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說修道。
醜二 說各各之義 分二 寅一 修道作用 寅二 有作用之修道
初中分叁 卯一 承接 卯二 頌 卯叁 釋
今初,然今暫時說其修道作用。其因相者,謂所宣說甚少,及爲令諸所化勤求于果而趣與當趣入于因故。
【釋】
頌曰:遍息敬一切 能勝諸煩惱 怨敵不能害 菩提供養依
卯二 頌
修道作用有六,謂有士用果之初四種,等流果之第五種及增上果之第六種故。
依次經雲:“如是諸菩薩摩诃薩爲遍調伏及無我慢故,安住般若波羅蜜多者,甚爲稀有也。”及雲:“世尊,是故菩薩摩诃薩爲遍恭敬及無我慢故,安住般若波羅蜜多。”及雲:“彼則如是,于長時中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之善女人,彼等貪之利器及其我貪之箭皆悉滅除。”及雲:“正使有人于彼施以毒藥,或置器中,或擲火坑,或以利刃加之,或令服毒,或棄水中,彼等于彼皆不能害。”及雲:“當得一切諸法不可得性,及與無上正等菩提,能遍瞻視一切有情。”及雲:“即此般若波羅蜜多,令彼方所成爲有情供養所依。”
【釋】
謂一切種令心成自在性,恭敬善知識等一切士夫,製伏貪等,性非他所作害隨成就境,成辦正等菩提,所依方域令成應供養性,是爲六種作用。
卯叁 釋
于一切種令心于生上道成自在性,摧滅一切我慢與憍故恭敬善知識等雲雲,不爲煩惱自在而製伏貪等,性非他所作之毒、兵刃及與器皿等諸違害等雲雲,自力成辦等雲雲,令彼修習修道菩薩所依住之方域亦成應供養性等雲雲。
【釋】
作用之後修道。彼亦有漏、無漏之差別故,有二種也。是故有漏修道之勝解、回向及隨喜作意等中,第一修道勝解作意。
寅二 有作用之修道 分二 卯一 示其差別而作承接 卯二 各各體性
今初,于作用之後,修道。彼亦二種,謂由有分別與無分別之差別故。
卯二 各各體性 分二 辰一 有漏修道 辰二 無漏修道
初中分叁 巳一 以差別承接 巳二 說各別義 巳叁 攝義
今初,是故等雲雲。
巳二 說各別義 分叁 午一 勝解修道 午二 回向修道 午叁 隨喜修道
初中分二 未一 正說 未二 利益
初中分叁 申一 承接 申二 頌 申叁 釋
今初,第一等雲雲。
此中是于具有緣念容雜名義之分別心,安立爲有漏。此是安立有漏,而非所斷所攝有漏,以菩薩于修道後得位時,作爲圓滿福德資糧支分,再再努力令生起故,及于任何聖者皆無努力生起修所斷者故。凡是所斷定須作修所斷,而是大乘聖者修斷又是修道之同品者,任誰皆未作安立故。若舉對法《集論》所說“若是有漏定爲所斷”爲證者,不相系屬,彼是煩惱之有漏故。若于八地以下無有緣念容雜名義之分別者,則應絲毫不須以不現義爲其境界矣。
【釋】
頌曰:勝解謂自利 俱利及利他 當知此叁種 各有下中上
別別爲叁品 又以下下等 複各分爲叁 共二十七種
申二 頌
大乘之勝解修道者,當知有叁種,謂有勝解自利、自他俱利及利他者故。又此叁種,複許各有叁種,以其別別皆有下中上之叁品故。又其下中上者,複有叁種,謂以下下等之差別故。如是則許勝解共有二十七種也。
【釋】
若是如其緣自、俱與他利所作勝解所見善法所依者,亦是修道增上初不作證之體,複爲叁種。彼等亦複一一而由下品等之差別故爲叁種。又其各各由下下品等差別故爲叁種,如是則由叁種九聚共有二十七種勝解。
申叁 釋
大乘勝解修道體性有叁,謂即由緣自、他、二利之門而有叁故。大乘勝解修道于初聖道不作現證之因者,謂若如其勝解佛母爲叁種義利生源所見善法,是勝解境般若波羅蜜多之所依者,則彼亦是清淨後得而由世間修道所得之道故。
彼等叁種勝解,亦複許各各而爲叁種,由其各各皆有下品等之差別故。又其下品等,複各有叁種,謂各各以下下等而差別故。攝其義者,謂如是等雲雲。
總則勝解之境,即是教理所抉擇義。勝解修道之境者,則是經道果之般若波羅蜜多。體即由于等持修習道般若度之力所得,于後得中獲得信解叁種慧度爲叁種義利生源之信解信及清淨信。
差別者,若由于自未斷我慢位、通達自他平等位與一切種唯利他轉位而分,似可立爲七未清淨地、第八第九二地與第十地,然是就多分爲主而立。而安立爲九種修道後得中有者,無有相違。
【釋】
爲令修彼之菩薩生勇喜故,佛等于如是勝解者而作贊頌等也。贊頌、承事及稱揚者,頌曰:般若波羅蜜 于諸勝解位 由叁種九聚 贊事及稱揚
如其勝解安住所見之法性相之般若波羅蜜多之第一、第二及第叁之勝解作意,于其九種分位各各而由九種如其次第上上展轉令生歡喜,爲作贊頌、承事並及稱揚。是故此諸贊頌等者,乃是真正如實了知者,而非奉迎谀谄體性。
未二 利益 分叁 申一 承接 申二 頌 申叁 釋
今初,佛等于修如是勝解者而作贊頌等者有其所爲,爲令修彼勝解之菩薩心生勇喜故。贊等雲雲。
申二 頌
于諸勝解經道果之般若波羅蜜多爲叁種義利生源之分位,許爲贊頌、承事及稱揚,以由叁種九聚而說贊、事及稱揚故。
申叁 釋
許爲贊頌、承事及稱揚。于何分位耶?謂如其勝解佛母爲叁種義利生源,安住于所見之法性相之勝解境,般若波羅蜜多信解之相,于如是勝解之第一、第二及第叁之信,九種分位也。又此九種,而由次第後後較其前前上上展轉超勝之門,令生歡喜而作贊頌等故。是故此諸贊頌等者,非爲虛妄不實之奉迎谀谄,以是真正如實了知如其所有功德之義,由此而爲等起所作之贊頌等故。
【釋】
于如是勝解者回向生故,第二回向作意。頌曰:
殊勝遍回向 其作用最勝 無所得行相 不顛倒體性
遠離佛福品 自性念行境 有方便無相 諸佛所隨喜
不系于叁界 下中及上品 是余叁回向 生大福爲性
午二 回向修道 分叁 未一 承接 未二 頌 未叁 釋
今初,于如是等雲雲。
未二 頌
殊勝之遍作回向,即彼修道位聖者之回向,其作用者較余回向爲最殊勝,以是能轉自他一切善根而成菩提支分之無上回向故。經雲:“菩薩安住爲欲調伏有情等故,于其隨喜相應所作福德之事,令與一切有情所共,而以不可得理回向無上正等菩提。”
回向之體性者,謂于所回向之物、能回向之心、作回向者破除實執者,依次爲“無所得行相,不顛倒體性,遠離”所說。破于自善與佛善品執有勝劣者,爲“佛福品”等。破于六度善法執有勝劣,爲“有方便”。破執一切回向叁輪谛實,爲“無相”。了知于名言中緣起如幻而回向佛地,及不回向叁界之因者,依次爲“諸佛”等二句。其余回向由行相門而爲叁種,以有能生大福爲性之下中上品叁種回向故。
【釋】
謂如所說之殊勝勝解、不可得、不顛倒、遠離、憶念如來善根資糧自性、有方便善巧、無相、諸佛所許、不系叁界、下品、中品及與上品能生大福者,如是立名之諸作意,以不可得行相如其次第而緣無上菩提、戒等諸蘊、能回向之心、我等相應之法、叁世諸佛之善、施等、相、一切道、欲界等、十善等業道、預流等、安住無上菩提,乃是能爲應以叁乘而作調伏之有情開示諸道之因體性相應者,爲利有情無窮盡故,回向無上正等菩提,作十二種也。
未叁 釋
回向無上正等菩提作十二種。所爲即爲利益有情無窮盡故。是由殊勝方便智慧攝持之門而作回向,是由通達谛實不可得慧攝持,而于名言隨其所應,則緣應以叁乘而作調伏之諸有情,能爲開示諸道之因體性相應之諸方便攝持而作回向故。
彼等十二爲何?所說之勝解較聲緣善殊勝之作意而爲行境之回向,如是立名之作意如其次第應當說爲:亦是回向,而于無上菩提勝義雖不可得,而名言中得有之回向也。
于所回向勝義不可得之回向者,乃于戒等諸蘊勝義不可得而緣之回向。名爲“不顛倒”者,是能回向之心勝義不可得而緣者。如是以下亦當配之。義謂:此中所說回向無上作意之修道者,說名作回向者勝義遠離之回向,以回向者我等相應之法勝義不可得而名言中緣之回向故。此于前後皆如是配。
名爲憶念如來善根資糧自性之回向者,謂以叁世諸佛之善勝義不可得慧攝持,而于名言回向菩提。名有方便善巧者,謂施等;名無相者,謂破勝義相之回向。名諸佛所許者,謂一切道勝義不可得,而于名言回向菩提。名不系叁界者,謂欲界等勝義不可得,而于名言一切善根回向菩提。
說言下品能生大福之回向者,謂于安立叁千諸有情等于十善等業道之善勝義不可得,而于名言能令轉成菩提支分之回向故。說言中品能生大福之回向者,配以安立有情等于預流等善。說言上品能生大福之回向者,配以安立諸有情等于無上菩提之諸善也。
【釋】
爲令現前增長如是已善回向之事故,第叁隨喜作意。頌曰:
由方便無得 隨喜諸善根 是此中所說 修隨喜作意
謂以極歡喜心,于世俗中方便緣諸善根,由達勝義不可得性所作隨喜等是也。
午叁 隨喜修道 分叁 未一 承接 未二 頌 未叁 釋
今初,爲令現前展轉增長如是已善將自他善回向無上菩提之事故,第叁等雲雲。
未二 頌
此中宣說有漏隨喜作意之修。通達于名言中諸善根如幻之方便,與通達勝義不可得慧之所攝持,而于自他善根修歡喜心之喜相應清淨信者,說爲隨喜。
未叁 釋
以于自他善根極歡喜心,于世俗中展轉增長善法之方便緣諸善根,由達勝義不可得慧所攝持性所作隨喜等是也。
【釋】
于此攝義者,謂由勝解作意,造作福德如從礦藏而得金塊。而由回向作意令成正等菩提支分,謂如金匠轉成莊嚴。複以隨喜作意,謂于自他所作福德,平等能得性也。
巳叁 攝義
于此略攝叁者作用之義者,謂由勝解作意,猶如從礦藏中而得金塊,初集造作廣大福德。而由回向作意,能成殊勝作用,謂如金匠將彼金塊轉成莊嚴,令諸善根成爲正…
《般若波羅密多教授現觀莊嚴論 顯明義釋心要莊嚴疏(賈曹達瑪仁欽 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