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習死亡!”
博多瓦說:“我們凡夫要成佛,在未成佛之間,需長時精進!猛厲精進!不間斷的精進修行!”
還說,若心生無常,則能作最初發起披甲精進之因,……。
卡熱巴說:“若無精進,則不會發生任何的功德;故當修無常,斷除懈怠!”
這些言教異口同聲地說,需發起精進,舍棄今世塵勞,隨念無常等!
2-2-3-3-1-5、學習禅定,根本頌曰:
甚深禅定生慧觀,能盡除滅諸煩惱,
知已應離四無色,修靜慮是佛子行。
依于專注善所緣的最勝具相寂止,通達空性的勝觀,徹底摧毀輪回的根本——無明等諸煩惱。了知了如是道理後,超越寂止成份過多如四無色的世間定,以勝觀遮止有邊;以大悲遮止寂邊,修習有著如是殊勝助伴的禅定等,學習叁種靜慮所攝的一切禅定,即是諸佛子學習靜慮波羅蜜多的行持!
另如《經莊嚴論》中說:“心住內所緣。”《入中論》中說:“靜慮相能攝。”住于所緣,不向它散,善心專一,是靜慮的體性。
從作用方面分叁類:若于何法,等引而住,生起身心輕安的靜慮,是現法樂住靜慮;成就神通、解脫等共通功德的靜慮,是成辦功德靜慮;以靜慮的力量,隨類成辦有情的無罪義利,是饒益有情靜慮。
未修靜慮的過失者,如《入行論》中說:“心意渙散者,危陷惑牙間。”“若縱狂象心,受難無間獄。”
《親友書》中說:“無定慧非有。”
是說若無靜慮,則不生通達無我的勝觀,若無勝觀,則無任何的叁菩提 。
修習靜慮的勝利者,如《集學論》中說:“能仁說,由等持將會如實了知真實。”《入行論》中說:“有止諸勝觀,能滅諸煩惱。知已先求止,止由離貪成。”是說,依于等持靜慮,生起正見真如的勝觀,由其斷除煩惱。此文開示了止觀二者的次第與勝利。
所說“離四無色”,即是《經莊嚴論》中所說“靜慮除無色”之義,是說諸菩薩成就功德的主要所依,是靜慮地所攝的叁摩地,特別是住分與明分相等的第四靜慮定。此中說明了修行殊勝叁摩地的情況。
另如阿底峽尊者說:“優哉遊哉,人生就盡了,現應該修習等持!”
“最勝的靜慮是心不造作。”
貢巴瓦說:“靜慮的根本在于依止寂靜地。”
博多瓦說:“大衆人群中,喜樂、事情太多,不會有善行,其中不會有定!”
“修定需對于外在的一切事物少欲知足!”
“不具誓言律儀,心不清淨,修習叁摩地也不會生起。”
卡熱巴說:“初業者的分別中,有明分,然無堅固分,不要隨于分別風,以正念之繩束縛啊!”
這些言教開示了理應修習叁摩地;心不造作是最勝的叁摩地;還需依靠寂止的資糧——依止寂靜地、舍棄事務、少欲知足、戒律清淨等;正行之時,正知正念非常重要。
無著賢菩薩還說:“一切現象爲自心,心性本離戲論邊,能所取相不散亂,專一安住即正定。”
2-2-3-3-1-6、學習智慧,根本頌曰:
無慧善導前五度,正等覺佛不能成,
故具方便離叁輪,修智慧是佛子行。
若無向導般證空慧的攝持,僅學習如群盲般的前五度實踐,是不能證得圓滿菩提的,不能到達一切種智之城,是故具有大悲與菩提心等廣大方便分,不分別修習何法、何人修習、如何修習叁輪真實的智慧修習,是證得一切智不可或缺之因。因此,修習具有方便分的證空慧,學習叁種智慧,是諸佛子學習智慧波羅蜜多的行持。
另如《經莊嚴論》中說:“慧正極抉擇。”《集論》中說:“何謂慧?最極抉擇法。”是說,對于所觀察之法,正確地分別、抉擇,是智慧的體性。它分有叁種:善巧五明的智慧,是通達世俗慧;由總相(義總)或現前的方式通達無我勝義,是通達勝義慧;通達能成辦有情今後世的無罪義利,是通達饒益有情慧。
無慧過失者,總的說來,若無智慧,不能成辦今後世的任何功德,特別若無無我慧,則布施等五度如無眼睛一般,如《攝頌》中說:
“俱胝廋他無導盲,路且無知豈入城?五度無慧如無眼,無導非能證菩提。”
智慧的勝利者,則與前相反,能成就今後世的一切功德等。
如《攝頌》中說:“若時爲慧所攝持,爾時獲眼得此名,如畫事畢若無眼,未畫眼來不得值。”
《寶性論》、《入行論》等宣說了二障的對治法證空性的重要性,有著現前與究竟的衆多勝利。
所說“具方便”,即是《經莊嚴論》中所說“智慧具方便”之義,開示了單靠空性不能到達任何的大乘道,需修習具備布施等一切方便分的一切相最勝空性,是成辦殊勝智慧的方法。《經莊嚴論》中所說這些成辦六度功德之理,即是《迦葉請問經》中的意思。
另外,如阿底峽尊者說:“最勝的智慧是無所執。”還說,如果善達空性,其中則含攝了六度的修習。博多瓦也作是說,還引用《攝頌》中的經文:“學習慧度者,說攝一切度。”
貢巴瓦說:“智慧的根本在于觀照自心。”
這些言教開示了需修習空性,通達無谛實是最勝的智慧,需具備方便智慧兩者等。
其中聞慧是至關重要的,如阿底峽尊者說:“未通達真實之間,需聽聞,當聽上師教授!”
普瓊瓦說:“把經書打開放在枕上,是我們應學習的。即便沒看成,也要心生渴慕。若說“不知法”,又該怎麼辦呢?”
夏日瓦說:“未成佛之間,學習就沒結束。成佛了,也就結束了。”
2-2-3-3-2、學習經中所說四法,分四:2-2-3-3-2-1、反觀己過而斷除;2-2-3-3-2-2、斷說菩薩過;2-2-3-3-2-3、斷貪施主家;2-2-3-3-2-4、斷說粗惡語。
初者,如根本頌曰:
若不細察己過失,道貌岸然行非法,
故當相續恒觀察,斷己過是佛子行。
如果進入大乘的人士等,沒有恒常時時地反觀自己的過錯,則自己不僅不會有善巧、尊嚴等的任何功德,而且即便自己有須彌山這麼大的過失,也視而不見,雖然感覺自己是修行人,或者很多人也認爲“這是位修行人”,而實際上可能只是以假修行人的樣子,道貌岸然地做著非法的事情,爲了今世,黨同伐異,因而,不觀察己過有著極大的過失。是故,恒常細察自己叁門的過錯,然後能斷除,即是諸佛子識別己過而斷除的行持。
另外,如《入行論》中說:“時觀念起處,細察己過失。”細察自己的過失而斷除是至關重要的,特別是進入大乘,防護他人不信的方便,就需反觀自己的錯誤而斷除。如《海慧請問經》中說:“一法攝大乘,即爲觀察自己的過錯,隨護一切有情。”《正攝法》中說:“守護他不信者,即守護戒律。”《菩薩別別解脫經》中說:“觀察不令世間信者而祛除!”《入行論》中也說:“牙木與唾涕,棄時應掩蔽;……世間所不信,隨俗避譏嫌。”
《集學論》中說:“斷除無果行,……。”其中宣說了,沒有利益他人的事及果,以及令他不信的因緣,都應斷除的衆多情況。
如果菩薩沒有守護好自己的身語惡行,令他人不信並起誹謗,則由此使對方墮落惡趣,這樣自己也會有過失。
另如阿底峽尊者說:“不觀他過觀己過,己過應除如壞血。”“當宣揚自己的過失!”
仲敦巴說:“挖出自己的過錯才是智者。”
博多瓦說:“凡夫位時,利益有情,主要就是斷除自己的過錯。”
夏吾瓦自我呵斥說:“自己重大過失也不覺察,他人微細過失也能覺察的此人。”
無著賢菩薩也這樣指責自己說:“沒有善巧、尊嚴、賢善的任何功德,反而希望自己爲最好的驕矜者;自己的過失如須彌山般也沒看見,卻觀察他人塵許般的過失;心挾私利,卻言利他;假裝爲修行人,唯行今世塵務的汝,過去不觀察自己的過失而自我欺騙。……。”
2-2-3-3-2-2、斷說菩薩過,如根本頌曰:
因惑說他佛子過,徒然減損自功德,
故契大乘諸行者,不道人過佛子行。
如果進入大乘的人,由于煩惱,特別是嫉妒的原因,觀察其他佛子的行爲,並講說其過失,則使自己被罪墮所沾染,從大乘道中衰落下來,因此,對于所有有情,特別是大小乘中,進入大乘的人士的過失,絲毫也不講說,嚴守語業,是諸佛子不觀、不說他過的行持。
另外,如《集學論》中引經說:“晝夜各叁次,頂禮諸菩薩,若常隨欲行,不尋彼等過。”
是說于其他一切有情,特別是大乘人士的過錯,絲毫也不可尋找。
彼中還說:“如來如實觀見此後,說補特伽羅不能把握補特伽羅的量,我與如我者方能把握補特伽羅的量”。其中還說不可妄加評論他人,說此人像什麼什麼等。
《能入發生信力契印經》說:“設如有一由忿恚故,禁閉十方一切有情于黑暗獄。若有忿恚背菩薩住,雲不瞻視,此暴惡者,較前生罪極無數量。又較劫奪南贍部洲,一切有情一切財物,若有輕毀隨一菩薩,亦如前說。又較焚毀殑伽沙數諸佛塔廟,若于勝解大乘菩薩起損害心,發生嗔恚,說諸惡稱,亦如前說。”
如是《能入定不定契印經》、《極善寂靜決定神變經》等經中,說諸菩薩是極爲大力的善不善田。
《入行論》中也說:“博施諸佛子,若人生惡心,佛言彼墮獄,久如心數劫。”
如果對于發心菩薩,嗔心誹謗毀譽,就會成爲黑法。作爲其對治的白法,即是于一切菩薩,生起大師想,並于十方如實地宣傳其功德。
因此,《迦葉請問經》中說:“我于一切有情起大師想,何以故?何者根熟?何者未熟,不了知故。”
如其所言,于一切有情起大師想,修習淨相,是非常重要的。
《親友書》中也說,人有四類,如菴摩羅果,特別是依于內熟外未熟者,易積集罪業,是看不見的大懸崖,如被灰覆蓋的火坑一般,需加以注意。
另外,如阿底峽尊者說:“不尋他人過,宣揚他人德。”“于具法眼的人士及初業有情,當生大師想;見到一切有情時,當生父母子侄想!”
仲敦巴說:“閑置他人之過即是善!”
博多瓦說:“有情就具有各種過失,不要認爲不合理。”
“由于對菩薩等何等賢善的境積集罪業,從而掃蕩了一切善法,特別是遠棄了菩提心。菩薩在何處?我們是不知道的。”
“因此,不要觀…
《佛子行叁十七頌釋——論典與教授雙運之甘露寶瓶(圖丹卻吉智華(聖教法稱)著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