智爲境而修之正行,然除铠甲正行,余處皆未明說修叁智時一一皆應具足六度而修。余四品中所說加行,彼等雖然亦是以智爲境之正行,然皆明說一一加行亦應具足六度而修。雲何而說?謂雲“及行施戒等”,及“施等一一中”、“布施至般若”、“施等一一中”也。铠甲正行時,當知則是宣說二種修行。

  問答二中,問:如是已說修行所依、所緣及所爲等,修行彼自體性爲何耶?答:謂由能诠不同差別,初叁品中以叁智相各各決定自性叁種一切智性之相爲境,除铠甲行俱未明說由具六度之門,而總以智所攝善法爲依之有境之修行;及說圓滿現證一切相等四種現觀時,顯示一一現觀皆以六度爲依之修行所作,即是二種修行。

  于彼修行體性有二,謂由不同诠說之門,而有宣說總以叁智爲境之修,及說具足六度之修故。若就真實義理,則大乘資糧道乃是智境之修,是以叁智隨一之相爲境而修之修所作故。又彼亦是加行之修,以是具足六度而由意樂加行隨應攝持之修所作故。

  醜二 由事體門分四 分二

  寅一 安立修行精進爲體之義

  寅二 四修差別

  今初,如雲:“初爲披甲精進行,其次如理起加行,無怯無惱無厭足。”謂披甲精進、正起加行精進、于一切大乘法心無怯弱及相違品無能惱亂精進、無厭足精進也。以如是精進爲差別者,謂顯雖于最勝菩提已發其心,若無勵力勤起精進殷重修習正行,則成唯有賢善意樂,無上菩提終不能得。不可許爲凡是正行體性定是精進,以其心行各異猶如蓮瓣無雜而住故。

  寅二 四修差別

  須以修習一切大乘諸因果法之廣大意樂而爲先導,若先無彼,則無能修廣大正行故。多習法藏與一無所知之二種補特伽羅,才生修行欲時,而于修行多少皆不生起,多有此等惡劣狀況。由先廣大意樂,能生廣大加行正修;而由廣大意樂加行爲先,即能圓滿廣大資糧;由此無疑決定能生一切相智,是故能得相智正行修習須爲四種,多亦不須,故于正行四種決定。

  必須善巧攝修此等義者,是從“精進行施等”時所出。初生次第如是決定,廣大意樂所作于最後心彼亦有故,當知铠甲正行從資糧道乃至于彼而有。說本論中僅示四修界限者,謬矣,說言“于彼中有”,由未遮余亦有,界限難以了知故。欲示界之下限,複須開示生起次第,配以界限者,謬也。

  《大疏》雲:“援引無著論師之教而說者,雖或稍容可說,然謂如是即爲如實義者,則難應理故。”其義隱說謂于大乘見道遠起加行者,資糧道體性铠甲正行;正生及正加行者,加行道體性趣入正行;于彼見道現前加行者,世第一法所攝從悲心至陀羅尼之正行,及與初地所攝正行等之資糧正行;叁清淨地正行者,是爲出生正行也。

  是故當說四種正行差別及其事體。即依如是次第,加行道之正行即是铠甲正行,以是具足六度而修,廣大意樂相應之正行故。見道所攝正行即是趣入正行,以是能滅六度相違品而正于大乘發起精進爲差別之正行故。七地以下之大乘修道者,是爲資糧正行,以是圓滿廣大二種資糧之精進所差別之正行故。八地以上殊勝道之正行性相者,是出生正行,以是決定無疑能引一切相智之清淨地瑜伽故。

  【釋】

  彼等之中,以是精進體性故,先說铠甲正行。頌曰:

  由彼等別別 皆攝施等六

  故披甲修行 六六如經說

  于行法施等布施時,而以斷除聲聞作意等、能忍一切士夫惡言、生希求欲、不雜余乘之心一境性及回向無上正等菩提,彼等如次于所施等不可得之铠甲而作,亦應如是而行守護律儀、圓滿忍辱、發起精進、修諸靜慮、修習般若也。

  如是施等波羅蜜多各各俱攝施等,故依六六聚故爲叁十六。雖然,由施等六爲同法故,铠甲正行爲六種也。

  【疏】

  子二 說其各各自性 分四

  醜一 意樂廣大铠甲正行

  醜二 加行廣大趣入正行

  醜叁 二種資糧廣大資糧正行

  醜四 決定無疑能引相智出生正行

  初中分叁:

  寅一 承接

  寅二 頌

  寅叁 釋

  今初,謂于彼等正行之中等雲雲。

  寅二 頌

  是故說彼披甲修行。雲何而說?謂如經中六六而說。可分彼爲六六聚者,謂由彼等六種披甲修行,別別皆攝施等六故。經雲:“菩薩摩诃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所行布施應當作意一切智智而施,謂彼善根亦複令與一切有情共而回向無上正等菩提,此即菩薩摩诃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及遍行于布施波羅蜜多之铠甲也。”

  寅叁 釋 分二

  卯一 差別

  卯二 結

  初中分二:

  辰一 結合布施而說

  辰二 余亦如是而配

  今初,于行法施、無畏施、財施等中,其能布施之舍心者,即施體性。爾時斷除唯求自利解脫之聲聞作意等之斷心即戒,能忍一切士夫惡言等即叁種忍,于一切大乘法生希求欲之精進,及以不雜余乘之心一境性而將一切善根回向無上正等菩提之禅定,彼等如次于所施等叁輪谛實不可得慧之铠甲差別而修布施之所作者,即是布施铠甲正行。

  辰二 余亦如是配之

  其余五者亦應如是而修,由具六度之門而作守護律儀等極應理故。

  卯二 結

  如是若依行相而分,六六聚故有叁十六铠甲正行,謂于施等一一波羅蜜多各各俱攝施等六六故。由相差別雖爲如是,而铠甲行實爲六種,施铠甲中所攝施等六種于施铠甲爲同法故。

  有作六施與施同法,乃至六慧與慧同法者,此是成立有叁十六之因,而作成立六種铠甲正行決定之因者,即成顛倒。否則即應許攝六施而修爲施铠甲故。蓋彼是念施铠甲行所攝布施铠甲,與施二者以爲一也。

  當知菩薩戒律儀中,但爲自利而求解脫亦複遮止之斷心,是其不共支分;而于別解脫戒中,本製惱害于他之斷心,是其不共支分。初發業者如何修習六施之理者,當于傑仁波切所造《總學諸行建立》中而爲了知。

  【釋】

  如是披甲者,當生趣入故,第二趣入正行。頌曰:

  靜慮無色定 施等道慈等

  成就無所得 叁輪善清淨

  所爲及六通 于一切相智

  能趣入正行 當知升大乘

  靜慮及無色等至,施等六度,見、修、無學及殊勝道,四種無量,具足成就無所得,于一切法叁輪清淨,所爲,及六神通,正真住于一切相智性等之性相者,是能履踐一切大乘法之體性故,趣入正行爲九種也。

  【疏】

  醜二 加行廣大趣入正行 分叁

  寅一 承接

  寅二 頌

  寅叁 釋

  如是披甲者,當生趣入以加行修一切大乘道故等雲雲。

  寅二 頌

  雖趣入因即是趣入于果,而由緣境之門分爲九種。謂大乘道所攝靜慮、無色及施等道所攝八種,果所攝之一切相智之理,趣入修習彼等當知是爲升入大乘,是于因果所攝大乘能上上轉趣之正行故。經雲:“舍利子問,具壽富樓那,齊何是爲菩薩摩诃薩正趣升入大乘?富樓那曰,具壽舍利子,此中菩薩摩诃薩修行布施波羅蜜多而離諸欲,遠離惡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成就安住初禅行也。”

  寅叁 釋 分二

  卯一 說各別義

  卯二 別說難解處

  今初,能以實修加行履踐一切大乘因果諸法體性之正行爲九種故,趣入正行九種,彼複攝爲二種,謂于趣入大乘道因,及入…

《般若波羅密多教授現觀莊嚴論 顯明義釋心要莊嚴疏(賈曹達瑪仁欽 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