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遍益明鏡——勸勉修習聖教根本調伏正法▪P4

  ..續本文上一頁國王能樂爲施主 ,共商破除十事非法而作長淨,被後世稱爲第二次結集。其實唯爲破除違背戒律的一些行爲而已。頌曰:高聲隨喜掘地酒及鹽,道及二指搖坐具金銀。破此十事非法兒長淨,智者許爲二次集聖教。非法十事,其一,有比以爲高聲合掌共許則罪墮可淨;其二,諸非法的行爲若有他人隨喜則淨;其叁,世所共行故諸比丘掘地無罪;其四,因身體有病而飲酒無罪;其五,用鹽與時食和合,午後可食無罪;其六,無須走出一由旬,只須一驿半驿即可複食;其七,不須作余食法,日影過中二指仍可進食;其八,以乳和酪攪拌,午後可飲無罪;其九,作新坐具不須以舊坐具一搩手的長度重貼;其十,令諸未受具戒者頭上置一小座,上安一缽,此中所置金銀可取,不犯觸金銀戒。如是第二次結集法藏所破除的十事非法在《雜事》之末有明文列出,是其出處,可以參看。

   第叁次法藏的結集:

   第叁次結集發生的條件有不同的二說,一是由于法王阿恕迦的去世;二則依諸阿羅漢的說法,是因爲衆僧以俗語、雜語、鬼語等誦戒,各著已辭,而依次將諸典藉相合,形成了雅語經藏等十八種。如此諸智者有不同的說法,然究其來源,則是《調伏光明》。此中:“初爲根本說一切有一部,由此衍生余叁根本部,許由此四部出生十八部。故曰說一切有如同根本,以雅語诠說名言;余部則非,以俗語、雜語、鬼語而誦诠說名言。即昔唯有說一切有一部,佛涅槃後,由此部出生他部,以此部爲衆部之本,故名根本說一切有部。”

   一、根本說一切有部。釋其名義,就是說此部爲出生一切他部的根本,而以叁世的一切都爲實物有,故得名根本說一切有。其學統承繼于被佛授記爲“尊重學處第一”的羅睺羅賢。僧伽梨 爲二十五條至九條,繪有蓮花、青蓮、*輪或寶等僧人的標識。也有說非寶而是樹葉之相。誦戒經時以雅語誦,授取食物時手向上,除夜分余時睡眠時,須與空地有九肘半間隔。部派分化形成根本總部、飲光部、化地或護地部、紅衣部、分別說部等七部。調伏天的《部派差別略示》中:“本總及飲光,化地及法護,多聞紅衣學,及分別說部,是說一切有。”

   二、大衆部。其得名,以是大迦攝波等大部分僧衆所集,故名大衆部。其師承爲婆羅門種出家被佛稱贊爲“頭陀第一”的大迦攝波尊者。僧伽梨爲二十叁條至七條,以吉祥結或海螺爲標識。誦戒時用俗語。授取時用器具。除夜余眠時可以缦隔。部派差別有東山住部、西山住部、雪山住部、說出世部、說假部等五部。調伏天:“東西及雪山,說出世間部,及與說假部,五部爲大衆。”

   叁、上座部。其名由諸上座是聖者種姓而得。師承爲極上種出家的被佛稱爲“調伏邊鄙第一”的大迦旃延,其種姓爲寶藏婆羅門種。僧伽梨爲二十一條至五條。以索及迦花爲標識。誦戒時以鬼語。授取時須放置。除夜余眠時可以繩隔。部派分出住能勝苑部、住無畏山部、住大精舍部。調伏天說:“住能勝苑無畏山,及大精舍上座部。”

   四、正量部。以多數衆所尊重的阿阇梨,其隨學者稱正量部。導師是平民種姓出家的被佛贊爲“執律第一”的邬波離尊者。僧伽梨爲二十一至五條。以吉祥結爲標識。也有人說正量部與上座部僧伽梨與標識相同。授取時作奪取法。除夜余眠時,受具足戒者與未受具者間以圖畫相隔即可。部派分出雞胤部、守護部、犢子部。調伏天:“雞胤山守護、及與犢子部,是正量叁部。”如此共計十八部,有些是以所住地得名,有些是以所宗得名,有些以師承得名。如調伏天所說:“地域師差別,不同有十八。”

   附說哀愍王十夢 。昔迦葉佛出世時哀愍王夜夢十相,而此國王同時供養著內道和外道,于是先求外道導師觀夢,外道說:“這是國王將死或亡國之兆,必須用珍重如自己的心髒一樣的來代替。”其時王有一女名叫金鬘,對佛極有信心,正是外道的心病,所以外道說出此言。國王聞言心中愁憂,王女見狀問明了因由,對王說:“若能益父王的壽命我死正宜,然而此諸外道無明愚癡暗翳覆心,豈有能力預示未來。正覺佛陀知一切法如眼親見,才是應當請求之處。”王同意後,向迦葉佛請問,迦葉佛說:“王的夢並非王與親屬的惡兆,而是當來釋迦牟尼佛的教法中,諸聲聞弟子行種種惡行之兆。”迦葉佛的授記攝爲偈頌:其夢兆之一、有一大象從窗牖出,身雖出而尾挂住,是諸出家者雖出家住僧舍中,不能調伏在家俗心之兆;夢兆之二、諸普通象驅走大香象,是諸破戒比丘驅擯諸持戒清淨比丘之兆;夢兆之叁、身有糞穢的猕猴用不淨汙其他猕猴,是爲諸破戒者毀謗諸持戒者之兆;夢兆之四、有一猕猴爲諸猕猴灌頂,是無師德相而僭爲人師之兆;夢兆之五、蛇心旃檀與常木等價,是後世佛經與諸外道典藉地位相等之兆;夢兆之六、一鬥珍珠貿易一鬥面,是後世爲財而誦經之兆;夢兆之七、精舍邊的花果爲賊所偷,是用僧物養在家人之兆;夢兆之八、有一渴人井隨其後,雖其水清淨可意,而不飲用,是當來雖爲貧法的衆生說法,而彼不聽受之兆;夢兆之九、諸多人衆聚在一處,各執己見相互诤鬥,是當來諸出家者各執異見生諸貪瞋;夢兆之十、一張白布,有十八人各執奪少分,而布不破,是當來釋迦牟尼佛教法雖分爲十八部派,然以各自見行修持皆可成就菩提,未破根本菩提修行之道。哀愍王十夢見《甘珠爾》中滿慈子等證悟中的诠摩揭陀賢女證悟的部分,德格版《甘珠爾》中在嗡部與诠證如意藤的第九十叁支诠摩揭陀賢女證悟支中。摩揭陀賢女的前生即是哀愍王女金鬘,所以哀愍王十夢在摩揭陀賢女證悟支中,原文明了可以參看。

   (藏傳)調伏律的分判。依《總明調伏法源》:由于蓮花戒論師與支那和尚的論诤,法王赤松得贊命令所行皆依根本說一切有部的靜命論師之規,上部律、下部律、中部律都是從根本四聲聞部承續的根本說一切有部的戒統。工珠仁波切在他的《所知藏》及《叁律儀決定釋文殊上師口授》中說:屬于可舍的小事張羯絺那衣藏地不需,是佛所製。然而此說史傳中不明,也不見有其他依據。也有說藏地所宏的戒統是根本說一切有部中的紅衣部。阿底峽尊者來到藏地後傳了幾多顯密教法,然而從未度一出家比丘沙彌,尊者曾對菩薩法王說:“我不予授戒,以我之戒統爲大衆部故。”此見諸史傳中。而裙褶有圓系或背系兩種方式,依地被稱爲衛式、藏式。衛地寺院多是圓系,而藏地薩迦、紮西倫布及噶舉、甯瑪的寺院多是背系,這僅是就個別與多數而言。也有說圓系是大衆部之規,宗承阿底峽尊者與噶當諸善知識,而背系則是根本說一切有部之規。

   如上已陳述調伏之大、受持大調伏律的功德利益、製戒的利益、持戒的功德、破戒的過失、未出家受戒而身披出家衣的罪過、出家的功德、濁世持戒的功德利益、印度釋迦牟尼佛教法中調伏律的出現及叁次聖教的結集、哀愍王十夢、(藏傳)調伏律的分判等。現在應當說明藏地調伏正法的出現、戒統傳承、以及現今應當如何修學。

  藏地調伏教法的出現,首先爲下部律,在藏王拉妥妥日年贊時教法出現,法王松贊幹布時成立,在法王梵天之花赤松得贊時盛行。第五世法王所著的《曆代王統記》中:美髯公赤德祖贊時曾從裏域 請來出家人恭敬供養,然藏人出家則未有。”“其時譯有從印度更喜地方傳入的說分別部律。”“在吉祥桑耶不變任成寺建成後,(藏王)考慮到印度四根本部中說一切有部對藏地較宜,于是延請十二比丘,由靜命論師作和尚,爲藏地七人授別解脫戒,是爲藏地最初出家的七人。七人中的巴巴揚最初請求出家,藏王非常高興,說:“卿實爲藏地之寶也。”于是他被人稱爲“巴大寶””。此後法王赤熱巴堅時,若出家者皆撥給七戶供養,還在自己的辮子上拴二布條,右有鵝黃的出家部,左有白衣楊柳宮部。至朗達瑪時教法沈沒,雖彼執政四年後爲拉龍巴吉多傑刺殺,然其時譯院被拆,譯事被奪,印度班智達被遣返,出家者皆令還俗,強令執弓箭狩獵,凡不從者皆被殺。有藏饒薩、鑰格炯、瑪釋迦牟尼叁人在一河邊修行,見諸出家者狩獵,問明原由,驚知國王覆滅佛法,于是馱載律藏典籍,經上阿裏逃到葛邏祿與霍爾地方 ,考慮到語言種族都不同無法弘法,于是逃往多麥潛修。有穆蘇薩巴對他們生起信心,敬信調伏正法,跟從他們出家。藏饒薩爲和尚,以鑰格炯爲阿阇黎,受沙彌戒,法名貢巴饒薩,後又由瑪釋迦牟尼爲屏教師,並延請兩位漢僧足成五比丘數,爲他授了比丘具足戒。貢巴饒薩戒臘滿五年後,衛藏有十人得知多麥地方有佛法,于是跟從貢巴饒薩大師出家受具足戒,教法漸次弘揚到衛藏,此部被稱爲下部律或喇欽 戒統。在喀什米爾班智達未到藏地之前,戒統以此部爲主,至今依然著名。

  其次上部律,松艾天喇嘛益西沃最初求覓出家師長未得,于是自己在叁寶前受持出家相,將名字松艾改爲益西沃。此後在東印度迎請法護論師,由于藏地共同的福業所感,法護論師恰好在尼泊爾朝禮佛塔,因爲酷熱生病來到雪山邊,祈請後,論師考慮到藏地王臣好樂佛法,此行必能有所利益,于是赴藏域阿裏地方。他有弟子善護、德護、智護,所傳的比丘戒次第傳至仁達瓦、甲曹法王等,被稱爲上部律。

  大班智達戒統,也稱中部律或迦濕彌羅 律軌。綽普譯師強必巴迎請迦濕彌羅大班智達入藏,在曲許索瑪寺一日內爲十一人傳比丘具足戒,菩提祥和藏巴金剛祥爲其上首,所傳戒統被稱爲大班智達戒統。宗喀巴大師所受的比丘戒即屬此部。次第相傳直至當今第十四世法王丹增嘉措。清淨的比丘戒傳承從印度傳入後,自靜命論師起至今不衰,如此妙軌,當依之修學。

  雖然正統的比丘尼戒卻未曾從印度傳入雪域藏地,然而也出現有比丘尼。藏地諸智者有說二部中唯大比丘僧也可傳比丘尼戒,由于沒有正規的比丘尼戒傳承,對于此說其余智…

《遍益明鏡——勸勉修習聖教根本調伏正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