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遍益明镜——劝勉修习圣教根本调伏正法

  遍益明镜

  ——劝勉修习圣教根本调伏正法

  圣教根本内珍心要藏,大师圣教皆赞律调伏,

  教主第四能王及上座,坚固善巧持律我称扬!

   为令追随我们大师而出家的修行者,能够受持修学圣教根本调伏正法,特加劝勉,使生欢喜增长心力,故依典籍所说陈述调伏之大;正文则唯依经讲述实行。

   以出离之戒律而言调伏或别解脱戒之大义,则有大师与圣教两方面,为佛所数数称赞。

   《授记分别》中:“胜者大师之正法,亦经亦法为调伏,此是大师与圣教,此二无别故应礼。”这是赞颂调伏或别解脱戒如同大师。如经云:“我入涅槃后,此汝等大师,诸佛皆恭敬,殷赞比丘前。”“佛圣教之本、圣教之增长、一切能持之基是为调伏。”《大德法商主赞调伏》中:“犹如树木之主根,是长普持二之基,如是诸正法聚中,说因与本是调伏。犹如地为生物基,由此出生诸果实,调伏为戒进等基,由此出生诸福德。以诸功德依戒住,说彼住处是调伏,若住调伏能得度,不住岂可得度脱?譬如坚实无缝堤,可遮瀑流令退返,如是调伏圣者堤,可遮破戒之瀑流。诸佛及与独觉众,得菩提及身心净,具足功德阿罗汉,彼等之因亦调伏。佛灭度后修余法,契经支分及世言,不行学处调伏灭,故较诸佛此为稀。制心狂象此铁钩,调伏难调此牛辔,亦如苑边深坑堑,能伏有漏诸瀑流,胜者大师之正教,亦经亦法为调伏,此是大师与圣教,此二无别故应礼。现在住世诸世尊,由恭敬此故得成,此怙中怙真依处,是故虔礼妙律仪。” 昔诸译师赴印度求学时,劝勉的人都说:“戒为圣教根本一定要修学。”如《大德法商主赞调伏》中引别解脱戒经文:“世尊调伏海,深广无边际,一切心要藏,是为别解脱。此为正法王,最胜导诸法,此比丘商聚,学处大商铺。破戒苦逼恼,此除毒妙药。盛壮意难调,此律为辔勒。轮回海深广,此解脱船航。趋于善趣者,此渡流津梁。此道胜烦恼,诸佛之导首。此登解脱城,如阶与基处。我入涅槃后,此汝等大师,出家应恭敬,殷赞比丘前。” 又“智者欲自善,及欲令具果,当于别解脱,殷勤而听闻。比丘调诸根,不变佛出家,欲定解脱者,当持别解脱。俱胝长劫中,难闻别解脱,受持更难得,修行最稀有。”又云:“如是戒经尾,具名别解脱,于此当广诵。佛及声闻众,皆共敬于是。于此具恭敬,当得无为法,当起当出离,当入于佛教,如象摧泥舍,当破死主军。其住不放逸,互相护戒律,为宏于佛教,当诵解脱律,僧伽作长净。何故诵戒经,何故作长净,戒律当守护,如牦牛爱尾。诵别解脱律,所积诸福德,一切诸世间,愿得释尊位。” 持律大师布敦宝成说:“尽集一切世间诸珍宝,远胜于彼是调伏法宝,大师一切智者正法中,此为心藏故礼诸持律。”持律大师大宗喀巴说:“佛语无余摄三藏,故教心要是三学,其首则为戒学处,故说此处是调伏。”如是宗大师在他所着的《调伏海心要》中也说:“依何能顺易,得至解脱城,善逝教心要,最胜别解脱。”又:“由护持戒律,暂果为人天,究竟则说为,得获三菩提,勤者当恒敬,守护别解脱。”如此等等。

   受持大调伏律的功德利益:

   《律本事》 中:“持我律之补特伽罗得五种利益:一、增四部众;二、不须随余教语;三、护持过去未来诸正觉世尊内府库藏;四、住于僧中无诸热恼;五、为与法相顺故惩治粗暴。复有五种:一、于义不杂;二、抉择诸义极为决定;三、善持学处诸基;四、心之(法义)显现生起且得久住;五、为后世能现(之因)。复有五种:一、持戒者所住之方我令(法义)现起;二、令其明了;三、令见光明;四、此方我不劳心;五、此方我不见其空(无所得)。复有五种:如来出世间,创制与随制,呵责与开许,五五亦如是。复有五:有难及非难,教诫及开示,乃至于学力,此第六五种。复有五:知犯与不犯,知所犯轻重,广诵毗奈耶,如是为五种。” 如是说调伏赞,启诸上座欢喜诵持毗尼。

   大调伏学处之基制戒的功德:

   此有(比丘)二百五十三条大戒等八种别解脱学处功德的差别。在制(比丘)第一波罗夷戒时,(佛说:)“由此因缘我观十利,为声闻弟子于毗奈耶制其学处。云何为十:一摄取于僧故、二令僧欢喜故、三令僧乐住故、四降伏破戒故、五惭者得安故、六不信令信故、七信者增长故、八断现在有漏故、九断未来有漏故、十令梵行得久住故、显扬正法广利人天、我今为诸声闻弟子、于毗奈耶制其学处应如是说。” 因此,我等后学继举先哲鹅黄胜幢 的上座僧众遍诸国土,为了令僧团长久住世,应当对八种别解脱学处认真修学,不令混杂,对教诫开遮等细微之处也应谨慎住不放逸,依照“宜时宜处”的原则,守护圣教的内府珍藏调伏正法,不令损耗。所谓“宜时宜处”,《卧具事》中:“佛住拘尸那城娑罗双树间,入无余涅槃时,告诸比丘,我广说毗尼,今略摄之开示昔未说者,汝等谛听,持之于心。诸比丘,我昔未开许亦未遮止者,若不可依不顺毗尼,以不顺故则不可行。若可依而不顺毗尼,是为可也故当行之。于此莫生忧悔。”于此应牢记在心,对正法根本调伏律藏,应如眼珠和生命一样去珍惜,此举意义重大,福德无量。

   大调伏律学处中戒及持戒的功德:

   如《极爱比丘经》中:“戒为最胜乐,戒是解脱道,戒为功德田,戒是诸佛因。此戒为最胜,当护如眼珠,为命而失戒,无智是愚人。命断有后世,失戒非如此,故我弟子众,持戒当坚固。”《清净戒经》中:“是故大师极赞戒,持戒能值佛出世,持戒是为最胜严,持戒如香及涂香,持戒心得欢喜住。净戒凡夫成胜士,即令毒蛇大黑龙,亦不能害况其余。持戒比丘具光明,持戒美名得安乐,持戒是为上趣因,护戒能令获涅槃。”如是,《贤愚经》第十六品沙弥持戒品中 :“戒为入道之初基,尽漏之妙趣,涅槃安乐之平途。若持净戒,计其功德,无量无边。譬如大海无量无边,戒亦如是。犹如大海多有阿修罗鼋龟水性摩竭鱼等大众生居,戒海亦尔,多有三乘大众生居。譬如大海多诸金银琉璃等宝,戒海亦尔,多出善法,有四非常三十七品诸禅三昧如是等宝。犹如大海,金刚为底,金刚山围,四江大河,流注其中,不增不减。戒海亦尔,毗尼为底,阿毗昙山,以为围绕,四阿含河,流注入中,湛然常尔,不增不减。何以故?注入不增不减,下阿鼻火,上冲大海,海水消涸,以故不增。常流入故,以故不减。佛法戒海,不放逸故不增。具功德故不减。”这里,对于持戒的功德,不持戒的过失,佛用诸多比喻广为演说。《观察犯戒五类善不善果经》中,对大戒中五类堕罪守护不犯的功德,以及违犯的过失,以种种比喻加以说明,为持律者之必读。得大善巧的阿阇梨智慧吉祥贤所着的《论戒、律、三昧耶互不相违》中也说:“比丘利众生,菩萨悲心切,若欲作利他,比丘调伏律,更胜菩萨戒,故尤当依戒。调伏所诠戒,唯比丘能修,尽寿而依止,不舍众生事。”而《调伏颂》 中:“可赞财圆满,能生胜梵宫,三摩地涅槃,并由于戒得。”世亲阿阇梨所着的《言戒》中也广说道:“若海与牛迹,其中水差别,布施与持戒,差别亦如是。若人信敬心,百年行布施,若守戒一日,较彼远为胜。下劣如屠夫,亦可行布施,而彼于戒律,不堪能守护。布施极盛广,亦非大施主,护戒极清净,是名大施主。”阿阇梨明称着有《戒言释》对此有清晰的阐释。《亲友书》中:“汝戒勿衰勿诋毁,勿杂勿染当清净,戒如大地为一切,动与不动功德基。”《入中论》中:“诸异生与佛语生,自证菩提与佛子,增上生及决定胜,其因除戒定无余。”“尸罗田中长功德,受用果利永竭。” 《道次摄颂》中:“尸罗如水洗恶行,亦如月光除热恼,处众威严如须弥,不作恐怖众生敬,如是知已正受戒,智者应护如眼目,我修如是瑜伽行,欲解脱者如是行。”

   破戒的过失:

   如《律分别》 中:“若于大悲大师教,略微思欲稍逾越,由此得苦难堪忍,如焚竹林庵摩林。或有违背于王命,而可不受于责罚,若谁非理逾佛诫,当如傍生树头龙 。”《清净戒经》中:“若无有人谁见貌,如是无戒不见法,譬如无足不堪行,无戒不能得解脱,犹如妙瓶盛珍宝,戒为诸法之生基,瓶破不堪盛珍宝,戒若穿漏法尽失,初则戒律已无有,后虽欲得涅槃法,却如缺耳残鼻人,不堪对镜无需要。莫闻莫观如是人,护戒之人生上趣,多、具、护闻生上趣。”对持戒的功德和不持戒的过失,结合五类堕罪各各的轻重,《观察犯戒五类善不善果经》中都有说明,请认真阅读。《入中论》中:“失坏戒足诸众生,于恶趣受布施果,生物总根受用尽,其后资财不得生,若时自在住顺处,设此不能自摄持,堕落险处随他转,后以何因从彼出?” 如是等等经论中诸多言说,应当牢记多加思维。昔佛在世时,南印度有二比丘,一同前往礼佛。途中干渴欲饮水,而没有带滤水囊 ,一比丘说:“无滤而饮水有违学处,不能喝!”于是干渴而死,死后立即生天,与诸天子一起见佛闻法,得见圣谛。另一比丘说:“若不喝水必然渴死,不能见佛,还是喝吧!”于是喝水后继续朝佛,终于见到了佛,佛说:“比丘,你不遵我所制戒,见我也无益。”所以,想要令自己得到安乐,就应当珍爱自己所受的学处。

   未出家受戒而身披出家衣也有罪过:

   《极爱比丘经》中:“若人自欺诳,未住出家戒,而持善逝幢,外貌徒相似,谓我为比丘,如狂象豁鼻,孕妇饮酸酵,此人一日中,罪种极无量,当来必自受,种种诸损害。若不住学处,而持善逝幢,于其刹那间,失色住俗家,有貌无学处,此人为一切,世间所不爱,皆共诃讥嫌。譬如良材木,而常生枝节,其人徒貌久,极增罪孽言,增长诸恶业。”因此,若舍出家戒律,而仍披着…

《遍益明镜——劝勉修习圣教根本调伏正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