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觀正見▪P7

  ..續本文上一頁變化的,非真實的有爲法是確實會變化。所以亦實,確實會變化,以我們凡夫及後得位的聖者而言,不管任何法都是會變化的。亦非實,對無漏根本智而言,遠離一切戲論,沒有任何的無常以及有爲法。以無漏根本智而言,遠離這些虛幻的,這些都非真實。這些變化的、非真實的有爲法,在凡夫看來有真實的相,認爲是完全獨立的,所以說亦實;但是以聖人無漏根本智看這一切有爲法皆非實,是像幻術一樣,都是虛幻的相,所以非真實。

  

   「非實非非實,是名諸佛法。」

  以藏文來講,是「非非實非實」,顛倒過來的,那一個實,前面有兩個非,後面那個非,再加上實,這兩個就有爲法的意思,也就是剛剛「一切實非實」同樣的道理。因爲這一切都是會幻滅的,所以不是實有存在的真實,稱爲非實。非非實就表示常法,常法也不是自性有的,也不是真實的,所以非非實和非實,都不是真實的。「非非實非實」還有一種說法,就是說四谛十六行相,同樣的四谛上也有顛倒的十六行相。例如苦谛有四種行相,就是無常、苦、空、無我;苦谛上的四種顛倒行相就是常、樂、淨、我。這四種常樂淨我的執著是顛倒執、是虛妄的;而無常苦空無我的執著是正確的,是不顛倒執,是存在的。但是以無漏根本智,觀察勝義識,以及證空現量而言,這些都非真實。

   「自知不隨他,寂滅無戲論,無異無分別,是則名實相。

  空性具有五種特征,第一就是自知不隨他。空性並非可以用語言來形容,即使聖者已如實了知空性,以現量證得空性,但是無法將所證悟到的如實的跟我們說。所以自己要證得空性,是無法由他人語言的形容而如實了知。這就是自知不隨他。第二是寂滅。空性並非由別人創造出來的,而是無始以來就存在的,是原始就有的寂滅。第叁是無戲論。空性非言說境,所以無戲論。第四無分別。藏文是無分別無異,空性並非可以用分別心如實認知體會的。第五是無異。世俗法有許多種,有各種各樣的相,如瓶子、柱子等等,雖然這些法之中有差別,但是空性是同性異體的,在空性當下所顯現的相是完全一樣的,就像水溶于水一樣,是沒有分別的,所以說無異。

   「若法從緣生,不即不異因,是故名實相,不斷亦不常。」

  一切法都是由因緣産生的,果和因雖然有關系,這種關系是否是真實獨立存在的?因和果是真實的一、還是真實的異呢?假使果和因的關系是真實的,産生果的時候就不用依靠因,因就不會生果,假使果和因的關系是真實的,而且是異體,果就不用依靠因,果的産生是無因生,果就永遠不會斷,假使要斷就永遠斷,要常就永遠常。假使因和果是真實的一或真實的異,就會變成斷、常。雖然因和果是異體,但並非是真實的異體。

  

   「不一亦不異,不常亦不斷,是名諸世尊,教化甘露味。」因此,釋迦世尊所講的教法的精華就是空性的道理,就是「不一亦不異,不常亦不斷。」的空性的道理。

   「若佛不出世,佛法已滅盡,諸辟支佛智,從于遠離生。」

  獨覺阿羅漢也是要由空性的道理,由多生串習空性的智慧,而斷除一切的煩惱。中觀理聚六論的六十正理論說,解脫必須依靠空性的智慧才能解脫。爲什麼要強調這一點呢?因爲自續以下,認爲人我執及法我執有粗細的差別,他們認爲法我執雖然是輪回的究竟根本,但是十二因緣的第一支無明,不是法我執,而是人我執。所以要解脫不一定要斷除法我執,只要斷除人我執就可以了。因爲人我執和法我執有粗細的差別,所以他們的人無我和法無我之間,也有相當大的差別。但是由經文我們可以了解,人我執和法我執雖然所緣境不同,但兩個之中沒有粗細的差別。就是說,解脫必須透過空性,甚至于由法無我的道理才能解脫,除此之外,沒有任何的解脫之道。中論裏講到,成佛、解脫一定要有法無我的認識。這是同自續以下各派見解最大的差別。

   中論第二十六品觀十二因緣,說明輪回的過患,解釋得非常清楚。輪回是由集谛所生,集谛是由無明引起,至于生起的次第,我們可以透過相續本母有更詳細的認識,所以相續本母這本論是非常重要。之後我們再由第十八品講的空性道理,可以了解煩惱是可以斷除,而且證空的智慧經由空性的了解,可以知道解脫是有可能的。這樣我們才會更對導師釋迦牟尼佛産生勝解信。雖然世界上有許多宗派的導師,但是釋迦牟尼佛所說的不同。那麼,我

  們才會對很難懂的空性産生很強烈的求學心。內道和外道最主要的是由皈依來辨別的,我相信中論的解釋,能對于皈依有更大的幫助,産生更堅固的皈依心。

   真正的佛法的目標是「涅槃寂淨」。我們了解涅槃寂淨是絕對有的,而且也可以證得的,因此我們才會對于涅槃産生極大的希求心、歡喜心,有了這種歡喜心之後,教導涅槃的導師釋迦牟尼佛,我們會産生更強烈的信心,就能對佛說的法----法寶以及佛寶,産生真正堅固的信心,修學涅槃的僧寶,我們才會想要皈依,才要真的皈依叁寶。

  

   六、空性之重要(觀四谛品第二十四)

   「若一切皆空,無生亦無滅,如是則無有,四聖谛之法。」

  這是執著實有的宗派對中觀派的非難。假使你們覺得我們所看到的一切世俗法沒有自性,並非從境那方面而産生(自相存在),境上若無,就沒有從那一方面産生作用。假使境上那一方面不産生作用,唯有依靠名字,還有分別心安立而已,就是唯名而取了。倘若是唯名而取,業就不決定了,因就不決定生果。依因生果的道理,因爲境上不具任何的能力,只有唯名而取,變成種子也可以生人了;種子不可能生人,種子只生小苗,原因是種子上有生小苗的能力,沒有生人的能力。所以中觀派認爲一切法不是從境上而産生,我覺得這一切法不能成立,業是不決定的,業假使不決定,善惡也不決定了。善惡不決定,就沒有四聖谛了,沒有四聖谛,一切都沒有。沒有善惡、沒有四聖谛、沒有苦集、沒有滅道了;沒有苦集滅道,就沒有佛、法、僧叁寶。

   安立實相派的是無著菩薩及世親菩薩,他們大力的提倡實相派,一切的依他起是真實有,這是他們大力提倡的宗義。但是在著中論的時候,是否有無著、世親,這是一個問題。因爲佛陀涅槃之後的四百年後龍樹菩薩誕生,佛陀涅槃之後的九百年是無著菩薩誕生,但是龍樹菩薩住世六百年,這樣算起來,我也不是很清楚。至于月稱菩薩是不是龍樹菩薩的大弟子,這有多種說法了。有一些人說:他不是龍樹菩薩的心子,就是直接可以見到的。有人說:龍樹菩薩先圓寂後,月稱菩薩才來這世間的。又有一些人說:龍樹菩薩在世的時候就有月稱了,這是阿底峽尊者所講的。反正在著中論的時候,那時無著和世親沒有大力的提倡實有派。

   實有派的說法,就是一切依他起是真實有的。以近代而言,我們跟普通的人解釋說:諸法無自性,沒有從境那方面産生。一般對不是境上産生,會覺得這一切都不存在,是空無所有。這是對中觀不是很了解的人,都會有這種錯誤的看法。我曾經遇到一個人他跟我說過:你們佛教徒講慈悲心是非常的好,但是講到最後是什麼都沒有,這算什麼東西啊!所以不了解中觀的正見,他可能會錯意。

   所以智慧不是很深厚的人,是無法一下就了解空性的道理,具有善巧及成就的導師釋迦牟尼佛很善巧的教導衆生,爲了使智慧不深厚的衆生能了解空性,所以他先說有我,或者是由其它的方式慢慢的引導讓他們了解。我們上次就講過了,諸佛或說我,或說無我。有一句偈:「一切實非實,非實非非實。」這偈誦就是表示,導師釋迦牟尼佛是很善巧的來引導衆生。 

   佛教有四部:毗婆娑宗、經部宗,這兩部宗義是有根據的,佛陀當初在世時,講解毗婆娑宗及經部宗的宗義,是依據以四阿含爲根本經。唯識的根本經以應成派來說是解深密經,但是自續,也就是清辨論師,認爲解深密經是自續的根本經,所以他們不認爲是屬于唯識派,這是清辨論師的特別的一種說法。但是應成派卻不這樣認爲,應成派以及龍樹菩薩、提婆菩薩、佛護論師、月稱論師,他們都共同認爲解深密經及楞伽經是屬于唯識派的根本經,專門說明唯識宗義。所以導師釋迦牟尼佛是很善巧的,依靠衆生的根器,傳授他們需要的法。以智慧品而言,導師釋迦牟尼佛爲了衆生根性,大致分叁種:(一)對于下部,也就是毗婆娑宗和經部宗講一切法是實,是真實有的。(二)以唯識而言,對于唯識宗的宗師而言,佛陀對他們講解深密經。(叁)以上根者而言,佛陀對他們講空性的道理,那就是般若經,這就是中觀派的根本經。以方便品而言,佛陀對于小乘道,當然也是以慈悲心爲根本,而對他們講叁十七道品,使他們得到自利解脫;對于心力比較強的、比較大的大乘者,佛陀對他們講菩提心、六度般若蜜多等。所以佛陀的教導方式是非常善巧的。

   佛陀是爲了利益衆生而說法,佛陀並非說:我的這一派最好,你一定要信。假使某一法對某衆生有幫助,佛陀就對他說那種法。我認爲在許多的地方,許多的國家,所遺留下來的宗教,對這個地方、國家的人民有相當大的幫助,依他們的根器,這個宗教是對他們最有利益的。雖然佛教是很好、很深、很廣,以真理安立的。但是不能說:「我有道理,你來信我」。所以佛陀善巧的指導方式,以我個人而言,覺得對我有很大的啓發。

   既然佛陀對四宗都說…

《中觀正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因果明鏡論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