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遍益明鏡——勸勉修習聖教根本調伏正法▪P5

  ..續本文上一頁者加以破斥,于是此戒統未能流傳。漢地是否有清淨的比丘尼戒統也不明 ,爲什麼這麼說呢?昔室利那迦比丘尼曾問漢地比丘尼:“你們唯由大僧可傳尼戒依據何在?”諸漢比丘尼引用佛的姨母大世主出家之事作爲理由,然而這並不合理,因爲她們唯承許斷除八重罪即得到比丘尼戒。若此說可據儀軌無失,唯由大僧可授尼戒是出自佛製或佛授記,那麼我們藏地諸執律者也會非常高興地傳授比丘尼戒。以其不可作爲依據所以無傳。沙彌尼的戒統也同樣,然卻可以由大僧授,這也是如今現行的方式。

  如今的傳戒,其能令未得戒者得戒的羯磨辭,前段是授沙彌戒,後段是授比丘具足戒。其初授沙彌戒時,和尚于屏處向一適合的比丘求助,得到同意後,在處所(如寺院)等條件具備時,足成舍事比丘之數,擇一吉時,和尚阿阇梨集會一處,陳設諸所需物品,行布薩叁常念、四誦、施食、回向,出家者依法忏淨,或誦總忏文並問見罪否今後是否守戒等 。然後喚欲求戒者入內,和尚使一合宜的比丘觀其能否出家,訊問遮障。爲令于教法次第修學,先授居士戒。此後托付求許比丘,此比丘向僧衆請求許可此求戒者出家,得僧衆許可後祈請和尚,由和尚或和尚委派的比丘爲求戒者剃發、沐浴。由和尚授予標識著出家相的郁多羅僧 、安陀會 、缽、敷具、濾水囊等,應其所須給予五種資具。此後當轉其心念,和尚爲求戒者說在家的過患與出家的功德,令其生起無論如何當在無比釋迦法王教下出家的強烈心願,爲令不忘,和尚取自名中一分爲他取出家法名。完成叁種更換後,出家正體必須斷除叁種違犯作出叁種承諾方能得到,其次出家戒呢,也是斷除叁種違犯之戒。所謂叁種違犯,即違犯舍俗人相、違犯取出家相、違犯敬和尚阿阇梨,這叁條在此生的壽命中不能違犯。授沙彌戒時,和尚使一合適作爲沙彌教授阿阇梨的比丘,以羯磨辭委任爲沙彌教授阿阇梨,教導受戒者斷除違緣,令彼順緣圓滿,並使了知輪回的一切自性皆苦,生起決定出離之心,所說務必令他心中了解,了知欲得戒、已得戒、得戒之時等極爲重要。若沒有無僞的出離心沙彌戒是得不到的,而戒體同前授皈依居士戒時一樣,在隨師叁遍念出沙彌戒辭時得到沙彌戒體。此前出家與居士二不論多少雖可同受皈依居士戒,若逾叁遍沙彌戒辭則戒不成。結儀時爲令明白應敬之處與非處,當說明時等,爲令所得戒守護不失,當爲教誡。前者應擇一合宜比丘以辭委任爲教授阿阇梨,用日圭無誤地說明年、季、月、日、時、日分、夜分等七種日圭用法;教誡由和尚或阿阇梨均可,當爲說明四根本及六支分等沙彌十戒,如昔阿羅漢如何護戒,盡受戒者之壽量當如是護戒,和尚阿阇梨當令受戒者生起此心並立誓承諾。這些作完後,當爲說明罪墮之相令其了知。末當令受戒者生起歡喜,僧衆祝願,師徒會聚。若隨宜受戒者的好樂不作解說也無不可,同樣若僧衆不得唯和尚一人也可傳戒,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心中了解所說的內容,令儀軌中的語句不謬不誤于心中顯現。爲何要如此呢?因爲當初從佛輾轉傳戒時,都是依心中的證悟傳承而來,豈有看著書本授別解脫戒的傳承,但是請考慮,這種作法我等初業行人實行起來是否也能如此呢?

  第二,後面的授比丘戒或具足戒辭部分也分爲加行,正行和結行叁分。此前的戒辭授沙彌戒儀軌正是這一部分的加行儀軌。而正行授具足戒,則先由戒和尚請一合宜的比丘作爲屏教師,,並足成合宜舉行羯磨的比丘中土十人,邊地五人,如法集會後行布薩叁常念、四誦、施食、回向,若不能行忏儀還淨,可誦忏悔文總忏及問見罪否今後是否守戒等。以上方便善加完成後當喚受戒者入內,和尚禮僧衆後,于欲受戒者前白請僧衆,請一合宜比丘爲羯磨阿阇梨,另一合宜比丘爲屏教阿阇梨,其余僧衆足成舉行羯磨的僧數。此後和尚與欲受戒者頂禮僧衆、散花供養。和尚發話令欲受戒者依羯磨僧的戒臘依次頂禮叁拜,此時諸比丘依次爲受戒者祝願,願其速得比丘具足戒,並散花供養。此後和尚當令諸受戒者頂禮和尚,爲令受戒者發心希求比丘戒體,和尚當爲說受戒之善妙與比丘之大。此後爲令儀軌圓滿無缺而傳具足戒當具十種現前。爲使和尚現前故當祈請和尚,叁遍隨念,善盡方便。和尚應具十五種合宜之法,十五種法即德尊、戒固、善巧及十二種利益支分。爲使資具現前故和尚當爲求戒者加持叁衣,將缽、敷具、濾水囊等的用處說明,缽的大小、顔色、是否如法等須展示給僧衆觀看,和尚以辭委一巡示者,由他持缽展示給僧衆,若皆同意許可則加持缽。資具加持完畢後,受戒者從背後披著折成八折的上衣,僧衆祝願勉勵,誦:“此是解脫幢”等並散花供養。此後羯磨阿阇梨當作羯磨事,囑諸受戒者:“你們受具足戒僧衆須作若幹羯磨,你們現仍未得具足戒不可聽,然爲令生信故當遮耳而令眼見。”作犯戒還淨加持羯磨與住處同意羯磨後,和尚當問:“誰先受請作屏教?”受請爲屏教阿阇梨者當答:“我比丘某甲。”再以羯磨委以屏教阿阇梨責,由屏教師將受戒者引至屏處,訊問有無障難,問畢後請求僧衆聽許,然後喚受戒者入內,令頂禮僧衆叁拜回歸自列。此後是啓白現前,令受戒者頂禮羯磨阿阇梨與屏教師阿阇梨,複頂禮僧衆叁拜,僧衆默許則啓白與僧衆現前二者皆具。此後爲令僧衆相信,當于內作羯磨由羯磨阿阇梨問諸障難。正行中離五違緣、具叁順緣都必須有出離心的攝持,一定要令聽懂所說語義,此至關重要。若沒有無僞的出離心攝持,則比丘戒不可得。羯磨現前,百一羯磨中授具足戒是白四羯磨,羯磨僧能成羯磨事,欲作羯磨,慈愍受戒者,且須欲得寂滅涅槃,白請僧衆叁種憶念後,言:“作白羯磨至心而請,若有冗缺請刪補之。”如是作羯磨。具足戒羯磨須熟記于心,辭不謬不誤。沒有看著書本而行的作法。叁說之末羯磨成時亦得戒時,務必令受戒者解達辭義。羯磨正行之後,結儀時當令了知應敬之處與非處,爲其解說時等如前沙彌戒時所行。爲令守戒不失爲彼說十一種教誡:第一、依法清淨活命,第二、戒律清淨守護,第叁、沙門四種所應作法 ,第四、勤諸取舍之因可成所求勝義,第五、與諸上座及同戒者平等修學,第六、當敬師長看侍瞻病,第七、敬諸同修安住調柔,第八、爲令見清淨須讀誦、斷除、如法隨行,第九、受持正說解義而修,第十、當恭敬行持能對治破戒之法,十一、若恭敬學當思何學。說完教誡後當生歡喜,頂禮和尚謝恩,僧衆誦願:“願堅解脫幢,願梵行盡形壽,願戒蘊圓滿,願一切生中皆得比丘清淨具足戒。”並誦:“戒之戒”等頌,以及“自出家起直至命終”等合宜之願以爲銜接。其第二誡,即得戒已如何守護不失,生起罪墮之門有四:謂無知、不敬、放逸、煩惱熾盛。無知是罪墮之因,其對治當了知二百五十叁戒之戒相,如理守護。概言之,有四他勝,十叁僧殘,叁十舍墮,九十單墮,四對說悔,一百零二惡作,七滅诤。這些戒條可依《別解脫戒經》了知。若欲深廣了解,則須對調伏律典聞思修叁結合而行。慚愧之心能令身語意叁門住不放逸,須對佛、聖教及住持聖教的僧衆修習淨相,恭敬承事。叁世煩惱的過患,都是能令生起煩惱的心續不甯、不安、不樂、不調柔,能夠損惱自他,如是等有無邊過患而無一功德,細細思之並不難了知。即知其過患則不可隨它而轉。即已得戒修沙門行住寺院中則有叁種基本應修,總修學處的叁種基本謂:長淨、夏安居、解夏自恣。其須修之因,以其能增長學處淨諸罪垢,令法清淨。長淨半月半月的十五日 作,以其界限明了不易忘記,且時日吉善福德較大。若長逾半月則易忘罪墮,太短又妨讀誦禅思。長淨又可分爲寂止長淨與相順長淨兩種,相順長淨依其功能又分調和、除害、吉祥、十四、十五等五種。所謂相順長淨就是時、友、儀軌等須相順,按時的長淨如前所說,吉祥長淨則隨宜而作。相順長淨之體,是因《別解脫戒經》有五種讀誦方式,然而不論哪一種,都需心中憶持後不謬不誤誦出,沒有看著書本讀出的作法,安居等儀軌也如是。長淨羯磨並不就是長淨,長淨羯磨是白一羯磨,解夏也同樣。一年中按時的長淨有二十四次,其中十五長淨有十八次,十四長淨有六次。解夏自恣日的長淨是另外算的,攝在解夏中。夏季安居是因爲夏季多雨濕熱,多生諸蟲,若勤外出多損他命,爲免譏嫌故于夏季誓守六誓。此六誓就是不逾所誓之界、不起诤、于夏季勤聞思、修治破敗的房舍、于此處長住、不破安居。安居的時間依佛所製爲藏曆的六月十六日起爲安居,七月十六日起爲後安居,如同今日無比的吉祥噶丹教法 所行。而吉祥薩迦派則有藏曆五月十六爲前安居的作法,究其原因則是說如今的時間比佛製戒時的月曆提前了一個月的緣故,而戒律須隨順地域與時間,因而認爲這樣可以。然而世界上有些地方唯有夏季,而有些地方唯有冬季,那麼也應有些一直安居,而有些不用安居了,結合佛製安居的初衷似乎此說可以成立,然而合不合理已無細辨的必要,如今有的就是這兩種作法了。解夏自恣的時間是自前後安居結夏起安居叁個月後,在藏曆九月十五或十月十五按時解除禁製,在此之前若有特殊的因緣也可以解夏,但不是按時的解夏,其所承許等後與前同。所謂解夏自恣,是指在夏安居中所犯罪墮憶念發露忏悔、分配所得物品並解除禁製之義。有罪墮解夏與物品解夏兩種。解夏後必須巡域一周,張列羯絺那衣 則有未實行。比丘具足戒等羯磨若要無過圓滿而成,須羯磨僧衆具足叁相:足數、合格、離二種不和合。足數則是須十一比丘,十一中有足五足十兩種如前所說。這些比丘還須合符十五種條件:不是在正作羯磨時臨時拉來,不能是女人等非境,不能有與同欲者 ,不能有犯他勝罪者,不能在未得具足戒者,不能有曾犯無間罪 者,無惡見者,非別部者,非不同羯磨者,非學處錯謬者等《根本說一切毗奈耶事》中所說的十種,以及《律上分》中所攝的界、相、叁寶等叁無異,此外還有住普通身,具叁名言,共十五種。二不和合指的是僧衆不共集而不合,以及集而複退而不合。和尚也須具足十五種條件:堅固之支謂戒臘清淨具足十五歲,善巧之支謂精通戒律,尊重之支謂戒慎防性罪遮罪無有染犯,以及十二種利益支具悲,具忍,內眷清淨,勤以法及財利益,同戒同見,善于說法、能解其義、住智自性,爲常人身,住地自性等。羯磨阿阇梨須具十一條件:除比丘六法外再加不入非法,具慈悲心,能令受戒者生信,和尚以辭委任,羯磨辭無謬誤。比丘六法謂同具足戒同見,善說法能解義住智自性,是常人身,住地自性。

  十叁種生活資具謂僧伽梨、郁多羅僧、安陀會等叁衣不得離身,僧祇支 及副僧祇支二,裙及副裙二,尼師壇 ,夏衣 ,覆瘡衣,剃發衣,拭面巾等。這些的度量,長寬中叁法衣大的長五肘、寬叁肘,小的則長寬均爲前之半。此二之間則爲中。安陀會則長四肘寬兩肘,或能繞身叁匝之量亦可。僧伽梨爲二十五條至九條,橫截五幅半到七幅,郁多羅僧爲七條至五條,橫截叁幅半,安陀會五條,橫截兩幅半。物品加持成就後長寬二者都須足肘。裙及副裙形製如安陀會,僧祇支及副僧祇支如郁多羅僧,拭面巾周圍一肘,夏衣不逾長六肘寬叁肘,覆瘡衣同此量。剃發衣長叁肘寬二肘半。敷具不可長叁肘而爲兩肘半,寬二肘六指。大布長九肘寬叁肘十八指。肘有身肘、手肘、微肘叁種,身肘爲身量的七分之二,微肘呢,有頌曰:極微及鐵水,兔羊象謂塵,虮虱至稞麥,七倍爲一指,廿四爲一肘。自身與如來身量相等也不可同如來法衣之量而作,作者得墮罪。如來法衣之量長如如來十搩手,寬六搩手。如來的一搩手等同我們平常人的兩肘。十叁資具若任一有余,則須作余資具加持後方可持有,而且必須是爲了自己的和尚阿阇梨等的緣故方可持有。若有兩件以上剩余則須作需用資具加持才可持有。其持有之理,是爲了他人之需而持方可,而持之須能利他。資具中有細物呢,還有坐墊、腰帶、帽子、鞋、缽套、網兜等。較諸在家與外道出家劣衆特勝的用器就是須托缽,它的材質、形狀、顔色、大小之量必須了知。材質爲泥、鐵或石製,形如半卵,顔色爲應如烏鴉的眼睛一樣純黑,其大小應能盛六把熟米、兩把菜。滿把九把是其容量的下限,十八把爲其容量上限。前說的大小是其下限。

  長淨、安居、解夏叁事在實踐時,請務必須詳觀叁事儀軌後,依之而行。

  此小書主要講述了調伏律之大,出家的功德,護戒的功德,不護戒的過患等,爲便利故將諸大經論中此諸內容類編一處,還述及印藏出家戒統傳承,介紹了當今吉祥格魯派出家及受具足戒的法規叁根本行持的方法,從頭至尾都是出于美好的發心,希望能利益諸讀者的心。

   此書由嘉絨赤覺仁波切勸請,嘉絨堪素阿旺騰確 著于2003年。善妙增長!

  

  附:比丘資具

  僧伽梨:有二十五條,橫截五幅半,表憶念不忘八正道、七覺支、十力,四邊押幅表示憶念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總成叁十七菩提分法。

  

  郁多羅僧:有橫截叁幅半,表憶念不忘七覺支及以其爲體的定等。

  

  安陀會:有橫截兩幅半,表憶念不忘五力。比丘資具衣等總有十叁種。

  

  敷具:四邊押幅表憶念四念住,橫截成兩幅半又表憶念四正斷、四神足。

  

  缽:資具粗惡,平等乞食,少欲知足,表憶念斷除二邊行沙門法。釋迦世尊手中托缽除表此義外,缽中甘露盈滿表心中功德圓滿,即外現寂靜調伏的比丘相,內則功德支分全部圓滿。

  

  濾水囊:是爲了飲水時不傷害眼睛看不到的微細衆生。佛的教法離不開慈悲,不害水中的微細衆生正是慈悲精神的體現。

  

  錫杖:錫杖有叁段表叁學,中以松木製成是心續正直而調柔之相,底尖有結表斷惡趣門,下有七邊表七菩提分,上有八邊表八正道,頂有四角表四谛,每角有叁環成十二數表十二分教,有二塔表智慧方便及二身,代表全圓的因果道分。鐵鈎表能作引導衆生至解脫的事業,錫杖的形狀就是爲了憶念不忘這些教法。

  

  

  

《遍益明鏡——勸勉修習聖教根本調伏正法》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