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子行三十七颂释——论典与教授双运之甘露宝瓶(图丹却吉智华(圣教法称)著释)▪P8

  ..续本文上一页一样,没有谛实。

  这些内容开示了后得如幻化的修习方法。

  2-2-3-3、学习彼等学处,分五:2-2-3-3-1、学习六度;2-2-3-3-2、学习经中所说四法;2-2-3-3-3、学习断惑之理;2-2-3-3-4、学习具足念知,成办他利;2-2-3-3-5、学习善根回向圆满菩提。

  初者,分六:2-2-3-3-1-1、学习布施,根本颂曰:

  为觉尚需舍自身,何况一切身外物,

  故于身财尽舍却,不望报是佛子行。

  想要证得大菩提圆觉果位,则如世尊本生传中所说,为了利他,需无数次地舍弃整个身体,或者头目肢节等,更何况身外的财物、妻子等。因此,我们需学习布施的行持,而且,并不寄望于今生获得食物财宝等的回报,也不希求来世出生广大的异熟受用等,如是不望自利,怀着稀有的舍心,向他人布施三种布施,及其善根果报。此即是诸佛子学习布施度的行持。

  另如《入中论》中说:“施度谓能舍。”

  《入行论》中说:

  “心乐与众生,身财及果德,

  依此施度圆;故施唯依心。”

  施舍的善法思心所,及其发起的身语业是布施的体性。它又分三种:如理地布施内外之物,是财施;救护有情脱离人、非人、四大种的怖畏,是无畏施;正确地开示妙法,以及教学各种世间的无罪事业,是法施。

  修习大行的所依——菩提心,及发愿菩提,说为一切施舍的根本,是最殊胜的。其它波罗蜜多也是这样。

  执持的过失及施舍的功德者,如《摄波罗蜜多论》中说:

  “由舍不起染污执,悭非圣道生烦恼,若施即是道中尊,圣呵余者为恶道。”

  所言“不望报及异熟”,即是《经庄严论》中所说“无望之施”,是成办殊胜布施的道理。

  另如阿底峡尊者说:“此动荡的财物没有心要,应以布施的功德庄严它。”

  “最胜的布施即是不贪著。”

  贡巴瓦说:“布施的根本在于没有贪执。”

  博多瓦说:“从针线等细微物开始学习布施,串习熟了以后,对于任何东西,都能没有贪恋地进行施舍。”

  “如谚语所说“割了耳朵补屁股”般,我们也不要割下戒律的大腿肉进行布施。”

  夏日瓦说:“我不给你说布施的功德,而说执持的过患!”其用意如前。若(布施一举)不损失自己的善法,并且(所施物)不费辛苦就能获得,则即便出家,亦说需行财施。

  2-2-3-3-1-2、学习戒律,根本颂曰:

  无戒自利尚不成,欲成他利岂可能,

  故于三有不希求,勤护戒是佛子行。

  如果没有清净地守护所承许的戒律,那么,在自利方面,连上界的果报也不会得到,还会堕入恶趣,若再反而希望利他,欲证圆满菩提,岂不成了可笑之处。

  因此,不要掺杂丝毫三有的贪恋,也不要希求人天等上界之身,怀着为了利他而愿成办圆满菩提的心愿,善为守护三种戒律,即是诸佛子学习戒律波罗蜜多的行持。

  另外,如《宝鬘论》中说:“由戒施利他。”

  《入行论》中说:“断尽恶心时,说为戒度圆。”

  心从害他之意及事中厌离,如是断心即是戒的体性,分有三种:断除一切或相应制罪、性罪的律仪是律仪戒;六度等善法,于自心续上未生者生,生已不退,复令辗转增长者,是摄善法戒;随其类别,成办有情今后世的无罪利益,即是饶益有情戒。

  把戒的体性安立为断心,是就律仪戒而言。它主要是断除各种自性罪,亦即断除十不善。因此,需于彼等,清净防护,连一点动机之心都不起。还须识别愿行菩提心的学处、根本支分的堕罪等,于此不再多叙。

  戒律衰退的过失者,如《佛母经》中说,恶戒不能成自利,何况利他?恶戒异熟为:有情地狱、旁生处、阎摩世界。

  《摄波罗蜜多论》中说:

  “毁戒无能办自利,岂有势力而利他?故劝善修利他者,于此缓慢非应理。”

  守护的胜利功德者,如《亲友书》中说:“戒是一切德依处,如动不动依于地。”

  所说“三有不希求”,即是如《经庄严论》中所说“不希后有戒”之义,开示了成办殊胜戒之理,使之转成解脱与一切智之因。

  另如阿底峡尊者说:“为了此世的美妙与来世的安乐,故当恒常清净守护戒律!”

  “出生无余功德基,希求取舍守戒律。”

  “最胜的戒律,即是内心寂静,要守护!”

  贡巴瓦也说:“戒律的根本,在于亲近善友。”

  博多瓦说:“一切功德的基础,是律仪戒及誓言。若不具彼等,或者不清净的话,则成为一切功德、悉地的障碍。”

  “要清净戒律,需不贪著三世的妙欲。”

  卡热巴说:“获得暇满人身的因,厥为大宝戒学,故当于自心续上,尽力清净无垢地守护啊!”

  夏域瓦说:“由于是解脱与一切智道的根本基础,故当严净毗尼!”

  康隆巴说:“若年饥荒,一切事情皆至粮麦,如是一切皆绕于戒,当勤学此。又戒清净,不思业果必不得成,故思业果是真教授。”

  夏日瓦也说:“总有祸福皆依于法,其中若依毗奈耶说,无须改易(开始即正确,后不必重新从头学起),内心清净,堪忍观察(令他生信),心意安泰,边际善妙。”

  这些言教开示了,戒律是一切功德的根本,为了戒律清净,需亲近善友、断除贪欲、思惟业果,于微细取舍处,如律而行。

  2-2-3-3-1-3、学习安忍,根本颂曰:

  欲享福善诸佛子,应观怨家如宝藏,

  于诸众生舍怨心,修安忍是佛子行。

  一切难行之中最殊胜的是修习安忍。欲享受如是广大福善受用的诸佛子,不管发生什么样痛苦或怨敌等的伤害,都应观为家中突然冒出的难得如意宝无尽藏般,因此,对于这一切伤害,没有丝毫的怨恨心,如是修习三种安忍,即是诸佛子学习安忍波罗蜜多的行持。

  另如《经庄严论》中说:“堪忍无所思。”《宝鬘论》中说:“安忍谓断嗔。”

  是说,耐怨害忍(于伤害,怀着无所谓的态度);安受苦忍(甘受痛苦);思择法忍(于法生决定心,胜解而住),是安忍的体性。于能伤害者,心不扰动,即是耐怨害忍;若发生痛苦,不能令心扰乱、怯弱,即是安受苦忍;三宝功德、无我义等,如实获得决定,再再思惟,无有不顺,即是思择法忍。

  嗔恨的过失中,不为人现见的过患者,如《菩萨藏》中说:“所言嗔恚,能摧毁百千劫所积善根。”

  《入行论》中也说:“一瞋能摧毁,千劫所积聚,施供善逝等,一切诸福善。”

  现法过患者,如彼中说:“若心执灼瞋,意即不寂静,喜乐亦难生,烦躁不成眠。”是说在今生,内心不会感受到寂静等。

  安忍胜利者,如前论中说:“精勤灭嗔者,享乐今后世。”如是等说,今后一切世都会安乐,不堕恶趣,证得上界、解脱等现前究竟的众多胜利功德。

  在此处颂文中,如主要直接开示的那样,不仅不要嗔恨作伤害者,还应如获得宝藏般欢喜。如《入行论》中说:“若不外施怨,必无为害者。故敌极难得,如宝现贫舍。”

  前面所说恶缘转道用的一切道理,都摄入此处安忍的修持中。

  所说“于诸众生舍怨心”,即是《经庄严论》中所说“安忍一切”之义,是成办殊胜安忍的方法,安忍一切的伤害痛苦等。

  另如阿底峡尊者说:“浊世之时,嗔恚炽盛,故当披无嗔安忍甲!”

  “最殊胜的安忍,是谦冲自牧、自处低位!”

  贡巴瓦也说:“安忍的根本,在于自处低位!”

  京俄瓦说:“若无安忍,以怨报怨,害不能遮,且无利益。因此,欲得法益,需行安忍!”

  博朵瓦说:“佛圣教者谓不作恶,略有怨害不修堪忍,即便骂为:“此从根本破坏圣教。”由此即是自舍律仪。圣教根本由此破坏,虽总圣教非我等有,自失律仪是灭自者。”

  卡热巴说:“从本摧毁善根者,即是嗔恨。若未观嗔恨过失,就错了。”

  伽喀巴说:“不可依长远,不候险要路。”是说,于他伤害,不要怀恨不舍;不要伺机报复、落井下石。

  无著贤佛子说:“若调伏自己粗硬的心续,即是最强的勇士;若降伏嗔恨的怨敌,即是最终的胜利。”

  2-2-3-3-1-4、学习精进,根本颂曰:

  唯求自利二乘人,犹见勤如救头燃,

  为利众生启德源,发精进是佛子行。

  只是为了独自一人的利益,仅希望成办寂静安乐的声缘行者,在学道之时,还见到他们发起强有力的精进,犹如快速扑灭头或衣服上的火焰一般。更何况为了一切众生的利益,发心最胜菩提之后,学习伟大的佛子行众多难行,需发起一切功德的生源——大精进,何复待言?是故,为了成办圆满菩提,学习三种精进,是诸佛子学习精进波罗蜜多的行持。

  另如,《宝鬘论》中说:“进谓勇于善。”《入行论》中说:“进即勇于善。”是说,所缘为缘于善法,行相为好乐欢喜。若发精进,好乐欢喜为前行,披大心力铠甲,谓披甲精进;为了好好地成就六度等善法,而修习彼等,谓摄善法精进;随缘相应地成就有情的无罪义利,谓饶益有情精进。《经经庄严》、《集论》中则说了五种分类。

  不精进的过失者,如《念住经》中说:“诸烦恼所依,独一谓懈怠,谁有一懈怠,彼便无诸法。”是说,若无精进,则随懈怠而去,从而白法贫乏,今后一切利益都会衰竭下来。

  精进胜利者,如《经庄严论》中说:“资粮善中进第一,谓依此故彼后得,精进现得胜乐住,及世出世诸成就。精进能得三有财,精进能得善清净,精进度越萨迦耶,精进得佛妙菩提。……。”

  《入中论》中说:“功德皆随精进行,福慧二种资粮因。”

  《入行论》中说:“精进证菩提。”

  如果仅成办二利的二乘人,都需发起强烈的精进,那么,菩萨更应发起百倍的精进。

  如《经庄严论》中说:“顶负有情重担的胜士菩萨,缓慢而行是不妙的;由于自他为种种束缚捆绑,理应发起百倍的精进!”

  所说“德源”,即是《经庄严论》中所说“德源精进”之义,是成办殊胜精进的方法,出生世出世间的功德。

  另如阿底峡尊者说:“由于懈怠的原因,依然被遗留下来,故发修行的精进,如火炽然!”

  “怨敌不能伤害勇士;障碍不会留难精进者!”

  “最胜的精进是舍离尘劳!”

  贡巴瓦也说:“精进的根本在于修…

《佛子行三十七颂释——论典与教授双运之甘露宝瓶(图丹却吉智华(圣教法称)著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