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观正见▪P13

  ..续本文上一页是我们自己所立的宗。他宗认为理智是完全遮挡自性当下而存在的,理智不持着任何的东西,连空性也不持着,是完全遮挡的并不持着。这时候宗大师就诤论破他宗。宗大师说:「理智也持空性,也了解空性」。又有一派说:倘若空性被理智所安立的话,空性就可以被理智所堪忍,那末空性应该是真实有。这是外道说的。在此就有两派的说法。第一派说:空性应该由理智安立,不是正理安立,若是由理智所安立,空性应由理智所堪忍,假使空性由理智所堪忍,空性就变成真实有了,这是第一派的说法。第二派的说法:是理智不持任何的境,根本就没有境。什么叫理智呢?就是完全遮挡自性当中所产生的,称为理智,这同比量不一样,比量有境,理智没有境,这是第二种说法。

   这两派的宗是不成立的,为什么呢?当观察苗是否有自性和无自性的当中,所找到的是遮挡自性时,就持无自性,除此之外不会再持空性是有或无的差别。所以理智在观察苗是自性有或无之中,会遮挡自性有,所持的是无自性。但是除此之外,就是理智所安立并不一定由理智所堪忍。所以说理智安立这个法,但是理智并不堪忍这个法。

   在般若经以及龙树菩萨的论里说过:你在观察五蕴空当中就是正理,了空当中就是了知。这表示一般理智所安立和理智所堪忍不同,理智所安立并非是理智所堪忍。为什么呢?当理智在寻求苗的究竟性质时,找不到任何的,在完全找不到的当下,变成苗的究竟性质;因为找不到,所以没有找到的东西找到了,这叫理智所安立的。所安立的苗的究竟性质是找不到的,找不到的当下这就是属于苗的究竟性质。所以在观察苗的究竟性质的理智当中,找不到任何的东西,这变成苗的究竟性质,就是找到的东西。找不到并非是从那边跑出来一个东西让你去找,理智所以找不到的缘故,因为无法找到从境那边产生的一个东西出来;就是因为无法找到,所以找不到的它安立了,所以安立它找不到东西。但是再去观察这种找不到的究竟性质,以苗的空性来说,现在以理智观察苗的究竟性质,找到了就是苗的空性,苗的空性变成找的对象。以另外一个理智再去找的时候,这个空性又找不到了,因为苗的空性本身的究竟性质,寻找假义的时候找不到任何的东西;所以找不到的时候,确实安立找不到东西,找不到本身就是由理智安立的。倘若苗的空性能被理智所堪忍,那么寻找苗的空性的理智,应该要找到苗的空性才对,可是又找不到。但是寻找苗的空性的理智,又会找到空性,就会像找空性的空性理智来说,会寻找到空性,但是不会寻找到所依的空性,这是有差别的。就像空性的究竟性质是找不到的,而找不到东西,却能够安立;但是又会找到空性,所找的空性就是找不到的究竟性质而已,找不到是所依的空性。 

   以上讲到理智所安立和理智所堪忍的不同,自性有和有的差别以及无自性和无的差别,而且又讲到:「无及非无,非有及无」。这四句是完全正相违的东西,倘若无法用有的其它方式作为解释,无法知道是有或是无。开始第一句:无是非无,就是无自性的有,非无是非名言上的无,这样刚好是中道了!非有和无是非自性有也非名言无。是以自性有的这一派来讲,他们认为无自性的这一法是不存在的。非自性有又非名言无的空性本身来讲的话,也非真实的也非自性有的。倘若认为空性是真实有的,那就是不可救的。就好比胃坏了无法吃些食物,可以用药来治,但是药变成没有效时,那就没办法治了。同样的,现在拼命在遮这一切法是有自性的,最后所得到的空性变成有自性,那就没有救了,就是这个意思。

   我通常都说空性是非常重要的,如何了解空性?用什么方式了解空性呢?就是以一个世俗的「有法」,有一个连系法了解空性;因为世俗是有作用的,会给我们的利益,基、道、果三部份;以基础来讲也跟世俗缘起有关的,以道来讲也是跟缘起法有关,以果来讲也是跟缘起法有关的。但是我们错误在那一点呢?因为我们错乱、颠倒执着它的真实情况是如何呢?就是颠倒,对于悦意的这一方面,产生完全的贪,对于不悦意境产生完全的瞋。如果了解空性的道理的实际情况之后,好的就是好的,我们立刻做;坏的就是坏的,我们马上放弃。这就是为什么要了解空性的原因。了解空性之前,先要让我们了解缘起法,世俗的法,那一个是好,那一个是坏,让我们不要再错乱的意思。由此道理,我们才会修所要断的,修所要取的。那么,经由道的修持,我们才能得到佛果位,就可以好好的睡一顿。当然,我个人觉得我们所学到的空性是跟缘起法有关,就是要让我们了解实际的情况,而并非说空性好比是一个世间的主宰,教我们去崇拜。虽然空性非常重要,非常重要的,但以我个人看法,空性和缘起,缘起实际的情况是最重要的,经由空性了解实际的情况,了解何谓所断、所取之后,我们才会放弃那些所断的,才会追求这些所取的。

   昨天讲到理智安立和理智堪忍的差别。以瓶子为例,在寻找瓶子假义的理智,是找不到瓶子的。倘若找到所谓瓶子,瓶子就被理智所观察后而堪忍;因为在寻找瓶子假义找不到的时候,找不到的被找到了,这就是瓶子的究竟性质。今天我们把瓶子的究竟性质,当作寻找的对象,在找瓶子的究竟性质时又找不到,因为瓶子的究竟性质找不到,所以并非为理智堪忍;但是找不到的找到了,所以瓶子的究竟性质就被理智所安立了。

   「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

  首先讲不自生、不他生的道理。在立自宗时,龙树菩萨说诸法不自生;当然,还有佛护、清辨,月称三位对不自生的说法。首先解释数论师对自生的见解,他们认为一切有为法都是自生的。何谓自生的道理呢?数论师所说的大致上是:一切法的性质是一切法的作者是共主相,有共主相的缘故,果的性质和因的性质是一体的;因为是共主相,是一切法的性质,所以在因时有果的性质,在果时有因的性质;但是在因时,无现起明显的果,在果时才有明显的现出。他们认为因果都是共主相,只是明显和不明显的差别。科学家说我们的身体是由父母精血产生的,染色体是非常非常细微的细胞,由父亲方面和母亲方面,各取若干染色体而形成我们的身体,即使细微如头发等等各种细微特征的部分都已决定。这和数论师所解释的很相似。在因的时候有果,果和因是同性的。如以能力作为解释的话,如同说:我们的身体是由父母精血而来,精血具有产生我们身体的能力,因此而产生,所以可以用能力作为解释。在这世间,地球未形成之前,是由极微细的灰尘而产生,这种灰尘最后形成一个是有感觉的人、一个是没有感觉的石头。同样是属于虚空极微细灰尘,为什么一个会变成有感觉的人、一个会变成没有感觉的石头呢?我想这必须要有第三个因缘,就是意识、业作为解释。数论师安立在因的时候,已经圆满一切果的性质;何谓从因生果?因时的果并非明显的果,当明显的果产生的时候,就是由因而生果,这是他们所立的宗。

   佛护论师是如何破除的呢?假使在因位的时候已经圆满果,因就不会利益果,不用生果了。未现起的由因使它现起,未生由因使它生起,这是因的力量,并非因时已具有圆满果的性质。假使因时已经具有圆满果的性质,因不用再生果,生果就没有意义了。假使已经生了,再生有意义的话,可以再生、再生,生就变成无穷尽。因此佛护论师说,诸法不从自生,生无用故,生亦无穷故,诸法已有自体,若复更生,则成无用。假使已生,还要再生,就没有意义了。倘若有意义,生就变成无穷,没有结果。因此,佛护论师以这种方式破除数论师所讲的自生。数论师回答说:「在因时,未明显的果使成明显的果,这是由因的力量所产生,所以你对我的过患是无法直接损害到我的」。佛护论师又辩道:「倘若明显的果的性质是在因时没有,那你所讲的是对的;但是明显果的性质,在因时已存在,你所讲的一切法的性质是共主相(在因时已具有明显的果的性质),所以你作如此回答也是没有用的」。佛护论师在破除数论派的自生,曾说一句话,也是中论「诸法不自生」的解释,佛护论师作如何的解释呢?诸法不从自生,生因无用故,生因无穷故。就讲到简易的涵义之后又讲到广的内容。这句话就破除数论派所讲的自生的道理。

   但是清辨论师认为这句话是讲一个正因,并无法完全破除数论派所讲的有自生,因为这句话本身也具有三种过失:一、所争论的有法并没有显现和不显现的差别。二、正因没有譬喻。三、所立法并非是无遮法,是非遮法。

  大致上是这三种过患。这时,月称菩萨就反辩清辨论师,所指的过患并非佛护论师的过患,无法损恼到佛护论师。最主要是这些诤论,详细争论我不是很清楚。但是最主要是无自生是无遮法。我们用什么理由来证明呢?当清辨论师诤辩佛护论师时,当诸法不从自生,是因无成故。你所讲的因成,所暗示的正义所立宗,他所指的是无自生;但并非是无遮法,应该是非遮法。因为你讲说这一法不自生,清辨论师认为生一定有两种,自生或他生,除此之外无其它生法。佛护论师你所说「诸法不从自生」,已生但不是自生,就代表是暗示了这一法是他生,所以你所指不从自生,本身不是无遮法,是非遮法,这句话是有过患的。这是清辨论师所诤辩最主要的目标。在佛护论师所讲「诸法不从自生」,他直接讲的正因。

  我举例:小草不从自生,因为生因无用,生因无穷。清辨论师就辩说,生因无用,生因无穷所立的因是正因,则应生因有用、生因有穷,所以你立的因并非是正因,是颠倒的。假使你说小苗不从自生,若自生,生因无用,生因无穷故。这样的解释也不行,因为当你了解「小苗若自生,生因无用,生因无穷」的时候,就会…

《中观正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因果明镜论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