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习死亡!”
博多瓦说:“我们凡夫要成佛,在未成佛之间,需长时精进!猛厉精进!不间断的精进修行!”
还说,若心生无常,则能作最初发起披甲精进之因,……。
卡热巴说:“若无精进,则不会发生任何的功德;故当修无常,断除懈怠!”
这些言教异口同声地说,需发起精进,舍弃今世尘劳,随念无常等!
2-2-3-3-1-5、学习禅定,根本颂曰:
甚深禅定生慧观,能尽除灭诸烦恼,
知已应离四无色,修静虑是佛子行。
依于专注善所缘的最胜具相寂止,通达空性的胜观,彻底摧毁轮回的根本——无明等诸烦恼。了知了如是道理后,超越寂止成份过多如四无色的世间定,以胜观遮止有边;以大悲遮止寂边,修习有着如是殊胜助伴的禅定等,学习三种静虑所摄的一切禅定,即是诸佛子学习静虑波罗蜜多的行持!
另如《经庄严论》中说:“心住内所缘。”《入中论》中说:“静虑相能摄。”住于所缘,不向它散,善心专一,是静虑的体性。
从作用方面分三类:若于何法,等引而住,生起身心轻安的静虑,是现法乐住静虑;成就神通、解脱等共通功德的静虑,是成办功德静虑;以静虑的力量,随类成办有情的无罪义利,是饶益有情静虑。
未修静虑的过失者,如《入行论》中说:“心意涣散者,危陷惑牙间。”“若纵狂象心,受难无间狱。”
《亲友书》中说:“无定慧非有。”
是说若无静虑,则不生通达无我的胜观,若无胜观,则无任何的三菩提 。
修习静虑的胜利者,如《集学论》中说:“能仁说,由等持将会如实了知真实。”《入行论》中说:“有止诸胜观,能灭诸烦恼。知已先求止,止由离贪成。”是说,依于等持静虑,生起正见真如的胜观,由其断除烦恼。此文开示了止观二者的次第与胜利。
所说“离四无色”,即是《经庄严论》中所说“静虑除无色”之义,是说诸菩萨成就功德的主要所依,是静虑地所摄的三摩地,特别是住分与明分相等的第四静虑定。此中说明了修行殊胜三摩地的情况。
另如阿底峡尊者说:“优哉游哉,人生就尽了,现应该修习等持!”
“最胜的静虑是心不造作。”
贡巴瓦说:“静虑的根本在于依止寂静地。”
博多瓦说:“大众人群中,喜乐、事情太多,不会有善行,其中不会有定!”
“修定需对于外在的一切事物少欲知足!”
“不具誓言律仪,心不清净,修习三摩地也不会生起。”
卡热巴说:“初业者的分别中,有明分,然无坚固分,不要随于分别风,以正念之绳束缚啊!”
这些言教开示了理应修习三摩地;心不造作是最胜的三摩地;还需依靠寂止的资粮——依止寂静地、舍弃事务、少欲知足、戒律清净等;正行之时,正知正念非常重要。
无著贤菩萨还说:“一切现象为自心,心性本离戏论边,能所取相不散乱,专一安住即正定。”
2-2-3-3-1-6、学习智慧,根本颂曰:
无慧善导前五度,正等觉佛不能成,
故具方便离三轮,修智慧是佛子行。
若无向导般证空慧的摄持,仅学习如群盲般的前五度实践,是不能证得圆满菩提的,不能到达一切种智之城,是故具有大悲与菩提心等广大方便分,不分别修习何法、何人修习、如何修习三轮真实的智慧修习,是证得一切智不可或缺之因。因此,修习具有方便分的证空慧,学习三种智慧,是诸佛子学习智慧波罗蜜多的行持。
另如《经庄严论》中说:“慧正极抉择。”《集论》中说:“何谓慧?最极抉择法。”是说,对于所观察之法,正确地分别、抉择,是智慧的体性。它分有三种:善巧五明的智慧,是通达世俗慧;由总相(义总)或现前的方式通达无我胜义,是通达胜义慧;通达能成办有情今后世的无罪义利,是通达饶益有情慧。
无慧过失者,总的说来,若无智慧,不能成办今后世的任何功德,特别若无无我慧,则布施等五度如无眼睛一般,如《摄颂》中说:
“俱胝廋他无导盲,路且无知岂入城?五度无慧如无眼,无导非能证菩提。”
智慧的胜利者,则与前相反,能成就今后世的一切功德等。
如《摄颂》中说:“若时为慧所摄持,尔时获眼得此名,如画事毕若无眼,未画眼来不得值。”
《宝性论》、《入行论》等宣说了二障的对治法证空性的重要性,有着现前与究竟的众多胜利。
所说“具方便”,即是《经庄严论》中所说“智慧具方便”之义,开示了单靠空性不能到达任何的大乘道,需修习具备布施等一切方便分的一切相最胜空性,是成办殊胜智慧的方法。《经庄严论》中所说这些成办六度功德之理,即是《迦叶请问经》中的意思。
另外,如阿底峡尊者说:“最胜的智慧是无所执。”还说,如果善达空性,其中则含摄了六度的修习。博多瓦也作是说,还引用《摄颂》中的经文:“学习慧度者,说摄一切度。”
贡巴瓦说:“智慧的根本在于观照自心。”
这些言教开示了需修习空性,通达无谛实是最胜的智慧,需具备方便智慧两者等。
其中闻慧是至关重要的,如阿底峡尊者说:“未通达真实之间,需听闻,当听上师教授!”
普琼瓦说:“把经书打开放在枕上,是我们应学习的。即便没看成,也要心生渴慕。若说“不知法”,又该怎么办呢?”
夏日瓦说:“未成佛之间,学习就没结束。成佛了,也就结束了。”
2-2-3-3-2、学习经中所说四法,分四:2-2-3-3-2-1、反观己过而断除;2-2-3-3-2-2、断说菩萨过;2-2-3-3-2-3、断贪施主家;2-2-3-3-2-4、断说粗恶语。
初者,如根本颂曰:
若不细察己过失,道貌岸然行非法,
故当相续恒观察,断己过是佛子行。
如果进入大乘的人士等,没有恒常时时地反观自己的过错,则自己不仅不会有善巧、尊严等的任何功德,而且即便自己有须弥山这么大的过失,也视而不见,虽然感觉自己是修行人,或者很多人也认为“这是位修行人”,而实际上可能只是以假修行人的样子,道貌岸然地做着非法的事情,为了今世,党同伐异,因而,不观察己过有着极大的过失。是故,恒常细察自己三门的过错,然后能断除,即是诸佛子识别己过而断除的行持。
另外,如《入行论》中说:“时观念起处,细察己过失。”细察自己的过失而断除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进入大乘,防护他人不信的方便,就需反观自己的错误而断除。如《海慧请问经》中说:“一法摄大乘,即为观察自己的过错,随护一切有情。”《正摄法》中说:“守护他不信者,即守护戒律。”《菩萨别别解脱经》中说:“观察不令世间信者而祛除!”《入行论》中也说:“牙木与唾涕,弃时应掩蔽;……世间所不信,随俗避讥嫌。”
《集学论》中说:“断除无果行,……。”其中宣说了,没有利益他人的事及果,以及令他不信的因缘,都应断除的众多情况。
如果菩萨没有守护好自己的身语恶行,令他人不信并起诽谤,则由此使对方堕落恶趣,这样自己也会有过失。
另如阿底峡尊者说:“不观他过观己过,己过应除如坏血。”“当宣扬自己的过失!”
仲敦巴说:“挖出自己的过错才是智者。”
博多瓦说:“凡夫位时,利益有情,主要就是断除自己的过错。”
夏吾瓦自我呵斥说:“自己重大过失也不觉察,他人微细过失也能觉察的此人。”
无著贤菩萨也这样指责自己说:“没有善巧、尊严、贤善的任何功德,反而希望自己为最好的骄矜者;自己的过失如须弥山般也没看见,却观察他人尘许般的过失;心挟私利,却言利他;假装为修行人,唯行今世尘务的汝,过去不观察自己的过失而自我欺骗。……。”
2-2-3-3-2-2、断说菩萨过,如根本颂曰:
因惑说他佛子过,徒然减损自功德,
故契大乘诸行者,不道人过佛子行。
如果进入大乘的人,由于烦恼,特别是嫉妒的原因,观察其他佛子的行为,并讲说其过失,则使自己被罪堕所沾染,从大乘道中衰落下来,因此,对于所有有情,特别是大小乘中,进入大乘的人士的过失,丝毫也不讲说,严守语业,是诸佛子不观、不说他过的行持。
另外,如《集学论》中引经说:“昼夜各三次,顶礼诸菩萨,若常随欲行,不寻彼等过。”
是说于其他一切有情,特别是大乘人士的过错,丝毫也不可寻找。
彼中还说:“如来如实观见此后,说补特伽罗不能把握补特伽罗的量,我与如我者方能把握补特伽罗的量”。其中还说不可妄加评论他人,说此人像什么什么等。
《能入发生信力契印经》说:“设如有一由忿恚故,禁闭十方一切有情于黑暗狱。若有忿恚背菩萨住,云不瞻视,此暴恶者,较前生罪极无数量。又较劫夺南赡部洲,一切有情一切财物,若有轻毁随一菩萨,亦如前说。又较焚毁殑伽沙数诸佛塔庙,若于胜解大乘菩萨起损害心,发生嗔恚,说诸恶称,亦如前说。”
如是《能入定不定契印经》、《极善寂静决定神变经》等经中,说诸菩萨是极为大力的善不善田。
《入行论》中也说:“博施诸佛子,若人生恶心,佛言彼堕狱,久如心数劫。”
如果对于发心菩萨,嗔心诽谤毁誉,就会成为黑法。作为其对治的白法,即是于一切菩萨,生起大师想,并于十方如实地宣传其功德。
因此,《迦叶请问经》中说:“我于一切有情起大师想,何以故?何者根熟?何者未熟,不了知故。”
如其所言,于一切有情起大师想,修习净相,是非常重要的。
《亲友书》中也说,人有四类,如菴摩罗果,特别是依于内熟外未熟者,易积集罪业,是看不见的大悬崖,如被灰覆盖的火坑一般,需加以注意。
另外,如阿底峡尊者说:“不寻他人过,宣扬他人德。”“于具法眼的人士及初业有情,当生大师想;见到一切有情时,当生父母子侄想!”
仲敦巴说:“闲置他人之过即是善!”
博多瓦说:“有情就具有各种过失,不要认为不合理。”
“由于对菩萨等何等贤善的境积集罪业,从而扫荡了一切善法,特别是远弃了菩提心。菩萨在何处?我们是不知道的。”
“因此,不要观…
《佛子行三十七颂释——论典与教授双运之甘露宝瓶(图丹却吉智华(圣教法称)著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