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子行叁十七頌釋——論典與教授雙運之甘露寶瓶(圖丹卻吉智華(聖教法稱)著釋)▪P11

  ..續本文上一頁意叁事,皆以菩提心爲前行。”

  善知識紮嘉巴說:“常時需正念一再地瞭望,正知一再地偵察,不放逸一再地警惕。”

  另如無著賢菩薩說:“由于是大乘的特法,于衆生當生利益心;由于是佛子的行儀,叁門當修利他行。”

  2-2-3-3-5、學習善根回向圓滿菩提,根本頌曰:

  爲除衆生無邊苦,勤修諸行所生善,

  鹹以叁輪清淨慧,回向菩提佛子行。

  如前所說,以歡喜趣入諸佛子行持的大精進,努力學習、修習所生的所有善法,以其代表的自他叁時所積的潔白善業,爲了祛除無邊衆生的所有痛苦,鹹以叁輪體空、實執垢染清淨的空慧攝持下,爲了利他,回向圓滿菩提之因,即是諸佛子不令善聚失壞、複令輾轉增長的善巧方便行持。

  另外,經中說,積集的善根,自己回向什麼,就會得到那般的果報。《入行論》中說:“直接或間接,所行唯利他;但爲有情利,回向大菩提。”

  爲了利他,回向願證得圓滿菩提,這樣善根不但不會失壞,還會輾轉增長,是最勝的回向。《無盡慧請問經》中說:“善根回向菩提,則于未坐菩提藏之間,中間不會消耗。”

  其他,如不回向、邪回向、低劣地回向輪回之因、僅回向解脫等,其果則不會何時亦不耗散。

  善根回向圓滿菩提,則不耗散,不回向等則會耗散,經中以水滴倒入大海與放置岸上的比喻加以說明。

  《入行論》以如意樹、芭蕉生果作比喻。

  如何回向呢?如經說:“如果作相,則彼非回向;如果無相,則是回向菩提。”

  有著緣所回向、能回向、回向事叁輪的實執回向,非清淨回向;以了知叁輪唯是名言安立而成,並非自體實有的智慧攝持下的回向,即是清淨回向。

  另如阿底峽尊者說:“晝夜叁門雖勤于善法,若不知回向圓滿菩提,則由某些顛倒分別使之耗盡。”

  “于一切善,以種種方式精勤,並隨時回向一切智。如是而作,則福德轉成智慧,智慧轉成福德資糧。”

  仲敦巴說:“以叁輪不可得攝持一切法,一切善根,與諸有情,平等共有,回向圓滿菩提。”

  博多瓦說:“一切善根,以發願統馭,隨積何善,其後發願,至關重要。”

  夏日瓦說:“隨行何善,一切以爲利他願成佛之心,成就六度,則是廣大善巧方便;以通達無實之慧攝持,則是清淨善巧方便;回向無上菩提,乃至菩提藏間,不會耗散,則是無盡善巧方便。”

  無著賢菩薩隨作何善之後,即以“文殊師利勇猛智”等作廣大回向。

  3、結尾總結,分五:3-1、爲利益誰,如何造論;3-2、說明此佛子行沒有錯誤;3-3、謙遜並祈寬恕;3-4、所著之善回向菩提;3-5、具有四種圓滿的尾跋。

  初者,如根本頌曰:

  我依經續諸論典,及衆聖賢所說義,

  爲欲修學佛道者,撰佛子行卅七頌。

  隨行菩薩藏等佛所說的顯密經典,以及釋論中所開示的要義,還有往昔的古德,特別是阿底峽尊者師徒等噶當派的諸位善知識,及自己諸位上師的語錄,攝集成叁十七頌,開示諸佛子如何學習菩薩學處的行持。此論全是爲了欲修學佛子道的善緣之士而著作。

  3-2、說明此佛子行沒有錯誤,根本頌曰:

  才淺學疏文不精,碩學閱之難生喜,

  然依經教聖者語,佛子行頌應無誤。

  由于作者本人俱生的智慧低劣、修得的智慧也很平庸的原故,因此沒有優美的文句詞藻,令那些智慧廣博、精通佛典的智者們心生歡喜,然就著作的內容本身而言,皆非臆造杜撰,而是如前所說,依靠經典及大德的言教編輯而成,因此,想來此佛子行或修持的次第應沒有錯誤。

  3-3、謙遜並祈寬恕,根本頌曰:

  然佛子行諸巨浪,愚鈍如我難盡測,

  故祈智者慈寬恕,違理無關諸過失。

  如剛才所說,自己雖感覺前面所示佛子修持的次第沒有錯誤,然而諸佛子的行門廣大無邊,深廣如大海,愚鈍如我這樣的人是難以測量其深度的,因此所說的內容,如有前後相違、詞不達義等的過失,這一切都祈請那些正直之士予以寬恕!

  3-4、所著之善回向菩提,根本頌曰:

  吾以此善願衆生,皆發真俗菩提心,

  不住有寂得自在,鹹成怙主觀世音!

  由講說佛子學處所生的一切善根,願一切衆生心續中速疾生起勝義菩提心——現證勝義空性之智,以及世俗菩提心——大悲所引爲利他希求圓滿菩提之心,由勝慧不住輪回有邊,由大悲及大乘發心之力不住寂邊,如此現證不住二邊的圓滿菩提,以無緣大悲及善巧方便的殊勝行之門,盡叁有際,利益有情,願這般的衆生悉皆等同于叁世間的怙主——無比的勝聖觀世音菩薩。

  3-5、具有四種圓滿的尾跋,原文曰:

  此文乃講解教理之無著尊者爲自利利他造于俄曲仁欽鋪。

  具四圓滿的尾跋:所著的內容、爲何而造、何人造論、于何處造論。

  吉祥圓滿!!

  (農曆2008-12-19——2009-3-11之間,初譯于青海隆務大寺,後圓滿譯于山東終興,複請楊玫居士悉心校潤而成。)

  佛子行叁十七頌

  無著賢菩薩(1295-1369) 造頌

  嚴定法師 如石法師 譯頌

  南無洛格夏熱雅。

  雖見諸法無來去,唯一勤行利衆生,上師觀自在尊前,恒以叁業恭敬禮。

  正等覺佛利樂源,從修正法而出生,修法複依明行要,故當宣說佛子行。

  此生幸得暇滿船,自他須度生死海,故于晝夜不空過,聞思修是佛子行。

  貪愛親方如水動,嗔憎怨方似火燃,癡昧取舍猶黑暗,離家鄉是佛子行。

  遠惡境故惑漸減,離散亂故善自增,心澄于法起定見,依靜處是佛子行。

  常伴親友還離別,勤聚財物終棄捐,識客且遺身舍去,舍現世心佛子行。

  伴彼若使叁毒長,並壞聞思修作業,能轉慈悲令喪失,遠惡友是佛子行。

  依彼若令惡漸盡,功德猶如初月增,則較自身尤愛重,依善知識佛子行。

  自身猶陷生死獄,世間天等能誰救?故于救度不虛者,皈依叁寶佛子行。

  諸極難忍惡趣苦,能仁說爲惡業果,故雖遭遇命難緣,終不造罪佛子行。

  叁有樂如草頭露,是須臾頃壞滅法,故于無轉解脫位 ,起希求是佛子行。

  無始時來憫我者,母等若苦我何樂?爲度無邊有情故,發菩提心佛子行。

  諸苦由貪自樂起,佛從利他心所生。故于自樂他諸苦,修正換是佛子行。

  彼縱因貪親盜取,或令他奪一切財,猶將身財叁時善,回向于彼佛子行。

  我身雖無少過咎,他人竟來斷我頭,于彼還生難忍悲,代受罪是佛子行。

  縱人百般中傷我,醜聞謠傳遍叁千,吾猶深懷悲憫心,贊他德是佛子行。

  縱人于衆集會中,攻吾隱私出惡言,于彼還生益友想,倍恭敬是佛子行。

  我以如子愛護人,彼若視我如寇仇,猶如母對重病兒,倍悲憫是佛子行。

  同等或諸寒微士,雖懷傲慢屢欺淩,吾亦敬彼如上師,恒頂戴是佛子行。

  雖乏資財爲人賤,複遭重病及魔侵,衆生罪苦仍取受,無怯弱是佛子行。

  雖富盛名衆人敬,財富量齊多聞天,猶觀榮華無實義,離驕傲是佛子行。

  倘若未伏內嗔敵,外敵雖伏旋增盛,故應速興慈悲軍,降伏自心佛子行。

  五妙品質如鹽鹵,任幾受用渴轉增,于諸能生貪著物,頓時舍是佛子行。

  諸所顯現唯自心,心體本離戲論邊,知已當于二取相,不作意是佛子行。

  設若會遇悅意境,應觀猶如夏時虹,雖現美麗然無實,離貪著是佛子行。

  妄執實有起憂惱,諸苦猶如夢子死,故于違緣會遇時,觀爲虛妄佛子行。

  爲覺尚需舍自身,何況一切身外物,故于身財盡舍卻,不望報是佛子行。

  無戒自利尚不成,欲成他利豈可能,故于叁有不希求,勤護戒是佛子行。

  欲享福善諸佛子,應觀怨家如寶藏,于諸衆生舍怨心,修安忍是佛子行。

  唯求自利二乘人,猶見勤如救頭燃,爲利衆生啓德源,發精進是佛子行。

  甚深禅定生慧觀,能盡除滅諸煩惱,知已應離四無色,修靜慮是佛子行。

  無慧善導前五度,正等覺佛不能成,故具方便離叁輪,修智慧是佛子行。

  若不細察己過失,道貌岸然行非法,故當相續恒觀察,斷己過是佛子行。

  因惑說他佛子過,徒然減損自功德,故契大乘諸行者,不道人過佛子行。

  貪圖利敬互爭執,聞思修業將退失,故于親友施主家,離貪著是佛子行。

  粗言惡語惱人心,複傷佛子諸行儀,故于他人所不悅,絕惡言是佛子行。

  煩惱串習則難治,勇士明持正念器,貪等煩惱初生時,即摧壞是佛子行。

  隨于何時行何事,應觀自心何相狀,恒系正念與正知,修利他是佛子行。

  爲除衆生無邊苦,勤修諸行所生善, 鹹以叁輪清淨慧,回向菩提佛子行。

  我依經續諸論典,及衆聖賢所說義,爲欲修學佛道者,撰佛子行卅七頌。

  才淺學疏文不精,碩學閱之難生喜,然依經教聖者語,佛子行頌應無誤。

  然佛子行諸巨浪,愚鈍如我難盡測,故祈智者慈寬恕,違理無關諸過失。

  吾以此善願衆生,皆發真俗菩提心,不住有寂得自在,鹹成怙主觀世音!

  此文乃講解教理之無著尊者爲自利利他造于俄曲仁欽鋪。

  

  

《佛子行叁十七頌釋——論典與教授雙運之甘露寶瓶(圖丹卻吉智華(聖教法稱)著釋)》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