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无法安立缘起的存在,就是说缘起一定是无常法,常法不是缘起,这是唯识以下的理论。但是中观并不认为如此,他们认为是互相依靠的因缘而有,这样才是缘起。因此缘起可以包括一切法,不管是常法或无常法都是缘起,互相观待而生起叫做缘起。好比我们说砍树的人,必须要有一个砍树的动作,才能安立是砍树的人,所以砍树的人和砍树的动作互相依靠,互相观待之后产生的。一切法是互相观待、互相依靠因缘而产生的。如作者及他所作的事,所作的业,也是要互相观待而产生的。所以缘起并不一定要依靠因而产生的果,这称为缘起。缘起可以包括一切法,包括一切无常法及常法,互相观待而产生,这才是缘起。宗大师在正理海里面提到:唯识认为缘起是依因而生起的果,叫做缘起。又提到一句话,依因而产生的不一定是无常法,如灭谛;因为灭谛是依靠因而产生的,要得到灭谛之前,必须经由道谛的修持,才能得到灭谛;虽然灭谛本身是常法,但是所依靠的因并非是灭谛本身的因。所以依靠因而生起,并不一定是无常法。
刚刚我们讲中论的礼赞文,提到生灭等八法,有一句「能说是因缘」。这里的缘起主要是无常的缘起,缘起可以分为常法及无常法,但是在中论礼赞文的「能说是因缘」,指的是无常的缘起,这是后面特别强调的。生灭等八法的事物是无常而成立了八法的戏论。在礼赞文所遮的戏论八法,虽然八法是存在的,生、灭,一、异,常、断,来、去,都是存在的。但是所遮的是什么?能遮的是什么?能遮就是无漏根本智,所遮就是这八法。一般谈到无漏和有漏,有很多不同的定义,但是在此主要是讲无漏的定义。没有无明烦恼及它的种子的熏习或者是它的污垢,就是无漏。在证得无漏根本智当下,没有任何世俗的相,唯有空性而已。虽然证空智慧分为比量及现量两种,证空比量的境也是空性。证空现量和证空比量有相当大的差别,证空比量在证空时,有世俗的相存在,我们称为二相。但是证空现量,就是无漏根本智,在证空的当下,没有任何世俗相,境是空性本体,好比水融于水一样,无法分开。我们常以水融于水一般体会空性,就是讲这时的智慧----空性。所以在那时,没有任何生灭诸法,以证无漏根本智而言,生灭的诸法是所遮,能遮的就是无漏根本智。
接下来又提到一点,这是很困难的一部分。设有人问一个问题(当然没有直接的问)。空性既然在无漏根本智的认识当下存在,无漏根本智是观察胜义的意识、观察胜义的智慧;胜义识也可以说是正理,空性在正理下存在,可以被正理所堪忍的胜义。那么这是真实有,因为胜义识能堪忍这一法,胜义识可以找到空性,所以应该是真实有,不应该是虚假的,因为是胜义识所得到的,应该是真实有的。于是下面就回答了:「我所说的真实,与你所指的真实有两种意思,假使你说是所遮(自性有)的真实,我说这不是真实;假使你唯有说是胜义识所寻找的真实,我说它是真实(空性),因为胜义识可以寻找空性。就胜义识而言,空性是真实的。所以空性是胜义识所寻找的真实,并非是自性有的真实」。假使是自性有的真实,在寻找它的究竟性质,可以找到而被正理所堪忍的,这是不可能的,也并非一定成为自性的真实。因为空性本身是胜义识所寻找的,可以被正理所堪忍的。就好比我刚刚解释花朵生灭的特征,是从花朵的究竟性质而存在,观察花朵究竟性质的胜义正理,应该能寻找到胜义,但是找不到。那时因为没有看到生灭的存在,所以寻找了花朵的空性。但是所寻找的花朵没有找到,那么要找花朵的空性,变成要寻找的对象,花朵的空性本身,是否从它的究竟性质那方面产生呢?这样去寻找的时候却又找不到,本身是唯名而取的,本身也是毕竟空的,那就是花朵的空性的空性,我们说空空,就是指这个。花朵的空性找不到,只寻找花朵空性的空,就是空空的道理。假使花朵的空性是真实有、是自性有,那么寻找花朵空性的胜义正理应该能堪忍花朵的空性,但是无法堪忍,因为找不到,只能找到它的自性空。
自续以下认为生灭等戏论八法,应该是自性有的,因为诸法生、诸法灭、诸法是常、诸法是断,他们这样解释来成立自性有;他们认为如果生灭并非从境那一方面产生,就变成我们怎么想就变成什么。好比把白色想成是黑色,白色会不会变成黑色呢?我们想凡夫是佛陀,但凡夫不会变成佛陀的。因为我们要成立果,必须要有同类的因,才能产生同类的果。这表示诸法是从它那一方面有能力产生的,并非由自己随便去想而产生的,并非是唯名而取的,并非是唯有想象而产生的。所以境上必须要有一些能力,境上产生之后,才有因缘,才有生灭。自续以下以生灭的道理来安立自性有。但是中观应成认为,假使这些生灭是自性有,那么观察生灭的胜义识应该要寻找到这些生灭,可是找不到;假使从它那一方面产生,我们仔细观察应该要找得到,可是无法找到。所以诸法没有自性,因为寻找时找不到。这里最主要是说,依观察诸法究竟的胜义识来讲,这些都不存在;但是依靠名言识,世间安立的意识当下,以名言识而言,这些是存在的,就是这点差别。在二十四品里讲得非常清楚。以小苗来说,要先生才有灭,不可能先灭而后生。当然也有些是先灭后生。在中论里面,中文应该是不生亦不灭,对不对?但是在藏文是不灭亦不生,次第颠倒过来。为什么要先讲不灭呢?依一般人看生灭是真实的,以名言识来说,生灭是存在的,但以胜义识生灭是不存在的;假使生灭是真实有,灭不会依靠生,但灭是依靠生。所以没有真实的灭,真
实的生,次第是这样颠倒过来的。
我刚刚也讲到生灭常断等八法,并非由胜义识安立的,以胜义识观察当下,这些都是寂灭的。在中论里说「善灭诸戏论」,在正理海里也讲到,以胜义识观察当下,一切的所宣、能宣,所缘、能缘,一切的法,一切的戏论,全都寂灭了。在中论的根本文里讲到两个「灭」,藏文也有两个灭,第一个灭是代表空性的意思,因为以胜义识而言,这一切是寂灭的,它本体是空的;在寂灭当下,没有任何心王心所的分别、妄想,唯有名言安立的生老病死,而生老病死也在寂灭当下而息灭,这代表灭谛。所以第二个灭是代表灭谛的意思,第一个灭是空性的意思。所以,如理的了知唯有佛陀,佛陀自在的宣说,因此我要礼敬。礼赞文讲完了,现在讲二十六品。
四、生死流转之因 (观十二因缘品第二十六)
「众生痴所覆」刚才解释过,空性为何如此重要呢?因为要去除烦恼,空性是扮演最主要的角色。我们被无明所覆盖,覆盖了何谓所取、何谓所断的智慧。被覆盖的智慧之眼,我们看不见实相,所以种下了轮回的因,一直堕落在轮回当中。佛教的宗义师都共同认为无明是烦恼的根本,因为有无明,所以堕落轮回。所谓轮回和解脱,并非是有一个世间的主宰,他创造一个轮回让我们轮回,或者他创造一个解脱让我们解脱,只是因为未调伏内心而轮回,调伏之后就解脱。这个未调伏的内心,并非我们自己去争取得到的,每个人都想要快乐,都不想要痛苦,但是为何我们永远得到痛苦呢?原因是不了解实际的情况,无明愚痴而轮回。虽然想要快乐,不知道什么是快乐的因,而种下的是痛苦的因,得到的是痛苦的果,这是由未知的缘故。因此,未调伏是由未知而产生,未知就是无明、无知而产生的,调伏必须经由明及知。一般人以今生而言,假使要圆满今生的事业,必须要了解一些事业相关的知识,才会圆满今生的利益;为了圆满今生的利益,因此从小就要学习受教育。为了要了知而教育,如果不知道,什么都得不到。
无明分许多种,不了解文字的无明,也是一个缺点;但了解之后又有许多无明,如同不了解所取和所断的无明。现在此地要解释的无明,是指所有无知的根本,烦恼的根本。这个无知、无明,并非是未知而已。如妄语不是真实语,但不是真实语不一定是妄语;未知不一定是无明。明是痴的正对治,无明是愚痴。诸法是无自性的,由于迷惑、错乱识,认为诸法是有自性的,而且所看到的也是自性的相。我们说空性,另一种名词叫「如所有性」,因为诸法本来就是如此,所以称「如所有性」。如说无我,因为离开独立的那个我,所以说无我。了解空性的智慧,也可以称为了解如所有性的智慧,了解无我的智慧,了解胜义智慧等等,也就是所谓的明,它的正对治是无明。无明就是执着自性有,执着从境那一方面产生的,这种愚痴就是无明。众生由这种无明所覆盖,「众生痴所覆」,这个痴就是无明。
「为后起三行」,三行是身口意三业,或福业非福业不动业,造了三业感得行苦之身。行苦是依靠烦恼的业而产生的,行苦本身的定义即没有自在,必须受其它(业)控制,而遭到一切的「受」。这种不能自在的,我们称为行苦。我们不管做什么,好像都是受制于其它的,自己想要的,却不能自主,这就是行苦。得到今天这个痛苦的身躯----行苦,是如何产生的呢?假使唯有依靠意识而产生,那末意识未断之前,只要有意识,就有苦了吗?也不一定。好比苦苦和坏苦,都是依靠意识而产生的,所依也是由意识而产生的,但是有意识也不一定有苦苦及坏苦,有时候有快乐,有时候有痛苦。虽然我们依靠意识,有时候会感受到痛苦,但不代表有意识就一定要有痛苦,因为有意识会有「生」,所以,我们现在得到这个行苦,并不是只有生而得到的,也并非唯有依靠意识的存在产生,它的产生的原动能力是业。业是必须经由行者做某一件事情的能力而产生的果,业最主要的根源就是无明,由无明而产生业,再由业产生这个身躯,我们就称为行苦。
推动能生起行苦的业最主要的力量,就…
《中观正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