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所說何等所诠,彼即論之所诠。是誰宣說耶?謂即世尊以其神變示導、記心示導及與教誡示導叁種示導,而于一切衆生隨順教導叁乘之道。所诠爲何?彼有殊勝所诠,一切相智性者,即是現證彼故立爲相智之佛之道,從于發心乃至正行之十法,大師于彼分八分位殷重標示一切八種現觀。略則八種現觀。
所诠差別者,謂彼隨行獅子、能奪、寶藏等諸外道,及相違之離欲諸聲緣等,未曾修習一切諸法無我離一切邊者,不能以生聞所成等慧次第而作領受者,即此所诠。彼等不能領受之因相者,謂由方便及以方便成辦之理顯示能诠母經及《現觀論》,與其所诠八種現觀所有關聯故。此決定者,謂由彼等于極廣大法藏,及釋彼等意趣之論,聞思修叁任何亦未作故。修大乘者所緣勝故,亦爲超勝。本論所含關聯,論師亦複將其顯了而說也。
是故所诠體性者,《大疏》雲:“于彼宣說果故,能令希求菩提菩薩于發心等一切種相悉遍了知,故初宣說一切相智性也。”謂一切相智道者,即是主要宣說能往相智之道也。
【釋】
如是關聯等義說竟,爲令諸所化機易通達故,及于論義作分別已,亦能不相雜亂易講說故,如是見已,即以一十五頌,由略廣門而說建立般若波羅蜜多之體。
【疏】
丁二 略義 分四
戊一 承接
戊二 舉頌
戊叁 略釋
戊四 不作廣釋之因相
今初,關聯于根本頌未直說故,爲欲斷疑首舉關聯。如是關聯等義說竟,即說建立般若波羅蜜多之體。觀待聽者之所爲者,爲令聽者諸所化機,能于廣說支分次第易通達故;以及觀待說者之所爲者,爲令但于論義略作分別已,亦能于彼支分廣說次第不相雜亂易講說故,如是見已而作故。體略義者,即以一十五頌,由略廣門而作宣說。
【釋】
頌曰:
般若波羅密 以八事正說
【疏】
戊二 舉頌 分二
己一 略示論體
己二 廣說
初中分二:
庚一 略示能所說
庚二 能說法數
初中分二:
辛一 文義
辛二 辨析
今初,廣中略叁般若波羅蜜多經者,即所抉擇。誰作抉擇耶?即此論也。如何抉擇耶?謂將能诠分爲八品,所诠事義亦分八種現觀,無有顛倒而正宣說。
辛二 辨析 分二
壬一 舉論師所許
壬二 破余倒說
今初,《大疏》雲:“如是,初由生起聞思修爲自性之慧次第,而證了知一切種相之智故,即是到達最極究竟彼岸,故名波羅蜜多(到彼岸)。此複所謂般若者,以極擇法爲相;般若波羅蜜多者,謂即到達慧之彼岸。諸佛世尊如幻不二智者,是爲真實;若能得彼,及隨順彼故,即文句言身之經,及見等爲相之道,亦複說爲般若波羅蜜多者,是假安立。
此複亦如陳那論師所雲:“般若無二智,如來所修習,具彼實義故,經道乃言聲。”是故與彼相系屬故,叁種遠離影像亦是般若波羅蜜多,如是而作定解者,是依主要而言。非即爲彼等性,謂由無此則不生故,是依叁種菩提而說故。複次此中所說“欲學聲聞地故,亦當聽聞般若波羅蜜多”等者,如下當說。”
此中義者,謂以叁或四種別法所差別之佛智方爲真實般若,道般若及經般若者,乃假安立。爲明真假差別,故引陳那論師之語,然非盡同,蓋許二空之識谛實成就以爲差別而說如幻故。由與所依大乘補特伽羅相系屬故,遠離般若影像之叁種般若,亦是般若波羅蜜多,謂是陳那論師如是而作定解。
何故但說大乘經道果叁耶?此是依于主要抉擇而言;非唯即彼等性而已,若無抉擇聲聞之道,大乘經道亦不生故,是依叁種菩提道而作抉擇故。
壬二 破余倒說
有許“是依主要而言”之語,是指依于叁種般若中之主要果般若而言者,乃是倒說,陳那論師此頌,直說大乘經道果叁;成立彼者,謂即遠離道般若影像實執所系縛之通達無常等智,及唯以彼而爲所得之果般若影像,及以抉擇彼等爲主之經般若影像大乘叁法,即是般若波羅蜜多。此是此頌所說,亦是“是爲主要所抉擇”之義,而于主要宣說果般若者無有疑故。
若無此般若者叁種菩提則不能生,故說叁道。由何可知?謂“欲學聲聞地故,亦當”等者,如下當說,此複是在“是得叁乘因”時說。
經道二種般若乃是假立般若,假立之因謂以果般若爲所诠而宣說故,及是能得彼之方便故。假立所爲者,爲令了知欲得彼果必須聞思經典,及須修行道故。非真實者,以未達彼慧究竟故。
有許般若度以慧差別者,是未分別釋名及與名轉差別,菩薩心相續之布施度等,此中亦作般若度,而于般若度之釋名中有故。是以經般若者,即是主要抉擇大乘道果之能诠諸經論典;道般若者,即是通達空性之慧,及以大悲方便正所攝持之菩薩內心相續諸道;果般若者,如前所說即是以四別法所差別之究竟智也。
庚二 能說法數 分二
辛一 道總建立
辛二 述其各各體性
初中分叁:
壬一 舉先論師宗
壬二 觀察彼等應不應理
壬叁 自宗
今初,有雲:叁智者,是總抉擇叁世一切聖者相續所應生起之現觀;四加行及法身者,則唯宣說今此《現觀》正所化機相續所應生起諸道,故許彼有總別及與所遍大小之別。
又有謂雲:叁智者,如劍置地故無界限;四加行及法身則如抄劍在手,故有界限安立,亦與前者無大差別。
又有說雲:叁智品者,主要宣說諸以聞思所抉擇者;四加行及法身則是宣說以修所成所修道次。
有無聊者則許以初叁品說見,中間四品說修與行,末品說果。
又有將道各各割裂,而謂相智是于資糧加行道時所修,道智則從初地而至六地,體智爲第七地,四加行者叁清淨地,如是次第修已,即于佛地生起法身。
複次法友論師雲:次第生起第二品時所說之聲聞道及佛道,與第叁四品時所說劣乘諸道已,現證阿羅漢果而入寂滅等持。後從彼起而于相續生起第一品時所說初二發心,及第四品時所說順解脫分,而入大乘道也。
壬二 觀察彼等應不應理
彼等大多難以安立。叁世聖者若于相續生起道智相智,而于相續不生四加行及法身者無之;又若于此作抉擇者,謂言“此者宣說叁世之道,此者唯說現在之道”,如是各各而分之能決正量少分亦無故;又若作余相反之承許者,亦複極難示彼妨難故。
其第二說亦不應理,任于誰等補特伽羅相續生起,于八現觀亦定須立界限,否則于此先修、其次修此之道次第不能了知故,于道講說及聽聞者皆當茫然故。
第叁說者,謂以聞思行抉擇已,以修修時則修與其不相關聯之余,實爲極鈍劣者,譬如賽馬示跑道已複向余跑,毫不相幹也。是故,凡其聞思之所抉擇,當須即是修之所修,以所修義若未聞思抉擇,即成顛倒修故。若于論中彼二定須別別而說者,則若承許其余五品宣說聞思抉擇,而初叁品宣說修所修習,于其妨難亦當少分無可宣說故。修習四加行之補特伽羅,若不修習發心乃至正行諸道,則違修習四種加行;若修習者,則須如初品時所說而修,故將聞思與修之經論各各斷裂者極不應理故。見有衆多未能深解此諸扼要者,雖窮一生善習法藏,而于才生修行之念時,卻隨行于一無所知之假名修行者故。其稍有所見解者,亦于聞思之時,道不生起爲心體性,而僅作爲心之所緣,是則說者亦複厭于講說,聽者聞已亦複大多心生厭倦故。
于第四說不應理者易知,顯然即于論總建立亦不了知。
第五說者,論師于《攝難釋》中,于彼雖似立爲自宗,然而于此《顯明義釋》,則特以彼爲所破處故。亦見有未能解此是宣說破于次第起邪分別之理,而謂是說假立叁道之論也。
于最後宗今當觀察。若許《現觀》正所化機定須先入劣道後入大乘道者,雖有一類鈍根舍趣相智近道而趣遠途,然于本論正所化機則定非有故。若依容有次第趣入叁乘道之補特伽羅,則于宣說大乘定性補特伽羅道次之時,舍彼說余不相關者不應理故。
又有許于初叁品中乃說大乘補特伽羅趣入行境,中間四品宣說入彼瑜伽,及以末品宣說所趣之果;同時又許體智唯聲緣有,及佛無有道智者,亦唯應加思擇。
壬叁 自宗
如于所爲關聯時說,易由聞思通達八現觀者,是所爲義;以修修習聞思所成念境,由此而趣十地。是故當知此八品者,亦即宣說大乘補特伽羅聞思所抉擇義;即此聞思所抉擇義,亦是修所修習,故修之理亦由八品而作宣說。
《大疏》雲:“菩提心及教授等之正行自性,一切以八分位差別所之。”謂即以彼能表相智十法自性爲道所依,于彼由八現觀分爲八品。此複由發心門,爲成所誓義故而修諸道,即立此爲修習正行。發心之前須有大悲,及于彼前須先修習第叁品中所抉擇之無常等十六行相之道中士意樂。依此而于最勝菩提發心爲其等起,及以現證空性之慧所攝持之現證無常等相之道,即是第二品中所說,是爲了知聲聞之道;如是了知獨覺道理,亦當配之;若諸菩薩現知能破有寂二邊之道,即名了知菩薩之道;且于彼等,由是起大精進殷重修習所差別之道故,說名正行。
即彼正行,圓滿修習叁智之相,此複止觀二者得雙運已能摧煩惱分別之瑜伽者,謂之加行,彼由分位與修習理分四加行。而與加行爲一體之正行分爲四者,亦是須先修習于大乘道發大精進之廣大意樂,依此而生廣大正作加行,及依止此廣大意樂加行,即能積集相智因位廣大資糧,若如是者,相智無疑當能決定出生,故分四種正行。複次于彼爲得叁種所爲事義,須先緣念十一所緣也。
種姓雖于加行道時宣說,然于發心未于相續生起之前,必須覺悟大乘種姓,于此當須了知《聲聞地》中所說觀察具何種姓之方便,及《經莊嚴》、《菩薩地》中所說種姓覺悟之相。故若依于引導所化次第,則于引導大悲之前,須由種姓而作引導。
于說修行教授之時,雖僅宣說十種義類之體,然實必須無余受持所有叁乘道果教授。資糧道時由修空性義故,于彼最初轉爲修所成之界限,開示加行道。此中有余殊勝所爲,于後當說。如何修習現觀次第之理者另當別…
《般若波羅密多教授現觀莊嚴論 顯明義釋心要莊嚴疏(賈曹達瑪仁欽 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