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羅成佛因緣故,體不成叁。又說:“若爾,叁智應成唯是一補特伽羅之現觀矣。雖是抉擇一補特伽羅之因緣,然叁智者當是各別補特伽羅現觀,當如是說。”此者極不應理,斷其一一之诤是次要故,及“若攝叁者,則造此論應無必要”是其主要之诤,因此說彼是此釋論間接之義不應理故。是故此等斷诤,乃是爲總建立論之所诠,及爲成立造此《現觀莊嚴》有其所爲之故。
【釋】
如是中品佛母中雲:“善現,一切智性者,爲屬聲聞及諸獨覺;道智性者,屬諸菩薩;一切種智性者,爲屬如來應正等覺。”
【疏】
庚二 舉教證 分叁
辛一 舉中般若
辛二 舉略般若教證
辛叁 略提廣般若之教證
初中分二:
壬一 略標
壬二 廣說
今初,以叁智攝四聖現觀之因相者,如是中品佛母中呼“善現”已,一切智性于建立所依及生起所依中,此依後者爲屬聲聞及諸獨覺之現觀;道智性者,如前依于區分各各現觀種類之建立所依,爲屬諸菩薩之現觀;一切種智性者,俱依建立、生起二種所依,爲屬如來應正等覺之現觀也。
于此有許體智唯于聲聞、道智唯于菩薩相續中有者,決非本論意趣。于《大疏》中,所說所诠之義,《聖般若波羅蜜多十萬頌》等經義,修菩提心及教授等之自性,及雲“一切以八品而分”,複于“無迹無去生”時之釋,法身之解釋中,亦皆多次說故。謂八品之八種主要所诠,是以能表相智十法爲道所依,分彼而爲八種分位,大乘補特伽羅所應修習。本略釋中亦說,八種現觀自性,是諸菩薩之所領受。若如汝宗,則須承許體智非爲第叁品之主要所诠,亦與解釋法身時說,“及一切相智”中之“及”字是指道智及與體智等語相違故。
昔又有雲:菩薩相續雖生道智體智二者,然體各異,及于諸佛相續,叁智體性各別而生;此複相智無余現了衆相,然佛其余二智不了知故;道智現了道總性相,體智則不了知;是故分爲叁種遍智中之體智唯了法體,道智唯了體、道,以是叁智體唯各異。
于此有雲:相智不能通達體者,通達依彼之相則成相違;若通達體,則與體智體非一宗即便失壞。此亦難成正破。然佛有無分別皆無任何錯亂故,須許佛心相續中之體智爲無分別及無錯亂。是則體若顯現,于彼亦須現相;現前顯現而未能見之心,于佛無之,由已斷盡一切錯亂種故。又如獅子賢論師所說,即佛眼識亦複了達一切所知,須如是許。故難安立佛之叁智其體各異。
此中雲何體智說爲聲緣現觀耶?但由建立所依各異而已,謂諸聲緣聖者唯爲成辦寂滅則須體智,且唯體智即能成故;菩薩生起相智須了叁道,且唯依彼即能生故;無余轉諸*輪定須相智故,各各智用不同之建立各異也。
【釋】
“世尊,雲何尋求一切性者,爲屬聲聞及諸獨覺?善現,言一切者,唯是所有內外諸法,彼等亦爲�聲聞及諸獨覺之所了知,複非以一切道,亦複非于一切相故,是故說言屬諸聲聞及獨覺者,即是一切智性。”
【疏】
壬二 廣說 分叁
癸一 體智攝聲緣現觀之理
癸二 道智攝菩薩現觀之理
癸叁 相智攝諸佛現觀之理
初中分二:
子一 啓問
子二 答
今初,謂雲:世尊,因及所爲雲何故,尋求一切性者,爲屬聲聞及諸獨覺之現觀耶?
子二 答
呼“善現”已,言一切者,唯是所有內外十二處等諸法,彼等亦以無常等十六行相而爲差別,爲諸�聲聞獨覺現前所了知故,而有體智;亦複非以一切叁道決定出生故,無有道智;亦複非現證于一切相故,無有相智。是故說言屬諸聲聞及獨覺之現觀者,即是一切智性所攝。此則顯示于聲緣有體智而無道智、相智,余二補特伽羅無體智者,絲毫未說。
【釋】
“世尊,雲何尋求道相性者,爲屬諸菩薩耶?善現,諸菩薩者,若聲聞道,若獨覺道,若諸佛道,此一切道皆當生起,應當了知彼一切道,彼等亦當圓滿,彼等道之所作亦複應作。然若願未周遍圓滿,若諸有情未遍成熟,若佛國土未遍清淨者,于彼等之真實邊際不作現證。是故說言爲屬諸菩薩者,即是道相智性。”
【疏】
癸二 道智攝菩薩現觀之理 分二
子一 啓問
子二 答
今初,世尊,雲何尋求叁道之相性者,爲屬諸菩薩之現觀耶?
子二 答 分二
醜一 文義
醜二 辨析
今初,具足清淨慧故“善現”教授。諸菩薩者,若聲聞道通達補特伽羅無我之智,若獨覺道達能所取異體空之智,若諸佛道達一切法無有谛實之智,此之一切叁道者,皆當初于相續生起,其次應當現前了知彼一切道,亦當由斷證門圓滿彼等叁道,彼等于叁道之道所作成熟有情亦複應作。由如是作用,是故說言屬諸菩薩之現觀者,即是道相智性。菩薩聖者具清淨慧,善巧于相續中圓滿生起叁道斷證德類故。其次具足清淨方便,于證實際善巧時非時故。
叁道所作一切當作耶?謂于彼等叁道真實邊際,不作現證。現見多有念作“彼等于真實際”者,而倒說是本文有誤。爲于一切時耶?若依化身,則是猶如無量光佛發願:“乃至于我成佛刹土未成無有不具神通者,我不成正覺!”即爲殊勝化身國土所化而發之誓願;若依報身,則爲“乃至未能圓滿自力,能夠純以大乘聖者而爲眷屬者,則不成佛”之誓言,及與如是所發之願,若未周遍圓滿;同時能于百億刹土舉等彼量之身,複于一一之眷屬中安立無量有情住于聖道,如是有情乃至未如膿熟瘡破而遍成熟;成就報身淨土,及勝化身淨土如極樂者之因,若由圓滿如是善根之門未遍清淨佛刹土者,則不以于劫等之中安住寂滅界之等持而證真實邊際。
誓願圓滿之量,說爲安住法性等持,而能無功用轉任運利他者,即成說言:“乃至未獲法身之間,不證法身!”故無所疑。而以圓滿菩薩道之所化作爲成熟衆生之量者,亦複同前,但是所立而已。
又說于佛自分顯現唯見淨土,穢土是依所化他分顯現安立者,是爲不知安立佛自相續所攝無過盡所有智,但知一切智見于一切種無有顛倒,唯是未谙正理建立者之邪倒分別。若佛自顯現中不現穢土之現分者,則佛未能現見穢土,間接通達亦不應理故,應成定無矣。
是故前者如前所說。中間者,能于百億刹土舉等量身,複于一一所舉之身,彼眷屬中以一一偈,而能安立無數有情住于聖道者,乃至尚有等起分別,即無彼能;故于一時如是一齊作者,亦賴任運無功用轉,及須觀待無明習氣所造乃至無漏之業亦複斷除,于寂滅界安住等持不複再起。亦間顯示即于如是所化,若于成熟解脫二中,已令住于成熟道者,即當現證實際邊也。遍淨刹土之量,亦非任何刹土皆可,乃是能成報身淨土及與殊勝化身淨土之善根力周遍圓滿。
醜二 辨析 分叁
寅一 辨識通殊
寅二 釋經說菩薩應當圓滿聲緣斷證之義
寅叁 辨識實際邊已釋其作證之理
今初,通殊之言,是于文中明說之語,故作間接隱說不應道理。此時若依直接宣說者,則言“彼等亦當圓滿,彼等道之所作亦複應作”是爲通例;次若念雲:“一切道之所作皆當圓滿耶?”則說特殊雲:“于彼等之真實邊際不作現證。”此中疑處微小,僅此不贅。
寅二 釋經說菩薩應當圓滿聲緣斷證之義
有以初地圓滿聲緣證德,八地圓滿斷德,並于後者之因說爲末那轉依,以及無余斷除煩惱障故。此非論師所許,《大疏》雲:“叁界修斷煩惱,分作十六品已,”《大疏》複雲:“由于見修二道行法差別,建立極喜地等十地。”故說于十地位猶有煩惱障也。
有人破彼宗已,說雲:初地圓滿斷證二德,斷德圓滿之義者,能系輪迴之煩惱障,即于初地業已斷除;聲緣羅漢亦未斷除隨眠煩惱之障,猶以無明習氣之因而受意生身故;故于初地圓滿斷證二德。此于斷治建立及與斷除所斷之理,唯作顛倒之說。聲緣羅漢猶未斷盡煩惱障種,任何大車皆未宣說,而反善爲破除故,且于正理亦不相應故。若如是者,聲聞于見道中亦未斷盡分別煩惱障之種子故,則應不能安立有學聖者補特伽羅以爲僧寶,由依汝宗,才獲見道于見道中尚未斷盡于正歸依之疑種故。若因不成,則與聲緣羅漢猶未斷盡煩惱障種相違。
而舉依止無明習氣地而受意生身爲因者,毫不相關。所說“無明習氣地”者,此于聲緣羅漢及獲自在菩薩相續之中皆悉有之,而諸大車作所知障,非煩惱障故。若謂吾等亦許隨眠煩惱障爲所知障者,如是則更爲奇異矣!觀察初地圓未圓滿聲緣斷德之所斷者,于一切種不可爲所知障故。是故莫如遣狐爲王,入佛聖教而行破毀!
故于《二萬頌顯明論》中雲:“複次說雲,從于預流乃至獨覺智斷,凡其所有,皆是已證無生法忍菩薩之忍。是何忍耶?謂即苦法智忍是。由何可知?如雲:“別有余殊勝道,種姓、根與資糧而超勝故。菩薩忍之作用無余盡攝諸余證德作用故,彼等所有智斷皆是彼忍。然說證德之量非唯此者,是余異門。”依此中義而說,即見道位菩薩苦法智忍作用,無余能攝聲緣通達補特伽羅無我作用,依此意趣而說菩薩彼忍能攝聲緣斷證,非證補特伽羅無我所有功能皆于見道圓滿之義也。”由此說義,故于初地圓滿聲緣斷證二德或彼隨一,皆非彼許。
若爾雲何?謂諸菩薩若欲斷盡如聲緣之煩惱障,及被說爲獨覺不共所斷之所知障所取分別者,于見道位即有能斷之力,由此意趣而說菩薩忍之作用能攝諸余證德作用。所以能有如是功能之因者,如上所舉:別有余道現證一切法谛實空之智,較諸聲緣殊勝;此若有者,則于其上更加具足大乘種姓、信等諸根最極鋒利、及與廣大福德資糧,由此超勝諸聲緣故,即是其因。
喇嘛大譯師依據《寶性論釋》說于八地自然出生無分別智所攝道智,說雲:“八地生起聲聞獨覺道之影像,非于下位,以有退墮聲緣之虞故。若爾是何忍耶?謂即苦法智忍。”此說雲何?彼乃顯示所知聲聞道所攝之忍,非說能知菩薩不共之忍,故許八地圓滿聲緣斷證。
《二萬頌顯明論》此文之義…
《般若波羅密多教授現觀莊嚴論 顯明義釋心要莊嚴疏(賈曹達瑪仁欽 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