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察一切有情的過錯,特別是不要觀察上師的過錯!”
卡熱巴說:“開示大乘法上師的外在威儀雖不美觀,但由于不知道其內在的本地風光,所以不要分別上師的過錯啊!”
朗日塘巴說:“補特伽羅不能把握補特伽羅的量,所以不要誹謗任何人!”
伽喀巴說:“勿說缺支節,勿思他人非。”是說不要說他人破戒等過,不可思惟一切有情,特別是進入法門者的過失。
無著賢菩薩還說:“總的說來,閑言碎語沒有意義,增長不善,特別是由于诋毀他人,自己本來不高的功德上面,又落罪障,增長貪嗔,尤其劃分法與人爲叁六九等,加以诋毀,是很可怕的。”
“由于嫉妒,诋毀法與人,自善衰落,又擾亂他人心。因此,除了決定利益他人外,不可說他人過失。”
2-2-3-3-2-3、斷貪施主家,根本頌曰:
貪圖利敬互爭執,聞思修業將退失,
故于親友施主家,離貪著是佛子行。
由于貪著那些給與自己利養恭敬的親友及施主,進入大乘的人士之間,相互間爲了利養等事爭鬥不休,聞思修等諸法務也將會退失,因此,斷除親友家與施主家的貪戀,是諸佛子斷貪施主家的行持。
另外,如《勸發增上意樂》中說:“當觀察,利養恭敬,生貪欲;當觀察,利養恭敬,摧正念;……。”
“菩薩當如是觀察利養恭敬過患。觀已少欲,不可攝持。”
“少欲者無如是法,彼之諸佛法無障礙。”
《入行論》中說:“吾富受恭敬,衆人皆喜我。若持此驕慢,殁後定生懼。”
另如,阿底峽尊者說:“出家之束縛,謂利養恭敬,若從中解脫,堪比火中蓮。”
夏吾瓦自我呵斥說:“看到承事恭敬其他修行人,不能容忍的這個人。”
爲了利養恭敬,自贊毀他,罪過極大。
牛融巴說:“于利養恭敬,當生網羅想!”
無著賢菩薩還說:“知足是最好的財富,無貪是最究竟的幸福。”
2-2-3-3-2-4、斷說粗惡語,根本頌曰:
粗言惡語惱人心,複傷佛子諸行儀,
故于他人所不悅,絕惡言是佛子行。
由于不觀察自己的口過,講說粗言惡語,就會惱亂其他人的內心,還會有違諸佛子講話的優良風格。諸佛子說話,應當柔和適中,婉然動聽等。粗惡語有著很大的過失。是故,若與他人說話,觀察後並斷絕令對方不悅的惡語,即是諸佛子斷絕粗惡語的行持。
粗惡語,對于令自己生起嗔恨心的有情,由叁毒隨一發起,講說不好聽的話。
講說的情況者,對方隨真實不真實,叁門或戒律等的過錯,于現前或背後,自己親說,或令他說等方式,令彼境明白。其中不管是柔和的方式,還是粗暴的方式,唯除饒益心外,皆成粗惡語。
《集學論》中引經說,任何菩薩,不可對有情說傷害語、熱惱語、不安語、刺耳語。
續部中說,菩薩利益有情的事情,最初即是悅耳語。
《入行論》中說:“出言當稱意,義明語相關,悅意離貪瞋,柔和調適中。”
《親友書》中說:“佛說叁種語,人美實虛言,猶如蜜花糞,棄後可行前。”
佛說有叁種士夫語:美語、實語、虛語。美語如蜂蜜,令人歡喜;實語如花,漂亮並值得贊歎;虛語如糞,應當呵責。叁者之中,應依前兩者,舍棄後者。
另如阿底峽尊者說:“他不稱意語,智者當遠離!”
“常以笑臉慈心,說無嗔正直語!”
卡熱巴說:“不要放惡語毒箭,斷除惡心嗔恚啊!”
伽喀巴說:“莫發粗惡言,莫刺激要害。”
他人惡言相向的時候,不要發粗惡語報複;不要說刺激對方要害的話,如揭人之短、誦非人的命咒等。
另外,無著賢菩薩說:“言語過多,就會生起不善!”
還說,我們對誰都不能說粗惡語,對于什麼樣的人,都要加上尊稱才說,不要直呼其名。
前面經中所說四法,出自《勸發增上意樂經》中。
2-2-3-3-3、學習斷惑之理,根本頌曰:
煩惱串習則難治,勇士明持正念器,
貪等煩惱初生時,即摧壞是佛子行。
如果隨生貪等任何的煩惱,不依對治,任其滋生,逐漸地串習熟了,那麼,到了後來,很難再以對治法遮止斷除它。因此,具有不忘取舍的正念、時時觀察叁門是何狀態的正知的人士,手持強力鋒利的對治利器,在貪等煩惱將要生起或剛生起露頭之時,立即加以鏟除,即是諸佛子依對治法斷除煩惱的行持。
另如《經莊嚴論》中說:“煩惱壞自壞他壞淨戒,退損失利護法大師呵,鬥诤惡名他世生難處,失得未得意獲大憂苦。”
《入行論》中說:“嗔愛等怨敵,全無手足等,非勇智如何,彼令我如仆,安住我心中,歡樂反損我,于此忍不憤,忍非處應呵。……。”
諸煩惱于今後一切生中,唯令生起罪惡、痛苦、憂惱,損害自他等,過患極大。
因此,我們應努力斷除有著如是過患的煩惱,如《入行論》中說:“吾應樂修斷,懷恨與彼戰。”“惑爲慧眼斷,逐已何所之?雲何返害我?然我乏精進。”
斷除的方式者,正念正知保持警覺,煩惱乍一出現,即以察覺,執爲怨敵,刺以對治的短矛。否則,最初發生時,甘心接納,等到它力量大時,就難斷了。
與煩惱敵作鬥爭的情況,在《入行論精進品》中說得很詳細。
如其中說:“沙場老兵將,遇敵避鋒向;如是回惑刃,巧縛煩惱敵。”
是說就像沙場老將,善于和敵人作鬥爭一樣,我們也要善于依靠煩惱的對治法。
“戰陣失利劍,懼殺疾拾取;如是若失念,畏獄速提起。”
是說,就像戰鬥時,如果劍從手中滑落,就會快速拾起一樣。同樣,如果丟失依止對治法的正念利器,則需畏懼墮落惡趣,立即提起正念。
“循血急流動,箭毒速遍身;如是惑得便,罪惡盡覆心。”
是說如被毒箭射傷,應立即割去傷口並丟棄,同樣,煩惱生已無間就需遮止。
“如人劍逼身,行持滿缽油,懼溢慮遭殺;護戒當如是。”
是說與煩惱敵作鬥爭時,需非常謹慎地依止正知正念。
“複如蛇入懷,疾起速抖落;如是眠懈至,警醒速消除。”
是說當煩惱生起無間,就應當頭棒喝、迎面遮止。其中還有許多的比喻,恐繁不述。
另如阿底峽尊者說:“煩惱何時發生,就需憶念對治法。若隨煩惱放任自流,法還有什麼用?”“以對治法摧毀煩惱的勝士,才是勇士。”
仲敦巴說:“若成爲煩惱的對治,才是法;不成則是非法。”
貢巴瓦(阿蘭若師)說:
“斷除煩惱,須知煩惱過患、體相、對治、生因。由知過患,觀爲過失,計爲怨敵。若不知過患,則不知爲怨敵。故如《經莊嚴論》及《入行論》所說思惟。”
又說:“知煩惱相者,亦須聽對法,下至當聽《五蘊差別論》,了知根本及隨煩惱于心相續。若貪、嗔念隨一起時便能認識,此即是彼,他今生起,與煩惱鬥。”
普瓊瓦說:“我雖忽被煩惱壓伏,後我從下而爲切齒。”
博多瓦說:“恒常具有正知正念,殷重而行,觀察自心,斷除守護內在一切煩惱。”
奔公甲說:“在自己內心的城堡門口,執持正念的鋒利短刀,如果它大軍壓境,我則嚴陣以待,如果它投表稱降,我則解甲歸田。”
朗日塘巴也說:“一舉一動觀自心,正當煩惱初萌生,即將惱害自他時,願疾呵斥令消除。”
“移動住處,勁舉項頸,亦能折伏。”
牛融巴(女絨巴)說:“煩惱起時不應懈怠,當下應以對治遮除。若不能遮,應即起立設曼陀羅及諸供具,供養祈禱尊長本尊,次緣煩惱,忿怒念誦,即能折伏。”
無著賢菩薩也說:“最初生起煩惱,即能認識;中間生起對治的力量斷除;最後爲了後不複生而努力。”
2-2-3-3-4、學習具足念知,成辦他利,根本頌曰:
隨于何時行何事,應觀自心何相狀,
恒系正念與正知,修利他是佛子行。
如前所說諸佛子的行持次第,其中一切的要義總結起來,即是不管在何時何處,作四種威儀中的哪一種,都應時時觀察自心處于善或不善的哪種狀態,常時地保持正知正念,不令退失,還應具有利他的殊勝善意樂,利益有情,即是諸佛子修習二利行持的根本,極應珍重!
另外,如《入行論》中說:“欲護學處者,策勵當護心。”是說守護學處的方便,需守護內心。
以何護心呢?彼中說:“合掌誠勸請,欲護自心者:致力恒守護,正念與正知!”護心的方便,即是依止正知正念,至關重要!
正念者,不忘取舍的所緣行相。此極重要,如《親友書》中說:“故當勵力勤守念,失念則壞一切法。”
《入行論》中說:“盡力遍觀察:此若狂象心,緊系念法柱,已栓未失否?”
正知者,觀察叁門的一切作爲,並識別趣入的是非善惡。
如是《入行論》中說:
“再叁宜深觀,身心諸情狀;
僅此簡言之,即護正知義。”
一切顯密的修持,都依賴于正知正念,故爾重要!
如經中說:“盡所說的一切善法,一切的根本即此不放逸。”
不放逸是一切善法的根本,其體性者,即是止惡行善。
總之,諸菩薩于一切威儀,由正知正念不放逸攝持,依《行境清淨經》中所說而學習,在利他意樂的攝持下,學習把一切轉爲直接或間接利他與菩提之因。《教誡國王經》中說,只要不退失爲利他而希求菩提的願心,一切的菩薩學處都攝于其中。《集學論》中也說:“一切威儀,修菩提心,以菩提心爲前行。”“菩薩的學處如此而已,即全面修心。”
若舍棄爲利他而希求大覺之心,則將會舍棄願行菩提心。因此,不管現階段能不能切實利益他人,都需竭盡己力不令利他的意樂退失。《菩提心釋論》中說:“雖然沒有能力作利他的事業,但應當常時修利他的意樂。若誰有了這樣的意樂,實際上,他就在利益他人。”
另如阿底峽尊者說:“念知不放逸,常時護根門,于晝夜叁時,再再觀心續。”
“最勝的功德是強大的利樂心;最勝的教授,除了恒時觀照自心外,別無它事。”
博多瓦說:“于四種威儀,由正念正知攝持,行走也要由慈悲菩提心行走;如是,坐臥飲食等作何叁門事,一切皆由慈悲菩提心來造作淨化。”
朗日塘巴說:“大乘者所作之事,除利有情外,別無它事,利他的铠甲不可狹小!”
夏日瓦說:“一切時中,當以正念正知不放逸攝持;作何身語…
《佛子行叁十七頌釋——論典與教授雙運之甘露寶瓶(圖丹卻吉智華(聖教法稱)著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