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觀正見▪P2

  ..續本文上一頁見一個能見;以緣來講,一個所緣一個能緣。我們講到緣這個境的時候,所緣就是境,能緣就是識,識在緣這個境,所緣就是境本身。所以顯、密共同來講,最主要是境上的道理,境上的究竟性質;所以所緣、能緣之中能以空性的道理作爲解釋。但是以密來講,最主要是講能緣的識,以能緣部分作爲空性的解釋及修持,所以安立大手印以及大圓滿。以宗大師空樂不二的智慧的中觀正見,最主要也是以能緣以及能見的方式,作爲修持中觀正見的一個方便。

  因此,西藏的許多上師曾經講過顯、密的中觀正見有沖突,是不相同的,但是我認爲以所緣境,即剛才我所講的所緣來看,中觀正見是相同的;以能緣境能見的角度來看,它是不相同的,應該這樣的解釋。因此在修學大手印、大圓滿以及空樂雙修的時候,最主要都是以止觀作爲修持的。在無上瑜珈的時候,不管是薩迦、噶舉、或是甯瑪巴、格魯巴,都是由止觀修學毘婆舍那,這裏面講得非常清楚。大手印、大圓滿、聲名不二智能以及空樂不二智能,這四者本身所修持的境都是相同的,但是有些內部的殊勝是有點不同的。在西藏各派的許多上師,他們曾經解釋空性的道理,但是宗大師不共的特征,透過認識空性,對緣起産生更強的信心,也經由緣起,對空性産生不動搖的信心。這種解釋,就是宗大師不共的特征。性空緣起,以及緣起性空,並非由宗大師開始講的法門,以前許多菩薩們已經講過,就好比龍樹菩薩、提婆菩薩、佛護菩薩等等。緣起贊本身已經講到緣起以及空的道理,由此我們可以了解,雖然龍樹菩薩等講到緣起性空以及性空緣起,但是宗大師經過研究,更詳細的解釋緣起和性空的道理。這是宗大師一個不共的殊勝。

   現在我們解釋正理海的禮贊文,首先禮贊本師釋迦牟尼佛,禮贊的方式也是和中論裏一樣。因爲釋迦牟尼佛很自在的、不需要依靠其它人就可以說出這麼深奧的道理,所以我禮贊釋迦牟尼佛。接下就禮贊文殊師利菩薩,因爲文殊師利菩薩具足深奧的智慧,辨別了一切世俗和勝義的道理,因此禮贊文殊師利菩薩。次又禮贊龍樹菩薩,因爲龍樹菩薩以廣大的理由安立空性的道理,所以禮贊龍樹菩薩,以及提婆菩薩、馬鳴菩薩,這之後又特別禮贊佛護菩薩以及月稱菩薩,因爲佛護菩薩以及月稱菩薩,他們更詳細的解釋空性的道理。最後禮贊所有印度的、西藏的先輩大師們,願在輪回末盡之前,希求永久的救拔我們。

   宗大師講到爲什麼要著作正理海的原因,因爲有許多認識的法友,懇切的要求宗大師寫部有關中論的解釋,于是宗大師寫了這部正理海。他說:這部論不是爲了叁種人而寫,第一、對于認爲諸法無自性,就只在「諸法無自性」這名字上觀修的這種人,我不講這部論。懂這個意思嗎?就是有些人認爲修空就是什麼都空空的,什麼都沒有,就完全在「諸法無自性」這名相上打轉,這種人,我不對他講這部論。第二種就是看了很多有關空性的論典,覺得已經足夠了,這種人我也不對他講。第叁種是雖然看了很多中論的經典,也仔細研究了,但不拿來運用,這種人我也不對他講。所以他破除這叁種見解膚淺的人,而隱喻我們不該這樣作。不是在名相上打轉,要多看多學,還要能思惟應用。之後又講到過去的自在瑜珈師,現在的瑜珈師以及未來的瑜珈師,他們能得到自在瑜珈的果位,都必須研究般若經最深奧空性的道理而得成就的。所以空性這條道路,很深廣的這條道路,不只是過去的瑜珈師已經走過的,現在的瑜珈師還要走、未來的瑜珈師也同樣是要走這條路,是屬于千百甚至無數的瑜珈師要走的一條道路。這條道路,也就是空性的道理。我今天講解空性的道理,希望能破除一切對于空性誤解的黑暗,以及不了解空性道理的黑暗、愚癡。宗大師要去除的黑暗、愚癡分兩種:第一就是不了解空性,第二就是會錯意,顛倒了空性的道理,希望由這部論能破除這一切黑暗、愚癡。于是請你們好好的聽聞中觀。他最後講了這句話。

   我們要了解何謂中觀?我用另方式作解釋,可能比較容易了解。不了解苦集滅道四谛,就是不認識佛法。如果我們認爲佛就是佛像,而跟隨佛像,就不是真正的佛教徒,不認識佛法。何謂真正的認識佛法呢?必須經由四谛的道理,認識了四谛,才能認識佛法。所謂認識四谛,不是會念苦集滅道這四個字,或能說出四谛的定義就可以了,而是自己要好好思惟和實際上是否符合,實際上是否真的有苦、集、滅、道?這樣仔細的研究,才有辦法認識四谛。苦和集,可以用日常生活去體會,每個人都可以體會到有苦和集的存在,這是沒有錯。但是困難的就是在滅谛和道谛了,所謂滅谛,是滅功德。滅功德是在意識上存在的滅功德,滅功德本身是滅除煩惱而得到的功德,必須由對治力,滅除煩惱才能産生的滅功德。所以要了解滅谛。第一個問題:首先要了解意識上的暫時的汙垢,是否有可能完全的斷除?第二個問題:對治力是空證智慧。空證智慧是如何對治煩惱?這是先要認識的。雖然佛教的四部,都解釋滅谛的宗義,但是真正要能對滅谛産生不動搖的勝解信,必須要認識中觀所講空性的道理;我所謂的認識,並不是完全的證悟,至少了解中觀所講的空性的道理,才能了解滅谛是存在的,勝解信才能生起。那末,必須由實際上的情況,和經典上所說的互相對照,這樣一直思惟,才能真正對于解脫産生勝解信。

   剛才有位上師,帶了一團人見我,有人問一個問題:「我們要用什麼方便法門,才能夠成就究竟的佛果位?」我回答:「大悲心!」他好像懷疑大悲心就可以了嗎?但是大悲心不是那麼容易可以生起的。我說:「因爲大悲心本身是不忍他人得到痛苦的心,首先要了解他人的痛苦是什麼?不認識痛苦,大悲心是不可能生起的;了解痛苦是可以離開的,這樣才能生起悲心。要了解痛苦是可以離開的,必須要有很多的層次,能了解四谛的道理,能了解滅谛,才有辦法生起大悲心。我現在要強調一點,要生起大悲心,至少要認識空性,我不是說完全證悟空性,要認識、了解空性的道理。它是符合實際的,這樣對佛法才有真正的勝解信。佛陀講過許多法,有些是我們很容易了解的,稱爲現前分,有些我們無法直接了解、無法用體會的,稱爲隱蔽分。「佛陀所說的隱蔽分,我們怎麼可能相信呢?」有人問說。于是那位上師回答:「經由空性的道理,就可以破除這些疑惑」。

   認識空性是非常重要的,所謂認識空性,並非是釋迦牟尼佛講的,我們去學就好了,這樣是不可能認識空性的;認識空性,要好好地思惟和實際是否符合,經典所介紹的,經過仔細的研究,才有辦法認識空性。但是我們至少要有一個對照的對象,所以要透過導師釋迦牟尼佛所指導的經典,才有辦法認識。但是,導師釋迦牟尼佛所講解的經典有很多種,有了義的、有不了義的,那該怎麼辦呢?這裏我想向你們介紹何謂了義、不了義?以佛教四部來說,下部認爲佛陀講的經一定是了義經,沒有不了義的,尤其是毘婆沙宗;唯識認爲了義經就是可以依照語言辭義安立的,辭義和實際上符合,就是了義經,辭義和實際上不符合,就是不了義經。好比說,要殺父親,要殺母親(十二緣起有支的愛及取,愛取必須斷除之意)。辭義和實際上不符合,是不了義經,這是唯識的說法。中觀認爲了義是空性,不了義是世俗,講解空性的經典就是了義經,講解世俗的經典就是不了義經。所以我們要用智慧分辨,這部經的內容是講空性或是講世俗,由于這樣的認識,才能了解佛陀所講的,是了義還是不了義。才有辦法跟實際上符合對照,何謂是空性,由經典才可以了解空性。

   至于如何辨別了義和不了義,並非依經文說這部經是了義的,那部經是不了義的,如解深密經,我就不再作解釋了。最重要的是依靠智慧辨別的,如果要依靠經典,這部經典說這是了義經,另外一部經典說這是不了義經,那時還得再透過經典來認識何謂了義、不了義,這樣要把所有的經典都翻過才能知道,最後,能不能得到答案仍是一個問題。所以要用智慧認識這是了義還是不了義的。我們要如何認識呢?必須透過一位專家的指導,才有辦法認識何謂了義和不了義,這位專家就是龍樹菩薩,他所寫的中觀理聚六論,就是我們辨別了義和不了義的最好方便。在中觀理聚六論解釋空性的道理,法的究竟性質;所講的法的究竟性質(空性)的經是了義經。以唯識來說叁法性及二取空的道理,依他起非遍計執的空性,這是最究竟的空性,在解深密經裏講得很清楚。雖然中觀也講叁法性,但是我不是講中觀的意思,是講唯識所謂的依他起、圓成實。唯識依他起非是遍計執的空性,他們稱爲二取空,是最究竟的空性,在解深密經裏提到。但是以中觀理聚六論所作的解釋對照,是不究竟的。因爲唯識所謂的二取空,並非是諸法最究竟的性質,由中觀理聚六論的道理可以破除的。如唯識的二取空作爲最主要的內容的經典,我們稱爲不了義經。龍樹菩薩是佛陀授記的,我們如何了解龍樹菩薩的殊勝?最主要是他的著作,這是龍樹菩薩所有弟子共同認定的。最後又講到,我們現在聽聞有關空性的論典,上師講,我們聽,做這種佛法的事業,可以得到許多功德。

   接下來講解科判。一、因由佛陀講解緣起,所以禮贊佛陀。下分大意、別意。二、緣起法遠離一切真實戲論,如何解釋?叁、思憶佛陀功德。大意又分:(一)、著作的內容,究竟目的,及其中的連系。(二)、世法具有八種戲論是其特征,如何有這八種特征的?(叁)、互相的诤論。這是正理海大致上的科判。

   現在我們講解事物和特征之間的關系是如何成立的,並解釋緣起這兩個字。唯識以下對緣起的解釋,認爲依緣而生起的是整個總名,略名稱爲緣起。所以,他們認爲緣起都是經由因而生起的,緣起唯有在無常法上才能安立,在常法上是…

《中觀正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因果明鏡論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