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間接的相違。正相違就是直接的,不是一就是非一,這種叫正相違,就叫滅叁輪之分法。
現在西方科學家經過仔細研究之後,他們認爲沒有一個是正相違的東西,也就是滅叁輪之分法,就是不可能正相違。他們最主要是由量子力學來證明,沒有正相違的道理。他們是用一法呢?還是用兩法來做爲解釋呢?這點我也不是很清楚。倘若他們能實際證明這一點,那我們佛教所講的正相違,倒是要思考一下了,因爲中論最主要就是以正相違的道理,不是這個,就是自性有,就是以這種方式破除自性有,假使沒有正相違,我們在思惟這一法時,是這個或不是這個,我們無法做決定。
在中國佛教裏面有沒有承認一種正相違,或是其它宗教,有沒有承認說正相違的法是存在的,不是一、就是非一,這種學說有沒有人承認?不是瓶子就是非瓶子,只有這兩個,除此之外沒有其它的部份。有無此種說法?
倘若無自性是存在的,無自性就並非名言識損害的,無自性是聖言識尋求時,找到的並非是名言識所安立的,所以名言識也不會損害到無自性,無自性以名言識來講不會證得無自性的。什麼意識才會證得無自性呢?就是理智,也就是觀察勝義的理智,才會證得無自性的。
空性是有的,由那一種意識安立呢?就是以勝義識,也就是勝義的理智才能堪忍空性是存在的,因爲名言識無法破除自性有的緣故,無自性也不是由名言所安立的。倘若自性是沒有的,它本身又是不存在,那自性就是有,就像負負得正一樣。倘若沒有自性,那就是有自性了,在回诤論裏講到,倘若無自性不存在,那就是有自性了。
有位西藏的專家回答說:觀察勝義的理智,並不安立並不持無自性是存在的,也並不持無自性,並不持空性。爲什麼呢?因爲唯有在遮擋自性時成爲理智而已,所以理智不會執著任何的性、任何的相。這是一位西藏的專家曾經這樣講。這時候宗大師回诤了:倘若你說理智不持空性,那麼講空性的這個語言,它也不講空性了,因爲它是爲遮自性時而安立的語言,這語言的所诠就沒有自性了;假使講空性的語言,不講空性的話,導師釋迦牟尼佛所講的無自性的法,所轉的無自性的*輪,以及講中觀正見的這些論典,也不是所诠空性了。是爲遮自性當下而安立的,就不講空性了,理智就不了解空性?
一般凡夫如同前幾天曾經講過,執著境的時候,有叁種方式:(一)認爲境是自性有而執著。(二)不管境是否有自性,他只是執這個境。(叁)認爲境是沒有自性,以這種方式而執著。現在要破除執著境有自性的執著,需要與它百分之百相違的了解境是無自性的智慧,才能破除第一種執著。我們無法以第二種,就是對境是自性、無自性,只是執著境的智能,不可能違害第一種執著境是自性有的執著,唯有靠境是沒有自性的智慧,才能違害第一種的執著。
當證得證空比量唯有遮除自性的當下,就在遮點融入這個境當中,這種持空的方式而已,除此之外,沒有任何證空比量的證空的方式。假使認爲證空是境,證空比量在這點證空,那就有了距離感,那就不算真正的證空。若說證空比量證空的當下,認爲我在證空、我所證的是空性,這樣是錯誤的,也不算證空。這樣會有危險,因爲當你了解、當你覺得現在所證得的空性是空性的話,空性的異共相就産生,當空性的異共相産生時,這種異共相就是真實的相,就是自性相了,會認爲這是自性有,又會執著是真實的,這是危險的。何謂證空?就是在遮擋自性的當下,這種的持著方式是證空比量證空的方式。所以講到小苗不是自性有,小苗的自性是可以破除的。不只如此,小苗的自性是沒有的,它本身是真實的這一點,也是可以破除的。但是小苗是自性的、或非自性的,這兩個是無法破除的。因爲了解小苗,在破除小苗是自性有的當下,所得到的是小苗是無自性。所以小苗是有自性又是無自性,這兩個無法破除。
又有個诤議就是說:倘若沒有自性是由觀察勝義的理智所執著、所堪忍的話,沒有自性是存在的東西,必須要透過理智堪忍,因爲有自性和沒有自性是正相違,這是外道的說法。我們內道如何反應呢?他們說倘若理智了解苗是無自性的,應該還要了解苗是無自性的法是存在的,假使了解苗的空性是存在,這種的理智它在尋找苗的空性是有、還是無的時候,會找到苗的空性是有的,那末苗的空性是有,本身就變成真實有了。因爲理智可以找得到,這是問題。于是宗大師如何回答呢?當了解苗是無自性的智慧是如何了解呢?就是遮擋苗的自性當下,就是這樣子而持著苗的空性而已。除此之外沒有說:我在持著苗的空性!我在持著苗的無自性!並不會這樣執著。不錯,他在持苗的空性,但是他並不知道自己在持苗的空性,這需要其它的意識才能了解,以這種證空的比量知道空性。所以在證空當下是唯有遮擋自性而證空,並非說是空性是有和無的這種差別證空,所以空性是完全無遮的,只是完全遮擋而已,並不會排斥任何的成立法。
當理智了解空性時,他會覺得空性是存在的嗎?那末,空性就不是無遮,變成是非遮;因爲在遮遣自性之後,還會顯現存在的東西,所以變成理智的所了境,是非遮法。但是理智的所了境唯有無遮法,沒有非遮法。所以理智在了解空性的時候,不會執著空性是有或者沒有。但是理智在了解空性之後,由理智的力量,以後會了解空性是存在的,因爲當初的理智了解了空性,這是以後我們可以體會的,空性是有的。但是有位外道說:當理智直接了解空性之後,空性是存在的這一點,自然就會知道;理智直接了解空性,但也間接了解空性是存在,這是外道的問題。
假使外道認爲理智直接了解空性,間接了解空性是存在,那末空性就變成非遮法了,用這種道理破除外道的問題,我們自己所立的宗是什麼呢?當理智了解空性之後,不用再經其它的正理,自然可以知道空性是存在的,因此不用其它的理由,就可以破除空性是不存在的執著,因而了解空性是有的。這一點是依靠以前了解空性的理智所産生的,就好比我們了解聲音是無常的正理;能了解聲音是無常,不用其它的理由,自然就可以了解聲音是常的常執,是顛倒執。由證量之力所了解以及證量的間接了解(不顯現而了解),這兩個是有差別的。在了解無自性的智慧,也就是了解空性的理智,不會顯現無自性是存在的。倘若理智在證空比量的當時,破除空性是不存在的執著,這個理智要了解空性的存在是不可能的。但是由了解空性的理智的力量,後來可以破除空性是不存在的執著,不用其它的理由,就可以了解空性是存在的,是由理智的力量而産生的。所以就是由正理之力而了解,並非由正理間接了解意思。
月稱菩薩不認爲理智了解空性是存在這一點。倘若理智尋找空性,能證得空性是存在,那麼空性是存在本身就變成真實有、變成自性有了,而且月稱也不承認有自證分。如何來了解何謂正量呢?以應成來講,證量就是不錯亂的識,也就是不顛倒識,稱爲是證量。但是應成之下就是自續以下,他們認爲證量的定義是新證不欺诳之識,他們多加一個「新證」,剛開始證悟的意思,新證不欺诳之識就是證量的定義。爲什麼要講新證的原因,是因爲他們認爲一切法都是自相有,由自相所産生的相,而認爲是正量,它的意思是由自相所産生相而安立爲證量,因此他們認爲這個意識是新證。至于新證本身的名辭,爲何要多加一個「新」我也不清楚。應成認爲證量,如世間人講到證量,是不欺诳的意思。所以證量的定義就是不欺诳的識就好了,何必又要多加一個新證,所以認爲不欺诳之識,就是證量的定義。現識所産生的再決識也算是證量,因爲它是不欺诳的識,所以再決識也是證量。
爲何下部認爲證量一定是新證的原因,是因爲他們認爲再決識是由以前的證量的力量,而使再決識再持這個境,但是證量就不同了,證量是以自己的力量持這個境。所以證量一定是新證,再決識就不一定是新證。因爲再決識是靠以前的意識的力量,而持它的所持境。
至于欺诳和不欺诳和錯亂識有差別的,就像持聲音無常的比量,證得聲音是無常的比量,還看到聲音的自相。認爲是看到聲音是無常的自相,以聲音是自相的相而言,這個比量是欺诳的、是錯亂的,但是比量所持著,最主要就是聲音是無常的,所以所持和實際是相符相合,以此而言,是不欺诳的,所以不欺诳可以用許多的角度來解釋, 。
因爲證量的定義是不欺诳之識,所以再決識也可以認爲是證量,不只如此,比量也可以稱爲現量。以應成來講,他們的不同就是分別識的正量也就是比量,比量也可以稱爲是現量。因爲不管是任何的意識對自己的所入境一定是現量,因爲他不管看到任何的境,就會看到境的相。以相而言,相對這個意識是現前分,不算是隱蔽分,因此對于所現的相來講是現量。所以一切
的意識,就是連實質的無明,對自己的所入境有自性的相而言也是現量;因此,一切的意識對自己的所入境都是現量。
現在接下講一段最主要的答案,他如何回答呢?當這修行者了解一切法是無自性,自己親身體會時,爲什麼還要調查、觀察空性是不是有,用不著。因爲他自己已經親身體驗到了,就不用再觀察空性是有、是無,不用再由其它理由來說明空性是有、是無。所以由理智的力量,以後可以破除空性是不存在的執著,而了解空性是存在的,不需要其它的理由。通常我們說有是現前分,空性是隱蔽分,但是空性是存在的是現前分。如同說無常是隱蔽分,聲音及青色卻是現前分。但是聲音及青色是無常的,卻是隱蔽分,同樣的道理。
剛剛我們解釋理智所了解的是空性,不會了解空性是存在的,但是由理智的力量,以後可以了解空性是存在的,這…
《中觀正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