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得,暇滿如是難求。慶喜當出家,難得暇身得,我是汝大師,勿作我不喜。譬如空中針眼,而以芥子等拋之,假使有芥子適入此針眼,慶喜,人身難得其過于是,若得暇滿更複如是。慶喜,汝之人身如是難得,暇滿如是難求。慶喜當出家,難得暇身得,我是汝大師,勿作我不喜。何以故,于百俱胝劫,乃至千萬億,不聞佛聲音,況複得見佛,譬如優昙花,樹中極稀有,佛難遇如是,而汝今遇我。慶喜當出家,暇身極難得,我是汝大師,勿作我不喜。”時善男子慶喜剃除須發,披著袈裟,于佛教中淨信出家。佛說是經已,具壽阿難、善男子慶喜聞佛所說,歡喜贊歎。慶喜出家經竟。邊紮熱噶達主校。”雖然在其他經論中尚有許多,在此就以此經作爲出家功德的結尾。
濁世守護戒律的功德。若于濁世中一日守護所受的調伏學處戒律,其功德不可思議,因爲這是在佛教非常因難的時期。就如同有人有十萬元,再布施給他一千,對他並沒有什麼幫助。而此後此有極爲貧困,此時莫說給他一千,即使一百元,也對他有極大的幫助。較諸佛在世時一生守持二百五十叁條 戒律,若于現今教法十分困難時一生乃至一日只守四根本十叁僧殘,甚或一生乃至一日守持四根本戒而無染犯,其功德也可相等。同樣,若于佛法的最後五百歲受持般若經中乃至一偈一句,其功德也與佛世時受持全部般若經相等。這是經中所說,以理可知。雖然如此,在《月燈叁昧經》 《寶燈經》《寶多羅經》《叁摩地王經》這四種同經異譯 中:“若供百億那由佛,清淨信心施肴膳,亦施燈鬘及幡蓋,至于恒沙多億劫,若于正法衰末世,如是佛法欲滅時,于一日夜能護法,如是功德勝于彼。” 如此的授記也見于他經,這裏不再多引,就此收住。
印度釋迦牟尼佛教法中調伏律的出現:
釋尊在兜率天生爲菩薩天子白髻時,由往昔的所發的大悲誓願,在人壽百歲時度化衆生,因而作了五種觀察 後降下生于南贍部洲,入母親摩诃摩耶的胎中。後降生在藍毗尼園,自幼依諸多師長學習各種技藝,都至精達無與倫比,成年後娶妻耶輸陀羅。後觀見老、病、死、沙門相,遂發心出家,在今清淨塔的地方自剃須發,身披染色法服,出家而成具足戒的比丘。釋迦牟尼佛的教法中第一位比丘是佛自己。也有一種看法是佛在金剛座成佛後才成爲具足戒的比丘,這才是教法的開始和第一位比丘的出現。這裏就不多作討論了。此後佛在泥連禅河邊六年苦行,赴菩提樹下降伏衆魔成就大覺的佛陀。七七四十九天後赴波羅奈斯鹿野苑初次說法,轉四谛*輪。初轉時阿若憍陳如 得見道,隨即跋提、婆師波、摩诃男、阿說示 也見道成爲具足戒比丘。遵照佛的教敕爲了比丘著裙方便及安樂的緣故,在佛坐過的地方朝東建起了精舍,這就是最初的出家僧衆的僧院或經堂,這個規矩一直延用至今。此後不久佛說了“善來”比丘等受具足戒的方法,總有十種 ,如《毗尼母經》中所載,總而言之:導師自覺自生律 ,善來智悟 念皈依 ,佛敕 斷諸輕重罪,遣使 五衆十衆十。如頌所言,我們的導師釋迦牟尼佛,及獨覺羅漢等是自得的比丘具足戒。而摩诃南等最初五比丘佛呼“善來”立刻梵行具足,隨佛語而得具足戒,內證妙智。大迦攝波尊者在佛前說:“佛爲我大師,我是佛聲聞弟子。”于是得到具足戒。佛問善施:“雲何利益?”答曰:“解脫。”佛問:“雲何所須?”答曰:“敬信。”所答令佛歡喜,佛敕得具足戒。比丘尼大世主 等請阿難尊者向佛求比丘尼具足戒,阿難尊者(代佛)問:“能行八敬法否?”答曰:“能行。”于是得具足戒,是爲遣使受具 。比丘尼法施由于條件不具,念皈依而得具足戒,不須六十具足式衆,只念叁遍皈依即得具足戒。而如今受戒的方法,只有五衆十衆及遣使這叁種了。白四羯磨也有加舊儀軌合而爲八的說法。舊儀軌的發起,大約是因善來比丘受具足戒,只能在佛前受,而諸比丘路途長遠,恐有命難,所以集合僧衆爲他出家受具足戒。由此可知舊軌是佛的開許,這種情況持續了六年。此後正式製定羯磨儀軌的由來,則是舊軌時諸師徒出家衆,沒有善加囑咐善加調治,諸多粗暴放逸令居士不生信心,諸出家者有病無人照料,佛見到這些,爲使聲聞衆互相攝持,病病者有人照料,因而製定了延用至今的這個儀軌。儀軌中規定在中土 須十大比丘僧才能傳授比丘具足戒,而邊地 須五大比丘僧方可傳具足戒。比丘尼戒則中土須十大比丘及十比丘尼二部俱全而傳戒,邊地須五大比丘及六比丘尼足十一數方可傳戒。而中土邊地的區別有地、法的二種,法之中土,是指具足如來四衆弟子的地方;反之則成邊地。所謂四衆弟子,是指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等而下之四類佛弟子。地域上的中土唯指印度而已。如是僧衆出現的最初十二年中,于正法中沒有出現任何違失。自第十叁年起,由于羯闌铎迦子比丘蘇陳 那犯非梵行,大師能仁見十種利益故製定了不淨行他勝 戒。此後王舍城比丘但尼迦盜國王木材 ,以是因緣,佛製定了不與取他勝戒 。在能斷城許多比丘犯殺人罪,佛製了殺生他勝戒 。廣嚴城五百漁夫出家比丘謊稱得上人法 ,因而佛製定了妄說自得上人法他勝戒 。此後又以比丘邬陀夷犯第一條僧殘罪等因緣,佛製定了僧殘戒其余的戒律,總有比丘戒二百五十叁條,比丘尼戒叁百六十四條。依佛所製的戒律佛的調伏正法能在這個娑婆世界住世十個五百年。這十個五百年中,初叁五百年是證果時,次叁五百年是修行時,再叁五百年是唯教時,最末五百年是唯相時,教法住世共五千年。現在 依上座部已是過去2546年了。
第一次集結法藏 :
佛把教法托付給上座大迦攝波尊者後身入涅槃。佛入涅槃前,尊者舍利子與八萬大阿羅漢、尊者目犍連與七萬大阿羅漢、以及佛身邊的一萬八千阿羅漢,因不忍見佛滅度而提前入涅槃。壽命數劫的諸天衆等,擔心佛的教言從此灰飛煙滅,譏嫌許多有能力的比丘隨佛入涅槃而經律論叁藏將無人誦持,爲了避免這樣的情況,大迦攝波尊者命圓滿比丘召集僧衆集會,圓滿比丘入四禅定後敲擊犍稚,除憍梵波提 外衆僧皆集,去喚他時,一聽到佛涅槃的消息也立即入滅了。大迦攝波尊者告大衆說:“同梵行者,鹹皆善聽,說伽他曰:彼隨聖教身已滅,所余應供多涅槃,現在和合衆同心,廣爲人天當結集。仁等勿同彼牛主,室利沙宮入圓寂,不應造次般涅槃,宜作衆生利益事。”說此偈後,率諸僧衆赴摩揭陀國,在王舍城畢缽羅岩 由未生怨王供奉事物,于佛入涅槃的次夏安居的後夏時結集世尊教言。結集須五百阿羅漢,而缺一名,爲令滿數,大迦攝波觀察阿難當爲調伏,于是說:“今此勝衆皆阿羅漢,而汝獨居預流學地,汝宜出去。”“汝親侍佛。雲何破見戒威儀正命者,何成稀有。汝有八罪,今當舉之。”所謂八罪者,頌曰:請及未請倒答夾與水,可舍現相。其一,請度大世主等五百比丘尼出家受具足戒,令佛法可住世七千年減爲五千年,也有減少了五百年等說法,不知其所據。《雜事》 中雖說減少教法住世,然未具說時年。其二,若請佛住世,佛有大威神,可住世一劫乃至過于一劫,而未請佛住世。其叁,佛有所垂詢,而答非所問。其四,縫佛的金色法衣時本應向虛空拋上令諸天捉持,卻用腳夾住而縫。其五,佛渴須水,本應將缽向天而舉,自有諸天供養甘露,卻去取混水。其六,佛現病痛時,曾說小隨小戒可舍,而未問如何作,令諸僧衆多有異解。其七,爲諸女人及在家衆現佛陰藏相。其八,向諸在家衆開現佛的黃金色身,而在家衆作了不宜的事 。以此八事于大衆僧中驅擯阿難。阿難離開去增勝聚落,以村中童子爲侍者講經說法。童子入定觀察師心後說:“可依樹下幽閑處,一心當念涅槃宮,師今謹慎務勤修,不久必歸圓寂路。”阿難尊者依增勝童子所說的要義,晝分及初夜或坐或行,淨除心之蓋障,中夜洗足入房左脅而臥兩足相重,頭未及枕證阿羅漢果。于是又重返畢缽羅岩,足成五百阿羅漢數。先于僧中作白 ,次作羯磨 差派任務。初是事的起由,其次是所系及介紹,末則是僧衆集合及是否同意。由于佛曾經把所有講過的戒律都對優波離尊者重說,因而由邬波離 尊者主持律藏的結集。如經中所載:““世尊于何處製第一學處?”“于波羅痆斯。”“此爲誰說?”“五苾刍。”“謂齊整著裙應當學。”說是語已。諸阿羅漢俱以神通力觀察優波離所傳,謂皆同己,“汝等所傳亦如是否?”“如是。”爾時摩诃迦攝波作如是念。我已結集世尊所說最初學處。無有違逆。是故當知。此毗奈耶是佛所說。“世尊何處說第二學處?”“于婆羅痆斯爲五苾刍。”“謂齊整披叁衣應當學。”“世尊何處說第叁學處?”曰:“于羯蘭铎迦村爲羯蘭铎迦子蘇陣那苾刍製非梵行他勝罪。”” 如是結集了他勝、僧殘、不定、舍墮、墮、對說悔、衆學法、滅诤法、隨製、隨聽、出家、長淨、辨難、雜事、緣起等。結集完律藏後邬波離尊者下座。然後由阿難尊者結集經藏,大迦攝波尊者結集論藏。而大多則說由阿難尊者先出經藏,次則邬波離尊者出律藏,大迦攝波尊者出論藏 。
第二次結集法藏 :
第二次結集法藏是在佛入涅槃後一百一十年,聖者地底迦將教法付囑聖者黑色前,許多比丘來探望病情,而後就在中印度的憍賞彌住了下來,教授四衆弟子。後廣嚴城 諸比丘以爲上座臥病不能得到很好的開示,于是漸不複來。而後又宣稱非法的十事是法、是律、是佛所說。爲破除此非法十事,諸阿羅漢集會。在七百阿羅漢尚缺一人時,聖者曲安 被天勸請到來,足成七百阿羅漢數。如經所言:“住在波咤離子城,持律沙門多聞者,于中有人來至此,伫立門首名曲安。”七百阿羅漢集于廣嚴城婆利迦圓,有說由法王阿恕迦 護持,而多羅那他 所著《印度佛教史》中說由離車族的…
《遍益明鏡——勸勉修習聖教根本調伏正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