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观正见▪P12

  ..续本文上一页)间接的相违。正相违就是直接的,不是一就是非一,这种叫正相违,就叫灭三轮之分法。

   现在西方科学家经过仔细研究之后,他们认为没有一个是正相违的东西,也就是灭三轮之分法,就是不可能正相违。他们最主要是由量子力学来证明,没有正相违的道理。他们是用一法呢?还是用两法来做为解释呢?这点我也不是很清楚。倘若他们能实际证明这一点,那我们佛教所讲的正相违,倒是要思考一下了,因为中论最主要就是以正相违的道理,不是这个,就是自性有,就是以这种方式破除自性有,假使没有正相违,我们在思惟这一法时,是这个或不是这个,我们无法做决定。

   在中国佛教里面有没有承认一种正相违,或是其它宗教,有没有承认说正相违的法是存在的,不是一、就是非一,这种学说有没有人承认?不是瓶子就是非瓶子,只有这两个,除此之外没有其它的部份。有无此种说法?

   倘若无自性是存在的,无自性就并非名言识损害的,无自性是圣言识寻求时,找到的并非是名言识所安立的,所以名言识也不会损害到无自性,无自性以名言识来讲不会证得无自性的。什么意识才会证得无自性呢?就是理智,也就是观察胜义的理智,才会证得无自性的。  

   空性是有的,由那一种意识安立呢?就是以胜义识,也就是胜义的理智才能堪忍空性是存在的,因为名言识无法破除自性有的缘故,无自性也不是由名言所安立的。倘若自性是没有的,它本身又是不存在,那自性就是有,就像负负得正一样。倘若没有自性,那就是有自性了,在回诤论里讲到,倘若无自性不存在,那就是有自性了。

   有位西藏的专家回答说:观察胜义的理智,并不安立并不持无自性是存在的,也并不持无自性,并不持空性。为什么呢?因为唯有在遮挡自性时成为理智而已,所以理智不会执着任何的性、任何的相。这是一位西藏的专家曾经这样讲。这时候宗大师回诤了:倘若你说理智不持空性,那么讲空性的这个语言,它也不讲空性了,因为它是为遮自性时而安立的语言,这语言的所诠就没有自性了;假使讲空性的语言,不讲空性的话,导师释迦牟尼佛所讲的无自性的法,所转的无自性的*轮,以及讲中观正见的这些论典,也不是所诠空性了。是为遮自性当下而安立的,就不讲空性了,理智就不了解空性?

   一般凡夫如同前几天曾经讲过,执着境的时候,有三种方式:(一)认为境是自性有而执着。(二)不管境是否有自性,他只是执这个境。(三)认为境是没有自性,以这种方式而执着。现在要破除执着境有自性的执着,需要与它百分之百相违的了解境是无自性的智慧,才能破除第一种执着。我们无法以第二种,就是对境是自性、无自性,只是执着境的智能,不可能违害第一种执着境是自性有的执着,唯有靠境是没有自性的智慧,才能违害第一种的执着。

   当证得证空比量唯有遮除自性的当下,就在遮点融入这个境当中,这种持空的方式而已,除此之外,没有任何证空比量的证空的方式。假使认为证空是境,证空比量在这点证空,那就有了距离感,那就不算真正的证空。若说证空比量证空的当下,认为我在证空、我所证的是空性,这样是错误的,也不算证空。这样会有危险,因为当你了解、当你觉得现在所证得的空性是空性的话,空性的异共相就产生,当空性的异共相产生时,这种异共相就是真实的相,就是自性相了,会认为这是自性有,又会执着是真实的,这是危险的。何谓证空?就是在遮挡自性的当下,这种的持着方式是证空比量证空的方式。所以讲到小苗不是自性有,小苗的自性是可以破除的。不只如此,小苗的自性是没有的,它本身是真实的这一点,也是可以破除的。但是小苗是自性的、或非自性的,这两个是无法破除的。因为了解小苗,在破除小苗是自性有的当下,所得到的是小苗是无自性。所以小苗是有自性又是无自性,这两个无法破除。

   又有个诤议就是说:倘若没有自性是由观察胜义的理智所执着、所堪忍的话,没有自性是存在的东西,必须要透过理智堪忍,因为有自性和没有自性是正相违,这是外道的说法。我们内道如何反应呢?他们说倘若理智了解苗是无自性的,应该还要了解苗是无自性的法是存在的,假使了解苗的空性是存在,这种的理智它在寻找苗的空性是有、还是无的时候,会找到苗的空性是有的,那末苗的空性是有,本身就变成真实有了。因为理智可以找得到,这是问题。于是宗大师如何回答呢?当了解苗是无自性的智慧是如何了解呢?就是遮挡苗的自性当下,就是这样子而持着苗的空性而已。除此之外没有说:我在持着苗的空性!我在持着苗的无自性!并不会这样执着。不错,他在持苗的空性,但是他并不知道自己在持苗的空性,这需要其它的意识才能了解,以这种证空的比量知道空性。所以在证空当下是唯有遮挡自性而证空,并非说是空性是有和无的这种差别证空,所以空性是完全无遮的,只是完全遮挡而已,并不会排斥任何的成立法。

   当理智了解空性时,他会觉得空性是存在的吗?那末,空性就不是无遮,变成是非遮;因为在遮遣自性之后,还会显现存在的东西,所以变成理智的所了境,是非遮法。但是理智的所了境唯有无遮法,没有非遮法。所以理智在了解空性的时候,不会执着空性是有或者没有。但是理智在了解空性之后,由理智的力量,以后会了解空性是存在的,因为当初的理智了解了空性,这是以后我们可以体会的,空性是有的。但是有位外道说:当理智直接了解空性之后,空性是存在的这一点,自然就会知道;理智直接了解空性,但也间接了解空性是存在,这是外道的问题。

   假使外道认为理智直接了解空性,间接了解空性是存在,那末空性就变成非遮法了,用这种道理破除外道的问题,我们自己所立的宗是什么呢?当理智了解空性之后,不用再经其它的正理,自然可以知道空性是存在的,因此不用其它的理由,就可以破除空性是不存在的执着,因而了解空性是有的。这一点是依靠以前了解空性的理智所产生的,就好比我们了解声音是无常的正理;能了解声音是无常,不用其它的理由,自然就可以了解声音是常的常执,是颠倒执。由证量之力所了解以及证量的间接了解(不显现而了解),这两个是有差别的。在了解无自性的智慧,也就是了解空性的理智,不会显现无自性是存在的。倘若理智在证空比量的当时,破除空性是不存在的执着,这个理智要了解空性的存在是不可能的。但是由了解空性的理智的力量,后来可以破除空性是不存在的执着,不用其它的理由,就可以了解空性是存在的,是由理智的力量而产生的。所以就是由正理之力而了解,并非由正理间接了解意思。

   月称菩萨不认为理智了解空性是存在这一点。倘若理智寻找空性,能证得空性是存在,那么空性是存在本身就变成真实有、变成自性有了,而且月称也不承认有自证分。如何来了解何谓正量呢?以应成来讲,证量就是不错乱的识,也就是不颠倒识,称为是证量。但是应成之下就是自续以下,他们认为证量的定义是新证不欺诳之识,他们多加一个「新证」,刚开始证悟的意思,新证不欺诳之识就是证量的定义。为什么要讲新证的原因,是因为他们认为一切法都是自相有,由自相所产生的相,而认为是正量,它的意思是由自相所产生相而安立为证量,因此他们认为这个意识是新证。至于新证本身的名辞,为何要多加一个「新」我也不清楚。应成认为证量,如世间人讲到证量,是不欺诳的意思。所以证量的定义就是不欺诳的识就好了,何必又要多加一个新证,所以认为不欺诳之识,就是证量的定义。现识所产生的再决识也算是证量,因为它是不欺诳的识,所以再决识也是证量。

   为何下部认为证量一定是新证的原因,是因为他们认为再决识是由以前的证量的力量,而使再决识再持这个境,但是证量就不同了,证量是以自己的力量持这个境。所以证量一定是新证,再决识就不一定是新证。因为再决识是靠以前的意识的力量,而持它的所持境。

   至于欺诳和不欺诳和错乱识有差别的,就像持声音无常的比量,证得声音是无常的比量,还看到声音的自相。认为是看到声音是无常的自相,以声音是自相的相而言,这个比量是欺诳的、是错乱的,但是比量所持着,最主要就是声音是无常的,所以所持和实际是相符相合,以此而言,是不欺诳的,所以不欺诳可以用许多的角度来解释, 。

   因为证量的定义是不欺诳之识,所以再决识也可以认为是证量,不只如此,比量也可以称为现量。以应成来讲,他们的不同就是分别识的正量也就是比量,比量也可以称为是现量。因为不管是任何的意识对自己的所入境一定是现量,因为他不管看到任何的境,就会看到境的相。以相而言,相对这个意识是现前分,不算是隐蔽分,因此对于所现的相来讲是现量。所以一切

  的意识,就是连实质的无明,对自己的所入境有自性的相而言也是现量;因此,一切的意识对自己的所入境都是现量。

   现在接下讲一段最主要的答案,他如何回答呢?当这修行者了解一切法是无自性,自己亲身体会时,为什么还要调查、观察空性是不是有,用不着。因为他自己已经亲身体验到了,就不用再观察空性是有、是无,不用再由其它理由来说明空性是有、是无。所以由理智的力量,以后可以破除空性是不存在的执着,而了解空性是存在的,不需要其它的理由。通常我们说有是现前分,空性是隐蔽分,但是空性是存在的是现前分。如同说无常是隐蔽分,声音及青色却是现前分。但是声音及青色是无常的,却是隐蔽分,同样的道理。

   刚刚我们解释理智所了解的是空性,不会了解空性是存在的,但是由理智的力量,以后可以了解空性是存在的,这…

《中观正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因果明镜论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