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观正见▪P6

  ..续本文上一页时,他有一个认识,这只是绳子的名言识存在,由名言识损害他曾经认为是蛇的执着,了知是绳子不是蛇。把绳子当成是蛇的执着是颠倒识,是错乱识,因为名言识损害到。从五蕴的隙缝当中找不到任何一个我的存在,找得到就是名言识的损恼,结果是找不到。在没有任何名言识的损恼时,我们认为这是唯名而安立的,唯取而有,就是这么简单。绳子上没有任何一部分是属于蛇的;同样的,五蕴上没有任何一部分是属于我的,也不是自相存在的有,这两者是一模一样的。唯一的差别是:一个有名言识的损害,绳子不是蛇,为绳子的名言识所损害;另外一种却没有,就是这样而已。所以我们可以了解,一个是颠倒,一个是非颠倒,这才是唯名而立,本身没有任何实体,也没有名言识的损恼,我们认为这是唯取而有、唯名而立。

   同样的,在看身体的时候,一定是由身体的形状、颜色、组织或任何一部分,以这些和合体才会认识这是身体。在找这个身体的时候,仔细去找又找不到,但是看身体的时候,好像遍布在整个部分。如狗的身体,也是经由肢体和合而安立的,我们不会认为是人的身体,假使说它是人的身体,会有名言识的损害,属于颠倒识。狗的身体怎么找,在它那一方面不可能产生人的身体;但狗的身体,不管用任何方式,从任何角度,仔细寻找,也不可能从它那一方面找到狗。既然两种都找不到,为什么有这种差别,说狗的身体不是人的身体,只是狗的身体,因为唯有名言识的损恼和不损恼的差别,是唯名安立而已,并非从它那一方面产生的这种差别。同样的,如来、善逝也是一样的。如来、善逝无法从他们无漏蕴体的任何一部分当中找出,这是如来,这是善逝。所以,我并非从境上那一方面所产生的。属于我的,一切我所有的,也并非从那一方面而产生。损害我的人,我所瞋的对象,或喜爱的悦意境,也并非从那一方面而产生。假使我不是自性有,我所也不是自性有,并非从那一方面而产生。假使我和我所并非是自性有,而并非是自性有的本身却认为是有自性,那你还不了解空性。因为空性本身并非独立的存在,因为诸法无自性,所以是空,除此之外没有任何空性独立的存在。不管任何一法,在寻找假义的时候,是绝对找不到的,可以找到这一法的空性,以这一法的空性再去寻找,这个空性找不到,找到这个空性的空性,这个昨天解释过的,所以任何一法都不是独立有的。

   「若无有我者,何得有我所,灭我我所故,名得无我智。得无我智者,是则名实观,得无我智者,是人为希有。内外我我所,尽灭无有故,诸受即为灭,受灭则身灭,业烦恼灭故,名之为解脱。」

  

  因为了解我和我所并非是自性有的,属于颠倒识的执着是可以断除的;无明可以断除,由无明所感受痛苦的身躯轮回也可以断灭。

   业的根本就是无明愚痴造成,因为愚痴所执着的是真实的我,而实际上是没有真实的我。由了解没有真实我的智慧,可以对治执着有真实的我的颠倒识,此二者所执的境是完全相违的,一个是智慧,一个是执着,可以互相违害的。由此可知烦恼是有办法断除的,无明是颠倒识,有智慧可以破除的。而且意识本身的体性是唯明唯知的,是在无记的状态,没有烦恼的污染,烦恼只是暂时的,所以烦恼是可以断除的,由对治力以及意识本身是唯明唯知的体性,所以解脱是可能的。

   在每天作息当中,可以了解贪瞋是相当强的,但也不是每一时一刻都有贪瞋。无明也是如此,虽然力量很强,但也不是有意识就有无明。无明和意识并不是一体的。意识是永远都有的,这种唯明唯知的性质,这种能力是永远都有的,但无明和贪瞋并不是常恒的。当发生意外,可能昏厥,乍看之下好像没有知觉,好像唯明唯知的能力没有了,那只是粗分的意识消失了,细分的意识是存在的。在密教里,分为暂时的意识,及俱生原始有的意识,俱生原始的意识是存在的。我要强调的是,有意识并不一定有烦恼。而且同一个时间,对同一个人,不可能产生慈悲和瞋恨,慈悲和瞋恨是不可能一起的。由于某种执着,会使你得到痛苦,我们称为内心的过患,颠倒识也属于内心的过患之一。不管任何的内心的过患,都一定有一个正对治力,这种对治力,我们称为内心的功德,内心功德的所依处就是心识、意识。

  例如身功德,身体的特征,它的所依处就是身体,我们身体的力量是有限的,所以身体的特征的功德也是有限的,但是意的所依处意识,它是没有体、没有形状、没有颜色的,意识是可靠的,不像身体的续流会断,意识的续流是不断的,永远都存在的;以前已经串习过的这一切功德,只要再加上一点心力培养,马上就可以生起。所以,这样慢慢的生起,慢慢的增长,乃至究竟。一时找不出适当的例子,但我相信你们可以体会,所说的内心的功德,是可以经由培养而增长,直到究竟。这在法称菩萨所写的释量论里面解释得非常清楚。释量论的第二品很重要,第二品里面对为什么要解脱,以及解脱的方法,这个正理解释得非常清楚。虽然所讲的究竟的宗义----空性的道理有点差别,但是大致上正理和架构是一样的,所以我们在辩论的时候,必须用到许多释量论所讲的道理。

  

   「业烦恼灭故,名之为解脱,业烦恼非实,入空戏论灭。」

  所谓业烦恼灭,是正对治力完全消灭业烦恼,才称为解脱,并非业烦恼不现起就称为解脱。业和烦恼,最主要的是烦恼,烦恼断灭之后,留下的废墟称为业,业就像烂掉的种子一样,没有用处,因为没有烦恼可以培养业;烦恼断了,业就没有能力了,补特伽罗就从业和烦恼之中解脱。从何处解脱呢?「入空戏论灭」。梵文就是烦恼在何处所断,在心识的空性当中所断的;以藏文来讲,就是透过空正见的修持,对治烦恼而解脱。真正的解脱,就是在空性当中灭除烦恼,这种灭谛即是真正的解脱,真正的灭谛。断除烦恼的意识的空性,这就是解脱。

   生老病死,及一切痛苦的感受,都是由业所产生的,业是由烦恼所产生的,烦恼是由非理作意所产生的。所谓非理作意,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当你在商店看到一枝笔,只会觉得很好而已,买了之后,对这枝笔的感觉完全不同了,会觉得非常好,再用一下,觉得百分之百的好。又如交朋友,刚开始只是普通朋友,后来慢慢相处久了,变成很好很好的朋友,只要听到他讲话,都会觉得很欢喜。但是有一天吵架了,他只要一叫,就会说:魔王在叫、鬼在叫、或是什么等等,这是有可能的。这表示人还是同样一个人,只是暂时的态度、或说话的方式有所改变,就认为他是什么等等,实际上还是同一个人而已。这是非理作意,捏造出来的。所以内心有所感受,首先会看到一切法从那一方面产生的相,第二就执着是真实有,第三就是非理作意,捏造这是百分之百完全真实有的。由这个捏造之后,产生贪瞋,由贪瞋痴再度轮回。非理作意是可以破除的,因为它的根本是无明,所执着的是从那一方面而产生的,这跟实际上是不符合的,由空正见的道理可以破除。「入空戏论灭」,戏论分许多种,在中论礼赞文里说的戏论八法,这里不是指这个意思,所谓的戏论是指无明实执,就是自性有的执着,它所执着幻灭的这一切法称为戏论。这是生起非理作意的主要因素之一,非理作意是因为看到这些戏论才会去捏造的。戏论就是实执所变化出来的一切现象。

   「诸佛或说我,或说于无我,诸法实相中,无我无非我。」

  佛陀要让众生离苦得乐,让众生离开实执的戏论。但是,为什么佛陀要讲我?假使一下子就说没有真实的我,他们无法接受这个理念,首先让他们行善断恶,所以说善是真实的善、恶是真实的恶,这样他们才会想要真实的去行善,真实的去断恶。因为这个目的,佛陀对众生说,我是有、我是真实、我是独立的。对善根成熟、具有上上根的众生,佛陀会对他们说:诸法无我。对一般人不讲诸法有我,因为会有我执,会觉得我是真实有、是独立的有;也不说诸法无我,因为会太执着无我,觉得本来就没有,会执着无我还是一个独立的东西存在。因此,佛陀不说有我也不说无我。无我本身是无遮法,空性是无遮法,唯名而安立,是完全的遮挡,没有任何的成立法,不会隐示任何的成立法出现,不会认为无我本身是独立的存在。在未证空性之前,虽然讲无我,但在观想无我当下,还是会觉得空性本身是独立的、真实有的。所以,空性本身并非是用语言可以形容的,所以说「诸法实相者,心行语言断」。这只能用意识去体会的,并非语言可以形容的,也表示空性是非常难证的。

  

   「一切实非实,亦实亦非实,非实非非实,是名诸佛法。」

  一切实就是一切法是有的,在般若经或其它经典里面,通常先讲一切的世俗法,这些法是有的,再次说这一切法是无自性的。尤其在结集论里,特别以这种方式指导。佛陀先讲法是有的、是绝对有的、是完全有的,但在结论的时候,会加一句,一切法是唯名而立的、唯取而有的,这一切是唯有依靠因缘而产生的。所以首先会让你认识情或者趣、或者善或者恶、或是所断或是所取等,这一切都是由因产生同类的果。先说完全有的道理,后说这是没有自性的。「一切实」就是这一切是实在有的,「非实」是指一切的有为法,在一剎那一剎那转变当中,是幻灭的。但是都会有一种的执着,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一个人活了四十岁,虽然昨天的你并非今天的你,已经改变了,但是我们老是认为这是同一个人,所以跟真实的执着是完全相违的,实际上是会幻灭的。这一切会…

《中观正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因果明镜论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