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爲彼如來顯示世間空性。”
了知滅除于此及他世而作勝義取舍諸想之菩薩智,是智性相。經雲:“般若波羅蜜多者,如是爲彼如來顯示世間,所謂不成若此世想,若他世想。”
【釋】
如是以此九頌已總宣說智相自性,應當了知智相所決斷之諸差別故,于智相後此中一頌說殊勝相,頌曰:由難思等別 勝進谛行境 十六刹那心 說名殊勝相
不可思議、無與等性等之差別爲殊勝之苦等諸谛行境,法及類智之忍、智性相之十六有境,能表道智性等諸加行故,是爲殊勝相也。
卯二 殊勝相 分叁 辰一 承接 辰二 略標 辰叁 廣說
今初,如是以此九頌已總宣說能表叁智加行之智相自性,而未正說超勝聲緣加行之理。于叁智十六智相所攝智相,而由各別之量所決斷之叁智加行,應當了知彼等由何而成超勝之差別故,等雲雲。
辰二 略標 分二 巳一 頌 巳二 釋
今初,由下所說不思議等差別而說其相。此複是以能表超勝聲緣加行之諸谛所行境界爲境之十六刹那心而說。
巳二 釋
是爲殊勝相也。能表道智、相智等諸加行,是較聲緣加行超勝之加行故。以何表之耶?謂心了知苦谛法性不可思議、無與等性等之差別,殊勝之苦等諸谛而爲行境,法及類智之忍、智性相之十六有境而作標示也。
此中僅是結合差別所依見道而說,而十六種差別法之行相,當知是從資糧道乃至最後心有。菩薩相續中之體智加行雖亦較彼聲緣加行最極超勝,然于此中未正宣說超勝之理者,是爲了知聲緣亦有體智加行,故不容以彼爲超勝差別所依。
【釋】
又彼不思議等之差別者何耶?此中叁頌。頌曰:
不思議無等 超越諸量數 攝聖智者了 證知諸不共
通疾無增減 修行及正行 所緣與所依 一切並攝受
及無味當知 十六殊勝性 由此勝余道 故名殊勝道
辰叁 廣說 分叁 巳一 承接 巳二 頌 巳叁 釋
今初,又彼等雲雲。
巳二 頌
道智、相智所攝之道者,是殊勝道,由此超勝聲緣之余道故。以何超勝耶?當知是以十六殊勝自性。彼爲何耶?謂即“不思議”等也。
【釋】
正等圓滿之佛等,以善攝持般若之力不思議性、無與等性、真實超越量度、真實超越數量、盡攝一切聖者補特伽羅、爲諸有智士夫所了達性、證知非聲聞等行境之法、觀待自宗神通最極速疾之心智、一切依于世俗勝義谛之法無增無減之性、以叁輪清淨而修施等六度、以真實加行而正成就多劫所修福德智慧、以無分別緣一切法、法界自性之菩薩所依、圓滿願等波羅蜜多之因資糧、爲善知識方便攝受、無有味著,此等十六自性者,如其次第是苦等諸谛刹那差別,謂由菩薩等之道智性等二者,是較聲聞等道超勝之道故,是爲殊勝。是故離于所說彼等殊勝之執著等生起之相易解,故未說也。
巳叁 釋 分二 午一 廣說 午二 何故未正宣說較誰超勝之境
今初,修習菩薩與佛等之道智性等二之道智與相智加行者,是較聲聞等諸劣道事體超勝之道故,是爲殊勝加行。此複如其次第是由苦等諸谛爲境之諸刹那十六差別而作標示。
彼等爲何耶?苦谛爲境之四者,謂由增上緣之善知識正等圓滿之佛與菩薩等,善作攝持般若之力,了達苦之法性不思議性、通達無匹喻故無與等性、真實超越名言量之量度、真實超越算數計量法性之智、忍四刹那也。經雲:“此般若波羅蜜多者,是以不思議所作、無等所作、不可量度所作、無有量數所作、無等等所作而住。”
集谛爲境之四者,謂知盡攝一切聖者補特伽羅一切功德、爲諸了知如所有與盡所有之有智士夫所了達性、證知非聲聞等行境之甚深及廣大法、了知觀待大乘自宗神通最極速疾之四者,能依集四智忍而表超勝聲緣加行。依次經雲:“須菩提,此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者,正與五種波羅蜜多相應故。”及雲:“世尊,此般若波羅蜜多者,是諸睿智精微之賢達所了。”及雲:“乃至獨覺之斷、智者,彼即菩薩所得無生法忍之忍。”及雲:“于此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聞已書寫,書已受持,如理作意之善男子善女人,當許彼等能最速疾而般涅槃。”
滅谛爲境之四者,謂通達一切依于世俗勝義谛之一切法,勝義無增無減之性。經雲:“亦有于此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作意若增若減。”以于勝義所施能施等叁輪清淨,而修施等六度;以殷重與相續不斷之真實加行,而正成就多劫所修福德智慧。經雲:“彼菩薩者,是從他方佛土,或于兜率殁已,來生此間。”以方便所攝無分別而緣一切法之智,是能表超勝聲緣加行之滅四智忍。
道之四者,謂與法界自性菩薩道之所依種姓相應、與遍圓滿願等十種波羅蜜多之因資糧相應、爲能圓滿開示正道之善知識方便攝受、于輪回涅槃任何之法皆無實有味著四者,是能表超勝聲緣加行之大乘道中四種智忍。
午二 何故未正宣說較誰超勝之境
此中未正宣說彼等聲緣加行之道者,有其因相,以易解故。以彼因相,離于所說彼等殊勝之執著等,相應而生之相易解故。此複是爲成立大乘見道超勝聲緣之道,而正宣說具足彼等別法故。
【釋】
諸以殊勝之相而決斷者,其作用爲何?以此二頌說作用相。頌曰:
作利樂濟拔 諸人歸依處 宅舍示究竟 洲渚及導師
並任運所作 不證叁乘果 最後作所依 此即作用相
卯叁 作用相 分叁 辰一 承接 辰二 頌 辰叁 釋
今初,諸以殊勝之相而決斷其菩薩加行超勝聲緣者之差別,其作用等雲雲。
辰二 頌
此之十一加行自性,是作用相。何等十一?謂即“作利樂”等雲雲。
【釋】
能作成辦未來之利、現世之樂與無苦非異熟法性之義故,是一切智性之利等叁種作用。究竟義利、遮退苦因、通達輪回涅槃其性平等、體是證得自他二利所依、成辦他利、于有情利任運而轉、于能決定出生之叁乘果不作現證者,應時能正成辦此等義故,是道智性之歸依處等七種作用。以能成辦宣說一切相智性之一切法義利之故,是于一切相智性之爲作所依之一。如是則以此等作用之相,如實能表叁種一切智性之加行故,是作用相。
辰叁 釋
如是則以此十一種作用之相所攝菩薩之智,猶如熱觸表火之理,如實能表叁種一切智性加行是于利他具足殊勝作用之加行故,是作用相。
體智加行之作用相者,能表一切智性加行是具殊勝作用之加行者,有利等叁種。彼等何耶?謂即能作成辦安立有情于解脫樂之未來義利、息滅憂苦等現世之樂、于輪回苦能作濟拔而令不再成熟之無苦非異熟法性之義故,是利他之作用。依次經雲:“須菩提,諸菩薩等正爲利益世間而轉。”及雲:“菩薩摩诃薩爲求無上正等菩提,周遍濟拔一切有情出于憂、苦、熱惱,極令安住涅槃無畏真實。”及雲:“菩薩摩诃薩于無上正等菩提現等覺已,于輪回中所行任何衆苦之中,于諸有情遍行救護。”
道智性加行之作用者,爲歸依處等七種作用。彼等何耶?謂即安置于究竟義利涅槃之歸依處所作用;安置于遮退苦因之位之宅舍作用;安置于通達輪回涅槃其性平等之指示究竟作用;與水環繞之陸同法,安置于遠離愛水浸潤之解脫故,體是證得自他二利所依之洲渚作用;成辦現時與究竟他利之導師作用;于有情利任運而轉之作用;于能決定出生之叁乘果,非時不作現證實際者,應時能正成辦此等義故,是利他之作用。
以能成辦由一切相智性隨其意樂宣說一切法之義利故,是于一切相智性之爲作世間所依之一,共爲十一種作用也。
依次經雲:“菩薩摩诃薩于無上正等菩提現等覺已,遍爲解脫生老等苦,而安立于無余依涅槃之界令般涅槃。”及雲:“菩薩摩诃薩成正覺已,爲諸有情不問而說一切諸法,如是能成彼等有情安穩住所。”及雲:“須菩提,如是菩薩摩诃薩于無上正等菩提成正覺已,能爲世間作救護者。”及雲:“須菩提,如是于無上正等菩提成正覺已,爲諸有情作大商主。”及雲:“菩薩摩诃薩于無上正等菩提成正覺已,爲諸有情作大導師。”及雲:“須菩提,菩薩摩诃薩于無上正等菩提成正覺已,爲諸有情能作所依而爲說法,所謂色者具虛空理。”及雲:“須菩提,一切法具無生之理,彼等悉皆不出彼理。”及雲:“須菩提,一切法者具色之理,彼等悉皆不出處彼理。”
【釋】
以作用相而作了知等者,彼等體性爲何?此中叁頌說體性相。頌曰:
離煩惱狀貌 障品及對治 難性與決定 所爲無所得
破一切執著 及名有所緣 不順無障礙 無迹無去生
真如不可得 此十六自性 由如所相事 許爲第四相
卯四 體性相 分叁 辰一 承接 辰二 頌 辰叁 釋
今初,以作用相而于叁智加行之作用作了知等者,彼等事體與所表之體性爲何?等雲雲。
辰二 頌
體是叁智加行之十六自性者,于此所表許爲第四相也。此複是由如所相而表故。彼等何耶?謂即“離煩惱狀貌”等雲雲。
【釋】
貪等煩惱、彼之相狀身之粗重、彼之行相非理作意等、貪與無貪等相違障品及對治等,以空性故,是一切智性之四種遠離體性。
辰叁 釋 分二 巳一 各述其義 巳二 攝義
初中分叁 午一 體智加行體性 午二 道智加行體性 午叁 一切相智性加行體性
今初,一切智性加行隨類遠離煩惱障之體性,爲四種也。此複即是斷除貪等煩惱、斷除彼之相狀身之粗重、斷除彼因行相非理作意等、于貪等相違障品與無貪等對治等之取舍分別,以其空性爲差別之加行。
依次經雲:“須菩提,此菩薩摩诃薩者,遣除貪瞋癡故,成遠離性。”及雲:“彼菩薩摩诃薩者,能成遠離貪瞋癡相狀之性。”及雲:“彼菩薩摩诃薩者,能成遠離貪瞋癡行相之性。”及雲:“須菩提,于此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勝解之菩薩摩诃薩,彼等能成遠離貪瞋癡相狀之性。”
【釋】
勝義中無之有情令得涅槃之難行、不墮余乘爲相一向決定、長時之所成辦最殊勝性之所爲、于所修習與能修者之法無有所得、破除一切實法執著,如是等者是道智性之五種體…
《般若波羅密多教授現觀莊嚴論 顯明義釋心要莊嚴疏(賈曹達瑪仁欽 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