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观正见▪P10

  ..续本文上一页过失的。如果我觉得这一切不是自性空,一切法都不能成立。所以说:「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就是因为这一切法是自性空的,所以一切法都能成立;倘若一切法不是自性空,那么一切都不成。不是自性空,就不用互相观待了,就不存在了,也不会有生灭。

  

   「汝今自有过,而以回向我。」你跟我讲的这些诤论,所指我的过失,实际上是你的过失,而并非我的。「如人乘马者,自忘于所乘。」你自己有那么多的过失,反而把自己的过失推到别人,就像你骑着马,忘记自己所骑,然后骑着马找马。 

   「若汝见诸法,决定有性者,即为见诸法,无因亦无缘。」假使诸法有自性(诸法包括有为法及无为法),那么这些有为法及无为法就不用观待而能成立,不用观待,就没有因缘了。「即为破因果,作作者作法。」这样的话,因果就不成立了,假使因果不成立,观待不成立,行事、行者、行处也不成立了。「亦复坏一切,万物之生灭。」这一些都没有,万物之生灭也跟着没有了。生灭也没有了,因果也没有了,假使有自性的话,这一切都不成立。

  

   「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龙树菩萨讲空性的道理,最主要是因缘生法,由缘起而安立空。假名如何成立呢?因由缘起观待而成立假名。缘起的意思分许多种,由因而生果的缘起方式是一种,就是由因生果,依因缘而产生,这是下部安立的。又有一种缘起的解释方式,是由支体安立和合体,这种的观待方式,也属于缘起的一种,最主要就是自续所讲的缘起。包涵一切法,由支体观待和合体,和合体观待支体,互相的观待的缘起。

   假使法是实有存在的,从境那一方面产生,应该要找得到,而且寻找的那个智慧也可以找得到,找不到就遮住了,不是从境那一方面产生。但是找不到并不是这一法不存在,这一法还是有作用。虽然没有找到并不是说受到理智的损害,不能被理智所堪忍,理智不会给它损害的。虽然理智没有找到从那一方面而产生,理智遮挡从那一方面产生的存在。虽不是从境那一方面产生,它是有作用,存在方式唯有依分别心名言安立。这种分别心,假使你再找,等于是你的分别心、我的分别心,还是一百个人的分别心,还是过去的分别心,现在的分别心,未来的分别心,这样找时又找不到。这种分别心是如何安立的呢?就是大家共同认许,如此而已。所以唯分别心所安立、唯名所安立,这是立名处和取名识之间的观待,就是立名处和取名识之间观待的关系,所以是缘起,唯分别心所安立的,它是假名的。就是因为它是假名、唯名而取的,所以没有从那一方面产生,断了常边;因为观待的缘故,所以它是有、有作用,断了断边,离二边入中道。

  

   「亦是中道义」。

  有位上师在莲花赞的偈颂里曾经说过:空和缘起之间的关系,并非是无常和剎那幻灭之间的关系。我们说剎那转换是无常的定义,无常是它的名相也是它的性相。性空和缘起之间没有名相和性相的关系,空性也并非是缘起的境,缘起也不是性空的识,没有境和识之间的关系(就是所缘和能缘之间的关系),也没有所诠和能诠之间的关系,也没有在直接了解空性的当下马上可以让你了解缘起。当你在证空的当下,直接看到空性(无二相),如果会暗示缘起,会隐义缘起的话,这样空性会变成非遮,并非是无遮,所以它们之间没有这种关系。空就是完全遮挡(不现世俗相),并不会暗示任何的缘起法。

  所以空性和缘起之间没有这四种关系:(一)性相和名相。(二)能缘和所缘。(三)能诠和所诠。(四)直接了解之后暗示缘起,以及直接了解缘起暗示空性。

  

   法可以分两种(一)遮遣法(二)成立法。何谓遮遣法呢?就是遮挡某法的成立。遮挡某法:如非瓶子,「非瓶」这字遮挡瓶子,所以非瓶是遮遣法。遮遣法又可分两种:(一)无遮。(二)非遮。非遮和无遮之间的差别,是当语言文字遮去了某法之后,仍旧隐示其它的法成立,就是非遮;这种非遮法大致上可以分四种:(一)直接暗示。(二)间接暗示。(三)马上就可以让你了解。(四)直接和间接两个都可以暗示。就好比「无我」,这个就间接可以让你了解,直接也可以让你了解有「无我」这个辞。这四种直接可以暗示成立法,是属于遮遣法。但它遮挡某法之后可以直接暗示某种成立法。如:没有山的平原。直接让你了解平原,遮去了山,所以是直接暗示了,直接让你了解成立法。直接和间接两个都是,如:胖子晚上不吃饭。就表示他中午吃饭了,这我们可以知道的。胖子不吃晚饭但他不是瘦子。这就是直接和间接两个,胖子不吃晚饭但是他不瘦。马上可以让你了解的,如:这个人是王族和婆罗门族两者之中,但他不是婆罗门族。这句话就是马上可以让你了解他是王族。空性是无遮,遮去自性不会引发任何的成立法。这是龙树菩萨以及所有的中观论师共同承认的。空性是无遮法,如果了解空性之后,会暗示缘起的话,那空性就变成非遮法,就不会成为无遮法。空性藏文直接翻过来就是法性,以法性这两个字来说,虽然没有任何的遮字,没有任何的空,我们说这是遮遣法,因为我们见到法性的时候,就遮了自性有。 

   性空和缘起之间,并非是名相和性相的关系,假使缘起是空性的性相,那么了解缘起的意识就了解性空。换句话说,了解瓶子是由因缘而生的智慧,就要了解性空;如同了解幻灭的性质就要了解无常一样。假使空性和性空是所诠和能诠的关系,则跟刚刚一样的损害,因为讲空性的这个语言并没有讲到性空。假使直接了解性空而暗示缘起,那也不行,因为所有的中观论师认为空性是无遮的,并非是非遮。我对无遮的感觉是怎么样?我觉得如我们小时候都很怕鬼,当你在生起畏惧鬼的畏惧心态时,有个人说:没有鬼!就这么简单,没有鬼就没有鬼,马上不会产生畏惧的心态了。虽然没有鬼喔!奇怪,就有一个很奇怪的东西存在;虽然没有鬼,但是马上会隐义一个东西出来。空性并非如此,就是没有自性,就像刀子切瓜,切下就分开,干净利落。没有自性就没有自性,并非还有其它的。

   现在由缘起的道理来了解性空,当然缘起的道理是愈来愈深,刚开始我们所了解的缘起道理是粗分的,因缘而产生。以这种道理来认识何谓是缘起,慢慢的透过经典上说明的与自己的经验,自己思惟、猜测,这时对缘起的道理感受就愈来愈深。但对缘起的道理感受愈来愈深的时候,对境上的真实执着,就愈来愈减小了,有一天你完全彻底的了解缘起之后,境上那种独立真实的就遮挡了,那就是证空的意思。所以性空能现缘起、缘起能现性空,唯有中观论师才有办法,除此之外没有其它人可以现起。中观论师如何以性空现缘起,缘起现性空呢?就是首先他了解诸法是缘起相,在了解缘起相的当下,不需要依其它的因缘,马上可以想到这些是虚幻的、无自性的,马上就可以想起来,这种就是缘起现性空。

   自性的意思,就是不需要观待的,不需要依靠其它,不受他人控制的,不由因缘而产生的,这是自性的道理。倘若了解需要观待的,这种自性执就可以破除了,观待和不观待不只相违,而且是正对立的,虽然一和二,是相违但不是正对立的,但是一和不是一就正对立了。同样的道理,观待和不观待,互相依靠和互相不依靠,缘起和非缘起之间,不只是相违而且是正对立。所以当你了解这是观待的时候,不是观待的这种执着,马上就可以破除了。因此,了解到缘起和自性是完全相违的,假使你透过缘起的道理,能破除自性,在破除自性的当下,你不需要透过其它的因缘,你马上可以想到这是缘起。

   章嘉仁波切曾经说过,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一切法、这些事相,都会有变化的。以外在的山河草木,以及四季的变化;内在我们的思想,亦有相当多的变化,这些变化是谁让它产生的?因此不变的自己、独立的、真实的,是不存在的。所以一切法随时都在变化,就是因为本身不是独立的、不是真实的、不是不变的,是互相观待的,所以才会产生变化。因为不观待、真实的、独立的,不在这一法自性上存在,不在这一法的性质上存在的缘故,所以产生变化。

   空并非没有,它是缘起的意思;因为缘起而自性空,因为空所以缘起,不是缘起的法是不存在的。所以,「众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这两句偈颂要好好的思惟,这是中论最重要的根本理论。

   要了解中观应成的空性时,虽然下下部和上上部的说法不相同,而且有很大的差别。但是由了解下下部的宗义,对于上上部的宗义是有很大帮助的。在了解上上部宗义之前,我觉得分别心和非分别心,首先要认识,这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在唯识里面解释到分别心和非分别心,对持境及见的方面,我们要了解何谓是「有」,就是证量(所持的意识)所缘,证量所缘是「有」的定义。

   「有」就是:有一法由证量持这一法,这一法就是存在、就是有。所谓法是有的,不只是意识所现就存在,而意识是要证量,证量所现才算是有。换句话说,持着这一法的意识是证量,对于这所持境是不颠倒的,那这一法是有的,所持的意识就称为证量。至于证量所持的法是正确的、是不颠倒的,这要谁来证明呢?就是说境是存在的,由意识所持、证量所持安立的境是有的。现在这个「识」是谁去证明是有的、是不颠倒的呢?立自证分的人…

《中观正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因果明镜论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