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益明鏡
——勸勉修習聖教根本調伏正法
聖教根本內珍心要藏,大師聖教皆贊律調伏,
教主第四能王及上座,堅固善巧持律我稱揚!
爲令追隨我們大師而出家的修行者,能夠受持修學聖教根本調伏正法,特加勸勉,使生歡喜增長心力,故依典籍所說陳述調伏之大;正文則唯依經講述實行。
以出離之戒律而言調伏或別解脫戒之大義,則有大師與聖教兩方面,爲佛所數數稱贊。
《授記分別》中:“勝者大師之正法,亦經亦法爲調伏,此是大師與聖教,此二無別故應禮。”這是贊頌調伏或別解脫戒如同大師。如經雲:“我入涅槃後,此汝等大師,諸佛皆恭敬,殷贊比丘前。”“佛聖教之本、聖教之增長、一切能持之基是爲調伏。”《大德法商主贊調伏》中:“猶如樹木之主根,是長普持二之基,如是諸正法聚中,說因與本是調伏。猶如地爲生物基,由此出生諸果實,調伏爲戒進等基,由此出生諸福德。以諸功德依戒住,說彼住處是調伏,若住調伏能得度,不住豈可得度脫?譬如堅實無縫堤,可遮瀑流令退返,如是調伏聖者堤,可遮破戒之瀑流。諸佛及與獨覺衆,得菩提及身心淨,具足功德阿羅漢,彼等之因亦調伏。佛滅度後修余法,契經支分及世言,不行學處調伏滅,故較諸佛此爲稀。製心狂象此鐵鈎,調伏難調此牛辔,亦如苑邊深坑塹,能伏有漏諸瀑流,勝者大師之正教,亦經亦法爲調伏,此是大師與聖教,此二無別故應禮。現在住世諸世尊,由恭敬此故得成,此怙中怙真依處,是故虔禮妙律儀。” 昔諸譯師赴印度求學時,勸勉的人都說:“戒爲聖教根本一定要修學。”如《大德法商主贊調伏》中引別解脫戒經文:“世尊調伏海,深廣無邊際,一切心要藏,是爲別解脫。此爲正法王,最勝導諸法,此比丘商聚,學處大商鋪。破戒苦逼惱,此除毒妙藥。盛壯意難調,此律爲辔勒。輪回海深廣,此解脫船航。趨于善趣者,此渡流津梁。此道勝煩惱,諸佛之導首。此登解脫城,如階與基處。我入涅槃後,此汝等大師,出家應恭敬,殷贊比丘前。” 又“智者欲自善,及欲令具果,當于別解脫,殷勤而聽聞。比丘調諸根,不變佛出家,欲定解脫者,當持別解脫。俱胝長劫中,難聞別解脫,受持更難得,修行最稀有。”又雲:“如是戒經尾,具名別解脫,于此當廣誦。佛及聲聞衆,皆共敬于是。于此具恭敬,當得無爲法,當起當出離,當入于佛教,如象摧泥舍,當破死主軍。其住不放逸,互相護戒律,爲宏于佛教,當誦解脫律,僧伽作長淨。何故誦戒經,何故作長淨,戒律當守護,如牦牛愛尾。誦別解脫律,所積諸福德,一切諸世間,願得釋尊位。” 持律大師布敦寶成說:“盡集一切世間諸珍寶,遠勝于彼是調伏法寶,大師一切智者正法中,此爲心藏故禮諸持律。”持律大師大宗喀巴說:“佛語無余攝叁藏,故教心要是叁學,其首則爲戒學處,故說此處是調伏。”如是宗大師在他所著的《調伏海心要》中也說:“依何能順易,得至解脫城,善逝教心要,最勝別解脫。”又:“由護持戒律,暫果爲人天,究竟則說爲,得獲叁菩提,勤者當恒敬,守護別解脫。”如此等等。
受持大調伏律的功德利益:
《律本事》 中:“持我律之補特伽羅得五種利益:一、增四部衆;二、不須隨余教語;叁、護持過去未來諸正覺世尊內府庫藏;四、住于僧中無諸熱惱;五、爲與法相順故懲治粗暴。複有五種:一、于義不雜;二、抉擇諸義極爲決定;叁、善持學處諸基;四、心之(法義)顯現生起且得久住;五、爲後世能現(之因)。複有五種:一、持戒者所住之方我令(法義)現起;二、令其明了;叁、令見光明;四、此方我不勞心;五、此方我不見其空(無所得)。複有五種:如來出世間,創製與隨製,呵責與開許,五五亦如是。複有五:有難及非難,教誡及開示,乃至于學力,此第六五種。複有五:知犯與不犯,知所犯輕重,廣誦毗奈耶,如是爲五種。” 如是說調伏贊,啓諸上座歡喜誦持毗尼。
大調伏學處之基製戒的功德:
此有(比丘)二百五十叁條大戒等八種別解脫學處功德的差別。在製(比丘)第一波羅夷戒時,(佛說:)“由此因緣我觀十利,爲聲聞弟子于毗奈耶製其學處。雲何爲十:一攝取于僧故、二令僧歡喜故、叁令僧樂住故、四降伏破戒故、五慚者得安故、六不信令信故、七信者增長故、八斷現在有漏故、九斷未來有漏故、十令梵行得久住故、顯揚正法廣利人天、我今爲諸聲聞弟子、于毗奈耶製其學處應如是說。” 因此,我等後學繼舉先哲鵝黃勝幢 的上座僧衆遍諸國土,爲了令僧團長久住世,應當對八種別解脫學處認真修學,不令混雜,對教誡開遮等細微之處也應謹慎住不放逸,依照“宜時宜處”的原則,守護聖教的內府珍藏調伏正法,不令損耗。所謂“宜時宜處”,《臥具事》中:“佛住拘屍那城娑羅雙樹間,入無余涅槃時,告諸比丘,我廣說毗尼,今略攝之開示昔未說者,汝等谛聽,持之于心。諸比丘,我昔未開許亦未遮止者,若不可依不順毗尼,以不順故則不可行。若可依而不順毗尼,是爲可也故當行之。于此莫生憂悔。”于此應牢記在心,對正法根本調伏律藏,應如眼珠和生命一樣去珍惜,此舉意義重大,福德無量。
大調伏律學處中戒及持戒的功德:
如《極愛比丘經》中:“戒爲最勝樂,戒是解脫道,戒爲功德田,戒是諸佛因。此戒爲最勝,當護如眼珠,爲命而失戒,無智是愚人。命斷有後世,失戒非如此,故我弟子衆,持戒當堅固。”《清淨戒經》中:“是故大師極贊戒,持戒能值佛出世,持戒是爲最勝嚴,持戒如香及塗香,持戒心得歡喜住。淨戒凡夫成勝士,即令毒蛇大黑龍,亦不能害況其余。持戒比丘具光明,持戒美名得安樂,持戒是爲上趣因,護戒能令獲涅槃。”如是,《賢愚經》第十六品沙彌持戒品中 :“戒爲入道之初基,盡漏之妙趣,涅槃安樂之平途。若持淨戒,計其功德,無量無邊。譬如大海無量無邊,戒亦如是。猶如大海多有阿修羅鼋龜水性摩竭魚等大衆生居,戒海亦爾,多有叁乘大衆生居。譬如大海多諸金銀琉璃等寶,戒海亦爾,多出善法,有四非常叁十七品諸禅叁昧如是等寶。猶如大海,金剛爲底,金剛山圍,四江大河,流注其中,不增不減。戒海亦爾,毗尼爲底,阿毗昙山,以爲圍繞,四阿含河,流注入中,湛然常爾,不增不減。何以故?注入不增不減,下阿鼻火,上沖大海,海水消涸,以故不增。常流入故,以故不減。佛法戒海,不放逸故不增。具功德故不減。”這裏,對于持戒的功德,不持戒的過失,佛用諸多比喻廣爲演說。《觀察犯戒五類善不善果經》中,對大戒中五類墮罪守護不犯的功德,以及違犯的過失,以種種比喻加以說明,爲持律者之必讀。得大善巧的阿阇梨智慧吉祥賢所著的《論戒、律、叁昧耶互不相違》中也說:“比丘利衆生,菩薩悲心切,若欲作利他,比丘調伏律,更勝菩薩戒,故尤當依戒。調伏所诠戒,唯比丘能修,盡壽而依止,不舍衆生事。”而《調伏頌》 中:“可贊財圓滿,能生勝梵宮,叁摩地涅槃,並由于戒得。”世親阿阇梨所著的《言戒》中也廣說道:“若海與牛迹,其中水差別,布施與持戒,差別亦如是。若人信敬心,百年行布施,若守戒一日,較彼遠爲勝。下劣如屠夫,亦可行布施,而彼于戒律,不堪能守護。布施極盛廣,亦非大施主,護戒極清淨,是名大施主。”阿阇梨明稱著有《戒言釋》對此有清晰的闡釋。《親友書》中:“汝戒勿衰勿诋毀,勿雜勿染當清淨,戒如大地爲一切,動與不動功德基。”《入中論》中:“諸異生與佛語生,自證菩提與佛子,增上生及決定勝,其因除戒定無余。”“屍羅田中長功德,受用果利永竭。” 《道次攝頌》中:“屍羅如水洗惡行,亦如月光除熱惱,處衆威嚴如須彌,不作恐怖衆生敬,如是知已正受戒,智者應護如眼目,我修如是瑜伽行,欲解脫者如是行。”
破戒的過失:
如《律分別》 中:“若于大悲大師教,略微思欲稍逾越,由此得苦難堪忍,如焚竹林庵摩林。或有違背于王命,而可不受于責罰,若誰非理逾佛誡,當如傍生樹頭龍 。”《清淨戒經》中:“若無有人誰見貌,如是無戒不見法,譬如無足不堪行,無戒不能得解脫,猶如妙瓶盛珍寶,戒爲諸法之生基,瓶破不堪盛珍寶,戒若穿漏法盡失,初則戒律已無有,後雖欲得涅槃法,卻如缺耳殘鼻人,不堪對鏡無需要。莫聞莫觀如是人,護戒之人生上趣,多、具、護聞生上趣。”對持戒的功德和不持戒的過失,結合五類墮罪各各的輕重,《觀察犯戒五類善不善果經》中都有說明,請認真閱讀。《入中論》中:“失壞戒足諸衆生,于惡趣受布施果,生物總根受用盡,其後資財不得生,若時自在住順處,設此不能自攝持,墮落險處隨他轉,後以何因從彼出?” 如是等等經論中諸多言說,應當牢記多加思維。昔佛在世時,南印度有二比丘,一同前往禮佛。途中幹渴欲飲水,而沒有帶濾水囊 ,一比丘說:“無濾而飲水有違學處,不能喝!”于是幹渴而死,死後立即生天,與諸天子一起見佛聞法,得見聖谛。另一比丘說:“若不喝水必然渴死,不能見佛,還是喝吧!”于是喝水後繼續朝佛,終于見到了佛,佛說:“比丘,你不遵我所製戒,見我也無益。”所以,想要令自己得到安樂,就應當珍愛自己所受的學處。
未出家受戒而身披出家衣也有罪過:
《極愛比丘經》中:“若人自欺诳,未住出家戒,而持善逝幢,外貌徒相似,謂我爲比丘,如狂象豁鼻,孕婦飲酸酵,此人一日中,罪種極無量,當來必自受,種種諸損害。若不住學處,而持善逝幢,于其刹那間,失色住俗家,有貌無學處,此人爲一切,世間所不愛,皆共诃譏嫌。譬如良材木,而常生枝節,其人徒貌久,極增罪孽言,增長諸惡業。”因此,若舍出家戒律,而仍披著…
《遍益明鏡——勸勉修習聖教根本調伏正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