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察一切有情的过错,特别是不要观察上师的过错!”
卡热巴说:“开示大乘法上师的外在威仪虽不美观,但由于不知道其内在的本地风光,所以不要分别上师的过错啊!”
朗日塘巴说:“补特伽罗不能把握补特伽罗的量,所以不要诽谤任何人!”
伽喀巴说:“勿说缺支节,勿思他人非。”是说不要说他人破戒等过,不可思惟一切有情,特别是进入法门者的过失。
无著贤菩萨还说:“总的说来,闲言碎语没有意义,增长不善,特别是由于诋毁他人,自己本来不高的功德上面,又落罪障,增长贪嗔,尤其划分法与人为三六九等,加以诋毁,是很可怕的。”
“由于嫉妒,诋毁法与人,自善衰落,又扰乱他人心。因此,除了决定利益他人外,不可说他人过失。”
2-2-3-3-2-3、断贪施主家,根本颂曰:
贪图利敬互争执,闻思修业将退失,
故于亲友施主家,离贪著是佛子行。
由于贪著那些给与自己利养恭敬的亲友及施主,进入大乘的人士之间,相互间为了利养等事争斗不休,闻思修等诸法务也将会退失,因此,断除亲友家与施主家的贪恋,是诸佛子断贪施主家的行持。
另外,如《劝发增上意乐》中说:“当观察,利养恭敬,生贪欲;当观察,利养恭敬,摧正念;……。”
“菩萨当如是观察利养恭敬过患。观已少欲,不可摄持。”
“少欲者无如是法,彼之诸佛法无障碍。”
《入行论》中说:“吾富受恭敬,众人皆喜我。若持此骄慢,殁后定生惧。”
另如,阿底峡尊者说:“出家之束缚,谓利养恭敬,若从中解脱,堪比火中莲。”
夏吾瓦自我呵斥说:“看到承事恭敬其他修行人,不能容忍的这个人。”
为了利养恭敬,自赞毁他,罪过极大。
牛融巴说:“于利养恭敬,当生网罗想!”
无著贤菩萨还说:“知足是最好的财富,无贪是最究竟的幸福。”
2-2-3-3-2-4、断说粗恶语,根本颂曰:
粗言恶语恼人心,复伤佛子诸行仪,
故于他人所不悦,绝恶言是佛子行。
由于不观察自己的口过,讲说粗言恶语,就会恼乱其他人的内心,还会有违诸佛子讲话的优良风格。诸佛子说话,应当柔和适中,婉然动听等。粗恶语有着很大的过失。是故,若与他人说话,观察后并断绝令对方不悦的恶语,即是诸佛子断绝粗恶语的行持。
粗恶语,对于令自己生起嗔恨心的有情,由三毒随一发起,讲说不好听的话。
讲说的情况者,对方随真实不真实,三门或戒律等的过错,于现前或背后,自己亲说,或令他说等方式,令彼境明白。其中不管是柔和的方式,还是粗暴的方式,唯除饶益心外,皆成粗恶语。
《集学论》中引经说,任何菩萨,不可对有情说伤害语、热恼语、不安语、刺耳语。
续部中说,菩萨利益有情的事情,最初即是悦耳语。
《入行论》中说:“出言当称意,义明语相关,悦意离贪瞋,柔和调适中。”
《亲友书》中说:“佛说三种语,人美实虚言,犹如蜜花粪,弃后可行前。”
佛说有三种士夫语:美语、实语、虚语。美语如蜂蜜,令人欢喜;实语如花,漂亮并值得赞叹;虚语如粪,应当呵责。三者之中,应依前两者,舍弃后者。
另如阿底峡尊者说:“他不称意语,智者当远离!”
“常以笑脸慈心,说无嗔正直语!”
卡热巴说:“不要放恶语毒箭,断除恶心嗔恚啊!”
伽喀巴说:“莫发粗恶言,莫刺激要害。”
他人恶言相向的时候,不要发粗恶语报复;不要说刺激对方要害的话,如揭人之短、诵非人的命咒等。
另外,无著贤菩萨说:“言语过多,就会生起不善!”
还说,我们对谁都不能说粗恶语,对于什么样的人,都要加上尊称才说,不要直呼其名。
前面经中所说四法,出自《劝发增上意乐经》中。
2-2-3-3-3、学习断惑之理,根本颂曰:
烦恼串习则难治,勇士明持正念器,
贪等烦恼初生时,即摧坏是佛子行。
如果随生贪等任何的烦恼,不依对治,任其滋生,逐渐地串习熟了,那么,到了后来,很难再以对治法遮止断除它。因此,具有不忘取舍的正念、时时观察三门是何状态的正知的人士,手持强力锋利的对治利器,在贪等烦恼将要生起或刚生起露头之时,立即加以铲除,即是诸佛子依对治法断除烦恼的行持。
另如《经庄严论》中说:“烦恼坏自坏他坏净戒,退损失利护法大师呵,斗诤恶名他世生难处,失得未得意获大忧苦。”
《入行论》中说:“嗔爱等怨敌,全无手足等,非勇智如何,彼令我如仆,安住我心中,欢乐反损我,于此忍不愤,忍非处应呵。……。”
诸烦恼于今后一切生中,唯令生起罪恶、痛苦、忧恼,损害自他等,过患极大。
因此,我们应努力断除有着如是过患的烦恼,如《入行论》中说:“吾应乐修断,怀恨与彼战。”“惑为慧眼断,逐已何所之?云何返害我?然我乏精进。”
断除的方式者,正念正知保持警觉,烦恼乍一出现,即以察觉,执为怨敌,刺以对治的短矛。否则,最初发生时,甘心接纳,等到它力量大时,就难断了。
与烦恼敌作斗争的情况,在《入行论精进品》中说得很详细。
如其中说:“沙场老兵将,遇敌避锋向;如是回惑刃,巧缚烦恼敌。”
是说就像沙场老将,善于和敌人作斗争一样,我们也要善于依靠烦恼的对治法。
“战阵失利剑,惧杀疾拾取;如是若失念,畏狱速提起。”
是说,就像战斗时,如果剑从手中滑落,就会快速拾起一样。同样,如果丢失依止对治法的正念利器,则需畏惧堕落恶趣,立即提起正念。
“循血急流动,箭毒速遍身;如是惑得便,罪恶尽覆心。”
是说如被毒箭射伤,应立即割去伤口并丢弃,同样,烦恼生已无间就需遮止。
“如人剑逼身,行持满钵油,惧溢虑遭杀;护戒当如是。”
是说与烦恼敌作斗争时,需非常谨慎地依止正知正念。
“复如蛇入怀,疾起速抖落;如是眠懈至,警醒速消除。”
是说当烦恼生起无间,就应当头棒喝、迎面遮止。其中还有许多的比喻,恐繁不述。
另如阿底峡尊者说:“烦恼何时发生,就需忆念对治法。若随烦恼放任自流,法还有什么用?”“以对治法摧毁烦恼的胜士,才是勇士。”
仲敦巴说:“若成为烦恼的对治,才是法;不成则是非法。”
贡巴瓦(阿兰若师)说:
“断除烦恼,须知烦恼过患、体相、对治、生因。由知过患,观为过失,计为怨敌。若不知过患,则不知为怨敌。故如《经庄严论》及《入行论》所说思惟。”
又说:“知烦恼相者,亦须听对法,下至当听《五蕴差别论》,了知根本及随烦恼于心相续。若贪、嗔念随一起时便能认识,此即是彼,他今生起,与烦恼斗。”
普琼瓦说:“我虽忽被烦恼压伏,后我从下而为切齿。”
博多瓦说:“恒常具有正知正念,殷重而行,观察自心,断除守护内在一切烦恼。”
奔公甲说:“在自己内心的城堡门口,执持正念的锋利短刀,如果它大军压境,我则严阵以待,如果它投表称降,我则解甲归田。”
朗日塘巴也说:“一举一动观自心,正当烦恼初萌生,即将恼害自他时,愿疾呵斥令消除。”
“移动住处,劲举项颈,亦能折伏。”
牛融巴(女绒巴)说:“烦恼起时不应懈怠,当下应以对治遮除。若不能遮,应即起立设曼陀罗及诸供具,供养祈祷尊长本尊,次缘烦恼,忿怒念诵,即能折伏。”
无著贤菩萨也说:“最初生起烦恼,即能认识;中间生起对治的力量断除;最后为了后不复生而努力。”
2-2-3-3-4、学习具足念知,成办他利,根本颂曰:
随于何时行何事,应观自心何相状,
恒系正念与正知,修利他是佛子行。
如前所说诸佛子的行持次第,其中一切的要义总结起来,即是不管在何时何处,作四种威仪中的哪一种,都应时时观察自心处于善或不善的哪种状态,常时地保持正知正念,不令退失,还应具有利他的殊胜善意乐,利益有情,即是诸佛子修习二利行持的根本,极应珍重!
另外,如《入行论》中说:“欲护学处者,策励当护心。”是说守护学处的方便,需守护内心。
以何护心呢?彼中说:“合掌诚劝请,欲护自心者:致力恒守护,正念与正知!”护心的方便,即是依止正知正念,至关重要!
正念者,不忘取舍的所缘行相。此极重要,如《亲友书》中说:“故当励力勤守念,失念则坏一切法。”
《入行论》中说:“尽力遍观察:此若狂象心,紧系念法柱,已栓未失否?”
正知者,观察三门的一切作为,并识别趣入的是非善恶。
如是《入行论》中说:
“再三宜深观,身心诸情状;
仅此简言之,即护正知义。”
一切显密的修持,都依赖于正知正念,故尔重要!
如经中说:“尽所说的一切善法,一切的根本即此不放逸。”
不放逸是一切善法的根本,其体性者,即是止恶行善。
总之,诸菩萨于一切威仪,由正知正念不放逸摄持,依《行境清净经》中所说而学习,在利他意乐的摄持下,学习把一切转为直接或间接利他与菩提之因。《教诫国王经》中说,只要不退失为利他而希求菩提的愿心,一切的菩萨学处都摄于其中。《集学论》中也说:“一切威仪,修菩提心,以菩提心为前行。”“菩萨的学处如此而已,即全面修心。”
若舍弃为利他而希求大觉之心,则将会舍弃愿行菩提心。因此,不管现阶段能不能切实利益他人,都需竭尽己力不令利他的意乐退失。《菩提心释论》中说:“虽然没有能力作利他的事业,但应当常时修利他的意乐。若谁有了这样的意乐,实际上,他就在利益他人。”
另如阿底峡尊者说:“念知不放逸,常时护根门,于昼夜三时,再再观心续。”
“最胜的功德是强大的利乐心;最胜的教授,除了恒时观照自心外,别无它事。”
博多瓦说:“于四种威仪,由正念正知摄持,行走也要由慈悲菩提心行走;如是,坐卧饮食等作何三门事,一切皆由慈悲菩提心来造作净化。”
朗日塘巴说:“大乘者所作之事,除利有情外,别无它事,利他的铠甲不可狭小!”
夏日瓦说:“一切时中,当以正念正知不放逸摄持;作何身语…
《佛子行三十七颂释——论典与教授双运之甘露宝瓶(图丹却吉智华(圣教法称)著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