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行般若波羅蜜多。”
由體性門有叁,謂破于所作業、作者及所作果之實執,爲不變、無造者及叁種難行加行,有叁種故。叁種難行加行者,謂所爲難行、加行難行與作業難行。依次經雲:“菩薩摩诃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若爲開示般若波羅蜜多者,心不怯弱亦不散亂,于此般若波羅密多能爲發趣,不複退轉無上正等菩提者,是爲難行。”及雲:“世尊,欲爲利諸有情披铠甲者,彼等則是欲舉虛空。”及雲:“世尊,由彼異門,欲爲諸有情故而于無上正等菩提現等正覺者,彼等則爲尋求解脫虛空。”
由作用門有二,謂由生果作用之門,如其根性能得果故,許爲有果;及由具有功德之門,不依仗于他之二種故。經雲:“如來,有異比丘而作是念,若于諸法無生無滅,雲何禮敬戒蘊乃至諸法假立之佛母般若波羅蜜多耶?”及雲:“憍屍迦,如是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之諸菩薩,若思守護、歸救、庇護者,不能如所思惟成就,唐勞疲苦。”
由證知譬喻之門者,謂由七種谛實不成而現之門而作了知。經雲:“若時菩薩摩诃薩于夢心不執著,亦不以夢令心執著,于其夢中心不執著,爾時菩薩摩诃薩即遍了知一切諸法如幻如化。”
【釋】
謂色等一切諸法、即彼等之無常與空性等、各各未圓滿與圓滿之性、無貪、不變爲余、無造者性、如其次第即于叁種一切智性爲體之所爲、加行及作用等之難行、如其根性能令得果故不唐捐、不依他緣而行、證知轉變、平等和合、相違、緣、無有遷轉、無有所依、非作者等七種心識現事,而由遣除彼等之門,是諸菩薩加行。是以隨行十種加行之門宣說彼故,間接可知與彼所說相違即是聲聞等之加行也。
子叁 釋 分二 醜一 正所說者 醜二 間接所說
今初,謂諸菩薩破除于加行境及執著彼爲谛實之加行者,有其十種,謂由遣除于體之體及與差別,乃至證知七種現事實執之門而分故。
此複雲何?由境門分有四,謂差別依色等一切諸法、即彼等之差別法無常與空性等、所依差別功德所依各各未圓滿與圓滿之性,是破于盡所有實執之叁種;與緣如所有,破于勝義有貪無貪實執等故。通達依他起谛空如幻,是于功德所依圓滿,依彼能斷所治品類,及其功德上上轉增故。
由體性門有叁,謂通達于所作業般若波羅蜜多,勝義不由增減轉變爲余。由能作門勝義無造者性。及由果門,如其次第通達即于叁種一切智性爲體之相智所爲,于勝義中雖不可得,而于名言有彼所爲;通達因位道智勝義雖不可得,而于名言則爲相智之因位加行;及與通達體智勝義雖不可得,而于名言具足于他所化能作攝受之方便作用等,有此叁種難行加行性故。
此中所說之體智加行者,有勝作用,如其叁種種姓根性,能令得果故不空性故。能持殊勝利益,謂于菩提不依仗他自力能得,以自能力作救護等,不由他緣而趣行性故。
此等有漏緣起無有谛實,唯是執著習氣轉變所顯現故,如夢。即于前宗,以是因緣共同和合所顯現故,如幻事。以是與有谛實相違之顯現故,如陽焰。唯是仗緣之顯現故,如谷響。是從能立習氣之相無有遷轉之顯現故,如影像。以是無有谛實所依之顯現故,如尋香城。是無谛實作者之顯現故,如變化。破除如是七種心識現事之實執者,是能修習破除于體體性及差別等谛實成就之因。
醜二 間接所說聲緣之加行
聲聞等之加行道者,與彼所說相違是不破除實執而修之加行,是以隨行正說菩薩加行之門宣說彼故,間接可知如是故。應如是知,此中主要所說之體智加行者,即是于見道時菩薩相續之中所超現觀之因,具無常等十六行相之菩薩加行道。于彼以證法體谛空之慧攝持而修,具空性相之加行道者,即是如下所說能超見道之同類因。彼具無常等十六行相之道,是順正說菩薩加行道時破除實執而修之勢,顯示聲緣之加行道是未破除實執而修。
【釋】
須由平等性門修加行故,加行之後平等性者,頌曰:不執著色等 四種平等性
謂于執著色等及青等之相、耽著戲論及諸證德等,于一切種不可得者,即是加行之平等性。
癸二 自性 分叁 子一 承接 子二 頌 子叁 釋
今初,須由境及有境真實不成就之平等性慧攝持之門,而修具無常等相之體智加行等雲雲。
子二 頌
由彼體智加行攝持而修之加行,其平等性有四,謂于色等體、相、差別、有境無實執著之加行,有四種故。經雲:“于色心不執著,亦不以色令心執著,心不著色謂是我所,于其色中心不執著。”
子叁 釋
通達空性之菩薩加行道根本智者,由是平等通達加行之境有境無谛實之性故,是加行之平等性,以由通達境及有境無谛實門,于耽著色等體、青等不共之相、差別戲論、有境諸證德等之谛實執著,于一切種是不可得之體智加行故。
【釋】
各各通達加行平等性已,即須修習見道故,見道。頌曰:
苦等諸聖谛 法智及類智 忍智刹那性 一切智見道
如是各各谛上之法智忍及法智、類智忍及類智,體即十六刹那者,即是一切智性時之見道。
壬叁 加行修果 分二 癸一 略標刹那 癸二 廣說行相
初中分叁 子一 承接 子二 頌 子叁 釋
今初,加行道時各各通達等雲雲。
子二 頌
此中正說之緣苦等諸聖谛之法智忍、類智忍、法智、類智十六刹那之自性者,是一切智理中之見道,以是能引所超見道之能超谛現觀故。
子叁 釋
如是各各等雲雲,如頌所釋。
【釋】
谛相爲何耶?頌曰:
色非常無常 出二邊清淨 無生無滅等 如虛空離貪
脫離諸攝持 自性不可說 由宣說此義 不能惠施他
皆悉不可得 畢竟淨無病 斷除諸惡趣 證果無分別
不系屬諸相 于義名二種 其識無有生 一切智刹那
癸二 廣說行相 分二 子一 問 子二 答
今初,谛相等雲雲。
子二 答 分二 醜一 頌 醜二 釋
今初,謂即“色非常無常”等雲雲。
此中正說之能超見道者,有一十六,以緣四谛行相最初現證谛空離戲之無間道所攝由行相分八,及解脫道所攝由行相分有八故。
【釋】
體性無故,色等遠離常無常性,故非是常亦非無常;遠離苦與非苦性故,遠離常斷二邊;遠離空與不空故清淨;體非我與無我故無生、無滅、非染、非淨。如是等者,是苦谛之諸行相。
醜二 釋 分叁 寅一 正說之見道 寅二 間接所說之見道 寅叁 不說修道之因
初中分二 卯一 各各分說 卯二 總攝開示
初中分四 辰一 苦智忍相 辰二 集智忍相 辰叁 滅智忍相 辰四 道智忍相
今初,色等無常者,勝義亦非是常亦非無常,以勝義中遠離常無常性故。應爾,勝義體性無故。如是現證,是苦智忍相。如是以下一切配之;又彼無體性因,亦當配于一切。
苦行相者,勝義遠離常斷二邊,勝義遠離苦與非苦性故。于苦他義之我空者,自性清淨,勝義遠離空與不空故。于苦我性不成就者,勝義無生、無滅、非貪等雜染、非信等清淨,我與無我之體性非勝義成就故。如是現證之智,即是苦智忍之行相等雲雲。
依次經雲:“須菩提,慈氏摩诃薩圓滿現證無上正等菩提已,不謂色常無常而爲說法。”及雲:“白言慈氏成佛已,將以何語而說法耶?將說極清淨法,謂言色極清淨也。”及雲:“須菩提,色遍淨故,般若波羅蜜多遍淨。”及雲:“須菩提,色之生、滅、染、淨無者,即是色遍清淨。”
【釋】
因與非因積集性故,猶如虛空;集與無集皆非有故,斷離一切惑與隨惑;生與不生皆無系屬故,解脫周遍攝持;解脫緣與非緣故,自性不可宣說。如是者是集谛。
辰二 集智忍相
業愛勝義不成猶如虛空,以苦之因及與非因勝義不成,是積集性故。彼于一切惑與隨惑斷離勝義成就,集與無集勝義成就皆非有故。彼亦解脫勝義周遍攝持,勝義成就之苦猛利生與不生皆無系屬故。彼之勝義自性不可宣說,勝義解脫苦之緣與非緣故。如是最初現證,即是集智忍之行相等雲雲。
依次經雲:“複次須菩提,虛空遍清淨故,般若波羅蜜多周遍清淨。”及雲:“須菩提,虛空無染汙故,般若波羅蜜多周遍清淨。”及雲:“複次須菩提,虛空無所取故,般若波羅蜜多周遍清淨。”及雲:“須菩提,無有名言故,般若波羅蜜多周遍清淨。”
【釋】
由與滅及無滅皆不相屬故,不能以言宣說滅谛之義惠施于他相續;無有靜與不靜故,皆不可得;遠離妙與非妙故,超越二邊而得清淨;出離與無出離亦皆無故,一切病不生。如是者是滅谛。
辰叁 滅智忍相
滅谛之義斷苦之離,于勝義中不能以言宣說惠施于他相續。何以故?謂勝義中與滅無滅皆不相屬故。或亦配雲:不能唯由名言宣說無間惠施于他相續。
于彼谛實皆不可得,勝義于苦無有靜息與不靜息故。超越二邊而得自性清淨,解脫遠離勝義成就之妙與非妙故。具足一切病不生之利益,現證出離與無出離勝義亦皆無故。如是證德,即是滅智忍之行相等雲雲。
依次經雲:“虛空不可說故,般若波羅蜜多周遍清淨。”及雲:“虛空不可得故,般若波羅蜜多周遍清淨。”及雲:“須菩提,一切法無生滅染淨故,般若波羅蜜多周遍清淨。”及雲:“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此般若波羅蜜多,受持讀誦皆令娴熟如理作意者,世尊,于彼眼病不生。”
【釋】
遠離道與非道故,諸惡趣斷;與如不如理不相雜故,于現證果義之方便無有分別;其性解脫正行與非正行故,而與一切諸法之相不相系屬;無有永出與非永出性故,于其所诠及能诠而爲體相之所知與聲二種,識不生。如是者是道谛。
辰四 道智忍相
以道谛最初現證空性之智者,具足地獄等諸惡趣斷,現證遠離道與非道勝義成就故。于現證預流等果義之方便勝義無有分別,現證與煩惱對治如理及不如理勝義不相雜故。彼與一切諸法谛實成就之相不相系屬,心之真實無有顛倒,其性解脫勝義正行與非正行性故。大乘見道之中,類智于其所诠之所知義,及能诠而爲體…
《般若波羅密多教授現觀莊嚴論 顯明義釋心要莊嚴疏(賈曹達瑪仁欽 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