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所说何等所诠,彼即论之所诠。是谁宣说耶?谓即世尊以其神变示导、记心示导及与教诫示导三种示导,而于一切众生随顺教导三乘之道。所诠为何?彼有殊胜所诠,一切相智性者,即是现证彼故立为相智之佛之道,从于发心乃至正行之十法,大师于彼分八分位殷重标示一切八种现观。略则八种现观。
所诠差别者,谓彼随行狮子、能夺、宝藏等诸外道,及相违之离欲诸声缘等,未曾修习一切诸法无我离一切边者,不能以生闻所成等慧次第而作领受者,即此所诠。彼等不能领受之因相者,谓由方便及以方便成办之理显示能诠母经及《现观论》,与其所诠八种现观所有关联故。此决定者,谓由彼等于极广大法藏,及释彼等意趣之论,闻思修三任何亦未作故。修大乘者所缘胜故,亦为超胜。本论所含关联,论师亦复将其显了而说也。
是故所诠体性者,《大疏》云:“于彼宣说果故,能令希求菩提菩萨于发心等一切种相悉遍了知,故初宣说一切相智性也。”谓一切相智道者,即是主要宣说能往相智之道也。
【释】
如是关联等义说竟,为令诸所化机易通达故,及于论义作分别已,亦能不相杂乱易讲说故,如是见已,即以一十五颂,由略广门而说建立般若波罗蜜多之体。
【疏】
丁二 略义 分四
戊一 承接
戊二 举颂
戊三 略释
戊四 不作广释之因相
今初,关联于根本颂未直说故,为欲断疑首举关联。如是关联等义说竟,即说建立般若波罗蜜多之体。观待听者之所为者,为令听者诸所化机,能于广说支分次第易通达故;以及观待说者之所为者,为令但于论义略作分别已,亦能于彼支分广说次第不相杂乱易讲说故,如是见已而作故。体略义者,即以一十五颂,由略广门而作宣说。
【释】
颂曰:
般若波罗密 以八事正说
【疏】
戊二 举颂 分二
己一 略示论体
己二 广说
初中分二:
庚一 略示能所说
庚二 能说法数
初中分二:
辛一 文义
辛二 辨析
今初,广中略三般若波罗蜜多经者,即所抉择。谁作抉择耶?即此论也。如何抉择耶?谓将能诠分为八品,所诠事义亦分八种现观,无有颠倒而正宣说。
辛二 辨析 分二
壬一 举论师所许
壬二 破余倒说
今初,《大疏》云:“如是,初由生起闻思修为自性之慧次第,而证了知一切种相之智故,即是到达最极究竟彼岸,故名波罗蜜多(到彼岸)。此复所谓般若者,以极择法为相;般若波罗蜜多者,谓即到达慧之彼岸。诸佛世尊如幻不二智者,是为真实;若能得彼,及随顺彼故,即文句言身之经,及见等为相之道,亦复说为般若波罗蜜多者,是假安立。
此复亦如陈那论师所云:“般若无二智,如来所修习,具彼实义故,经道乃言声。”是故与彼相系属故,三种远离影像亦是般若波罗蜜多,如是而作定解者,是依主要而言。非即为彼等性,谓由无此则不生故,是依三种菩提而说故。复次此中所说“欲学声闻地故,亦当听闻般若波罗蜜多”等者,如下当说。”
此中义者,谓以三或四种别法所差别之佛智方为真实般若,道般若及经般若者,乃假安立。为明真假差别,故引陈那论师之语,然非尽同,盖许二空之识谛实成就以为差别而说如幻故。由与所依大乘补特伽罗相系属故,远离般若影像之三种般若,亦是般若波罗蜜多,谓是陈那论师如是而作定解。
何故但说大乘经道果三耶?此是依于主要抉择而言;非唯即彼等性而已,若无抉择声闻之道,大乘经道亦不生故,是依三种菩提道而作抉择故。
壬二 破余倒说
有许“是依主要而言”之语,是指依于三种般若中之主要果般若而言者,乃是倒说,陈那论师此颂,直说大乘经道果三;成立彼者,谓即远离道般若影像实执所系缚之通达无常等智,及唯以彼而为所得之果般若影像,及以抉择彼等为主之经般若影像大乘三法,即是般若波罗蜜多。此是此颂所说,亦是“是为主要所抉择”之义,而于主要宣说果般若者无有疑故。
若无此般若者三种菩提则不能生,故说三道。由何可知?谓“欲学声闻地故,亦当”等者,如下当说,此复是在“是得三乘因”时说。
经道二种般若乃是假立般若,假立之因谓以果般若为所诠而宣说故,及是能得彼之方便故。假立所为者,为令了知欲得彼果必须闻思经典,及须修行道故。非真实者,以未达彼慧究竟故。
有许般若度以慧差别者,是未分别释名及与名转差别,菩萨心相续之布施度等,此中亦作般若度,而于般若度之释名中有故。是以经般若者,即是主要抉择大乘道果之能诠诸经论典;道般若者,即是通达空性之慧,及以大悲方便正所摄持之菩萨内心相续诸道;果般若者,如前所说即是以四别法所差别之究竟智也。
庚二 能说法数 分二
辛一 道总建立
辛二 述其各各体性
初中分三:
壬一 举先论师宗
壬二 观察彼等应不应理
壬三 自宗
今初,有云:三智者,是总抉择三世一切圣者相续所应生起之现观;四加行及法身者,则唯宣说今此《现观》正所化机相续所应生起诸道,故许彼有总别及与所遍大小之别。
又有谓云:三智者,如剑置地故无界限;四加行及法身则如抄剑在手,故有界限安立,亦与前者无大差别。
又有说云:三智品者,主要宣说诸以闻思所抉择者;四加行及法身则是宣说以修所成所修道次。
有无聊者则许以初三品说见,中间四品说修与行,末品说果。
又有将道各各割裂,而谓相智是于资粮加行道时所修,道智则从初地而至六地,体智为第七地,四加行者三清净地,如是次第修已,即于佛地生起法身。
复次法友论师云:次第生起第二品时所说之声闻道及佛道,与第三四品时所说劣乘诸道已,现证阿罗汉果而入寂灭等持。后从彼起而于相续生起第一品时所说初二发心,及第四品时所说顺解脫分,而入大乘道也。
壬二 观察彼等应不应理
彼等大多难以安立。三世圣者若于相续生起道智相智,而于相续不生四加行及法身者无之;又若于此作抉择者,谓言“此者宣说三世之道,此者唯说现在之道”,如是各各而分之能决正量少分亦无故;又若作余相反之承许者,亦复极难示彼妨难故。
其第二说亦不应理,任于谁等补特伽罗相续生起,于八现观亦定须立界限,否则于此先修、其次修此之道次第不能了知故,于道讲说及听闻者皆当茫然故。
第三说者,谓以闻思行抉择已,以修修时则修与其不相关联之余,实为极钝劣者,譬如赛马示跑道已复向余跑,毫不相干也。是故,凡其闻思之所抉择,当须即是修之所修,以所修义若未闻思抉择,即成颠倒修故。若于论中彼二定须别别而说者,则若承许其余五品宣说闻思抉择,而初三品宣说修所修习,于其妨难亦当少分无可宣说故。修习四加行之补特伽罗,若不修习发心乃至正行诸道,则违修习四种加行;若修习者,则须如初品时所说而修,故将闻思与修之经论各各断裂者极不应理故。见有众多未能深解此诸扼要者,虽穷一生善习法藏,而于才生修行之念时,却随行于一无所知之假名修行者故。其稍有所见解者,亦于闻思之时,道不生起为心体性,而仅作为心之所缘,是则说者亦复厌于讲说,听者闻已亦复大多心生厌倦故。
于第四说不应理者易知,显然即于论总建立亦不了知。
第五说者,论师于《摄难释》中,于彼虽似立为自宗,然而于此《显明义释》,则特以彼为所破处故。亦见有未能解此是宣说破于次第起邪分别之理,而谓是说假立三道之论也。
于最后宗今当观察。若许《现观》正所化机定须先入劣道后入大乘道者,虽有一类钝根舍趣相智近道而趣远途,然于本论正所化机则定非有故。若依容有次第趣入三乘道之补特伽罗,则于宣说大乘定性补特伽罗道次之时,舍彼说余不相关者不应理故。
又有许于初三品中乃说大乘补特伽罗趣入行境,中间四品宣说入彼瑜伽,及以末品宣说所趣之果;同时又许体智唯声缘有,及佛无有道智者,亦唯应加思择。
壬三 自宗
如于所为关联时说,易由闻思通达八现观者,是所为义;以修修习闻思所成念境,由此而趣十地。是故当知此八品者,亦即宣说大乘补特伽罗闻思所抉择义;即此闻思所抉择义,亦是修所修习,故修之理亦由八品而作宣说。
《大疏》云:“菩提心及教授等之正行自性,一切以八分位差别所之。”谓即以彼能表相智十法自性为道所依,于彼由八现观分为八品。此复由发心门,为成所誓义故而修诸道,即立此为修习正行。发心之前须有大悲,及于彼前须先修习第三品中所抉择之无常等十六行相之道中士意乐。依此而于最胜菩提发心为其等起,及以现证空性之慧所摄持之现证无常等相之道,即是第二品中所说,是为了知声闻之道;如是了知独觉道理,亦当配之;若诸菩萨现知能破有寂二边之道,即名了知菩萨之道;且于彼等,由是起大精进殷重修习所差别之道故,说名正行。
即彼正行,圆满修习三智之相,此复止观二者得双运已能摧烦恼分别之瑜伽者,谓之加行,彼由分位与修习理分四加行。而与加行为一体之正行分为四者,亦是须先修习于大乘道发大精进之广大意乐,依此而生广大正作加行,及依止此广大意乐加行,即能积集相智因位广大资粮,若如是者,相智无疑当能决定出生,故分四种正行。复次于彼为得三种所为事义,须先缘念十一所缘也。
种姓虽于加行道时宣说,然于发心未于相续生起之前,必须觉悟大乘种姓,于此当须了知《声闻地》中所说观察具何种姓之方便,及《经庄严》、《菩萨地》中所说种姓觉悟之相。故若依于引导所化次第,则于引导大悲之前,须由种姓而作引导。
于说修行教授之时,虽仅宣说十种义类之体,然实必须无余受持所有三乘道果教授。资粮道时由修空性义故,于彼最初转为修所成之界限,开示加行道。此中有余殊胜所为,于后当说。如何修习现观次第之理者另当别…
《般若波罗密多教授现观庄严论 显明义释心要庄严疏(贾曹达玛仁钦 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