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遍益明镜——劝勉修习圣教根本调伏正法▪P3

  ..续本文上一页得,暇满如是难求。庆喜当出家,难得暇身得,我是汝大师,勿作我不喜。譬如空中针眼,而以芥子等拋之,假使有芥子适入此针眼,庆喜,人身难得其过于是,若得暇满更复如是。庆喜,汝之人身如是难得,暇满如是难求。庆喜当出家,难得暇身得,我是汝大师,勿作我不喜。何以故,于百俱胝劫,乃至千万亿,不闻佛声音,况复得见佛,譬如优昙花,树中极稀有,佛难遇如是,而汝今遇我。庆喜当出家,暇身极难得,我是汝大师,勿作我不喜。”时善男子庆喜剃除须发,披着袈裟,于佛教中净信出家。佛说是经已,具寿阿难、善男子庆喜闻佛所说,欢喜赞叹。庆喜出家经竟。边扎热噶达主校。”虽然在其他经论中尚有许多,在此就以此经作为出家功德的结尾。

   浊世守护戒律的功德。若于浊世中一日守护所受的调伏学处戒律,其功德不可思议,因为这是在佛教非常因难的时期。就如同有人有十万元,再布施给他一千,对他并没有什么帮助。而此后此有极为贫困,此时莫说给他一千,即使一百元,也对他有极大的帮助。较诸佛在世时一生守持二百五十三条 戒律,若于现今教法十分困难时一生乃至一日只守四根本十三僧残,甚或一生乃至一日守持四根本戒而无染犯,其功德也可相等。同样,若于佛法的最后五百岁受持般若经中乃至一偈一句,其功德也与佛世时受持全部般若经相等。这是经中所说,以理可知。虽然如此,在《月灯三昧经》 《宝灯经》《宝多罗经》《三摩地王经》这四种同经异译 中:“若供百亿那由佛,清净信心施肴膳,亦施灯鬘及幡盖,至于恒沙多亿劫,若于正法衰末世,如是佛法欲灭时,于一日夜能护法,如是功德胜于彼。” 如此的授记也见于他经,这里不再多引,就此收住。

   印度释迦牟尼佛教法中调伏律的出现:

   释尊在兜率天生为菩萨天子白髻时,由往昔的所发的大悲誓愿,在人寿百岁时度化众生,因而作了五种观察 后降下生于南赡部洲,入母亲摩诃摩耶的胎中。后降生在蓝毗尼园,自幼依诸多师长学习各种技艺,都至精达无与伦比,成年后娶妻耶输陀罗。后观见老、病、死、沙门相,遂发心出家,在今清净塔的地方自剃须发,身披染色法服,出家而成具足戒的比丘。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中第一位比丘是佛自己。也有一种看法是佛在金刚座成佛后才成为具足戒的比丘,这才是教法的开始和第一位比丘的出现。这里就不多作讨论了。此后佛在泥连禅河边六年苦行,赴菩提树下降伏众魔成就大觉的佛陀。七七四十九天后赴波罗奈斯鹿野苑初次说法,转四谛*轮。初转时阿若憍陈如 得见道,随即跋提、婆师波、摩诃男、阿说示 也见道成为具足戒比丘。遵照佛的教敕为了比丘着裙方便及安乐的缘故,在佛坐过的地方朝东建起了精舍,这就是最初的出家僧众的僧院或经堂,这个规矩一直延用至今。此后不久佛说了“善来”比丘等受具足戒的方法,总有十种 ,如《毗尼母经》中所载,总而言之:导师自觉自生律 ,善来智悟 念皈依 ,佛敕 断诸轻重罪,遣使 五众十众十。如颂所言,我们的导师释迦牟尼佛,及独觉罗汉等是自得的比丘具足戒。而摩诃南等最初五比丘佛呼“善来”立刻梵行具足,随佛语而得具足戒,内证妙智。大迦摄波尊者在佛前说:“佛为我大师,我是佛声闻弟子。”于是得到具足戒。佛问善施:“云何利益?”答曰:“解脱。”佛问:“云何所须?”答曰:“敬信。”所答令佛欢喜,佛敕得具足戒。比丘尼大世主 等请阿难尊者向佛求比丘尼具足戒,阿难尊者(代佛)问:“能行八敬法否?”答曰:“能行。”于是得具足戒,是为遣使受具 。比丘尼法施由于条件不具,念皈依而得具足戒,不须六十具足式众,只念三遍皈依即得具足戒。而如今受戒的方法,只有五众十众及遣使这三种了。白四羯磨也有加旧仪轨合而为八的说法。旧仪轨的发起,大约是因善来比丘受具足戒,只能在佛前受,而诸比丘路途长远,恐有命难,所以集合僧众为他出家受具足戒。由此可知旧轨是佛的开许,这种情况持续了六年。此后正式制定羯磨仪轨的由来,则是旧轨时诸师徒出家众,没有善加嘱咐善加调治,诸多粗暴放逸令居士不生信心,诸出家者有病无人照料,佛见到这些,为使声闻众互相摄持,病病者有人照料,因而制定了延用至今的这个仪轨。仪轨中规定在中土 须十大比丘僧才能传授比丘具足戒,而边地 须五大比丘僧方可传具足戒。比丘尼戒则中土须十大比丘及十比丘尼二部俱全而传戒,边地须五大比丘及六比丘尼足十一数方可传戒。而中土边地的区别有地、法的二种,法之中土,是指具足如来四众弟子的地方;反之则成边地。所谓四众弟子,是指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等而下之四类佛弟子。地域上的中土唯指印度而已。如是僧众出现的最初十二年中,于正法中没有出现任何违失。自第十三年起,由于羯阑铎迦子比丘苏陈 那犯非梵行,大师能仁见十种利益故制定了不净行他胜 戒。此后王舍城比丘但尼迦盗国王木材 ,以是因缘,佛制定了不与取他胜戒 。在能断城许多比丘犯杀人罪,佛制了杀生他胜戒 。广严城五百渔夫出家比丘谎称得上人法 ,因而佛制定了妄说自得上人法他胜戒 。此后又以比丘邬陀夷犯第一条僧残罪等因缘,佛制定了僧残戒其余的戒律,总有比丘戒二百五十三条,比丘尼戒三百六十四条。依佛所制的戒律佛的调伏正法能在这个娑婆世界住世十个五百年。这十个五百年中,初三五百年是证果时,次三五百年是修行时,再三五百年是唯教时,最末五百年是唯相时,教法住世共五千年。现在 依上座部已是过去2546年了。

  

   第一次集结法藏 :

   佛把教法托付给上座大迦摄波尊者后身入涅槃。佛入涅槃前,尊者舍利子与八万大阿罗汉、尊者目犍连与七万大阿罗汉、以及佛身边的一万八千阿罗汉,因不忍见佛灭度而提前入涅槃。寿命数劫的诸天众等,担心佛的教言从此灰飞烟灭,讥嫌许多有能力的比丘随佛入涅槃而经律论三藏将无人诵持,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大迦摄波尊者命圆满比丘召集僧众集会,圆满比丘入四禅定后敲击犍稚,除憍梵波提 外众僧皆集,去唤他时,一听到佛涅槃的消息也立即入灭了。大迦摄波尊者告大众说:“同梵行者,咸皆善听,说伽他曰:彼随圣教身已灭,所余应供多涅槃,现在和合众同心,广为人天当结集。仁等勿同彼牛主,室利沙宫入圆寂,不应造次般涅槃,宜作众生利益事。”说此偈后,率诸僧众赴摩揭陀国,在王舍城毕钵罗岩 由未生怨王供奉事物,于佛入涅槃的次夏安居的后夏时结集世尊教言。结集须五百阿罗汉,而缺一名,为令满数,大迦摄波观察阿难当为调伏,于是说:“今此胜众皆阿罗汉,而汝独居预流学地,汝宜出去。”“汝亲侍佛。云何破见戒威仪正命者,何成稀有。汝有八罪,今当举之。”所谓八罪者,颂曰:请及未请倒答夹与水,可舍现相。其一,请度大世主等五百比丘尼出家受具足戒,令佛法可住世七千年减为五千年,也有减少了五百年等说法,不知其所据。《杂事》 中虽说减少教法住世,然未具说时年。其二,若请佛住世,佛有大威神,可住世一劫乃至过于一劫,而未请佛住世。其三,佛有所垂询,而答非所问。其四,缝佛的金色法衣时本应向虚空拋上令诸天捉持,却用脚夹住而缝。其五,佛渴须水,本应将钵向天而举,自有诸天供养甘露,却去取混水。其六,佛现病痛时,曾说小随小戒可舍,而未问如何作,令诸僧众多有异解。其七,为诸女人及在家众现佛阴藏相。其八,向诸在家众开现佛的黄金色身,而在家众作了不宜的事 。以此八事于大众僧中驱摈阿难。阿难离开去增胜聚落,以村中童子为侍者讲经说法。童子入定观察师心后说:“可依树下幽闲处,一心当念涅槃宫,师今谨慎务勤修,不久必归圆寂路。”阿难尊者依增胜童子所说的要义,昼分及初夜或坐或行,净除心之盖障,中夜洗足入房左胁而卧两足相重,头未及枕证阿罗汉果。于是又重返毕钵罗岩,足成五百阿罗汉数。先于僧中作白 ,次作羯磨 差派任务。初是事的起由,其次是所系及介绍,末则是僧众集合及是否同意。由于佛曾经把所有讲过的戒律都对优波离尊者重说,因而由邬波离 尊者主持律藏的结集。如经中所载:““世尊于何处制第一学处?”“于波罗痆斯。”“此为谁说?”“五苾刍。”“谓齐整着裙应当学。”说是语已。诸阿罗汉俱以神通力观察优波离所传,谓皆同己,“汝等所传亦如是否?”“如是。”尔时摩诃迦摄波作如是念。我已结集世尊所说最初学处。无有违逆。是故当知。此毗奈耶是佛所说。“世尊何处说第二学处?”“于婆罗痆斯为五苾刍。”“谓齐整披三衣应当学。”“世尊何处说第三学处?”曰:“于羯兰铎迦村为羯兰铎迦子苏阵那苾刍制非梵行他胜罪。”” 如是结集了他胜、僧残、不定、舍堕、堕、对说悔、众学法、灭诤法、随制、随听、出家、长净、辨难、杂事、缘起等。结集完律藏后邬波离尊者下座。然后由阿难尊者结集经藏,大迦摄波尊者结集论藏。而大多则说由阿难尊者先出经藏,次则邬波离尊者出律藏,大迦摄波尊者出论藏 。

   第二次结集法藏 :

   第二次结集法藏是在佛入涅槃后一百一十年,圣者地底迦将教法付嘱圣者黑色前,许多比丘来探望病情,而后就在中印度的憍赏弥住了下来,教授四众弟子。后广严城 诸比丘以为上座卧病不能得到很好的开示,于是渐不复来。而后又宣称非法的十事是法、是律、是佛所说。为破除此非法十事,诸阿罗汉集会。在七百阿罗汉尚缺一人时,圣者曲安 被天劝请到来,足成七百阿罗汉数。如经所言:“住在波咤离子城,持律沙门多闻者,于中有人来至此,伫立门首名曲安。”七百阿罗汉集于广严城婆利迦圆,有说由法王阿恕迦 护持,而多罗那他 所着《印度佛教史》中说由离车族的…

《遍益明镜——劝勉修习圣教根本调伏正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