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观正见▪P2

  ..续本文上一页见一个能见;以缘来讲,一个所缘一个能缘。我们讲到缘这个境的时候,所缘就是境,能缘就是识,识在缘这个境,所缘就是境本身。所以显、密共同来讲,最主要是境上的道理,境上的究竟性质;所以所缘、能缘之中能以空性的道理作为解释。但是以密来讲,最主要是讲能缘的识,以能缘部分作为空性的解释及修持,所以安立大手印以及大圆满。以宗大师空乐不二的智慧的中观正见,最主要也是以能缘以及能见的方式,作为修持中观正见的一个方便。

  因此,西藏的许多上师曾经讲过显、密的中观正见有冲突,是不相同的,但是我认为以所缘境,即刚才我所讲的所缘来看,中观正见是相同的;以能缘境能见的角度来看,它是不相同的,应该这样的解释。因此在修学大手印、大圆满以及空乐双修的时候,最主要都是以止观作为修持的。在无上瑜珈的时候,不管是萨迦、噶举、或是宁玛巴、格鲁巴,都是由止观修学毘婆舍那,这里面讲得非常清楚。大手印、大圆满、声名不二智能以及空乐不二智能,这四者本身所修持的境都是相同的,但是有些内部的殊胜是有点不同的。在西藏各派的许多上师,他们曾经解释空性的道理,但是宗大师不共的特征,透过认识空性,对缘起产生更强的信心,也经由缘起,对空性产生不动摇的信心。这种解释,就是宗大师不共的特征。性空缘起,以及缘起性空,并非由宗大师开始讲的法门,以前许多菩萨们已经讲过,就好比龙树菩萨、提婆菩萨、佛护菩萨等等。缘起赞本身已经讲到缘起以及空的道理,由此我们可以了解,虽然龙树菩萨等讲到缘起性空以及性空缘起,但是宗大师经过研究,更详细的解释缘起和性空的道理。这是宗大师一个不共的殊胜。

   现在我们解释正理海的礼赞文,首先礼赞本师释迦牟尼佛,礼赞的方式也是和中论里一样。因为释迦牟尼佛很自在的、不需要依靠其它人就可以说出这么深奥的道理,所以我礼赞释迦牟尼佛。接下就礼赞文殊师利菩萨,因为文殊师利菩萨具足深奥的智慧,辨别了一切世俗和胜义的道理,因此礼赞文殊师利菩萨。次又礼赞龙树菩萨,因为龙树菩萨以广大的理由安立空性的道理,所以礼赞龙树菩萨,以及提婆菩萨、马鸣菩萨,这之后又特别礼赞佛护菩萨以及月称菩萨,因为佛护菩萨以及月称菩萨,他们更详细的解释空性的道理。最后礼赞所有印度的、西藏的先辈大师们,愿在轮回末尽之前,希求永久的救拔我们。

   宗大师讲到为什么要著作正理海的原因,因为有许多认识的法友,恳切的要求宗大师写部有关中论的解释,于是宗大师写了这部正理海。他说:这部论不是为了三种人而写,第一、对于认为诸法无自性,就只在「诸法无自性」这名字上观修的这种人,我不讲这部论。懂这个意思吗?就是有些人认为修空就是什么都空空的,什么都没有,就完全在「诸法无自性」这名相上打转,这种人,我不对他讲这部论。第二种就是看了很多有关空性的论典,觉得已经足够了,这种人我也不对他讲。第三种是虽然看了很多中论的经典,也仔细研究了,但不拿来运用,这种人我也不对他讲。所以他破除这三种见解肤浅的人,而隐喻我们不该这样作。不是在名相上打转,要多看多学,还要能思惟应用。之后又讲到过去的自在瑜珈师,现在的瑜珈师以及未来的瑜珈师,他们能得到自在瑜珈的果位,都必须研究般若经最深奥空性的道理而得成就的。所以空性这条道路,很深广的这条道路,不只是过去的瑜珈师已经走过的,现在的瑜珈师还要走、未来的瑜珈师也同样是要走这条路,是属于千百甚至无数的瑜珈师要走的一条道路。这条道路,也就是空性的道理。我今天讲解空性的道理,希望能破除一切对于空性误解的黑暗,以及不了解空性道理的黑暗、愚痴。宗大师要去除的黑暗、愚痴分两种:第一就是不了解空性,第二就是会错意,颠倒了空性的道理,希望由这部论能破除这一切黑暗、愚痴。于是请你们好好的听闻中观。他最后讲了这句话。

   我们要了解何谓中观?我用另方式作解释,可能比较容易了解。不了解苦集灭道四谛,就是不认识佛法。如果我们认为佛就是佛像,而跟随佛像,就不是真正的佛教徒,不认识佛法。何谓真正的认识佛法呢?必须经由四谛的道理,认识了四谛,才能认识佛法。所谓认识四谛,不是会念苦集灭道这四个字,或能说出四谛的定义就可以了,而是自己要好好思惟和实际上是否符合,实际上是否真的有苦、集、灭、道?这样仔细的研究,才有办法认识四谛。苦和集,可以用日常生活去体会,每个人都可以体会到有苦和集的存在,这是没有错。但是困难的就是在灭谛和道谛了,所谓灭谛,是灭功德。灭功德是在意识上存在的灭功德,灭功德本身是灭除烦恼而得到的功德,必须由对治力,灭除烦恼才能产生的灭功德。所以要了解灭谛。第一个问题:首先要了解意识上的暂时的污垢,是否有可能完全的断除?第二个问题:对治力是空证智慧。空证智慧是如何对治烦恼?这是先要认识的。虽然佛教的四部,都解释灭谛的宗义,但是真正要能对灭谛产生不动摇的胜解信,必须要认识中观所讲空性的道理;我所谓的认识,并不是完全的证悟,至少了解中观所讲的空性的道理,才能了解灭谛是存在的,胜解信才能生起。那末,必须由实际上的情况,和经典上所说的互相对照,这样一直思惟,才能真正对于解脱产生胜解信。

   刚才有位上师,带了一团人见我,有人问一个问题:「我们要用什么方便法门,才能够成就究竟的佛果位?」我回答:「大悲心!」他好像怀疑大悲心就可以了吗?但是大悲心不是那么容易可以生起的。我说:「因为大悲心本身是不忍他人得到痛苦的心,首先要了解他人的痛苦是什么?不认识痛苦,大悲心是不可能生起的;了解痛苦是可以离开的,这样才能生起悲心。要了解痛苦是可以离开的,必须要有很多的层次,能了解四谛的道理,能了解灭谛,才有办法生起大悲心。我现在要强调一点,要生起大悲心,至少要认识空性,我不是说完全证悟空性,要认识、了解空性的道理。它是符合实际的,这样对佛法才有真正的胜解信。佛陀讲过许多法,有些是我们很容易了解的,称为现前分,有些我们无法直接了解、无法用体会的,称为隐蔽分。「佛陀所说的隐蔽分,我们怎么可能相信呢?」有人问说。于是那位上师回答:「经由空性的道理,就可以破除这些疑惑」。

   认识空性是非常重要的,所谓认识空性,并非是释迦牟尼佛讲的,我们去学就好了,这样是不可能认识空性的;认识空性,要好好地思惟和实际是否符合,经典所介绍的,经过仔细的研究,才有办法认识空性。但是我们至少要有一个对照的对象,所以要透过导师释迦牟尼佛所指导的经典,才有办法认识。但是,导师释迦牟尼佛所讲解的经典有很多种,有了义的、有不了义的,那该怎么办呢?这里我想向你们介绍何谓了义、不了义?以佛教四部来说,下部认为佛陀讲的经一定是了义经,没有不了义的,尤其是毘婆沙宗;唯识认为了义经就是可以依照语言辞义安立的,辞义和实际上符合,就是了义经,辞义和实际上不符合,就是不了义经。好比说,要杀父亲,要杀母亲(十二缘起有支的爱及取,爱取必须断除之意)。辞义和实际上不符合,是不了义经,这是唯识的说法。中观认为了义是空性,不了义是世俗,讲解空性的经典就是了义经,讲解世俗的经典就是不了义经。所以我们要用智慧分辨,这部经的内容是讲空性或是讲世俗,由于这样的认识,才能了解佛陀所讲的,是了义还是不了义。才有办法跟实际上符合对照,何谓是空性,由经典才可以了解空性。

   至于如何辨别了义和不了义,并非依经文说这部经是了义的,那部经是不了义的,如解深密经,我就不再作解释了。最重要的是依靠智慧辨别的,如果要依靠经典,这部经典说这是了义经,另外一部经典说这是不了义经,那时还得再透过经典来认识何谓了义、不了义,这样要把所有的经典都翻过才能知道,最后,能不能得到答案仍是一个问题。所以要用智慧认识这是了义还是不了义的。我们要如何认识呢?必须透过一位专家的指导,才有办法认识何谓了义和不了义,这位专家就是龙树菩萨,他所写的中观理聚六论,就是我们辨别了义和不了义的最好方便。在中观理聚六论解释空性的道理,法的究竟性质;所讲的法的究竟性质(空性)的经是了义经。以唯识来说三法性及二取空的道理,依他起非遍计执的空性,这是最究竟的空性,在解深密经里讲得很清楚。虽然中观也讲三法性,但是我不是讲中观的意思,是讲唯识所谓的依他起、圆成实。唯识依他起非是遍计执的空性,他们称为二取空,是最究竟的空性,在解深密经里提到。但是以中观理聚六论所作的解释对照,是不究竟的。因为唯识所谓的二取空,并非是诸法最究竟的性质,由中观理聚六论的道理可以破除的。如唯识的二取空作为最主要的内容的经典,我们称为不了义经。龙树菩萨是佛陀授记的,我们如何了解龙树菩萨的殊胜?最主要是他的著作,这是龙树菩萨所有弟子共同认定的。最后又讲到,我们现在听闻有关空性的论典,上师讲,我们听,做这种佛法的事业,可以得到许多功德。

   接下来讲解科判。一、因由佛陀讲解缘起,所以礼赞佛陀。下分大意、别意。二、缘起法远离一切真实戏论,如何解释?三、思忆佛陀功德。大意又分:(一)、著作的内容,究竟目的,及其中的连系。(二)、世法具有八种戏论是其特征,如何有这八种特征的?(三)、互相的诤论。这是正理海大致上的科判。

   现在我们讲解事物和特征之间的关系是如何成立的,并解释缘起这两个字。唯识以下对缘起的解释,认为依缘而生起的是整个总名,略名称为缘起。所以,他们认为缘起都是经由因而生起的,缘起唯有在无常法上才能安立,在常法上是…

《中观正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因果明镜论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