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般若波罗密多教授现观庄严论 显明义释心要庄严疏(贾曹达玛仁钦 著)▪P5

  ..续本文上一页罗成佛因缘故,体不成三。又说:“若尔,三智应成唯是一补特伽罗之现观矣。虽是抉择一补特伽罗之因缘,然三智者当是各别补特伽罗现观,当如是说。”此者极不应理,断其一一之诤是次要故,及“若摄三者,则造此论应无必要”是其主要之诤,因此说彼是此释论间接之义不应理故。是故此等断诤,乃是为总建立论之所诠,及为成立造此《现观庄严》有其所为之故。

  【释】

  如是中品佛母中云:“善现,一切智性者,为属声闻及诸独觉;道智性者,属诸菩萨;一切种智性者,为属如来应正等觉。”

  【疏】

  庚二 举教证 分三

  辛一 举中般若

  辛二 举略般若教证

  辛三 略提广般若之教证

  初中分二:

  壬一 略标

  壬二 广说

  今初,以三智摄四圣现观之因相者,如是中品佛母中呼“善现”已,一切智性于建立所依及生起所依中,此依后者为属声闻及诸独觉之现观;道智性者,如前依于区分各各现观种类之建立所依,为属诸菩萨之现观;一切种智性者,俱依建立、生起二种所依,为属如来应正等觉之现观也。

  于此有许体智唯于声闻、道智唯于菩萨相续中有者,决非本论意趣。于《大疏》中,所说所诠之义,《圣般若波罗蜜多十万颂》等经义,修菩提心及教授等之自性,及云“一切以八品而分”,复于“无迹无去生”时之释,法身之解释中,亦皆多次说故。谓八品之八种主要所诠,是以能表相智十法为道所依,分彼而为八种分位,大乘补特伽罗所应修习。本略释中亦说,八种现观自性,是诸菩萨之所领受。若如汝宗,则须承许体智非为第三品之主要所诠,亦与解释法身时说,“及一切相智”中之“及”字是指道智及与体智等语相违故。

  昔又有云:菩萨相续虽生道智体智二者,然体各异,及于诸佛相续,三智体性各别而生;此复相智无余现了众相,然佛其余二智不了知故;道智现了道总性相,体智则不了知;是故分为三种遍智中之体智唯了法体,道智唯了体、道,以是三智体唯各异。

  于此有云:相智不能通达体者,通达依彼之相则成相违;若通达体,则与体智体非一宗即便失坏。此亦难成正破。然佛有无分别皆无任何错乱故,须许佛心相续中之体智为无分别及无错乱。是则体若显现,于彼亦须现相;现前显现而未能见之心,于佛无之,由已断尽一切错乱种故。又如狮子贤论师所说,即佛眼识亦复了达一切所知,须如是许。故难安立佛之三智其体各异。

  此中云何体智说为声缘现观耶?但由建立所依各异而已,谓诸声缘圣者唯为成办寂灭则须体智,且唯体智即能成故;菩萨生起相智须了三道,且唯依彼即能生故;无余转诸*轮定须相智故,各各智用不同之建立各异也。

  【释】

  “世尊,云何寻求一切性者,为属声闻及诸独觉?善现,言一切者,唯是所有内外诸法,彼等亦为�声闻及诸独觉之所了知,复非以一切道,亦复非于一切相故,是故说言属诸声闻及独觉者,即是一切智性。”

  【疏】

  壬二 广说 分三

  癸一 体智摄声缘现观之理

  癸二 道智摄菩萨现观之理

  癸三 相智摄诸佛现观之理

  初中分二:

  子一 启问

  子二 答

  今初,谓云:世尊,因及所为云何故,寻求一切性者,为属声闻及诸独觉之现观耶?

  子二 答

  呼“善现”已,言一切者,唯是所有内外十二处等诸法,彼等亦以无常等十六行相而为差别,为诸�声闻独觉现前所了知故,而有体智;亦复非以一切三道决定出生故,无有道智;亦复非现证于一切相故,无有相智。是故说言属诸声闻及独觉之现观者,即是一切智性所摄。此则显示于声缘有体智而无道智、相智,余二补特伽罗无体智者,丝毫未说。

  【释】

  “世尊,云何寻求道相性者,为属诸菩萨耶?善现,诸菩萨者,若声闻道,若独觉道,若诸佛道,此一切道皆当生起,应当了知彼一切道,彼等亦当圆满,彼等道之所作亦复应作。然若愿未周遍圆满,若诸有情未遍成熟,若佛国土未遍清净者,于彼等之真实边际不作现证。是故说言为属诸菩萨者,即是道相智性。”

  【疏】

  癸二 道智摄菩萨现观之理 分二

  子一 启问

  子二 答

  今初,世尊,云何寻求三道之相性者,为属诸菩萨之现观耶?

  子二 答 分二

  丑一 文义

  丑二 辨析

  今初,具足清净慧故“善现”教授。诸菩萨者,若声闻道通达补特伽罗无我之智,若独觉道达能所取异体空之智,若诸佛道达一切法无有谛实之智,此之一切三道者,皆当初于相续生起,其次应当现前了知彼一切道,亦当由断证门圆满彼等三道,彼等于三道之道所作成熟有情亦复应作。由如是作用,是故说言属诸菩萨之现观者,即是道相智性。菩萨圣者具清净慧,善巧于相续中圆满生起三道断证德类故。其次具足清净方便,于证实际善巧时非时故。

  三道所作一切当作耶?谓于彼等三道真实边际,不作现证。现见多有念作“彼等于真实际”者,而倒说是本文有误。为于一切时耶?若依化身,则是犹如无量光佛发愿:“乃至于我成佛刹土未成无有不具神通者,我不成正觉!”即为殊胜化身国土所化而发之誓愿;若依报身,则为“乃至未能圆满自力,能够纯以大乘圣者而为眷属者,则不成佛”之誓言,及与如是所发之愿,若未周遍圆满;同时能于百亿刹土举等彼量之身,复于一一之眷属中安立无量有情住于圣道,如是有情乃至未如脓熟疮破而遍成熟;成就报身净土,及胜化身净土如极乐者之因,若由圆满如是善根之门未遍清净佛刹土者,则不以于劫等之中安住寂灭界之等持而证真实边际。

  誓愿圆满之量,说为安住法性等持,而能无功用转任运利他者,即成说言:“乃至未获法身之间,不证法身!”故无所疑。而以圆满菩萨道之所化作为成熟众生之量者,亦复同前,但是所立而已。

  又说于佛自分显现唯见净土,秽土是依所化他分显现安立者,是为不知安立佛自相续所摄无过尽所有智,但知一切智见于一切种无有颠倒,唯是未谙正理建立者之邪倒分别。若佛自显现中不现秽土之现分者,则佛未能现见秽土,间接通达亦不应理故,应成定无矣。

  是故前者如前所说。中间者,能于百亿刹土举等量身,复于一一所举之身,彼眷属中以一一偈,而能安立无数有情住于圣道者,乃至尚有等起分别,即无彼能;故于一时如是一齐作者,亦赖任运无功用转,及须观待无明习气所造乃至无漏之业亦复断除,于寂灭界安住等持不复再起。亦间显示即于如是所化,若于成熟解脱二中,已令住于成熟道者,即当现证实际边也。遍净刹土之量,亦非任何刹土皆可,乃是能成报身净土及与殊胜化身净土之善根力周遍圆满。

  丑二 辨析 分三

  寅一 辨识通殊

  寅二 释经说菩萨应当圆满声缘断证之义

  寅三 辨识实际边已释其作证之理

  今初,通殊之言,是于文中明说之语,故作间接隐说不应道理。此时若依直接宣说者,则言“彼等亦当圆满,彼等道之所作亦复应作”是为通例;次若念云:“一切道之所作皆当圆满耶?”则说特殊云:“于彼等之真实边际不作现证。”此中疑处微小,仅此不赘。

  寅二 释经说菩萨应当圆满声缘断证之义

  有以初地圆满声缘证德,八地圆满断德,并于后者之因说为末那转依,以及无余断除烦恼障故。此非论师所许,《大疏》云:“三界修断烦恼,分作十六品已,”《大疏》复云:“由于见修二道行法差别,建立极喜地等十地。”故说于十地位犹有烦恼障也。

  有人破彼宗已,说云:初地圆满断证二德,断德圆满之义者,能系轮迴之烦恼障,即于初地业已断除;声缘罗汉亦未断除随眠烦恼之障,犹以无明习气之因而受意生身故;故于初地圆满断证二德。此于断治建立及与断除所断之理,唯作颠倒之说。声缘罗汉犹未断尽烦恼障种,任何大车皆未宣说,而反善为破除故,且于正理亦不相应故。若如是者,声闻于见道中亦未断尽分别烦恼障之种子故,则应不能安立有学圣者补特伽罗以为僧宝,由依汝宗,才获见道于见道中尚未断尽于正归依之疑种故。若因不成,则与声缘罗汉犹未断尽烦恼障种相违。

  而举依止无明习气地而受意生身为因者,毫不相关。所说“无明习气地”者,此于声缘罗汉及获自在菩萨相续之中皆悉有之,而诸大车作所知障,非烦恼障故。若谓吾等亦许随眠烦恼障为所知障者,如是则更为奇异矣!观察初地圆未圆满声缘断德之所断者,于一切种不可为所知障故。是故莫如遣狐为王,入佛圣教而行破毁!

  故于《二万颂显明论》中云:“复次说云,从于预流乃至独觉智断,凡其所有,皆是已证无生法忍菩萨之忍。是何忍耶?谓即苦法智忍是。由何可知?如云:“别有余殊胜道,种姓、根与资粮而超胜故。菩萨忍之作用无余尽摄诸余证德作用故,彼等所有智断皆是彼忍。然说证德之量非唯此者,是余异门。”依此中义而说,即见道位菩萨苦法智忍作用,无余能摄声缘通达补特伽罗无我作用,依此意趣而说菩萨彼忍能摄声缘断证,非证补特伽罗无我所有功能皆于见道圆满之义也。”由此说义,故于初地圆满声缘断证二德或彼随一,皆非彼许。

  若尔云何?谓诸菩萨若欲断尽如声缘之烦恼障,及被说为独觉不共所断之所知障所取分别者,于见道位即有能断之力,由此意趣而说菩萨忍之作用能摄诸余证德作用。所以能有如是功能之因者,如上所举:别有余道现证一切法谛实空之智,较诸声缘殊胜;此若有者,则于其上更加具足大乘种姓、信等诸根最极锋利、及与广大福德资粮,由此超胜诸声缘故,即是其因。

  喇嘛大译师依据《宝性论释》说于八地自然出生无分别智所摄道智,说云:“八地生起声闻独觉道之影像,非于下位,以有退堕声缘之虞故。若尔是何忍耶?谓即苦法智忍。”此说云何?彼乃显示所知声闻道所摄之忍,非说能知菩萨不共之忍,故许八地圆满声缘断证。

  《二万颂显明论》此文之义…

《般若波罗密多教授现观庄严论 显明义释心要庄严疏(贾曹达玛仁钦 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