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過失的。如果我覺得這一切不是自性空,一切法都不能成立。所以說:「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就是因爲這一切法是自性空的,所以一切法都能成立;倘若一切法不是自性空,那麼一切都不成。不是自性空,就不用互相觀待了,就不存在了,也不會有生滅。
「汝今自有過,而以回向我。」你跟我講的這些诤論,所指我的過失,實際上是你的過失,而並非我的。「如人乘馬者,自忘于所乘。」你自己有那麼多的過失,反而把自己的過失推到別人,就像你騎著馬,忘記自己所騎,然後騎著馬找馬。
「若汝見諸法,決定有性者,即爲見諸法,無因亦無緣。」假使諸法有自性(諸法包括有爲法及無爲法),那麼這些有爲法及無爲法就不用觀待而能成立,不用觀待,就沒有因緣了。「即爲破因果,作作者作法。」這樣的話,因果就不成立了,假使因果不成立,觀待不成立,行事、行者、行處也不成立了。「亦複壞一切,萬物之生滅。」這一些都沒有,萬物之生滅也跟著沒有了。生滅也沒有了,因果也沒有了,假使有自性的話,這一切都不成立。
「衆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爲是假名,亦是中道義。」龍樹菩薩講空性的道理,最主要是因緣生法,由緣起而安立空。假名如何成立呢?因由緣起觀待而成立假名。緣起的意思分許多種,由因而生果的緣起方式是一種,就是由因生果,依因緣而産生,這是下部安立的。又有一種緣起的解釋方式,是由支體安立和合體,這種的觀待方式,也屬于緣起的一種,最主要就是自續所講的緣起。包涵一切法,由支體觀待和合體,和合體觀待支體,互相的觀待的緣起。
假使法是實有存在的,從境那一方面産生,應該要找得到,而且尋找的那個智慧也可以找得到,找不到就遮住了,不是從境那一方面産生。但是找不到並不是這一法不存在,這一法還是有作用。雖然沒有找到並不是說受到理智的損害,不能被理智所堪忍,理智不會給它損害的。雖然理智沒有找到從那一方面而産生,理智遮擋從那一方面産生的存在。雖不是從境那一方面産生,它是有作用,存在方式唯有依分別心名言安立。這種分別心,假使你再找,等于是你的分別心、我的分別心,還是一百個人的分別心,還是過去的分別心,現在的分別心,未來的分別心,這樣找時又找不到。這種分別心是如何安立的呢?就是大家共同認許,如此而已。所以唯分別心所安立、唯名所安立,這是立名處和取名識之間的觀待,就是立名處和取名識之間觀待的關系,所以是緣起,唯分別心所安立的,它是假名的。就是因爲它是假名、唯名而取的,所以沒有從那一方面産生,斷了常邊;因爲觀待的緣故,所以它是有、有作用,斷了斷邊,離二邊入中道。
「亦是中道義」。
有位上師在蓮花贊的偈頌裏曾經說過:空和緣起之間的關系,並非是無常和剎那幻滅之間的關系。我們說剎那轉換是無常的定義,無常是它的名相也是它的性相。性空和緣起之間沒有名相和性相的關系,空性也並非是緣起的境,緣起也不是性空的識,沒有境和識之間的關系(就是所緣和能緣之間的關系),也沒有所诠和能诠之間的關系,也沒有在直接了解空性的當下馬上可以讓你了解緣起。當你在證空的當下,直接看到空性(無二相),如果會暗示緣起,會隱義緣起的話,這樣空性會變成非遮,並非是無遮,所以它們之間沒有這種關系。空就是完全遮擋(不現世俗相),並不會暗示任何的緣起法。
所以空性和緣起之間沒有這四種關系:(一)性相和名相。(二)能緣和所緣。(叁)能诠和所诠。(四)直接了解之後暗示緣起,以及直接了解緣起暗示空性。
法可以分兩種(一)遮遣法(二)成立法。何謂遮遣法呢?就是遮擋某法的成立。遮擋某法:如非瓶子,「非瓶」這字遮擋瓶子,所以非瓶是遮遣法。遮遣法又可分兩種:(一)無遮。(二)非遮。非遮和無遮之間的差別,是當語言文字遮去了某法之後,仍舊隱示其它的法成立,就是非遮;這種非遮法大致上可以分四種:(一)直接暗示。(二)間接暗示。(叁)馬上就可以讓你了解。(四)直接和間接兩個都可以暗示。就好比「無我」,這個就間接可以讓你了解,直接也可以讓你了解有「無我」這個辭。這四種直接可以暗示成立法,是屬于遮遣法。但它遮擋某法之後可以直接暗示某種成立法。如:沒有山的平原。直接讓你了解平原,遮去了山,所以是直接暗示了,直接讓你了解成立法。直接和間接兩個都是,如:胖子晚上不吃飯。就表示他中午吃飯了,這我們可以知道的。胖子不吃晚飯但他不是瘦子。這就是直接和間接兩個,胖子不吃晚飯但是他不瘦。馬上可以讓你了解的,如:這個人是王族和婆羅門族兩者之中,但他不是婆羅門族。這句話就是馬上可以讓你了解他是王族。空性是無遮,遮去自性不會引發任何的成立法。這是龍樹菩薩以及所有的中觀論師共同承認的。空性是無遮法,如果了解空性之後,會暗示緣起的話,那空性就變成非遮法,就不會成爲無遮法。空性藏文直接翻過來就是法性,以法性這兩個字來說,雖然沒有任何的遮字,沒有任何的空,我們說這是遮遣法,因爲我們見到法性的時候,就遮了自性有。
性空和緣起之間,並非是名相和性相的關系,假使緣起是空性的性相,那麼了解緣起的意識就了解性空。換句話說,了解瓶子是由因緣而生的智慧,就要了解性空;如同了解幻滅的性質就要了解無常一樣。假使空性和性空是所诠和能诠的關系,則跟剛剛一樣的損害,因爲講空性的這個語言並沒有講到性空。假使直接了解性空而暗示緣起,那也不行,因爲所有的中觀論師認爲空性是無遮的,並非是非遮。我對無遮的感覺是怎麼樣?我覺得如我們小時候都很怕鬼,當你在生起畏懼鬼的畏懼心態時,有個人說:沒有鬼!就這麼簡單,沒有鬼就沒有鬼,馬上不會産生畏懼的心態了。雖然沒有鬼喔!奇怪,就有一個很奇怪的東西存在;雖然沒有鬼,但是馬上會隱義一個東西出來。空性並非如此,就是沒有自性,就像刀子切瓜,切下就分開,幹淨利落。沒有自性就沒有自性,並非還有其它的。
現在由緣起的道理來了解性空,當然緣起的道理是愈來愈深,剛開始我們所了解的緣起道理是粗分的,因緣而産生。以這種道理來認識何謂是緣起,慢慢的透過經典上說明的與自己的經驗,自己思惟、猜測,這時對緣起的道理感受就愈來愈深。但對緣起的道理感受愈來愈深的時候,對境上的真實執著,就愈來愈減小了,有一天你完全徹底的了解緣起之後,境上那種獨立真實的就遮擋了,那就是證空的意思。所以性空能現緣起、緣起能現性空,唯有中觀論師才有辦法,除此之外沒有其它人可以現起。中觀論師如何以性空現緣起,緣起現性空呢?就是首先他了解諸法是緣起相,在了解緣起相的當下,不需要依其它的因緣,馬上可以想到這些是虛幻的、無自性的,馬上就可以想起來,這種就是緣起現性空。
自性的意思,就是不需要觀待的,不需要依靠其它,不受他人控製的,不由因緣而産生的,這是自性的道理。倘若了解需要觀待的,這種自性執就可以破除了,觀待和不觀待不只相違,而且是正對立的,雖然一和二,是相違但不是正對立的,但是一和不是一就正對立了。同樣的道理,觀待和不觀待,互相依靠和互相不依靠,緣起和非緣起之間,不只是相違而且是正對立。所以當你了解這是觀待的時候,不是觀待的這種執著,馬上就可以破除了。因此,了解到緣起和自性是完全相違的,假使你透過緣起的道理,能破除自性,在破除自性的當下,你不需要透過其它的因緣,你馬上可以想到這是緣起。
章嘉仁波切曾經說過,我們現在看到的這一切法、這些事相,都會有變化的。以外在的山河草木,以及四季的變化;內在我們的思想,亦有相當多的變化,這些變化是誰讓它産生的?因此不變的自己、獨立的、真實的,是不存在的。所以一切法隨時都在變化,就是因爲本身不是獨立的、不是真實的、不是不變的,是互相觀待的,所以才會産生變化。因爲不觀待、真實的、獨立的,不在這一法自性上存在,不在這一法的性質上存在的緣故,所以産生變化。
空並非沒有,它是緣起的意思;因爲緣起而自性空,因爲空所以緣起,不是緣起的法是不存在的。所以,「衆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爲是假名,亦是中道義。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這兩句偈頌要好好的思惟,這是中論最重要的根本理論。
要了解中觀應成的空性時,雖然下下部和上上部的說法不相同,而且有很大的差別。但是由了解下下部的宗義,對于上上部的宗義是有很大幫助的。在了解上上部宗義之前,我覺得分別心和非分別心,首先要認識,這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在唯識裏面解釋到分別心和非分別心,對持境及見的方面,我們要了解何謂是「有」,就是證量(所持的意識)所緣,證量所緣是「有」的定義。
「有」就是:有一法由證量持這一法,這一法就是存在、就是有。所謂法是有的,不只是意識所現就存在,而意識是要證量,證量所現才算是有。換句話說,持著這一法的意識是證量,對于這所持境是不顛倒的,那這一法是有的,所持的意識就稱爲證量。至于證量所持的法是正確的、是不顛倒的,這要誰來證明呢?就是說境是存在的,由意識所持、證量所持安立的境是有的。現在這個「識」是誰去證明是有的、是不顛倒的呢?立自證分的人…
《中觀正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