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樣,沒有谛實。
這些內容開示了後得如幻化的修習方法。
2-2-3-3、學習彼等學處,分五:2-2-3-3-1、學習六度;2-2-3-3-2、學習經中所說四法;2-2-3-3-3、學習斷惑之理;2-2-3-3-4、學習具足念知,成辦他利;2-2-3-3-5、學習善根回向圓滿菩提。
初者,分六:2-2-3-3-1-1、學習布施,根本頌曰:
爲覺尚需舍自身,何況一切身外物,
故于身財盡舍卻,不望報是佛子行。
想要證得大菩提圓覺果位,則如世尊本生傳中所說,爲了利他,需無數次地舍棄整個身體,或者頭目肢節等,更何況身外的財物、妻子等。因此,我們需學習布施的行持,而且,並不寄望于今生獲得食物財寶等的回報,也不希求來世出生廣大的異熟受用等,如是不望自利,懷著稀有的舍心,向他人布施叁種布施,及其善根果報。此即是諸佛子學習布施度的行持。
另如《入中論》中說:“施度謂能舍。”
《入行論》中說:
“心樂與衆生,身財及果德,
依此施度圓;故施唯依心。”
施舍的善法思心所,及其發起的身語業是布施的體性。它又分叁種:如理地布施內外之物,是財施;救護有情脫離人、非人、四大種的怖畏,是無畏施;正確地開示妙法,以及教學各種世間的無罪事業,是法施。
修習大行的所依——菩提心,及發願菩提,說爲一切施舍的根本,是最殊勝的。其它波羅蜜多也是這樣。
執持的過失及施舍的功德者,如《攝波羅蜜多論》中說:
“由舍不起染汙執,悭非聖道生煩惱,若施即是道中尊,聖呵余者爲惡道。”
所言“不望報及異熟”,即是《經莊嚴論》中所說“無望之施”,是成辦殊勝布施的道理。
另如阿底峽尊者說:“此動蕩的財物沒有心要,應以布施的功德莊嚴它。”
“最勝的布施即是不貪著。”
貢巴瓦說:“布施的根本在于沒有貪執。”
博多瓦說:“從針線等細微物開始學習布施,串習熟了以後,對于任何東西,都能沒有貪戀地進行施舍。”
“如諺語所說“割了耳朵補屁股”般,我們也不要割下戒律的大腿肉進行布施。”
夏日瓦說:“我不給你說布施的功德,而說執持的過患!”其用意如前。若(布施一舉)不損失自己的善法,並且(所施物)不費辛苦就能獲得,則即便出家,亦說需行財施。
2-2-3-3-1-2、學習戒律,根本頌曰:
無戒自利尚不成,欲成他利豈可能,
故于叁有不希求,勤護戒是佛子行。
如果沒有清淨地守護所承許的戒律,那麼,在自利方面,連上界的果報也不會得到,還會墮入惡趣,若再反而希望利他,欲證圓滿菩提,豈不成了可笑之處。
因此,不要摻雜絲毫叁有的貪戀,也不要希求人天等上界之身,懷著爲了利他而願成辦圓滿菩提的心願,善爲守護叁種戒律,即是諸佛子學習戒律波羅蜜多的行持。
另外,如《寶鬘論》中說:“由戒施利他。”
《入行論》中說:“斷盡惡心時,說爲戒度圓。”
心從害他之意及事中厭離,如是斷心即是戒的體性,分有叁種:斷除一切或相應製罪、性罪的律儀是律儀戒;六度等善法,于自心續上未生者生,生已不退,複令輾轉增長者,是攝善法戒;隨其類別,成辦有情今後世的無罪利益,即是饒益有情戒。
把戒的體性安立爲斷心,是就律儀戒而言。它主要是斷除各種自性罪,亦即斷除十不善。因此,需于彼等,清淨防護,連一點動機之心都不起。還須識別願行菩提心的學處、根本支分的墮罪等,于此不再多敘。
戒律衰退的過失者,如《佛母經》中說,惡戒不能成自利,何況利他?惡戒異熟爲:有情地獄、旁生處、閻摩世界。
《攝波羅蜜多論》中說:
“毀戒無能辦自利,豈有勢力而利他?故勸善修利他者,于此緩慢非應理。”
守護的勝利功德者,如《親友書》中說:“戒是一切德依處,如動不動依于地。”
所說“叁有不希求”,即是如《經莊嚴論》中所說“不希後有戒”之義,開示了成辦殊勝戒之理,使之轉成解脫與一切智之因。
另如阿底峽尊者說:“爲了此世的美妙與來世的安樂,故當恒常清淨守護戒律!”
“出生無余功德基,希求取舍守戒律。”
“最勝的戒律,即是內心寂靜,要守護!”
貢巴瓦也說:“戒律的根本,在于親近善友。”
博多瓦說:“一切功德的基礎,是律儀戒及誓言。若不具彼等,或者不清淨的話,則成爲一切功德、悉地的障礙。”
“要清淨戒律,需不貪著叁世的妙欲。”
卡熱巴說:“獲得暇滿人身的因,厥爲大寶戒學,故當于自心續上,盡力清淨無垢地守護啊!”
夏域瓦說:“由于是解脫與一切智道的根本基礎,故當嚴淨毗尼!”
康隆巴說:“若年饑荒,一切事情皆至糧麥,如是一切皆繞于戒,當勤學此。又戒清淨,不思業果必不得成,故思業果是真教授。”
夏日瓦也說:“總有禍福皆依于法,其中若依毗奈耶說,無須改易(開始即正確,後不必重新從頭學起),內心清淨,堪忍觀察(令他生信),心意安泰,邊際善妙。”
這些言教開示了,戒律是一切功德的根本,爲了戒律清淨,需親近善友、斷除貪欲、思惟業果,于微細取舍處,如律而行。
2-2-3-3-1-3、學習安忍,根本頌曰:
欲享福善諸佛子,應觀怨家如寶藏,
于諸衆生舍怨心,修安忍是佛子行。
一切難行之中最殊勝的是修習安忍。欲享受如是廣大福善受用的諸佛子,不管發生什麼樣痛苦或怨敵等的傷害,都應觀爲家中突然冒出的難得如意寶無盡藏般,因此,對于這一切傷害,沒有絲毫的怨恨心,如是修習叁種安忍,即是諸佛子學習安忍波羅蜜多的行持。
另如《經莊嚴論》中說:“堪忍無所思。”《寶鬘論》中說:“安忍謂斷嗔。”
是說,耐怨害忍(于傷害,懷著無所謂的態度);安受苦忍(甘受痛苦);思擇法忍(于法生決定心,勝解而住),是安忍的體性。于能傷害者,心不擾動,即是耐怨害忍;若發生痛苦,不能令心擾亂、怯弱,即是安受苦忍;叁寶功德、無我義等,如實獲得決定,再再思惟,無有不順,即是思擇法忍。
嗔恨的過失中,不爲人現見的過患者,如《菩薩藏》中說:“所言嗔恚,能摧毀百千劫所積善根。”
《入行論》中也說:“一瞋能摧毀,千劫所積聚,施供善逝等,一切諸福善。”
現法過患者,如彼中說:“若心執灼瞋,意即不寂靜,喜樂亦難生,煩躁不成眠。”是說在今生,內心不會感受到寂靜等。
安忍勝利者,如前論中說:“精勤滅嗔者,享樂今後世。”如是等說,今後一切世都會安樂,不墮惡趣,證得上界、解脫等現前究竟的衆多勝利功德。
在此處頌文中,如主要直接開示的那樣,不僅不要嗔恨作傷害者,還應如獲得寶藏般歡喜。如《入行論》中說:“若不外施怨,必無爲害者。故敵極難得,如寶現貧舍。”
前面所說惡緣轉道用的一切道理,都攝入此處安忍的修持中。
所說“于諸衆生舍怨心”,即是《經莊嚴論》中所說“安忍一切”之義,是成辦殊勝安忍的方法,安忍一切的傷害痛苦等。
另如阿底峽尊者說:“濁世之時,嗔恚熾盛,故當披無嗔安忍甲!”
“最殊勝的安忍,是謙沖自牧、自處低位!”
貢巴瓦也說:“安忍的根本,在于自處低位!”
京俄瓦說:“若無安忍,以怨報怨,害不能遮,且無利益。因此,欲得法益,需行安忍!”
博朵瓦說:“佛聖教者謂不作惡,略有怨害不修堪忍,即便罵爲:“此從根本破壞聖教。”由此即是自舍律儀。聖教根本由此破壞,雖總聖教非我等有,自失律儀是滅自者。”
卡熱巴說:“從本摧毀善根者,即是嗔恨。若未觀嗔恨過失,就錯了。”
伽喀巴說:“不可依長遠,不候險要路。”是說,于他傷害,不要懷恨不舍;不要伺機報複、落井下石。
無著賢佛子說:“若調伏自己粗硬的心續,即是最強的勇士;若降伏嗔恨的怨敵,即是最終的勝利。”
2-2-3-3-1-4、學習精進,根本頌曰:
唯求自利二乘人,猶見勤如救頭燃,
爲利衆生啓德源,發精進是佛子行。
只是爲了獨自一人的利益,僅希望成辦寂靜安樂的聲緣行者,在學道之時,還見到他們發起強有力的精進,猶如快速撲滅頭或衣服上的火焰一般。更何況爲了一切衆生的利益,發心最勝菩提之後,學習偉大的佛子行衆多難行,需發起一切功德的生源——大精進,何複待言?是故,爲了成辦圓滿菩提,學習叁種精進,是諸佛子學習精進波羅蜜多的行持。
另如,《寶鬘論》中說:“進謂勇于善。”《入行論》中說:“進即勇于善。”是說,所緣爲緣于善法,行相爲好樂歡喜。若發精進,好樂歡喜爲前行,披大心力铠甲,謂披甲精進;爲了好好地成就六度等善法,而修習彼等,謂攝善法精進;隨緣相應地成就有情的無罪義利,謂饒益有情精進。《經經莊嚴》、《集論》中則說了五種分類。
不精進的過失者,如《念住經》中說:“諸煩惱所依,獨一謂懈怠,誰有一懈怠,彼便無諸法。”是說,若無精進,則隨懈怠而去,從而白法貧乏,今後一切利益都會衰竭下來。
精進勝利者,如《經莊嚴論》中說:“資糧善中進第一,謂依此故彼後得,精進現得勝樂住,及世出世諸成就。精進能得叁有財,精進能得善清淨,精進度越薩迦耶,精進得佛妙菩提。……。”
《入中論》中說:“功德皆隨精進行,福慧二種資糧因。”
《入行論》中說:“精進證菩提。”
如果僅成辦二利的二乘人,都需發起強烈的精進,那麼,菩薩更應發起百倍的精進。
如《經莊嚴論》中說:“頂負有情重擔的勝士菩薩,緩慢而行是不妙的;由于自他爲種種束縛捆綁,理應發起百倍的精進!”
所說“德源”,即是《經莊嚴論》中所說“德源精進”之義,是成辦殊勝精進的方法,出生世出世間的功德。
另如阿底峽尊者說:“由于懈怠的原因,依然被遺留下來,故發修行的精進,如火熾然!”
“怨敵不能傷害勇士;障礙不會留難精進者!”
“最勝的精進是舍離塵勞!”
貢巴瓦也說:“精進的根本在于修…
《佛子行叁十七頌釋——論典與教授雙運之甘露寶瓶(圖丹卻吉智華(聖教法稱)著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