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说修道。
丑二 说各各之义 分二 寅一 修道作用 寅二 有作用之修道
初中分三 卯一 承接 卯二 颂 卯三 释
今初,然今暂时说其修道作用。其因相者,谓所宣说甚少,及为令诸所化勤求于果而趣与当趣入于因故。
【释】
颂曰:遍息敬一切 能胜诸烦恼 怨敌不能害 菩提供养依
卯二 颂
修道作用有六,谓有士用果之初四种,等流果之第五种及增上果之第六种故。
依次经云:“如是诸菩萨摩诃萨为遍调伏及无我慢故,安住般若波罗蜜多者,甚为稀有也。”及云:“世尊,是故菩萨摩诃萨为遍恭敬及无我慢故,安住般若波罗蜜多。”及云:“彼则如是,于长时中修行般若波罗蜜多之善女人,彼等贪之利器及其我贪之箭皆悉灭除。”及云:“正使有人于彼施以毒药,或置器中,或掷火坑,或以利刃加之,或令服毒,或弃水中,彼等于彼皆不能害。”及云:“当得一切诸法不可得性,及与无上正等菩提,能遍瞻视一切有情。”及云:“即此般若波罗蜜多,令彼方所成为有情供养所依。”
【释】
谓一切种令心成自在性,恭敬善知识等一切士夫,制伏贪等,性非他所作害随成就境,成办正等菩提,所依方域令成应供养性,是为六种作用。
卯三 释
于一切种令心于生上道成自在性,摧灭一切我慢与憍故恭敬善知识等云云,不为烦恼自在而制伏贪等,性非他所作之毒、兵刃及与器皿等诸违害等云云,自力成办等云云,令彼修习修道菩萨所依住之方域亦成应供养性等云云。
【释】
作用之后修道。彼亦有漏、无漏之差别故,有二种也。是故有漏修道之胜解、回向及随喜作意等中,第一修道胜解作意。
寅二 有作用之修道 分二 卯一 示其差别而作承接 卯二 各各体性
今初,于作用之后,修道。彼亦二种,谓由有分别与无分别之差别故。
卯二 各各体性 分二 辰一 有漏修道 辰二 无漏修道
初中分三 巳一 以差别承接 巳二 说各别义 巳三 摄义
今初,是故等云云。
巳二 说各别义 分三 午一 胜解修道 午二 回向修道 午三 随喜修道
初中分二 未一 正说 未二 利益
初中分三 申一 承接 申二 颂 申三 释
今初,第一等云云。
此中是于具有缘念容杂名义之分别心,安立为有漏。此是安立有漏,而非所断所摄有漏,以菩萨于修道后得位时,作为圆满福德资粮支分,再再努力令生起故,及于任何圣者皆无努力生起修所断者故。凡是所断定须作修所断,而是大乘圣者修断又是修道之同品者,任谁皆未作安立故。若举对法《集论》所说“若是有漏定为所断”为证者,不相系属,彼是烦恼之有漏故。若于八地以下无有缘念容杂名义之分别者,则应丝毫不须以不现义为其境界矣。
【释】
颂曰:胜解谓自利 俱利及利他 当知此三种 各有下中上
别别为三品 又以下下等 复各分为三 共二十七种
申二 颂
大乘之胜解修道者,当知有三种,谓有胜解自利、自他俱利及利他者故。又此三种,复许各有三种,以其别别皆有下中上之三品故。又其下中上者,复有三种,谓以下下等之差别故。如是则许胜解共有二十七种也。
【释】
若是如其缘自、俱与他利所作胜解所见善法所依者,亦是修道增上初不作证之体,复为三种。彼等亦复一一而由下品等之差别故为三种。又其各各由下下品等差别故为三种,如是则由三种九聚共有二十七种胜解。
申三 释
大乘胜解修道体性有三,谓即由缘自、他、二利之门而有三故。大乘胜解修道于初圣道不作现证之因者,谓若如其胜解佛母为三种义利生源所见善法,是胜解境般若波罗蜜多之所依者,则彼亦是清净后得而由世间修道所得之道故。
彼等三种胜解,亦复许各各而为三种,由其各各皆有下品等之差别故。又其下品等,复各有三种,谓各各以下下等而差别故。摄其义者,谓如是等云云。
总则胜解之境,即是教理所抉择义。胜解修道之境者,则是经道果之般若波罗蜜多。体即由于等持修习道般若度之力所得,于后得中获得信解三种慧度为三种义利生源之信解信及清净信。
差别者,若由于自未断我慢位、通达自他平等位与一切种唯利他转位而分,似可立为七未清净地、第八第九二地与第十地,然是就多分为主而立。而安立为九种修道后得中有者,无有相违。
【释】
为令修彼之菩萨生勇喜故,佛等于如是胜解者而作赞颂等也。赞颂、承事及称扬者,颂曰:般若波罗蜜 于诸胜解位 由三种九聚 赞事及称扬
如其胜解安住所见之法性相之般若波罗蜜多之第一、第二及第三之胜解作意,于其九种分位各各而由九种如其次第上上展转令生欢喜,为作赞颂、承事并及称扬。是故此诸赞颂等者,乃是真正如实了知者,而非奉迎谀谄体性。
未二 利益 分三 申一 承接 申二 颂 申三 释
今初,佛等于修如是胜解者而作赞颂等者有其所为,为令修彼胜解之菩萨心生勇喜故。赞等云云。
申二 颂
于诸胜解经道果之般若波罗蜜多为三种义利生源之分位,许为赞颂、承事及称扬,以由三种九聚而说赞、事及称扬故。
申三 释
许为赞颂、承事及称扬。于何分位耶?谓如其胜解佛母为三种义利生源,安住于所见之法性相之胜解境,般若波罗蜜多信解之相,于如是胜解之第一、第二及第三之信,九种分位也。又此九种,而由次第后后较其前前上上展转超胜之门,令生欢喜而作赞颂等故。是故此诸赞颂等者,非为虚妄不实之奉迎谀谄,以是真正如实了知如其所有功德之义,由此而为等起所作之赞颂等故。
【释】
于如是胜解者回向生故,第二回向作意。颂曰:
殊胜遍回向 其作用最胜 无所得行相 不颠倒体性
远离佛福品 自性念行境 有方便无相 诸佛所随喜
不系于三界 下中及上品 是余三回向 生大福为性
午二 回向修道 分三 未一 承接 未二 颂 未三 释
今初,于如是等云云。
未二 颂
殊胜之遍作回向,即彼修道位圣者之回向,其作用者较余回向为最殊胜,以是能转自他一切善根而成菩提支分之无上回向故。经云:“菩萨安住为欲调伏有情等故,于其随喜相应所作福德之事,令与一切有情所共,而以不可得理回向无上正等菩提。”
回向之体性者,谓于所回向之物、能回向之心、作回向者破除实执者,依次为“无所得行相,不颠倒体性,远离”所说。破于自善与佛善品执有胜劣者,为“佛福品”等。破于六度善法执有胜劣,为“有方便”。破执一切回向三轮谛实,为“无相”。了知于名言中缘起如幻而回向佛地,及不回向三界之因者,依次为“诸佛”等二句。其余回向由行相门而为三种,以有能生大福为性之下中上品三种回向故。
【释】
谓如所说之殊胜胜解、不可得、不颠倒、远离、忆念如来善根资粮自性、有方便善巧、无相、诸佛所许、不系三界、下品、中品及与上品能生大福者,如是立名之诸作意,以不可得行相如其次第而缘无上菩提、戒等诸蕴、能回向之心、我等相应之法、三世诸佛之善、施等、相、一切道、欲界等、十善等业道、预流等、安住无上菩提,乃是能为应以三乘而作调伏之有情开示诸道之因体性相应者,为利有情无穷尽故,回向无上正等菩提,作十二种也。
未三 释
回向无上正等菩提作十二种。所为即为利益有情无穷尽故。是由殊胜方便智慧摄持之门而作回向,是由通达谛实不可得慧摄持,而于名言随其所应,则缘应以三乘而作调伏之诸有情,能为开示诸道之因体性相应之诸方便摄持而作回向故。
彼等十二为何?所说之胜解较声缘善殊胜之作意而为行境之回向,如是立名之作意如其次第应当说为:亦是回向,而于无上菩提胜义虽不可得,而名言中得有之回向也。
于所回向胜义不可得之回向者,乃于戒等诸蕴胜义不可得而缘之回向。名为“不颠倒”者,是能回向之心胜义不可得而缘者。如是以下亦当配之。义谓:此中所说回向无上作意之修道者,说名作回向者胜义远离之回向,以回向者我等相应之法胜义不可得而名言中缘之回向故。此于前后皆如是配。
名为忆念如来善根资粮自性之回向者,谓以三世诸佛之善胜义不可得慧摄持,而于名言回向菩提。名有方便善巧者,谓施等;名无相者,谓破胜义相之回向。名诸佛所许者,谓一切道胜义不可得,而于名言回向菩提。名不系三界者,谓欲界等胜义不可得,而于名言一切善根回向菩提。
说言下品能生大福之回向者,谓于安立三千诸有情等于十善等业道之善胜义不可得,而于名言能令转成菩提支分之回向故。说言中品能生大福之回向者,配以安立有情等于预流等善。说言上品能生大福之回向者,配以安立诸有情等于无上菩提之诸善也。
【释】
为令现前增长如是已善回向之事故,第三随喜作意。颂曰:
由方便无得 随喜诸善根 是此中所说 修随喜作意
谓以极欢喜心,于世俗中方便缘诸善根,由达胜义不可得性所作随喜等是也。
午三 随喜修道 分三 未一 承接 未二 颂 未三 释
今初,为令现前展转增长如是已善将自他善回向无上菩提之事故,第三等云云。
未二 颂
此中宣说有漏随喜作意之修。通达于名言中诸善根如幻之方便,与通达胜义不可得慧之所摄持,而于自他善根修欢喜心之喜相应清净信者,说为随喜。
未三 释
以于自他善根极欢喜心,于世俗中展转增长善法之方便缘诸善根,由达胜义不可得慧所摄持性所作随喜等是也。
【释】
于此摄义者,谓由胜解作意,造作福德如从矿藏而得金块。而由回向作意令成正等菩提支分,谓如金匠转成庄严。复以随喜作意,谓于自他所作福德,平等能得性也。
巳三 摄义
于此略摄三者作用之义者,谓由胜解作意,犹如从矿藏中而得金块,初集造作广大福德。而由回向作意,能成殊胜作用,谓如金匠将彼金块转成庄严,令诸善根成为正…
《般若波罗密多教授现观庄严论 显明义释心要庄严疏(贾曹达玛仁钦 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