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波羅密多教授現觀莊嚴論 顯明義釋心要莊嚴疏(賈曹達瑪仁欽 著)▪P9

  ..續本文上一頁道作用

  寅二 正說修道

  今初,大乘修道作用之性相者,謂即修彼之力所得利益。

  寅二 正說修道 分二

  卯一 有漏修道

  卯二 無漏修道

  初中分叁:

  辰一 勝解修道

  辰二 回向修道

  辰叁 隨喜修道

  今初,性相謂即信解佛母是叁義利生源處之隨現觀。界限從初地至十地。分則二十七種。

  于彼利益贊頌、承事並稱揚者,謂佛及諸上位菩薩,于修叁種勝解菩薩,即由彼分心生歡喜,或稱頌彼真實功德,隨一皆可。

  辰二 回向修道

  回向無上作意修道之性相者,謂即能轉自他善根而爲圓滿菩提支分之大乘有漏隨現觀。分有十二。界限同前。

  辰叁 隨喜修道

  隨喜無上作意修道之性相者,謂即于自他善現生歡喜之大乘有漏隨現觀。分爲二種。界限同前。

  卯二 無漏修道 分二

  辰一 引發修道

  辰二 清淨修道

  今初,性相者,謂是大乘無漏隨現觀,複是究竟證德能立之迹。分則五。

  辰二 清淨修道

  所謂最極清淨修道之性相者,謂是彼,複是究竟斷德能立之迹。分則爲九。

  二者界限者,初地乃至十地。

  壬二 結語

  如是而說聖者菩薩諸聰智者之現觀道智性也。謂于道智隨其所應,由境及體性之門而作宣說。此複若能善了叁乘道者,即入“善知趣相智道”之數;唯修少許道者雖成相智之因,然當了知是爲遠道。

  【釋】

  智不住諸有 悲不滯涅槃

  非方便則遠 方便即非遙

  所治能治品 加行平等性

  聲聞等見道 一切智如是

  【疏】

  辛叁 體智體 分二

  壬一 能表體智之法

  壬二 結語

  初中分四:

  癸一 與果佛母遠近之因

  癸二 成立彼因

  癸叁 所治能治品之差別

  癸四 體智加行

  今初,此中不住有邊之道者,大悲方便之所攝持,及現了知無常等相而能滅除有邊者,即是不住諸有道智。

  前說菩薩見修二道能滅有寂邊時,而念“能滅彼等之道何耶?”于此斷彼疑已,則所表義之體智、及能表義二者乃是道智差別故,說言“悲故不住涅槃之體智”者,乃是措詞顛倒。

  悲故不住涅槃之道智性相者,謂住能滅觀待世俗涅槃寂滅邊之種類之大乘聖者現觀。此二皆于初地以上而有。

  “智”字唯作證空性慧者不應道理,其義《大疏》中雲:“由慧觀見輪回過失。”輪回過失乃是名言識之所見,緣勝義之理智不能見故。

  癸二 成立彼因

  非方便故遠之體智性相者,謂是現證無常等相之智,複是遠離大悲,及爲實執所縛者。

  方便故非遙遠之體智性相者,是彼,複由大悲及與證空性慧所攝持者。

  即彼通達無常等相之智,而由遠未遠離殊勝方便智慧差別而表。由此能表二法,能斷道智品中所有疑慮。

  癸叁 所治能治品之差別

  即此體智由離殊勝方便智慧及爲彼所攝持之門,而分所治品及能治品之體智。許前者爲谛實執者,乃是不知正理建立,亦不善巧道行次第故,應當棄舍。

  聲聞見道應是分別,以是實執心故。若許,以無明了顯現故,許爲煩惱障種之正對治即壞矣。複次,應是顛倒分別,由前因故。若許,于耽著境有錯亂故,則是否爲補特伽羅我執與所應修,即無少分差別矣。

  即彼殊勝方便智慧所攝持之體智,說名能治品之體智。聖者及與獅子賢二人,俱未于現證空性之智,立以對治體智之名。

  癸四 體智加行 分叁

  子一 體智加行之差別

  子二 行相

  子叁 果

  今初,謂于諸法世俗真理體性差別,及與勝義真理所有邪執而修對治之菩薩瑜伽,即是體智加行。分則有十。此中由于差別所依之門,謂從加行道至十地而有。

  子二 行相

  能滅耽著諸法差別、能所表及有境實有之加行平等性者,是其行相。由相差別分爲四種。

  子叁 果

  此正所說見道之性相者,謂即現證離戲之谛現觀。

  彼等九法,即于具無常等相之體智,由直接間接二門而作宣說。菩薩見道所攝智見觀超之現觀者,是依正說見道而間接顯示。菩薩相續所有應知現觀與應證現觀二者之中,于其初者雖有叁道,然僅是以智見而觀,及其智見觀超之現觀者,則如所說。後者則是但求解脫不須定修,而爲對治所知障者則定須修之道,即是具足殊勝方便智慧者也。

  是故若欲開示唯以智見而觀,及觀已所超之現觀者,必須開示見道,而說彼之同類修道則不應理。若爲現證而說現證有學道之主要者,則須宣說修道,及于彼因見道亦須說故。故于此中正所說者爲能超見道,間接所說爲所超現觀。

  壬二 結語

  建立所依聲聞與獨覺等之現觀者,如是許爲一切智性。依頌文句作如是說,以見道是最後能表法故,依義即當說爲“見道聲聞等”,一類翻譯亦有如是措辭者。

  【釋】

  行相諸加行 德失及性相

  順解脫決擇 有學不退衆

  有寂靜平等 無上清淨刹

  滿證一切相 此具善方便

  【疏】

  庚二 說四加行體 分二

  辛一 自在所作因果

  辛二 堅固因果

  初中分二:

  壬一 圓滿加行

  壬二 頂加行

  初中分二:

  癸一 能表法

  癸二 結語

  初中分二:

  子一 就積集善根所依作總建立

  子二 就成熟善根所依正說

  于相續中生起次第

  初中分四:

  醜一 道般若中修習瑜伽之行相分類

  醜二 根本智加行

  醜叁 修習加行之德失

  醜四 能表道般若瑜伽之性相

  今初,加行相者,即彼行相差別,分則有百七十叁種。以此所說之相爲名相已更加補充其性相者,此是未解“言相即性相”之義。此于聖者釋中謂是宣說對治性相,未說彼是相之性相;又若爾者,則體、對治、相叁即失論中此時所說之義。

  醜二 根本智加行

  此中主要正所說之加行性相者,謂即通達境及有境、體道相叁谛空離戲之止觀雙運瑜伽。

  若以通達空性之止觀雙運瑜伽作爲此中正所說已,又許彼于資糧道有者,是于道次不善巧者,以如是道決定要得加行道暖故。又分所修相與能修加行已,以百七十叁相加行而爲應斷增益所依之所緣,彼等一切攝于谛空而修,以此爲修圓滿加行之理者,極不應理,蓋修圓滿加行須以所有百七十叁相現爲自行相已,方由止觀雙運而修故。此等于文義時當說,僅此不贅矣。

  文中“諸”字,隱說修習加行及積集善根所依補特伽羅。分加行爲二十種者,是依暫時所獲功德等之差別,而非唯是根本智之差別也。此中所言“加行”者,是說止觀雙運,其緣盡所有之止觀雙運,于資糧道亦有;而緣如所有者,則如前說。

  醜叁 修習加行之德失

  加行功德之性相者,謂由修彼之力所得利益。分則爲十四種。

  加行過失之性相者,謂即能障加行生起及安住者。分則四十六種。

  醜四 能表道般若瑜伽之性相

  道般若瑜伽之性相者,謂即成爲能得果般若之方便之菩薩雙運所作。分之九十一種。界限從大乘資糧道至最後心。

  子二 就成熟善根所依

  正說于相續中生起次第 分四

  醜一 加行生起分位

  醜二 成熟分位

  醜叁 所依補特伽羅

  醜四 補特伽羅修行次第

  今初,大乘順解脫分之性相者,謂即善巧于自相續修習相智之菩薩相續中之法現觀。分則有五。

  醜二 成熟分位

  此中所說大乘順抉擇分之性相者,謂即以方便分所差別之菩薩義現觀。分則有十二種。

  醜叁 所依補特伽羅

  有學不退衆所攝僧寶之性相者,謂于遮遣色等想等之相隨得其一之菩薩。分爲叁種。界限暖以上有。

  醜四 補特伽羅修行次第 分叁

  寅一 有寂平等加行

  寅二 清淨刹土加行

  寅叁 方便善巧加行

  今初,法身能立之迹有寂平等性加行之性相者,謂即于後得位亦能滅除實執生起現行之菩薩智。

  寅二 清淨刹土加行

  無上清淨刹土加行之性相者,謂能成就自所成佛殊勝刹土之願等具力善根之菩薩智。

  寅叁 方便善巧加行

  性相者,謂由息滅粗分加行功用,而于事業任運成就之菩薩智。

  癸二 結語

  當知彼十一法,即是能表圓滿現證一切相加行之法。

  有將初中後叁之“及”字隨處配之而分十四種“及”者,是令愚人生希有心之建立也!(注:圓滿加行根本頌藏文原文中有叁個“及”字,譯成漢文後就看不出來了。)

  【釋】

  此相及增長 堅穩心遍住

  見道修道中 各有四分別

  四種能對治 無間叁摩地

  並諸邪執著 是爲頂現觀

  【疏】

  壬二 頂加行 分四

  癸一 加行道頂加行

  癸二 見道頂加行

  癸叁 修道頂加行

  癸四 無間頂加行及邪修行

  今初,性相者,謂于證得頂加行之十二種相,隨得其一之第一順抉擇分,及具較供量等叁千有情之佛猶爲增勝之十六增長相之第二,圓滿隨順相智之慧與獲利他堅穩無有退減之第叁,能生見道功能熟故證得能于無邊叁摩地心皆遍安住之第四抉擇分,四者如其次第即是暖頂加行等之性相。

  癸二 見道頂加行

  癸叁 修道頂加行

  所謂見道頂加行及修道頂加行之性相者,如其次第,謂能對治見斷分別種子之大乘谛現觀,及能對治修斷分別種子之大乘隨現觀。分則有于二道各各所有四種分別之四種對治。

  癸四 無間頂加行及邪執著

  無間叁摩地頂加行之性相者,謂是攝修叁智至極增勝之瑜伽,複是相智之正能生。

  並于此中所說應遣除之諸邪執著,應遣邪執之性相者,謂于此中所說二谛,執其不可同一體上而有之種子或現行。分之則有一十六種。

  第二者,謂雲“是爲頂現觀”也。

  【釋】

  漸次現觀中 有十叁種法

  【疏】

  辛二 堅固因果 分二

  壬一 漸次加行

  壬二 刹那加行

  今初,頌中結雲“漸次現觀中”也。差別者,有布施波羅蜜多等十叁種法。

  【釋】

  刹那證菩提 由相分四種

  【疏】

  壬二 刹那加行

  結語雲“刹那證菩提”也。差別者,謂由緣相界限不同性相而于同一體上分有四種異相。許于七地以上有者,想非論師意趣。最後心者,亦由定無無時分之刹那…

《般若波羅密多教授現觀莊嚴論 顯明義釋心要莊嚴疏(賈曹達瑪仁欽 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